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介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环芳烃,环境介质,分布规律,来源解析
环境介质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卓,过莹烨,王宁诚[1](2019)在《上海不同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和来源解析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分布于我国环境介质中。作为我国发展较快的典型城市,本文总结了上海市各环境介质中PAHs的污染水平及其来源。上海市大气中PAHs随季节变化明显,在我国范围内污染较小。PAHs污染已普遍污染水体,部分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土壤PAHs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工业区土壤已经严重超标。而上海市部分区域植物中PAHs含量较高,食物中PAHs含量较低,污染较小。上海市各介质PAHs的来源以燃烧源为主,特别是生物质和石油煤炭的燃烧,这与本区域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特征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10期)
王玲,徐燕[2](2019)在《次氯酸消毒液对环境介质微生物杀灭效果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次氯酸发生器生成的次氯酸消毒液实验室杀灭微生物及现场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模拟现场试验方法,对某次氯酸发生器现场生成的次氯酸消毒液杀灭微生物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该次氯酸发生器现场生成的次氯酸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82. 4 mg/L。以该次氯酸消毒液原液对悬液内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2. 5 min,杀灭对数值均> 5. 0;对悬液内白色念珠菌作用5 min,杀灭对数值> 4. 00;对悬液内脊髓灰质炎病毒作用30 min,灭活对数值> 4. 00。用该次氯酸消毒液原液浸泡污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棉布织物5 min,杀灭对数值为5. 45;对染于餐具上的大肠杆菌和止血钳齿部的铜绿假单胞菌,杀灭对数值分别为3. 60和6. 27。结论该次氯酸发生器生成的次氯酸消毒液可有效杀灭悬液内和物体表面上的细菌繁殖体、真菌和病毒。(本文来源于《中国消毒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夏祥乐,蔡玉龙[3](2019)在《环境介质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毒性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为了快速检测重金属污染物毒性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以及不同重金属毒性的大小。具体方法 :确定仪器与试剂,之后提取出样品重金属的形态,完成样品预处理后分为两组样品检测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化学分析。结果:根据测试结果,针对一些毒性较弱的重金属,如铌对照组的反应并不强烈,即对毒性的敏感度较低,而测试样品组对重金属毒性的检测反应比较强,对于铌的检测结果较为精准,因为铌在叁阶或六阶时会产生微弱毒性,因而说明其对重金属毒性的检测相对精准。(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6期)
项颖,孙宏亮,续衍雪,魏明海,杨晶晶[4](2019)在《东北地区某水库不同环境介质中22种典型抗生素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中抗生素残留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正逐渐引起关注。由于周边居民环境意识淡漠且当地经济增长呈粗放型,根据常规监测数据显示,东北某水库虽水质稳定达标,但已检出抗生素指标。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对该水库水质、底泥、鱼肉及周边牲畜粪便中22种抗生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22种典型抗生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检出率为59. 09%,总浓度为0. 04~5 911. 83 ng/g。其中红霉素检出率最高,为77. 78%,其次为克林霉素、罗红霉素和金霉素,分别为27. 78%、22. 22%和22. 22%。对水库周边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发现库区周边养殖业对库区污染影响较大。