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2001年中考动手操作性试题(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红[1](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北师大版和湘教版“几何与代数”内容为例》文中提出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的背景,我国采用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教材编写由“一纲一本”转变为“一标多本”。目前,我国基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念,编制了多个版本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因此,新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一致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讨论的问题。本研究拟研究的问题是:(1)如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构建本土化的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框架?(2)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总体一致性水平如何?(3)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下的一致性水平如何?(4)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在各数学核心素养维度下的一致性水平如何?(5)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分布有怎样的规律?本研究通过选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教育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以及选择性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以量化分析为主,质性分析为辅的研究方式,运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得到如下的结论:(1)在总体维度下,北师大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湘教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2)在认知水平维度下,北师大版、湘教版与课程标准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并且北师大版与课程标准的显着一致性水平较好。(3)在各数学核心素养维度下,在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三个维度,北师大版和湘教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在数学抽象维度,北师大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湘教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在逻辑推理维度,北师大版和湘教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4)数学核心素养分布特征方面,总体而言,两个版本教材与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都注重考查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其次是对逻辑推理素养的考查,最后是对数学建模素养的考查。关于素养水平分布特征,总体维度下的素养水平分布较好,不同内容主题下的素养水平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为提升教材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拟从提升教材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水平,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和修订,重视素养的均衡分布及素养高级水平考查,深入研制本土化的一致性水平分析工具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汪子怡[2](2021)在《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解题研究 ——以漳州市中考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首先对漳州市近十年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进行了分析,利用波利亚怎样解题的四阶段具体分析了部分试题的求解过程。通过分析学生期末考试答卷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并针对问卷情况进行访谈,对学生解决发展性试题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调查,再结合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旨在通过研究进而为教师的发展性试题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有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依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将发展性试题的解决过程分为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这四个阶段,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研究结果,结合教师教学实际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2016年前,漳州市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涉及知识模块较为分散,在2017年全省统一命题之后,近四年来漳州市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考查情况较为稳定,主要考查的知识模块是函数,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为二次函数和根的判别式,填空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为反比例函数,解答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为二次函数。(2)学生对于发展性试题认知方面存在恐惧心理,存在直接放弃发展性试题的情况。基于怎样解题表调查学生解决发展性试题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审题并理解题目的意思,执行方案阶段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解题思路和运算能力方面问题,学生缺乏检验回顾的意识,并且对于练习和考试中的错题不够重视,没有做到及时整理和归纳。(3)最后,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波利亚的解题四阶段,给出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教学建议:在理解题目环节要引导提取信息,培养理解能力、帮助调整认知,提高知识储备;在拟定方案环节,分类归纳题型,建立知识结构、教授解题策略,培养解题思想;在执行方案环节,进行显性教学,外化思维过程、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运算能力;在回顾环节,要重视检验答案,养成反思习惯、正确对待错题,及时进行复习。
邢文静[3](2021)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全新的文本类型,自2009年PISA阅读测试中出现非连续性文本后,非连续性文本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非连续性文本成为“碎片化”阅读的主要文本形式。2011年非连续性文本第一次进入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这标志着语文教育界开始重视此类文本,在此后的几年,学界兴起了研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热潮。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不仅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学非连续性文本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更新学生的阅读方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域,还可以为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奠定基础。然而,学界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尚不完善。目前初中阶段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着较大的缺失,教学策略没有针对性,缺乏操作性等问题,因此对初中阶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当前国内外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缘起和意义,以及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从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出发,阐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材料的类型、文本组合的原则,分析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价值和独特的教学价值。