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文-崔海亭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文-崔海亭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分课堂,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自主学习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崔海亭[1](2019)在《对分课堂模式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应用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和师生角色问题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效率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手机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引入对分课堂模式,先教后学、学教并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探索对分课堂教学应用可续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和考核,实践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软件导刊(教育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张屹,郝琪,陈蓓蕾,于海恩,范福兰[2](2019)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智慧教室环境下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该文采用单组前后测实验研究法,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为例展开研究,并从学生自身因素、教师与同伴、智慧学习环境层面出发,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索大学生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智慧教室环境下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投入情况较好,学生在行为、情感、认知层面的投入水平均有显着性提升;(2)智慧教室环境下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投入水平高于非师范生,且在行为层面存在显着性差异;(3)技术支持下的师生交互行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接受度与认知负荷对学生行为投入存在显着性影响;自我效能感与师生交互行为对学生认知投入存在显着性影响;同时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行为、教学资源与平台对学生情感投入有显着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9年01期)

夏丽佳[3](2018)在《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课程改革下大学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深度学习也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趋势,在教学中通过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式能够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学习体验。首先,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从深度学习的定义、特征、相关理论、测量与评价几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在研究了一般教学中、网络环境下及混合式学习环境中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后,提出了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框架和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同时依据Hewlett基金会和NRC融合下的深度学习能力框架对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不断对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进行修正。其次,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以本科生专业课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例进行教学实践及应用效果分析,通过提出策略、设计学习活动、实践应用、效果分析、策略修正等多轮实践,对研究过程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最终从创设情境、教师引导、教学设计、技术工具、学习支持、评价反思六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最后,通过开展教学实践和应用效果分析,对提出的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进行不断修正和改进,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对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是有效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胡征兵,贾琴琴[4](2018)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探究——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留学生教育是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衡量标准之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则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关键,更是我国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探析了该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世界教育信息》期刊2018年04期)

