污泥组分论文-胡跃芬,黄灿克

污泥组分论文-胡跃芬,黄灿克

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泥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粉煤灰,污水处理厂,污泥,地聚物

污泥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胡跃芬,黄灿克[1](2019)在《粉煤灰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单组分地聚物合成及耐酸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工业废弃物或副产品中开发地聚合物生态材料取代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创建了一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可持续发展的地聚物生产方法。基于安全性方面考虑,传统地聚物限制了其产品的工业大规模应用。在此背景下,从粉煤灰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泥中提取了一种新型的单组分地聚合物。借助于傅利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分析仪器,考察了原料向地聚物的转化过程。耐酸试验表明,该粘结剂具有良好的耐酸蚀性能。在5%H2SO4溶液中浸泡28d,样品重量几乎不改变。与在水中固化的对照样进行了比较,强酸浸泡对粉煤灰和水处理污泥组成的单组分地聚物体系的质量和强度没有明显影响。拓宽了煤粉灰和污水处理厂污泥在地聚物合成中的潜在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9年07期)

王路平,吴垠,姜大为,赵静,李多慧[2](2019)在《活性污泥饲料对刺参养殖水质、消化率、营养组分和消化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活性污泥饲料对刺参养殖水质和刺参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刺参体壁营养组分和肠道消化酶比活力的影响。以体质量(0.97±0.09)g的幼刺参为试验对象,在水温(14±1)℃养殖槽内饲养60 d,研究在刺参商品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活性污泥对刺参养殖水质和不同养殖阶段对饲料的消化率、体壁营养成分和消化酶比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添加污泥组24 h水质中氨氮、亚硝酸盐、活性磷酸盐、化学耗氧量含量较高外,投喂海参商品饲料和添加活性污泥饲料的上述指标均较低,溶解氧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大。投喂活性污泥和商品饲料的刺参对饲料的吸收率及其对蛋白质、脂肪、总糖的表观吸收率相比污泥组较高,在活性污泥组中以投喂20%和30%的活性污泥效果最佳。刺参体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总糖)含量与刺参对饲料相应的营养组分的吸收率大体上呈正相关系。投喂商品饲料和投喂20%、30%活性污泥的刺参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比活力较污泥组高,各组消化酶比活力在前后两个周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饲料中添加适量活性污泥不会对养殖刺参水质造成危害影响,同时活性污泥饲料易于刺参消化吸收,能够改善刺参营养成分和消化酶活力。(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刘甜甜[3](2019)在《贮存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组分变化及微生物学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贮存污泥产量的增多,引发的环境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对贮存污泥的处理迫在眉睫。但是贮存污泥性质及高含水率等问题影响其进一步的处理处置,因而对贮存污泥性质进行分析以及脱水干化是后续处理的关键。生物干化技术是当前处理贮存污泥经济可行的方法之一。本文分析了贮存污泥在长期贮存过程中的性质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贮存污泥生物干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建立了预测模型;研究了生物干化过程不同组分的转化规律以及水分和热量的变化情况;最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了生物干化过程中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特点,以及水分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由于贮存污泥的性质会影响后续的处理处置方式,且其性质在长期贮存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因此首先对沈阳某污泥填埋场贮存污泥性质随贮存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相关数学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贮存污泥在长期的贮存过程中含水率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75~80%),并没有显着降低。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前期下降趋势明显,后期逐渐变缓,最终降至38.45%左右。Cu、Zn、Cr、Ni、Cd、As、Hg等重金属含量及形态并未发生明显规律性变化。总氮、NH_4~+-N及NO_3~--N的变化趋势分别与高斯函数、傅里叶函数和多项式函数拟合较好。生物干化过程中调理剂和通风等因素对干化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采用生物干化实验装置考察了调理剂种类、调理剂配比、通风方式和通风量等关键影响因素对贮存污泥生物干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贮存污泥与啤酒糟的配比为5:1(w/w,湿重),通风方式为10 min开/20 min关的间歇通风方式,通风量为1.4 L min~(-1) kg~(-1)干物质是较为合适的选择,此时含水率由70.90%降至56.36%。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预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生物干化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生物干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腐殖质和元素的变化表明生物干化可以促进物料向稳定的大分子物质转化。对有机质不同溶解性组分(水溶性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情况分析表明,结构不同的有机组分在生物干化过程中的降解情况不同。由水分平衡分析可知,蒸发是生物干化过程中水分去除的主要途径,占总去除量的90%以上。热量分析表明蒸发散热是生物干化过程中热量消耗的主要途径,占总消耗热量的60%左右。调理剂对生物干化系统生物热的贡献值大于80%,远远高于贮存污泥的贡献值,因此贮存污泥生物干化时添加调理剂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平板计数方法考察了生物干化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细菌数量变化与放线菌相似,总体先升高后降低;真菌数量在初期出现短暂的上升,此后快速下降。对生物干化过程中多种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均先增加后降低,木质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木质过氧化物酶)在整个生物干化过程中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了生物干化过程中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细菌群落结果表明,生物干化过程会导致细菌群落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会发生动态变化,且高温期的优势菌属为Ureibacillus和Bacillus。利用PICRUSt对细菌群落的功能性预测分析可知,主要的生化代谢途径为:代谢、基因信息处理过程、环境信息处理过程和细胞过程。对真菌群落的分析同样表明,生物干化过程中真菌群落的多样性经过高温期后会降低。在属水平,高温期优势真菌为Pichia。利用FUNGuild数据库对真菌的功能性预测分析表明,真菌根据营养方式主要分为病原型和腐生型两大类。对水分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分析表明Bacillus、Ureibacillus和Pichia对生物干化过程中水分蒸发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3-01)

