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反应性论文-陈丁生,卢致仁,张桂成,李辰慧

人体反应性论文-陈丁生,卢致仁,张桂成,李辰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反应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健脾,治疗反应性,糖尿病,高血压

人体反应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丁生,卢致仁,张桂成,李辰慧[1](2013)在《以健脾改变人体对治疗反应性的思考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欲使疗效最大化,不仅要考虑外在治疗自身对疾病的作用,还要考虑人体对治疗的反应性,两者兼顾,不得偏颇,但目前缺乏改变人体对治疗反应性的手段;中医脾主运化,具有运化食(药)物的功能,"主管"着药物在体内的命运,提示通过中医健脾,极有可能改变人体对治疗的反应性,从而提升临床疗效;通过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缺钙、皮肤病等疾病的研究与观察,证实健脾确实可以改变人体对治疗的反应性,提高临床疗效;以健脾改变人体对治疗的反应性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B)》期刊2013年05期)

陈丁生,孟君,柯斌,汪园园,张俊杰[2](2011)在《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极低热量饮食改变人体治疗反应性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极低热量饮食是把传统中医中药元素有机地融入禁食疗法中的一种新型自然疗法。通过短期限制有形食物的摄取,只喝小米汤,并服用温化痰饮、泄浊健脾中药,重建"脾主运化"功能,从而改变人体对治疗的反应性,提高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外用药和饮食控制等)的效果。文章例举糖尿病、慢性湿疹及其它一些临床病例以证明本疗法改善人体治疗反应性的客观存在,并就可能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1年10期)

彭鑫[3](2008)在《《伤寒论》阳明、太阴病证与肠道微生态及人体反应性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系统地整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肠道微生态与中医学理论的关联性,从方证相应的基本观点切入,对《伤寒论》阳明、太阴病证应用中药干预后,肠道微生态所构成的中医“证”的变化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导师的学术观点,对人体反应性和医学现象学等学术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本论文由文献综述、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第一篇综述对微生态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微生态学不仅深化和拓展了现代医学对发病学的认识;而且通过调控微生态菌群的方法治疗疾病,为现代医学拓展了治疗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了预防和保健医学的发展。因此,微生态学对现代医学进一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篇综述对微生态学与中医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论文首先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以及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防保健等与微生态学理论进行对比发明后,发现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然后结合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对中药对微生态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对中药药效的作用进行了文献整理研究;最终研究结果认为该研究领域内存在菌种选择片面、药物选择单一、治疗方法局限、理论分析不足等四种问题,在未来研究中应发挥微生态学和中医学优势,二者应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第叁篇综述对中医“脾胃”学说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研究发现中医的脾胃学说在理论构架上与新兴的微生态学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脾胃功能和肠道微生态功能有密切对应关系,同时,二者在临床方面互相也有所借鉴。最终研究认为,用肠道微生态的观点可以理解脾胃学说,反过来用中医脾胃学说的理念也可以印证肠道微微生态表现,二者相得益彰,在该领域的未来研究中可以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第二部分为实验部分。实验选取《伤寒论》中代表寒、热属性的中药黄连、干姜,观察其对肠道常见菌群体外培养的影响,以推测中医“证”变化所对应肠道微生态的变化规律。方法:将含有不同浓度的黄连、干姜、黄连干姜混合的中药培养基对肠道微生态四种代表菌群(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进行体外培养,与纯培养基培养对比。通过对比培养前后菌液分光光度值的变化(ΔOD值)的方法,观察中药对四种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相同中药培养基、不同菌种的对比:干姜对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影响以抑制为主,而对于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则显示促进作用。黄连对前叁种菌的影响以抑制为主,并随对浓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对于乳酸杆菌则显示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作用。黄连干姜混合液对前叁种菌的影响以抑制为主,而对于乳酸杆菌则显示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作用。2相同菌种、不同中药培养基的对比:大肠杆菌经叁种不同中药培养均呈抑制作用,且随浓度不同抑制程度有所变化。粪肠球菌经叁种不同中药培养均呈抑制作用,且随浓度不同抑制程度有所变化。双歧杆菌经干姜和黄连干姜混合培养均呈促进作用;而经黄连培养则呈抑制作用。乳酸杆菌经干姜培养呈促进作用;经黄连和干姜黄连混合培养均呈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作用。结论:相同寒热属性的中药对不同种类肠道菌所构成的影响不一定相同,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同种菌对不同寒热属性的药物的反应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中医“证”的变化所对应的是肠道微生态的整体变化,即肠道各种菌群的数量、分布、比例等的综合变化所组成的整体换位。第叁部分为理论探讨。论文由实验而引出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相关性,进一步深入探讨人体反应性、医学现象学这两个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观点。人体反应性是本论文专题论述的第一个学术观点。论文首先对其概念、种类和特点进行了说明。简而言之,人体反应性指生命个体的身心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后作出相应的反应,从刺激来源上来看其分类包括对物质和时间两种刺激的反应。人体反应性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特点。研究者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分析的方法辨识人体反应性,进而应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干预。论文进一步对人体反应性与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研究认为,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都是围绕如何对人体反应性的辨识和干预而展开的,而中西医区别主要在于各自采集患者信息与治疗手段的对应关系的不同,但二者都是围绕人体反应性而进行。医学现象学是本论文专题论述的第二个学术观点。文章首先对医学现象学的概念、范围进行了说明;然后将医学现象与中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述,认为中医学中取类比象的研究方法、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中药等理论的构建,以及中医诊断、治疗等临床实践无一不是建立在医学现象的基础之上;论文最终认为,医学现象是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学科构建的重要依据和客观基础,整个医学实质就是对医学现象规律的总结。对这以上两个学术观点展开引申探讨,不仅有助于科学界清晰的理解中医辨证及中药作用,更为拓展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乃至中西医的互通和交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5-01)