与国内其他水域中抗生素残留浓度进行比较,该水库的抗生素残留水平较低,但由于在鱼肉中已检测出抗生素,说明该水库抗生素污染问题仍需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环境生态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春荣,单凌燕,郭钤,许振岚,何红梅[5](2019)在《异恶唑草酮在环境介质中的挥发、土壤吸附和水-沉积物系统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异恶唑草酮的环境安全性,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异恶唑草酮在不同环境介质(空气、水和土壤表面)的挥发特性,在不同质地土壤(潮土、水稻土、黑土和红壤土)的吸附特性,和2种水-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异恶唑草酮在潮土、水稻土、黑土和红壤土中的吸附均符合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方程,吸附常数值分别为0.640 6、1.376 2、0.816 9和1.289 5,在土壤中属于难吸附农药。异恶唑草酮在湖泊(杭州西湖)水-沉积物系统和河流(杭州运河)水-沉积物系统中的好氧降解和厌氧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好氧降解半衰期分别为73.7 h和75.3 h,厌氧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2.3 h和43.0 h,在水-沉积物系统中属于易降解农药。在20~25℃、气体流速为500 mL·min~(-1)的条件下,异恶唑草酮在空气、水和土壤表面的挥发率均小于1%,属于难挥发性农药。试验结果表明,异恶唑草酮在空气、水和土壤表面难挥发,在土壤中难吸附,在水-沉积物系统中降解快,环境风险较小。(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敏[6](2019)在《环境介质及微电偶效应对铝局部腐蚀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广为接受的点蚀萌生机制:“氯离子吸附”、“钝化膜破裂”、“氯离子迁移”和亚稳点蚀过程对应的氯离子与铝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模型为出发点,解析并建立合理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原子模型,计算了氯对单层氧化膜破坏、对再钝化的抑制、对氧化铝膜的破坏、对亚稳点蚀发展等关键场景的几何与电子结构特征。此外,还构建了铝合金中常见若干第二相粒子的原子模型并计算了第二相粒子不同晶面、原子终端的功函数,利用功函数、Volta电势差、腐蚀电位之间的关系式阐明了不同粒子表面相对于铝基体的微电偶效应演变的本质,并探究了环境因素对微电偶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氧原子能在表面形成“O-Al3”结构的单层氧化膜,氯离子在该表面吸附对该钝化膜产生纵向形变作用,氯吸附使得铝层间结合能从-1.22eV降至-0.35eV,表明氯离子竞争性吸附使得钝化膜结构被破坏。(2)当氯离子和氧分子同时吸附在裸铝表面,两者竞争作用随着数量增加而增加,Al和O的杂化峰逐渐被Al和Cl的杂化峰所替代并生成“O-Al-C12”亚结构,从而抑制铝表面再钝化过程。(3)通过热力学计算证实,氯离子更倾向于停留在氧化铝中的氧空位而非铝空位;且氯离子在相邻氧空位间迁移能量可行,需跨越能垒~2eV;氯的引入造成氧化铝和铝基体功函数降低。随氧化铝厚度增加,带隙随之增加,氯迁移所需能垒也增大;预嵌入氯能降低第二个氯的迁移能垒,根据Arrhenius方程可计算得到迁移速率随之增加。(4)当氯浓度较低时,氯和铝表面原子杂化峰较弱;当覆盖度超过2/3ML后,铝表面活性溶解生成AlCl3和AJ2Cl5等复合物并脱离表面,表明亚稳点蚀坑内的氯覆盖度超过临界值才能造成表面活性溶解,使点蚀得以发展,证明了高氯浓度(所谓的“盐膜”)是亚稳点蚀演变成稳定点蚀的必要条件之一。(5)计算所得到的功函数能够较好的重现测量所得到的Volta电势。此外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晶面取向以及终端原子迥异的功函数,是造成实验测量数据分散性大的主要原因;证实了第二相粒子“极性转变”是由于低功函数的表面-终端易于优先溶解,从而暴露出功函数较高的表面-终端。仅在两相液接电势差可忽略的情况下,才能通过两相表面电势差推测溶液中两相腐蚀顺序。(6)第一性原理计算结合扫描开尔文探针研究了纯水分子层对第二相粒子表面电势的影响规律,模拟和实验都观察到第二相粒子极性转变的现象;在水分子环境中引入氯以后,随吸附物质覆盖度增加Mg2Si-Si和Al2Cu相对于铝基体的阴极性随之下降,并随覆盖度增加到1ML而最终呈阳极性。Mg2Si-Mg则随着吸附物质覆盖度增加保持为阳极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6)
黄晓蒙[7](2019)在《颤蚓扰动对Cu和Cd在模拟水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水体是包括水相和沉积物、悬浮物以及生物体等多种固相物质的复杂体系。颤蚓作为典型的底栖生物,其在沉积物表面的代谢和扰动作用产生的物质交换与迁移增大了水环境体系的复杂性与动态性。为探究颤蚓扰动对于重金属在多相共存的水环境体系中的迁移和固定的长期影响过程,本研究利用微宇宙模拟自然水体的方法,研究在不同生物量的颤蚓扰动影响下,自然水体内源释放和外源加入的重金属Cu和Cd在包括沉积物、生物膜和悬浮颗粒物在内的水环境体系中的迁移,以及关键水体条件改变后重金属在不同介质间再分配至接近平衡的动态过程。对于沉积物释放的Cu和Cd的迁移研究,结果表明:水相中的Cu和Cd由于多种固相物质的快速富集而保持极低含量;生物膜对于水相中的Cu和Cd首先快速富集,之后缓慢释放,引入颤蚓的实验组中生物膜Cu和Cd的最大浓度相比空白组分别增大15.3%和5.4%;沉积物首先向水相释放Cu和Cd,且释放量随颤蚓生物量增大而增大;水相中悬浮颗粒物总量随颤蚓生物量的增大而增大。相比Cu,Cd在体系中的迁移受颤蚓扰动影响更大。