夏晶,田永静,王骁,黄天寅[4](2019)在《生物淋滤中硫粉对污泥EPS组分和脱水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生物淋滤过程中污泥的脱水性能及其与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PN)、多糖(PS)的关系,以硫粉(S~0)作为底物,设计了不同S~0投量(0,2,4,6,8g/L)+10%接种物的实验组进行10d淋滤实验.结果表明:溶解态PN、PS含量和污泥比阻(SRF)在淋滤0~2d降低,之后呈上升趋势,结合态PN、PS含量在淋滤0~8d呈下降趋势,之后略微上升,且S~0投加量越大,上述变化趋势越明显.统计结果发现,SRF与溶解态PN、PS有显着的正相关性(R=0.861、0.875,P<0.01).说明不同S0投加量导致溶解态PN、PS含量变化从而影响了污泥脱水性能,其中溶解态PS的变化对污泥脱水性能作用更大.S~0投量为8g/L、淋滤时间为2d时,污泥脱水效果最佳, S0投量为2g/L、淋滤时间6d效果次之,SRF分别比原污泥降低58%和54%,又由于后者重金属去除率高于前者,推荐S0 2g/L,温度30℃,淋滤时间6d,p H值降至2.66为最适工艺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琲,解立平,秦梓雅,吴旭,邳京生[5](2018)在《污泥水蒸气气化焦油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GC-MS分析,研究了气化温度和气料比S/B(水蒸气与污泥的质量比)对污泥气化焦油中芳香烃、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分布特征的影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污泥气化焦油中芳香烃的化学组分主要为菲类、萘类、芴类和联苯类化合物,其中S/B值1.1、1.5和1.9时菲类和萘类化合物的产率在850℃均达到最大值,S/B值1.5和1.9时芴类产率随气化温度的升高而呈先升高后降低,而800oC时联苯类产率则随S/B值的增加而呈先升高后降低,其最高产率为1.284g/kg.含氮化合物以吲哚类化合物为主,其产率在S/B值为1.5和1.9时均随气化温度的升高而呈降低趋势;含氧化合物中主要为酚类化合物,其产率在750℃时随S/B值的升高而升高,其最高产率3.103g/kg;含硫化合物主要为4,4'-双(四氢噻喃),且仅在850oC、S/B值为1.9气化条件下检出产率为0.263g/kg的萘并[1,2-b]噻吩.(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韩芸,王晓飞,卓杨,曹玉芹,钟晨[6](2018)在《预处理条件对高含固污泥热水解有机物组分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含固率为10%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热水解预处理条件对水解效率及有机物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解温度和时间对剩余污泥水解有显着影响,COD及VSS水解率在热水解温度为160℃、时间为120 min时达到44.1%及46.9%。剩余污泥水解液的主要基团为COO—、NH_3~+、NH_2~+、O—H、CH_3、CH_2,芳香族物质可随着热水解温度和时间的进一步增加逐渐被水解。在160~180℃、60~90 min的热水解条件下,污泥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基团吸收峰峰面积最小且有机物水解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谭林[7](2018)在《不同调理剂及有机质组分对污泥生物物理干化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后续产物,高度浓缩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包括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病原体、重金属等,我国大约有80%的污泥缺乏适当的处置,对环境以及人体健康能够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污泥处理和处置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对日益增长的污泥的管理和处置也成为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本文以蘑菇渣、玉米芯为调理剂,使用生物物理干化技术,分别进行了小试和中试实验,研究蘑菇渣和玉米芯对污泥生物物理干化的效能,重点探讨了不同调理剂以及不同质量配比对污泥干化过程的影响,分析升温能力、水分脱除效果、有机质稳定化能力以及调理剂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运用数学模型与实际数据相结合,直观表达并探讨影响污泥干化过程的主要因子。以期为解决蘑菇渣与玉米芯在污泥处理问题中提供新思路,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法提供技术指导。该文小试实验共设置6个处理实验,调理剂为蘑菇渣、玉米芯和混合料,配比选择为2:1和1:1。在不同调理剂及不同配比条件下,探讨温度、含水率和有机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污泥与调理剂配比2:1时,3号处理实验的最高温度达到了65℃以上,所经历的时间较短,且3号处理实验的含水率下降的比例为37.19%,混合料作为调理剂能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污泥与调理剂配比1:1时,6号处理含水率下降了32.46%,温度达到的最高温度为58.6℃,混合料作为调理剂有利于干化处理;(2)添加的调理剂为蘑菇渣时,4号处理污泥与蘑菇渣的配比在1:1有更好的处理效果;添加的调理剂为玉米芯时,2号处理温度最大值为69℃,含水率降低了30.29%,因此污泥与玉米芯的配比在2:1有很好的处理效果;添加的调理剂为混合料时,3号处理含水率降低了37.19%,温度升高的最大温度为66.5℃,所以当污泥与混合料的比例在2:1的情况下,能达到的效果最好;(3)整体而言,2号和3号分别达到的最高温度是69℃和66.5℃,且两者的含水率都降低了30%以上,3号处理高达37.19%,因此2号和3号处理的干化效果很好。(4)通过综合评价法对干化效果进行评价,3号处理得到了最高分,为47.87分,说明调理剂的选择是混合料,污泥和调理剂的配比是2:1,为最适合污泥干化处理的参数。对于中试实验设置了3个处理,调理剂为混合料和蘑菇渣,配比为2:1和1:1。在不同调理剂和不同配比的情况下,探讨温度、含水率和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3个处理实验中,7号实验添加的混合料(污泥与调理剂比为2:1)达到的温度最高(73.9℃),且达到55℃高温持续时间最长(8d),混合料(2:1)时污泥干化效果较好;(2)3个处理实验的最终含水率分别为39.99%、38.40%、39.20%,都降低到40%以下;(3)整个过程中,有机质含量总体变化不大,但有机质组分变化明显。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冗余分析模型分析,探讨对温度和含水率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影响温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半纤维素和水溶物;(2)影响含水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粗油脂、半纤维素;(3)影响复合因素的主要影响因子有半纤维素、水溶物和粗油脂。(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6-30)

