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武术段位制推广策略
罗景
〔摘要〕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实验观察等定性与定量的统计分析,表明实现武术段位制国内“六进”的总体目标,必须走高职院校的武术段位制全面普及推广之路,这不仅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更有利于未来准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有效助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企业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武术段位制推广策略
1前言
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联合印发的《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已明确为国家体育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国内“六进”和国际“三进”的战略目标,而将进学校作为了抓好这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的突破口。当前,首批试点六个省份,已全面开展了武术进校园的试点工作,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营造出了良好的习武氛围。
2高职武术段位制推广意义
2.1高职院校是校园武术推广的新阵地。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大半壁江山,大量的高职毕业生将成为我国未来工业和信息化社会的主力军。而武术段位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作用。高职院校全面推广武术段位制,不仅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还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更有利于未来准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2.2高职院校推广武术段位制是武术文化的种子成功植入企业的最佳路径。高职院校所倡导和遵循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武术段位制“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高职院校中推广武术段位制不仅能够为向企业输送懂得仁义礼智信的高素质人才做好储备,还能有效增强武术段位制在校企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武术段位制要实现《规划》的国内“六进”目标,成功植入并扎根企业,且维持其在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就必须要走高职院校的武术段位制全面普及推广之路。
2.3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需要。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肩负着社会的责任,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要实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必须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所强调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儒家、道家文化内涵,这与企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高度契合。由于武术段位拳的习练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企业的员工可以在晨训和工间休息等业余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武术健身操和武术段位拳的学练。不仅能做到劳逸结合、丰富企业员工的文化生活,还能形成良好的企业体育文化氛围,锻造企业精神;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在这种以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自信和追求卓越为目的的武术段位习练过程中也能得到显著地提高。
3推广策略
3.1组建机构。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且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推广普及好武术段位制,就必须成立校园武术推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可由教学副院长兼任,具体统筹并协调校内外武术段位制推广工作;副组长由各院(系)负责同志兼任,具体配合校园武术推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可由体育部(室)主任兼任,具体负责校内外武术段位制教学、培训、考试工作;成员由具备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资格的教师组成,具体开展教学、培训、组考工作。
3.2制定相关政策文件。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并由地方政府牵头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从政策层面加大扶持力度。如对积极开展武术段位制普及和推广活动的高职院校,其有关活动的经费来源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对成效显著的高职院校予以表彰奖励;企业严格按照《规划》中提出武术段位制“进企业”要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获得武术段位证书的高职毕业生,对于武术段位制推广活动成绩突出的企业免征教育费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等。
3.3积极开展武术段位制教学试点的实验工作。为尝试通过武术段位制教学,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培养品德高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技术学院,最初选择了一个高职会计班级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武术段位长拳教学试点,通过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和课余武术段位培训的课外拓展以及武术段位长拳校内外展演的引领示范效应,学生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提高(见表1),__最终赢得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对推广武术段位长拳的高度认可,为武术段位制长拳的全面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1**职院会计班武术段位制实验教学前后学生体质达标合格率统计表
*
3.4构建武术段位制校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作为一所具有中国武术协会段位考试点资质的地方公办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与该区域内的多家行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该院充分发挥中国武术段位考试点的培训和考级晋段功能,在校内及本地区武术段位制进企业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院通过体育课程改革,将《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之段位长拳纳入课堂教学、大课间操、“阳光体育活动”、“武术考段大赛”、“校园武术企业行”和“武术段位制企业实训”等一体化课程体系当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武术段位制推广活动,拓宽传播途径,加大推广力度。
该院每年安排通过考试获取一定段位的骨干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利用晨训、工间休息等业余时间在合作企业指导企业基层员工进行武术健身操和武术段位长拳的学练,形成了良好的武术段位习练氛围,极大地丰富了企业员工的文化生活,锻造了企业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部分员工逐渐成为了推广武术段位制的精兵强干。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在这种以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自信和追求卓越为目的的武术段位拳习练过程中得到显著地提高。该院武术段位长拳课程结构见表2。
表2**职业技术学院武术段位长拳课程结构表
3.5高职院校称当合作企业推广武术段位制的服务外包商。在武术段位制在高职院校普及推广到一定程度之后,合作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武术段位制推广活动开展情况表示认同且对在企业开展武术段位制推广活动有积极意愿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当要组建一支由国家武术段位制指导员和骨干学生组成的分工明确的武术段位制推广团队,主动对接合作企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承接相关合作企业的武术段位制推广项目,并以契约的形式对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收费标准以及项目推广的预期效果予以明确;另外,企业也要做好相应的后勤保障、宣传动员、项目推广实施过程的新闻报道以及项目推广的阶段性评价,并按照约定履行购买有偿服务的承诺。
3.6构建高职校企一体化的武术段位制宣传体系。
3.6.1电视报刊宣传。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光靠口头宣传某一项公益事业或公益活动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地方新闻媒体的联系和沟通,要将高职校园武术与企业融通的各项活动开展情况和区域性校企共建传统文化的排他性素材进行及时地报道,以产生积极的社会宣传效应。
3.6.2网络宣传。高职院校要建立专门的校园武术段位制活动网站,开设微信公众号,将武术段位制课堂教学、大课间操、课余武术段位培训、考段大赛、武术段位展演、校园武术企业义演等一系列武术段位制活动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上及时更新并进行全方位报道,这样不仅能够为武术段位制进校园活动做好宣传,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关注度。
3.6.3高职校园武术段位文化宣传。高职院校要推广普及武术段位制,还需要做好在校园内的文化宣传工作,如修建武术训练馆、武术文化墙、武术人物雕塑景观、武术段位制宣传月活动、巡回展演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看,感受学校的武术文化气息,进而喜欢武术、迷恋武术,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广泛参与到武术段位习练的队伍中来。
总之,要实现高职院校武术段位制的全面普及,亟需建立一套由政府———媒体———高职院校———企业———社会的武术段位制宣传体系,切实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学生、企业及社会对武术段位制的认知度,深入了解武术段位制对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4结论
武术段位制要想实现国内“六进”的总体目标,并保持其长期发展的生命力,就必须要走高职院校的武术段位制全面普及推广之路。在高职院校中推广武术段位制,不仅是每一位高职体育教师的义务和责任,更应该是地方政府,特别是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唯有通过政府、武术教育工作者、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通力合作,才能使中华武术再振雄风,走出国门,实现武术的奥运梦。【2015年度湖南省教科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湖南省高职院校武术段位制推广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K015CTW019)Projectname“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ofHunanprovinceWushupromotionstrategyresearch”,projectnumber(XJK015CTW019)】
参考文献
1刘淑慧.高校开展武术段位制教学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2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董逢伟等.普通高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可行性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4顾建娣.浅析职业学校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J].科技资讯,2012;31:217
5体育总局.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S].武术字[2014]176号
6吴剑明等.基于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10):76~77
7乐志强.浅谈全民健身计划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外资,2008.12
8全志刚.基于校企一体化模式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24)
9张启平.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有特殊的高职校园体育文化[J].新课程研究,2010(03)作者单位:益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