庄愉[4](2003)在《基因芯片加速个性化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临床进行药物治疗时,同样的药物可能对一个人产生副作用,也可能对另一个人毫无效果。因此,全球最大的生产诊断试剂的公司──瑞士罗氏希望以用药前预检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宋代替凭空猜测,检测内容是CYP(本文来源于《医药经济报》期刊2003-07-16)

王黎生[5](2001)在《人体内的冤假错案——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举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异物误入眼内,严重损伤角膜、晶体和玻璃体,为什么必须摘除眼球而不能只是单纯地取出异物呢?有的夫妻结婚多年不生育,经查是精子活力太差或死精多,这其中的某些原因又是什么呢?不孕或痛经的妇女,经查有些人是患了“子宫内膜异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文来源于《健康》期刊2001年01期)

魏翔,张劭劼,朱学海,黄晓芬,范明[6](1997)在《多烯康对人体缺氧性肺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阻抗血流图法研究了17名健康成人服用多烯康对缺氧性肺、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分别于服用多烯康前后测定肺、脑血管对缺氧(10%O2+90%N2,5min)的反应性,以缺氧时阻抗图波幅变化的百分率表示。结果表明:服用多烯康1周后,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HPV)由(36.3±4.5)%减弱至(24.4±4.2)%,缺氧性脑血管扩张反应(HCD)[(-19.4±6.7)%)]则翻转为收缩反应[(2.5±4.0)%](P<0.05),服用2周后,HPV继降至(23.8±2.8)%(P<0.05),缺氧时脑血管仍呈收缩反应[(11.9±3.0)%](P<0.01);同时,基础脑阻抗血流图波幅由(34.9±3.3)m增为(39.9±2.7)m(P<0.05),而基础肺阻抗血流日波幅不变。提示:多烯康可抑制人体缺氧性肺脑血管反应性,为临床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性脑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线索。(本文来源于《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5期)

陈汉平[7](1997)在《针灸作用与人体反应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针灸作用与人体反应性的关系陈汉平(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200030)图书分类号R224-51关键词针灸疗法评论针灸学是一门探讨经络活动、腧穴功能和刺灸方法之间以及它们与人体和致病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学科。从这一侧面理解,可以把针灸学称为...(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1997年01期)

谭向阳,陈善华,史良如[8](1992)在《治疗用武汉(Wu)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与人体组织反应性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免疫组化法及免疫细胞荧光法体外检测了WuT_3(抗CD_3)、WuT_4(抗CD_4)、WuT_3(抗CD_3)、WuT_9(抗CD_(71)或TfR)及WuTac(抗CD_(25)或IL-2R)等5种小鼠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与25种正常人体组织的反应性。结果显示,上述单抗均与淋巴组织中各自靶细胞呈特异性阳性反应。此外,睾丸中散在分布个别WuT_3阳性淋巴细胞,WuT_9与26%的骨髓细胞及小肠粘膜肠腺底部细胞是阳性反应。本文尚探讨了上述单抗在临床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1992年01期)