综上,相比空白组,颤蚓扰动可促使沉积物向水相释放更多的Cu和Cd,并产生更多的悬浮颗粒物。沉积物释放的Cu和Cd主要被生物膜和悬浮颗粒物所富集,同时颤蚓扰动对于沉积物内部的Cu和Cd有由下至上的转移作用,可使深层的Cu和Cd随代谢引起的颗粒物迁移至浅层,并加入沉积物与其他介质的物质交换活动中。对于水相添加的Cu和Cd的迁移研究,结果表明:水相初始重金属污染浓度相同的实验组中,随着引入的颤蚓生物量的增大,水相中重金属的平衡浓度下降至更低,实验组水相Cu和Cd最低浓度分别达到空白组的39.3%和52.1%;生物膜中重金属的最大富集量减小,Cu和Cd最大浓度相比空白组分别减小19.2%和13.6%;而表层沉积物对于重金属的富集速度和富集量明显增大,沉积物0-1cm层中的Cu和Cd最大浓度相比空白组分别增大38.9%和24.8%,且深层沉积物中Cu和Cd浓度也随之明显增大;悬浮颗粒物中单位重金属浓度变化不明显,但富集总量增大。引入相同颤蚓生物量的实验组中,固相物质对于水相中重金属的富集量均随水相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Cu在不同介质间的迁移效率整体上高于Cd,但Cd的迁移受颤蚓扰动影响更大。Cu和Cd在体系中的迁移接近第一次平衡后,向体系添加新生生物膜,水相中的Cu和Cd平衡浓度再次下降并稳定在更低的浓度,固相物质向水相释放的Cu和Cd主要被新生物膜和悬浮颗粒物富集。迁移接近第二次平衡后,控制水相pH使之下降,水相中Cu和Cd浓度明显增大,主要来自固相物质的释放,其中沉积物释放量随颤蚓生物量增大而增大。综上,颤蚓扰动可显着增大表层沉积物对于水相中Cu和Cd的富集能力以及沉积物对已富集的Cu和Cd的储存厚度,并对于共存的生物膜产生一定的竞争影响,同时颤蚓扰动对于水相中悬浮颗粒物总量的增大也提高了固相物质对于Cu和Cd的保持量。综上所述,添加颤蚓的体系中沉积物内源重金属的释放量和对于外源重金属的富集量相比空白组均显着增大,同时水相中可产生更多的悬浮颗粒物,而悬浮颗粒物不仅作为重金属的富集介质,其作为水环境中固相介质间物质交换的载体的功能对于共存体系间重金属的迁移动态性有重要意义。此外,重金属在水环境中迁移接近平衡后,添加颤蚓的体系中固相物质相比空白组富集储存了更多的重金属。颤蚓扰动可直接增大沉积物与水相的物质交换作用,同时通过溶解作用和颗粒物传递的形式间接影响共存于同一水相的生物膜和悬浮颗粒物,使整个水环境体系中的物质循环更具动态性,而这些物质循环伴随的重金属迁移和固定也更加复杂多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丁玉乔,李成杰,杨征,袁尊,叶林[8](2019)在《在模拟隧道地层环境介质中叁元乙丙橡胶密封条老化行为和老化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叁元乙丙橡胶(EPDM)密封条在模拟隧道地层环境介质浓度为1mol·L~(-1)(1M)离子溶液中的老化行为和老化机理,并与其在蒸馏水中的老化行为和老化机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在两种介质中浸泡的EPDM密封条的硬度和压缩强度呈提高趋势,拉伸强度呈先下降后提高趋势,拉断伸长率和压缩永久变形呈减小趋势,应力松弛因数呈增大趋势,这是因为老化初期介质中的水分子在EPDM基体内渗透、扩散,导致补强剂的补强效果减弱,老化中后期吸水达到平衡,且发生后交联反应;相对质量变化率和相对吸水率先增大后减小;玻璃化温度(T_g)先下降后上升。EPDM密封条表面在老化过程中逐渐变粗糙,分离出固体颗粒物;在1M离子溶液中的老化速率略高于在蒸馏水中的老化速率。在蒸馏水中浸泡的EPDM密封条相对质量变化率和相对吸水率明显大于在1M离子溶液中浸泡的EPDM密封条,这与其吸水率大有关。在同一老化时间下,在1M离子溶液中浸泡的EPDM密封条的储能模量大于在蒸馏水老化中浸泡的EPDM密封条,T_g较低。(本文来源于《橡胶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姬祥[9](2019)在《家庭式养殖地区多环境介质中携带mcr-1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及目的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是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细菌耐药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耐药菌引起的健康威胁,迫切需要加强多领域合作以协同谋划、共同应对。在“One-Health”观点中,环境处于“动物-环境-人类”这一整体的中心,在耐药菌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可作为耐药基因和耐药菌的储存库,同时还是它们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环境领域,目前关于耐药菌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环境介质,缺乏环境中多介质传播的整体性研究。在中国畜禽养殖区,由于缺少处理禽畜粪便的专门设施,导致养殖废弃物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养殖模式下,畜禽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会导致养殖周边环境哪些介质中出现耐药菌,及其在环境多介质中的潜在传播规律,成为当前环境领域耐药菌研究急需阐明的问题。多粘菌素曾被认为是治疗铜绿假单胞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氏不动杆菌等一系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防线,但随着抗生素滥用,导致多种细菌均能携带粘菌素抗性基因mcr-1,使得这一观点受到严重冲击。