郭康莉,郑江,冀拯宇,刘晓,朱兴娟[8](2018)在《连续施用无害化污泥堆肥对沙质潮土活性有机氮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南省沙质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2012—2016年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在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研究单施化肥(CK)、添加污泥堆肥(CS)15 t·hm~(-2)(CS_1)、30 t·hm~(-2)(CS_2)和45t·hm~(-2)(CS_3)对土壤活性氮各组分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污泥堆肥能够显着提高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p H,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其中全氮(TN)含量显着增加了93.1%~284.3%;施用污泥堆肥45 t·hm~(-2)显着提高了土壤轻组有机氮(LFON)、颗粒有机氮(PON)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污泥堆肥促进了颗粒态有机氮(PON/TN)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TN)分配,在CS_2处理下分别显着提高了12.3%和539.9%,而降低了土壤轻组有机氮(LFON/TN)和溶解性有机氮(DON/TN)分配,分别降低了17.3%~40.1%和38.5%~71.3%.总体上,活性氮组分对TN的贡献为:PON>LFON>DON>MBN.主成分分析表明,CS_2和CS_3处理下活性氮含量及其分配比例载荷值较高;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指标(p H除外)和生物学指标与活性氮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呈正相关.污泥堆肥可提供大量稳定性有机物质,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促进土壤氮素向活性氮的形式转化,当污泥堆肥施用量达30、45 t·hm~(-2)时培肥效果显着,可用作沙质潮土的改良材料.(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雪礁,王森,李姗姗,李志伟,徐巧燕[9](2018)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对序批式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产量及其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_2 NPs)浓度变化对序批式反应器(SBR)性能及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iO_2 NPs浓度为0~5mg/L时SBR对COD平均去除率高于91.07%,但TiO_2 NPs浓度为10~60mg/L时对SBR对COD的去除产生轻微抑制。NH_4~+-N平均去除率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均高于98.10%,表明TiO_2 NPs浓度小于60mg/L时对SBR中硝化过程没有影响。磷去除率随着TiO_2 NPs浓度从0mg/L增加到5mg/L而逐渐降低,随后在TiO_2 NPs浓度从10mg/L增加到60mg/L过程中出现了逐渐升高的趋势。活性污泥中松散附着EPS(LB-EPS)和紧密附着EPS(TB-EPS)产量随着进水TiO_2 NPs浓度从0 mg/L增加到60 mg/L而逐渐增加。LB-EPS和TB-EPS中蛋白质(PN)和多糖(PS)含量随着TiO_2 NPs浓度增加而增加。LB-EPS和TB-EPS的叁维荧光(3D-EEM)光谱中代表芳环蛋白类物质、色氨酸蛋白类物质、胡敏酸类物质和富里酸类物质的荧光峰在不同TiO_2 NPs浓度下或增加或消失,且荧光峰位置和强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LB-EPS和TB-EPS的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中不同吸收峰的强度随着TiO_2 NPs浓度变化而变化,表明TiO_2 NPs对活性污泥中LB-EPS和TB-EPS的蛋白质和多糖中C=O键和C-H产生了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肖倩,杨垒,任勇翔,汪旭晖,朱鹏涛[10](2018)在《硝化污泥胞外聚合物分层组分提取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温和加热法、超声法、超声+振荡法和离心法4种方法提取硝化污泥松散结合型胞外聚合物(LB-EPS),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法、甲醛+NaOH法、甲醛+超声、阳离子树脂法(CER)和加热法提取硝化污泥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通过化学分析结合叁维荧光(3DEEM)光谱对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B-EPS和TB-EPS的最优提取方法分别为温和加热法和甲醛+Na OH法,TOC提取量分别为16.82、58.43 mg·g~(-1).