谭向阳,陈善华,史良如[9](1991)在《治疗用抗人T淋巴细胞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与人体组织反应性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免疫组化酶染色法及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法体外检测了 WuT_3(抗 CD_3),WuT_4(抗CD_4),WuT_8(抗 CD_8),WuT_9(抗 CD_71 或 TfR),WuTac(抗 CD_(25)或 IL-2R)等5种临床治疗用小鼠抗人 T 淋巴细胞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与25种正常人体组织的反应性。结果显示,WuT_3与髓质胸腺细胞,淋巴结及扁桃体中 T 细胞区细胞,脾白髓中动脉周围淋巴鞘细胞及胃肠道粘膜层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WuT_4与皮质胸细胞及大多数髓质胸腺细胞呈阳性反应。WuT_8与皮质胸腺细胞及少数髓质胸腺细胞呈阳性反应。WuT_4 和 WuT_8阳性细胞在淋巴结、扁桃体、脾脏及胃肠道粘膜中的分布与 WuT_3 阳性细胞基本一致,但数量依次减少。淋巴结和扁桃体的生发中心以及脾脏的脾小结中散在分布有少数WuT_3,WuT4及 WuT_8阳性细胞。此外,睾丸中散在分布个别 WuT_8阳性淋巴细胞。WuT_9与26%的骨髓细胞及个别皮质胸腺细胞呈阳性反应。WuT_9 尚与小肠粘膜肠腺底部细胞呈较强染色。WuTac 仅与个别散在的髓质胸腺细胞呈阳性反应。上述5种单抗与其它非淋巴组织及细胞基本呈阴性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1991年04期)

王文亮,朱明华,樊代明,张学庸[10](1989)在《单克隆抗体MC5与人体胃癌组织反应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抗结肠单克隆抗体MC5,以ABC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187例胃癌标本及22例胃转移癌标本进行了组化定位。187例胃癌标本中160例阳性(85.6%);22例胃癌转移标本中17例阳性(77.3%)。结果证明MC5对胃癌组织有较高的敏感性,对胃癌的早期组织诊断,微小胃癌的发现,以及对胃癌的浸润和转移的判断也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癌症》期刊1989年05期)

人体反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极低热量饮食是把传统中医中药元素有机地融入禁食疗法中的一种新型自然疗法。通过短期限制有形食物的摄取,只喝小米汤,并服用温化痰饮、泄浊健脾中药,重建"脾主运化"功能,从而改变人体对治疗的反应性,提高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外用药和饮食控制等)的效果。文章例举糖尿病、慢性湿疹及其它一些临床病例以证明本疗法改善人体治疗反应性的客观存在,并就可能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反应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丁生,卢致仁,张桂成,李辰慧.以健脾改变人体对治疗反应性的思考与实践[J].医学与哲学(B).2013

[2].陈丁生,孟君,柯斌,汪园园,张俊杰.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极低热量饮食改变人体治疗反应性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

[3].彭鑫.《伤寒论》阳明、太阴病证与肠道微生态及人体反应性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4].庄愉.基因芯片加速个性化医疗[N].医药经济报.2003

[5].王黎生.人体内的冤假错案——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举例[J].健康.2001

[6].魏翔,张劭劼,朱学海,黄晓芬,范明.多烯康对人体缺氧性肺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7

[7].陈汉平.针灸作用与人体反应性的关系[J].上海针灸杂志.1997

[8].谭向阳,陈善华,史良如.治疗用武汉(Wu)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与人体组织反应性的体外研究[J].免疫学杂志.1992

[9].谭向阳,陈善华,史良如.治疗用抗人T淋巴细胞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与人体组织反应性的体外研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1

[10].王文亮,朱明华,樊代明,张学庸.单克隆抗体MC5与人体胃癌组织反应性的研究[J].癌症.1989

标签:;  ;  ;  ;  

人体反应性论文-陈丁生,卢致仁,张桂成,李辰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