虽然目前研究发现mcr-1仅导致中低程度的粘菌素耐药,但并不能认定其没有继续发展甚至导致高水平耐药的风险。综上,为掌握我国农村家庭式养殖地区环境中携带mcr-1的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对山东省农村家庭式养殖地区的多种环境介质(水、土壤、蔬菜等)展开调查,探讨携带mcr-1的大肠埃希菌分布情况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为制定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相关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5年7月开始进行,统一收集了山东省某家庭式养殖地区的12个村庄的环境样品,包括猪粪便、废水、排污口沉积物、饮用水、河水、河流沉积物、土壤、蔬菜;通过分离、筛选和鉴定耐药菌,分离出携带mcr-1基因的大肠埃希菌;通过药敏试验确定菌株的耐药表型;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菌株的同源性进行分析;通过质粒的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和DNA印记染色(Southern blot)确定mcr-1基因是否位于质粒及所在质粒大小,通过基于PCR的质粒不相容性分组(PBRT)实验确定携带mcr-1的质粒类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WGS)获得目的菌株的耐药基因型、毒力基因以及mcr-1的基因环境。结果1.共分离出89株产ESBL大肠埃希菌,其中17株携带mcr-1基因,阳性率为19.1%。除土壤外,其他环境介质如猪粪便、废水、饮用水、河水、河流沉积物、蔬菜、排污口沉积物中均有mcr-1阳性菌株的检出。大部分携带mcr-1的大肠埃希菌对粘菌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四环素和氟苯尼考耐药,对美罗培南和替加环素敏感;所有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2.MLST结果显示17株菌株分属12个ST型,除本次研究新检出的两个型别外,所有ST型的菌株均有在人类、动物、环境中检出的报道。PFGE结果显示有两对菌株同源性>80%,分别为EF6(检出自C村,ST10)与EF7(检出自D村,ST206)具有较高的同源性,EF8(检出自I村,ST542)与ES10(检出自B村,ST906)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EF6、EF7和EF8分离自猪粪便,ES10分离自河流沉积物。3.S1-PFGE和Southernblot结果证实了大部分菌株携带的mcr-1基因为质粒介导,质粒大小范围在33~240kb之间,质粒不相容性分组以IncHI2、IncI2、IncX4等类型为主。质粒介导的mcr-1基因均可通过接合转移到受体菌E.coli J53中,并使受体菌对粘菌素的耐药程度增加甚至超过折点值。4.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显示,mcr-1基因的下游均具有一个编码PAP2家族蛋白的开放阅读框,部分菌株的mcr-1上游和/或下游还具有与转座子形成有关的ISAPI1结构。除携带多种抗性基因外,部分菌株还同时携带与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有关的毒力因子。结论1.携带粘菌素抗性基因mcr-1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在家庭式养殖地区中广泛检出,且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不同环境介质中,包括人们直接接触的饮用水和即食蔬菜表面。除人为因素(如畜牧业养殖)外,干旱等自然现象也可能对mcr-1传播的产生影响。2.大部分的携带mcr-1大肠埃希菌除了含有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外,还可能同时携带对人类发病具有重要影响的毒力因子,突出了这些菌株具有遗传可塑性以及环境介质作为抗生素抗性和潜在致病菌出现的热点所带来的风险。3.家庭养殖地区多环境介质中的携带mcr-1大肠埃希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mcr-1基因主要由质粒介导;含有mcr-1的质粒在不相容性分组的类型、mcr-1的遗传环境等方面同样具有高度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刘霞[10](2019)在《氧化石墨烯在环境介质上的吸附聚集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近些年来最热点的碳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未来GO可能会被广泛应用在能源、材料和生物医药等其他领域。GO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存在泄露到环境中的风险。因GO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和巨大的比表面积,而表现出强的化学/物理吸附作用,对污染物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且与环境介质(如黏土矿物)也存在极强的相互作用。GO、污染物及环境介质相互作用后,其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研究GO的吸附性能、与环境介质的相互作用等环境行为对科学客观评价GO的综合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系统研究了GO、污染物和环境介质的吸附聚集等环境行为及相互作用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详细研究了GO自身的尺寸大小对其吸附能力的影响。