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大庆市六十九中、五十五中和齐齐哈尔市三中、二十九中选取不同学年的学生和教师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总结出学生和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教学态度消极、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匮乏、教学方法欠缺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分别从以上五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为后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闫佳伟[4](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冯春艳[5](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吕诗琴[6](2020)在《初中生解决化学实验探究题思维障碍的诊断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其学习和应用过程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新课改将实验提升到了化学教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并认为有必要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发现问题探究事物本质的意识,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贯彻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内核。除了参与具体的实验活动外,实验类的试题也是考察学生相关能力的重要手段,多年来也在化学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旨在基于现有文献为初中生解决化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思维障碍提供可能的解决路径。第一,总结了本次课题产生的背景,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汇总和梳理。总结了本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历史文献梳理了相关研究发展脉络与进展,为后文提供理论分析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二,就化学实验教学及学生常见思维障碍等研究相关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现有文献梳理基础上的可能的理论机制分析。理论部分分析指明了研究对象即化学实验探究类题型的主要涉及知识点情况,题目自身的特点以及其想考察的学生能力方向等;其次,梳理了思维障碍产生影响的相应机制,并围绕什么是化学思维,其如何产生和培养进行理论阐述;最后,本章结合现有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机制分析步骤,包括从理解认识产生的问题,到认知上的自我诊断,最后如何帮助学生重塑其学习理念等。第三,开展了实验和数据的分析。本文围绕帮助学生解决化学实验类题型作业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进行了数据收集和分析,以被试调查对象在实际解决化学实验类问题遇到的常见思维瓶颈进行诊断,将相应数据以口语报告法进行分析,并探索不同个体在遭遇类似瓶颈时的行为差异。结合报告法的分析结果,将常见的几种思维障碍归纳总结成了几个基本的影响因素。第四,教学策略优化建议。本次研究的主体对象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其初次接触化学本就不易,还要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应对中考的压力。是故本文将围绕教材学习内容和中考实际考试题型两个方面展开教学策略的优化分析,结合前文相应的理论和分析结论针对性地为化学老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建议。第五,教学设计优化建议。除具体的教学策略外,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为化学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方面的相关建议,以期完成从理论指导到实践操作的过渡。最后,总结与反思。本研究旨在寻找初三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类实验操作题时出现的各类思维障碍产生的机制和解决策略,并基于此为教师提供教学上的优化建议,使得教学方法和手段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化学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探索实践的水平。
许晶[7](2020)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二十一世纪课程变革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课程研究者们对课堂教学和学业考试的质量问题尤为关注,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和学业考试领域更为明显。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推动下,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已成为了课程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本文以J省初中数学教师以及该省近五年的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采用“SEC”课程实施调查模型,探讨了J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状况。具体问题如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初中数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三者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等?在哪些维度是一致的,在哪些维度是不一致的?进而提出相应的提升一致性水平的相关建议。从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对于这些问题当前还未进行深度探究,研究此类问题,能够掌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状态,关键是可以建构本土化的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框架,进而调查与分析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情况,详细检测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从而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本文首先阐述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问题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创新等。对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和学业考试以及课程领域的一致性问题进行了文献梳理和分析总结,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通过建构的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码、对J省T市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查与编码、以及对本省近五年的学业考试试卷的编码结果,采用“SEC”课程实施调查模型作为检测工具,对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状况分析,分析了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发现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初中数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状况分析,分析了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发现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一致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状况分析,分析了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发现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一致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的总体状况分析,具体分析了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发现了包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的特征,三者之间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之间的一致性水平相对较高,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相对居中,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研究发现: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程度高于两者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对课程内容要求的把握高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对“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关注的不多;不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提出了如下提升建议:加强对命题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水平;消除学业考试的负面影响,回归以数学素养为核心的数学课堂;重视“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教学与评价;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立足本土化,研制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分析工具。