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红
(伊犁州察布查尔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835300)
【摘要】目的对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锡伯族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56例锡伯族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0mg/d)和对照组(80mg/d)各2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压、血肌苷(Scr)、血尿素氮(BUN)、血清钾(K)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白蛋白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大剂量缬沙坦(160mg/d)降尿白蛋白优于小剂量缬沙坦(80mg/d),对DN患者有独立于血压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安全性好。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缬沙坦尿白蛋白血压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071-01
糖尿病肾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当前引起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出现临床期蛋白尿,治疗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治疗非常重要。血管紧张素II(AngII)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最重要的活性因子,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S),能阻断血管紧张素(AT)效应,减少尿蛋白的产生。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最大的聚居区,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锡伯族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伊犁州察布查尔县人民医院住院的锡伯族2型糖尿病患者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病程2~12年,年龄41~73岁,血压在130~160/80~140mmHg(1mmHg=0.133kPa)以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5~200μg/min。将所有病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47~70岁,平均(55±8)岁,病程(10±5)年;对照组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42~73岁,平均(57±8)岁,病程(9±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血压、血糖、肾功能水平、吸烟、体重指数(BMI)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糖尿病肾病分期标准,并排除妊娠、肿瘤、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其他肾脏疾病及肾毒性药物使用等引起蛋白尿的病例。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减少蛋白摄入及控制血脂、血糖等常规治疗,在达标2周的基础上[其中空腹血糖(FBG)≤7.0mmol/L和餐后2h血糖(2hPBG)≤10mmol/L]。治疗组给予缬沙坦(诺华制药有限公司,80mg/片)160mg,口服,每天一次,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mg,口服,每天一次,随访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3个月检测尿白蛋白、血尿素氮(BUN)、血压、肌苷(Scr)、血清钾(K)等指标。
1.2.2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方法采用1)收集24小时尿,测24小时总白蛋白排泄量。2)收集4小时或夜间8小时尿,计算单位时间尿白蛋白排泄率。3)即刻尿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治疗后两组血压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治疗后尿白蛋白均显著下降(P<0.01),且有79.9%的患者至少改进了一个级别;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变化不大;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尿白蛋白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水平的变化(-x±s)
治疗后125.0±14.0120.0±12.0
DBP(mmHg)治疗前85.0±5.085.0±6.0
治疗后80.0±5.078.0±4.0
2.2不良反应两组治疗中均未见血钾增高,无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均完成临床观察期。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DN导致肾衰竭死亡发病率亦逐年增加。因此,如何防治DN,从而阻止或延缓其向终末期肾病发展至关重要。DN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DN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II(AnglI)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最重要的活性因子,AngⅡ可导致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收缩,造成肾小球囊内高跨膜压,肾小球高滤过,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损伤。AngⅡ又可作为促生长因子,促使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肥大,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刺激纤维细胞增生,胶原蛋白合成,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1]。而尿蛋白是DN进展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DN导致尿蛋白的机制为:①肾小球内跨毛细血管压力过高;②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屏障机制障碍,包括滤孔改变或电荷改变;③足突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在尿白蛋白的产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2]。蛋白尿除直接引起肾小球的损害外,还可增加肾间质中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外基质积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因此,降低尿蛋白在肾脏保护中有重要作用。缬沙坦是一种非肽类选择性AngⅡAT1受体拈抗剂(ARB),能选择性地阻断AT1,使AngⅡ能和AT1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了AngⅡ的各种药理作用,阻断了升压效应,扩张肾小球出入球小动脉,张出球小动脉作用更明显,降低了肾小球内“三高”(高压、高灌注、高滤过),改善肾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选择通透性,使肾小球对白蛋白的通透性降低,减少蛋白尿的产生;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异常增殖,阻止了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延缓了肾小球硬化的进展;独特的改善肾间质纤维化,从而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的作用[5-6]。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血压水平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治疗组尿白蛋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表明其白蛋白的下降并非完全获益于血压本身,还存在独立于血压之外的。证明缬沙坦每天160mg是肾脏保护的有效维持剂量,对阻止尿微量蛋白的排泄有更积极的作用。与文献报道[7]相符合。肾脏结构或生化指标得到逆转有关;缬沙坦用于DNIV期未出现血肌苷升高,而有下降趋势,血钾无明显升高,无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病例发生,可能是因为它能选择性地竞争地与AT1受体结合而避免了ACEI因非特异性抑制造成的不良反应。本试验结果显示,2型DN锡伯族患者使用缬沙坦每天160mg降尿白蛋白优于每天缬沙坦80mg,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苹,贾汝汉,王学玉.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核因子-kB的调节[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2,18(5):364-368.
[2]CooperME,MundelP.BonerG:Roleofnephfininrenaldiseaseincludingdiabeticnephropathy[J].SeminNephrol,2002,22(5):393-398.
[3]唐民.国产缬沙坦/氢氮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3):231-232.
[4]冯文学,吴利军,侯利霞.缬沙坦联合双氢克尿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108,110.
[5]李春君,张秋梅.缬沙坦对糖尿病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肾脏保护作用[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2(5):41-43.
[6]李玉霞.缬沙坦联合阿魏酸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7):650-653.
[7]孙宁玲.血管紧张索受体拮抗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及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5):732-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