首先通过静态批实验、波谱分析和形貌表征分析,研究了不同尺寸大小的GO对U(Ⅵ)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尺寸小的GO对U(Ⅵ)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高于尺寸大的GO,这是因为尺寸小的GO表面含有更高比例的含氧官能团和在溶液中更高的扩散速率。(2)系统研究了GO表面官能团的类型和含量对其吸附能力的影响。利用磷酸酯改性的GO对U(Ⅵ)进行了选择性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磷酸酯改性的GO对U(Ⅵ)的吸附量(1.07 mM·g-1)高于对Sr(Ⅱ)(0.32 mM·g-1)和Co(Ⅱ)(0.1 mM·g-1)的吸附量;通过控制臭氧氧化的时间制备出不同比例的含氧官能团GO,结果表明随着GO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的增加,对Co(Ⅱ)的吸附能力增强。(3)通过静态批实验和微观形貌分析详细研究了GO与矿物的相互作用。首先研究不同尺寸的GO在氧化铝上附着,结果表明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起主要作用,pH和离子强度对相互作用有较强的影响。其次,选取黏土矿物(高岭土和针铁矿)作为环境介质代表,通过GO在矿物上的吸附和解吸实验,发现GO在针铁矿上的吸附量(3.73 mg·g-1)高于在高岭土(1.07 mg·g-1)上,而且在矿物上存在解吸滞留现象,说明GO与矿物之间存在不可逆的相互作用。(4)深入研究了GO、环境介质(凹凸棒)与U(Ⅵ)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凹凸棒与GO的相互作用会抑制GO对U(Ⅵ)的吸附能力,但是会促进凹凸棒的吸附能力,这是因为GO自身的吸附位点大于凹凸棒,GO与凹凸棒的相互作用会占据GO自身的吸附位点。离子强度和pH都会对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环境介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次氯酸发生器生成的次氯酸消毒液实验室杀灭微生物及现场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模拟现场试验方法,对某次氯酸发生器现场生成的次氯酸消毒液杀灭微生物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该次氯酸发生器现场生成的次氯酸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82. 4 mg/L。以该次氯酸消毒液原液对悬液内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2. 5 min,杀灭对数值均> 5. 0;对悬液内白色念珠菌作用5 min,杀灭对数值> 4. 00;对悬液内脊髓灰质炎病毒作用30 min,灭活对数值> 4. 00。用该次氯酸消毒液原液浸泡污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棉布织物5 min,杀灭对数值为5. 45;对染于餐具上的大肠杆菌和止血钳齿部的铜绿假单胞菌,杀灭对数值分别为3. 60和6. 27。结论该次氯酸发生器生成的次氯酸消毒液可有效杀灭悬液内和物体表面上的细菌繁殖体、真菌和病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介质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彦卓,过莹烨,王宁诚.上海不同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和来源解析综述[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
[2].王玲,徐燕.次氯酸消毒液对环境介质微生物杀灭效果的评价[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9
[3].夏祥乐,蔡玉龙.环境介质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毒性测试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
[4].项颖,孙宏亮,续衍雪,魏明海,杨晶晶.东北地区某水库不同环境介质中22种典型抗生素的分布特征[J].环境生态学.2019
[5].张春荣,单凌燕,郭钤,许振岚,何红梅.异恶唑草酮在环境介质中的挥发、土壤吸附和水-沉积物系统降解特性[J].浙江农业学报.2019
[6].刘敏.环境介质及微电偶效应对铝局部腐蚀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北京科技大学.2019
[7].黄晓蒙.颤蚓扰动对Cu和Cd在模拟水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影响[D].吉林大学.2019
[8].丁玉乔,李成杰,杨征,袁尊,叶林.在模拟隧道地层环境介质中叁元乙丙橡胶密封条老化行为和老化机理的研究[J].橡胶工业.2019
[9].姬祥.家庭式养殖地区多环境介质中携带mcr-1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特征[D].山东大学.2019
[10].刘霞.氧化石墨烯在环境介质上的吸附聚集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