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能促进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促进命题人员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考试试卷,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优化学业考试设计。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伟[9](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刘珍[10](2020)在《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提出作为初中向高中过渡的一次关键性选拔考试,中考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而中考数学压轴题作为区分学生中考成绩的关键题型,具有难度大、考查知识点灵活、综合性强等特点.因此,对中考数学压轴题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加合理有针对性的教授压轴题,提高学生中考数学成绩,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为学生的进一步求学打好基础.本文详细分析2010-2019年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的研究背景,搜集整理2010年至2019年中考数学压轴题题型、考点,并选取代表性教学案例,对其教授方法进行分析,同时组织开展问卷调查,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近十年来,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考点稳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尤其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能力、运算求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类讨论思想、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同时,中考数学压轴题对数学活动过程也有考查.因此,本文立足于对近十年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对教师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第一,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第二,重视对中考压轴题进行专项复习;第三,重视开放性问题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学生在学习备考时应当做到:第一,正确认识中考压轴题,消除恐惧心理;第二,掌握解题方法,灵活应对压轴题;第三反复训练,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聚焦2001年中考动手操作性试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焦2001年中考动手操作性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北师大版和湘教版“几何与代数”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材 |
2.1.2 习题 |
2.1.3 课程标准 |
2.1.4 一致性 |
2.2 文献综述 |
2.2.1 高中数学教材研究现状 |
2.2.2 高中数学教材习题研究现状 |
2.2.3 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2.2.4 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现状 |
2.2.5 已有研究的总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模型 |
3.1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 |
3.1.1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的理念 |
3.1.2 SEC一致性分析程序和方法 |
3.2 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框架 |
3.2.1 几个学习评价模型的分析 |
3.2.2 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框架 |
3.3 理论模型的应用 |
3.3.1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的应用 |
3.3.2 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的应用 |
3.4 理论模型的融合 |
3.4.1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SEC一致性分析模型的构建 |
3.4.2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SEC一致性分析模型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1.1 教材与课标的选取 |
4.1.2 具体内容的选取 |
4.2 研究工具 |
4.2.1 内容主题的划分 |
4.2.2 认知水平的划分 |
4.2.3 一致性分析框架的确定 |
4.3 研究对象的编码 |
4.3.1 课程标准的编码 |
4.3.2 高中数学教材习题的编码 |
4.4 研究信度与效度 |
4.4.1 研究信度 |
4.4.2 研究效度 |
4.5 数据整理 |
4.5.1 课程标准的数据统计 |
4.5.2 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数据统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果 |
5.1 一致性系数分析 |
5.1.1 一致性系数P值的计算 |
5.1.2 临界值P0 的确定 |
5.1.3 统计学上的显着一致性判断 |
5.2 内容主题分布 |
5.2.1 总体维度下的内容主题分布 |
5.2.2 认知水平维度下的内容主题分布 |
5.2.3 数学核心素养维度下的内容主题分布 |
5.3 认知水平分布 |
5.3.1 总体的认知水平分布 |
5.3.2 认知水平维度下的认知水平分布 |
5.3.3 数学核心素养维度下的认知水平分布 |
5.4 曲面图分析 |
5.4.1 总体维度的曲面图分析 |
5.4.2 认知水平维度下的曲面图分析 |
5.4.3 数学核心素养维度的曲面图分析 |
5.5 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分布 |
5.5.1 数学核心素养分布 |
5.5.2 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分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思考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总体的一致性水平特征 |
6.1.2 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特征 |
6.1.3 各数学核心素养的一致性水平特征 |
6.1.4 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分布特征 |
6.2 思考 |
6.2.1 影响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
6.2.2 影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
6.2.3 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
6.2.4 影响基础教育的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 |
6.3 建议 |
6.3.1 提升教材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水平 |
6.3.2 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和修订 |
6.3.3 重视素养的均衡分布及素养高级水平考查 |
6.3.4 深入研制本土化的一致性水平分析工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课程标准编码表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解题研究 ——以漳州市中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标准中对数学课程性质的界定 |
1.1.2 发展性试题在中考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
1.1.3 解题策略在发展性试题解题中的重要性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数学中考 |
1.4.2 发展性试题 |
第2 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中考数学试题的研究综述 |
2.2 中考数学解题研究的研究综述 |
2.3 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的研究综述 |
2.4 研究述评与反思 |
2.5 理论基础 |
第3 章 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 研究方法 |
3.1.1 问卷调查法 |
3.1.2 访谈调查法 |
3.2 研究工具 |
3.2.1 学生调查问卷设计 |
3.2.2 学生访谈提纲设计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过程 |
第4 章 中考发展性试题现状分析 |
4.1 漳州市中考发展性试题模块、知识点分析 |
4.2 波利亚解题表下的发展性试题分析 |