田莺,闵龙光[5](2017)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微课程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微课开发是利用PPT、Focusky、录屏软件等工具,遵循微课的特点,将课程中的知识点碎片化后进行系统的设计,形成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具有情景性、趣味性的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的完成.(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张宝辉,胡立如,李鹏飞,秦健[6](2017)在《“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实践——基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生双语课程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从教育资源的“消费者”转向“创造者”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趋势。让学生参与创造课程是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研究以S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生双语课程为案例,遵循“设计研究”方法论,系统探讨了“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的理念在该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实践。分别有26名和21名学生参与了2014年秋季和2015年秋季两轮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与完善过程。研究全面收集了来自备课、在线讨论、课堂实况、问卷调查以及学生作业等方面的数据,对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不同渠道的特点及效果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实施应该首先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学科、学习环境、课程专家、政策规范、机构支持等内、外部限定因素,确定合适的实施层次与范围;其次,进一步结合具体教育环境特征,设计匹配的且多样化的学生参与渠道;再根据具体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选用恰当的参与渠道;在理念实施过程中,也需对实施效果和效率进行持续监控,及时调整渠道支架和参与规范的设计,逐渐构建共同创造型学习环境,并最终促进学习者学习质量的提升。本研究所提出的“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实施路径模型能够为这一理念的推广提供可行的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开放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刘绮君,马秀芳[7](2017)在《基于腾讯综合服务平台的高校远程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当前高校开展网络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出发,提出高校远程翻转课堂的理念,并依托SNS的优势,进一步提出了基于SNS的高校远程翻转课堂,同时构建了基于腾讯综合服务平台的高校远程翻转课堂模式。该研究将基于腾讯综合服务平台的高校远程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教育技术学研究生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中,检验该模式的教学效果。总结分析该模式的应用效果和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修订建议,进而探讨基于SNS的高校远程翻转课堂在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教育信息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胡立如[8](2017)在《“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发展使得传统课堂更为开放,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面临挑战,学生从教育消费者转向创造者已经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趋势。让学生共同参与创造课程是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理念,为后现代课程观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路径。研究显示这一理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反思,有利于建构更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建立合作型师生学习共同体,也能为教师专业发展等带来多方面的益处。已有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实施该理念,并对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予以了一定的探讨,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旨在系统探讨“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理念在不同教育情境中的应用策略,构建通用的实践路径,从而促进这一理念的推广。“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的理念在本研究中被界定为:教师通过与学生共享适当的课程权力,让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践、课程评价,以及教学问题研究等活动,在一定的参与规范支持与约束下,与学生合作共同确定课程的目标、计划、内容、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技术支持等全部或部分要素的组织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促进师生合作,从而不断改善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果。本研究以S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基础(双语)》为案例,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追踪了 2014年秋季和2015年秋季两轮课程的实施情况,通过设计、实施、分析与动态调整“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策略,以期解决叁大研究问题:其一,“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的理念应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对学生赋权的程度?其二,不同的参与课程创造的渠道在应用过程中各有什么特点,会出现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叁,如何统筹应用不同的参与渠道,以使“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的理念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者在两轮迭代循环中,全面收集了应用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包括备课会议记录/录音、备课QQ群聊天记录、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笔记、课堂录像、学生作业、课程QQ群聊天记录等,以此对各个参与渠道的应用特点和效果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从而检验总体应用策略的有效性,并根据实践反馈不断对策略模型予以修订,以期为“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理念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实践路径。本研究认为“学生作为共同创者”这一教与学策略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它通过重塑传统的教学结构实现对学习体验的变革,通过促进学习者对自身学习体验的反思,对自身知识的内化与外化,建立合作型学习共同体,建构更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基于两轮迭代实践以及相关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策略归纳为四点:其一,应首先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综合考虑内外部限定因素,确定合适的应用层次与范围;其二,应根据应用层次与范围,以及具体教育情境的特征设计匹配的和多样化的参与渠道;其叁,应根据具体需决策的问题和不同参与渠道的特征,选用一种或配合使用多种参与渠道;其四,应用过程中,应对应用效果和效率进行动态监控,并据此增加或调整渠道支架和参与规范的设计,始终围绕共同创造型学习环境(Co-creation 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的建立和学习者学习质量的提升。理念的应用效果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共同创造型学习环境,而核心要素在于能否突破师生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能否及时对学生意见作出反馈并实施二次设计,因此应重点监控即时性和高赋权度的参与渠道中师生传统观念的潜在影响,重点关注对非即时性参与渠道中学生意见的反馈与二次设计。理念的应用效率关键在于能否始终坚持学习本位,因此应重点关注各渠道对课堂时间的占用。此外,还应重点考虑高赋权度的参与渠道中渠道支架和参与规范的设计,以平衡课程的开放性与系统性。本研究所提出的应用策略模型以及相应的设计原则将为“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这一理念的推广提供可行的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白雪梅[9](2017)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研究——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合作学习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合作学习存在诸多问题,探究促进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该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针对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做了研究,发现经过一学期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合作态度、合作氛围、合作学习动机四个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在学科知识掌握程度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研究得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孙立会[10](2017)在《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构建理路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构建是以教育技术学科的实践取向为基本前提,强调认识论在解决具体教学实践问题时对采用何种方法的指导性。同一个研究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境,在面对同样的研究对象时,也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不能离开人(研究者)而单独存在。并且,学术研究活动中包含依赖于学问本身内容的方法论和普遍意义上的方法论,越是普遍意义的方法论对具体学科内的研究方法越具有指导性。日本教育技术研究者侧重于"从下而上"式进行研究方法的归类总结,并提出不同的分类框架,并不专注于以构建学科体制下对"系统方法"的青睐,因为系统方法在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时也有一定局限,教学系统中的每个要素不可能都处于最完美状态,而总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实施教学。这告诫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教育技术学科能称其为一门学科而必然的要有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这一假设,更要注意系统方法是作为教育技术学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而存在的这一"伪命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7年03期)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智慧教室环境下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该文采用单组前后测实验研究法,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为例展开研究,并从学生自身因素、教师与同伴、智慧学习环境层面出发,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索大学生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智慧教室环境下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投入情况较好,学生在行为、情感、认知层面的投入水平均有显着性提升;(2)智慧教室环境下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投入水平高于非师范生,且在行为层面存在显着性差异;(3)技术支持下的师生交互行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接受度与认知负荷对学生行为投入存在显着性影响;自我效能感与师生交互行为对学生认知投入存在显着性影响;同时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行为、教学资源与平台对学生情感投入有显着性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崔海亭.对分课堂模式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应用的实践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

[2].张屹,郝琪,陈蓓蕾,于海恩,范福兰.智慧教室环境下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

[3].夏丽佳.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4].胡征兵,贾琴琴.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探究——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8

[5].田莺,闵龙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微课程制作[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

[6].张宝辉,胡立如,李鹏飞,秦健.“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实践——基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生双语课程的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7

[7].刘绮君,马秀芳.基于腾讯综合服务平台的高校远程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7

[8].胡立如.“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7

[9].白雪梅.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研究——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课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

[10].孙立会.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构建理路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7

标签:;  ;  ;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文-崔海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