叁维荧光光谱显示温和加热法能有效提取LB-EPS中的类色氨酸和类腐殖酸;甲醛+NaOH法、CER和加热法提取的TBEPS中物质最为全面,主要包括类色氨酸、类腐殖酸和类酪氨酸.TB-EPS叁维荧光浓度效应分析表明荧光峰位置与EPS浓度变化无关;类腐殖酸和类酪氨酸荧光峰强度随EPS浓度降低而减小,分别呈二项式和对数关系.(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污泥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旨在研究活性污泥饲料对刺参养殖水质和刺参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刺参体壁营养组分和肠道消化酶比活力的影响。以体质量(0.97±0.09)g的幼刺参为试验对象,在水温(14±1)℃养殖槽内饲养60 d,研究在刺参商品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活性污泥对刺参养殖水质和不同养殖阶段对饲料的消化率、体壁营养成分和消化酶比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添加污泥组24 h水质中氨氮、亚硝酸盐、活性磷酸盐、化学耗氧量含量较高外,投喂海参商品饲料和添加活性污泥饲料的上述指标均较低,溶解氧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大。投喂活性污泥和商品饲料的刺参对饲料的吸收率及其对蛋白质、脂肪、总糖的表观吸收率相比污泥组较高,在活性污泥组中以投喂20%和30%的活性污泥效果最佳。刺参体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总糖)含量与刺参对饲料相应的营养组分的吸收率大体上呈正相关系。投喂商品饲料和投喂20%、30%活性污泥的刺参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比活力较污泥组高,各组消化酶比活力在前后两个周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饲料中添加适量活性污泥不会对养殖刺参水质造成危害影响,同时活性污泥饲料易于刺参消化吸收,能够改善刺参营养成分和消化酶活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泥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胡跃芬,黄灿克.粉煤灰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单组分地聚物合成及耐酸性试验[J].化学工程师.2019

[2].王路平,吴垠,姜大为,赵静,李多慧.活性污泥饲料对刺参养殖水质、消化率、营养组分和消化酶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9

[3].刘甜甜.贮存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组分变化及微生物学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夏晶,田永静,王骁,黄天寅.生物淋滤中硫粉对污泥EPS组分和脱水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9

[5].张琲,解立平,秦梓雅,吴旭,邳京生.污泥水蒸气气化焦油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8

[6].韩芸,王晓飞,卓杨,曹玉芹,钟晨.预处理条件对高含固污泥热水解有机物组分转化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7].谭林.不同调理剂及有机质组分对污泥生物物理干化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8

[8].郭康莉,郑江,冀拯宇,刘晓,朱兴娟.连续施用无害化污泥堆肥对沙质潮土活性有机氮组分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9].王雪礁,王森,李姗姗,李志伟,徐巧燕.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对序批式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产量及其组分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肖倩,杨垒,任勇翔,汪旭晖,朱鹏涛.硝化污泥胞外聚合物分层组分提取方法的比较[J].环境科学学报.2018

标签:;  ;  ;  ;  

污泥组分论文-胡跃芬,黄灿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