第5 章 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学生期末考试答卷分析 |
5.1.1 发展性试题答卷分析 |
5.1.2 发展性试题解题方法分析 |
5.2 学生发展性试题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2.1 问卷调查信效度分析 |
5.2.2 学生在“理解题目”阶段的情况调查结果 |
5.2.3 学生在“拟定方案”阶段的情况调查结果 |
5.2.4 学生在“执行方案”阶段的情况调查结果 |
5.2.5 学生在“回顾”阶段的情况调查结果 |
5.3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
5.4 教师课堂教学分析 |
第6 章 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的解题策略研究 |
6.1 理解题目环节 |
6.1.1 引导提取信息,培养理解能力 |
6.1.2 帮助调整认知,提高知识储备 |
6.2 拟定方案环节 |
6.2.1 分类归纳题型,建立知识结构 |
6.2.2 教授解题策略,培养解题思想 |
6.3 执行方案环节 |
6.3.1 进行显性教学,外化思维过程 |
6.3.2 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运算能力 |
6.4 回顾环节 |
6.4.1 重视检验答案,养成反思习惯 |
6.4.2 正确对待错题,及时进行复习 |
第7 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时代的要求 |
(二)课标的推动 |
(三)考试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引起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视 |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阅读素养 |
(三)为语文教学研究者提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的参考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相关概述 |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及特点 |
(一)文本 |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 |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
二、组成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类型 |
(一)主体多元的观点型材料 |
(二)详实具体的数据型材料 |
(三)富含寓意的图画型材料 |
(四)生动典型的案例型材料 |
(五)客观权威的理论型材料 |
(六)互动交流的访谈型材料 |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组合原则 |
(一)主题统一原则 |
(二)目标一致原则 |
(三)关联紧密原则 |
(四)延伸拓展原则 |
(五)“互文性”原则 |
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
(一)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 |
(二)符合PISA阅读素养的要求 |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价值 |
(一)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
(二)与连续性文本教学互补 |
(三)促进学生阅读全面能力发展 |
(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
(五)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
第二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对象 |
(三)调查的方案 |
(四)调查的方法 |
二、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三、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教学态度消极,应试教育环境下教考关系的制约 |
(二)教学目标不明,教师对教学研究不充分 |
(三)教学内容匮乏,未能充分开发利用阅读教学资源 |
(四)教学方法欠缺,教师缺乏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认识和研究 |
(五)评价方式单一,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
第三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一、积极端正教学态度 |
(一)科学看待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
(二)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 |
二、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 |
(二)教学目标确定原则 |
三、充分挖掘教学内容 |
(一)教学内容的来源 |
(二)教学内容组织原则 |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
(一)依据教学目标 |
(二)依据教学内容 |
五、科学构建评价体系 |
(一)评价形式灵活化 |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
(四)评价标准层级化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初中生解决化学实验探究题思维障碍的诊断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 |
1.2.2 关于探究性实验的研究 |
1.2.3 关于思维障碍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科学探究 |
2.1.2 化学实验探究题 |
2.1.3 思维障碍 |
2.2 理论基础 |
2.2.1 问题解决理论 |
2.2.2 认知诊断理论 |
2.2.3 深度学习理论 |
2.2.4 探究式学习理论 |
3 初中生解决化学实验探究题思维障碍诊断工具开发及实施 |
3.1 诊断工具的设计 |
3.1.1 目的 |
3.1.2 设计的理论依据 |
3.1.3 诊断工具的设计 |
3.1.4 诊断对象 |
3.2 诊断工具信效度检验 |
3.2.1 样本来源与数据 |
3.2.2 试卷信度分析 |
3.2.3 试卷信效度分析 |
3.3 正式诊断工具的实施及过程描述 |
3.3.1 试卷发放与测试 |
3.3.2 访谈调查 |
3.3.3 口语报告测试 |
3.4 测查数据结果分析 |
3.4.1 思维障碍试卷测试结果分析 |
3.4.2 思维障碍试卷诊断成绩的统计分析 |
3.4.3 思维障碍口语报告测试结果分析 |
3.4.4 思维障碍教师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斩 |
4 初中生解决化学实验探究题思维障碍的原因诊断分析 |
4.1 学习方面的原因 |
4.1.1 问题表征能力较差 |
4.1.2 虚假学习或浅表学习所致 |
4.1.3 知识结构化程度不高 |
4.1.4 思维定式的影响 |
4.1.5 前科学概念干扰 |
4.2 教学方面的原因 |
4.2.1 教学方式的固化 |
4.2.2 班级学习氛围影响 |
4.2.3 课堂教学进程过快 |
5 突破初中生解决化学实验探究题思维障碍的教学策略 |
5.1 课标及教材内容分析 |
5.2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试题分析 |
5.2.1 注重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 |
5.2.2 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科学素养的考查 |
5.2.3 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
5.3 突破思维障碍的策略 |
5.3.1 培养实验学习的兴趣 |
5.3.2 明确教学功能性目标 |
5.3.3 形成良好实验知识结构 |
5.3.4 注重培养科学的思维 |
5.3.5 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 |
5.4 教学设计案例及实践 |
5.4.1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案例 |
5.4.2 “二氧化碳制取”的教学设计案例 |
5.4.3 “实验室制取CO_2的废液成分的探究--酸、碱、盐的复习”的教学设计案例 |
5.4.4 “专题复习—氢氧化钠的变质”的教学设计案例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初中探究性实验题测试卷 |
附件二: 初中生解决化学实验探究题的思维障碍访谈提纲 |
附件三: 初中探究性实验题口语报告材料 |
致谢 |
(7)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推动 |
(二)我国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 |
(三)基于标准实施课堂教学的需要 |
(四)基于标准的学业考试诉求 |
二、研究的目的、问题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价值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课程目标相关问题的研究 |
(一)国外关于课程目标问题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课程目标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课程标准的相关问题的研究 |
(一)国外关于课程标准相关问题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课程标准相关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课堂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
(一)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实施问题的研究 |
(二)基于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状况的研究 |
四、关于学业考试相关问题研究 |
(一)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命题要求 |
(二)基于标准的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现状的研究 |
五、关于课程领域一致性问题的研究 |
(一)国外关于课程领域一致性问题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课程领域一致性问题的研究 |
六、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课堂教学 |
(二)学业考试 |
(三)一致性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分析 |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一)量化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质性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SEC”课程实施调查模型概述 |
(二)课程标准的编码流程 |
(三)课堂教学调查问卷的编码设计 |
(四)学业考试试卷的编码设计 |
(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框架的确定 |
四、研究资料的整理过程与方法 |
(一)量化研究数据的统计过程与方法 |
(二)质性研究资料的整理 |
第四章 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
一、课程标准的编码结果 |
(一)课程标准中内容主题维度的编码分析 |
(二)课程标准中认知水平维度的编码分析 |
二、课堂教学的编码结果 |
三、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教师总体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二)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四、初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施 |
(一)初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中各内容主题的认识 |
(二)初中数学教师对课程内容目标的认识与实施 |
(三)初中数学教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认识与实施 |
五、本章小结 |
(一)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 |
(二)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四)初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施情况分析 |
第五章 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
一、课程标准中不含选学内容的编码结果 |
(一)课程标准中内容主题维度的编码分析 |
(二)课程标准中认知水平维度的编码分析 |
二、学业考试的编码结果 |
三、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系数 |
(二)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四、不同年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不同年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系数 |
(二)不同年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不同年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五、命题人员对课程标准的认识 |
六、本章小结 |
(一)近五年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二)不同年度的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三)命题人员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情况 |
第六章 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研究 |
一、课堂教学的编码结果 |
二、学业考试试卷的编码 |
三、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分析 |
(一)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的一致性系数 |
(二)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四、初中数学教师对学业考试的认识 |
五、本章小结 |
(一)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的一致性系数 |
(二)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四)初中数学教师对学业考试的认识情况 |
第七章 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
一、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二)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二、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同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二)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一)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二)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 |
(二)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程度高于两者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三)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对课程内容要求的把握高于课程标准 |
(四)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对“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关注度不够 |
(五)不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 |
二、建议 |
(一)加强对命题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水平 |
(二)消除学业考试的负面影响,回归以数学素养为核心的数学课堂 |
(三)重视“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教学与评价 |
(四)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 |
(五)立足本土化,研制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分析工具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课时及主题分布 |
附录三 :初中数学教师、教研员、命题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 :51名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编码的标准化表格 |
附录五 :2015年——2019年J省学业考试试卷按主题分类 |
附录六 :关于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试卷的编码调查表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问题解决理论 |
二、知识迁移理论 |
三、深度学习理论 |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
七、学会知识迁移 |
结语 |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10)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2010-2019年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考点分析 |
2.1 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考点分析 |
2.2 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考查情况分析 |
第三章 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的类型分析 |
3.1 代数压轴题 |
3.2 几何压轴题 |
第四章 陕西省中考压轴题的教学案例分析 |
4.1 二次函数综合问题专项训练教学案例 |
4.2 几何图形中的运动问题专项训练教学案例 |
4.3 中考数学压轴题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
第五章 教学建议及备考策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四、聚焦2001年中考动手操作性试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北师大版和湘教版“几何与代数”内容为例[D]. 吴晓红.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解题研究 ——以漳州市中考为例[D]. 汪子怡.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邢文静.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初中生解决化学实验探究题思维障碍的诊断及策略研究[D]. 吕诗琴.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D]. 许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10]陕西省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及教学建议[D]. 刘珍. 延安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