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业商品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浙江,农业商品化,徽商
农业商品化论文文献综述
黄彩霞[1](2018)在《论清代徽商对浙江农业商品化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浙江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商品化农业其生产、销售均依赖市场,徽商通过典质为农民的商品化生产提供资金,通过购销将浙江市场与全国市场联结起来,使丝、棉与粮食贸易形成良性的互动。(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8年10期)
井园园[2](2018)在《豫北的棉花种植与农业商品化困境(1900-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豫北的棉花商品化生产有了一定增长,并形成了安阳和新乡两个专业产棉区。但是豫北的粮食总产不足以供应当地所需,而且尚未形成发达的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市场的低整合程度使得种棉的高利润无法有效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反而会危及粮食安全。因此多种粮食以自给或备荒显得尤为重要,利益的寻求让位于生存的需要。即使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豫北的商品棉区始终集中在少数地区,无法进一步扩展,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延续着自给自足的传统形态,陷于无法脱离传统桎梏的困境。(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刘媛[3](2017)在《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曾是历史上农业经济发展的典范。近代以后,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逐渐向商品性农业过渡。陕西不同农业类型选择了适宜自身的农业商品化发展路径。关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型结构选择粮食作物种植解决温饱之需,经济作物种植获得商品性收益的发展路径;而陕南农林兼采、陕北农牧结合的复合型结构因林牧资源的适宜性、丰富性与经济性特点,其商品价值在近代逐渐彰显而出,形成粮食作物生产养体,林牧生产致富的农业经营之路。对两种不同农业类型进行比较分析,以掌握它们在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特点,正确把握陕西农业商品化的核心要素,以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的陕西现代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提供借鉴意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明清陕西传统农业与近代农业的承接。此部分主要探讨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探索的总体背景,从陕西传统农业体现出“增长中的衰落”与“衰落中的增长”的特点出发,重点阐述在西方新思潮涌入下陕西传统关学思想“中体西用”,以及高产作物的引种与推广为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的路径探索开启的背景。第二,关中“农道不全”的窘境与近代农业商品化的追求。由于关中单一型农业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经济发展具有由式微到复苏的典型性,本研究将此部分分为两个章节进行阐述和论证,以期对关中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有更清晰的把握。明清时期关中农业面临以粮食生产为主但商品率低的窘境,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推动关中农民对农业商品化的追求,在不断进行尝试性路径探索中出现了罂粟种植的非理性选择,这既是农民趋利性的盲目选择,更是外部环境的引导所致,终以其破坏农业生产与带来的社会道德沦丧而被棉花所替代。关中植棉的历史经验、战备物资紧缺与民族轻工业崛起等因素,为棉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生产条件与市场基础,粮棉结合成为千年关中农区最优种植业结构选择。第叁,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形态的演进与特色商品化的路径选择。陕南和陕北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南辕北辙,但在近代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中体现出区域资源商品化的同质性,因此本文将陕南、陕北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合并为一体进行研究。从自然经济时期陕南农重林轻和陕北农牧交替的形态演进,到近代陕南、陕北依托自然资源进行农业商品化的路径选择,因林牧资源适宜性、丰富性与经济性的特点,陕南、陕北的林牧业呈现多元化和扩大化的生产与加工,贩运贸易的发达与集市贸易的繁荣,都是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的具体表现,陕甘宁边区棉业的区域自给与红色陕商的产生与发展是近代陕北农业商品化过程中比较鲜明的特点,文章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第四,关中与陕南、陕北农业类型商品化路径的比较分析与现实启示。关中在规模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系统方面表现出单一型农业商品化的一定优势,而陕南、陕北在农业商品价值实现、农业经营风险、农业循环经济方面体现出复合型农业商品化的后起优势。但总体而言,近代关中单一型农业相比较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经济发展弱化趋向明显,引申至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中单一型农业商品化出现了一系列隐性危机。以此比较结果提出现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调整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借鉴意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11-01)
赵琳[4](2016)在《略论中国近代市场需求下的农业商品化及其历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国内市场双向需求结构下的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呈现出有所发展,但又很不发达的基本状况。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国际市场需求在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畸形发展,因而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巨大障碍的同时,也导致国内市场需求在需求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态势下对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的迟滞。而这种互动关系必不可免地又受到近代中国工业化的深刻制约,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两难困境。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在前述多重制约下,不仅成为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形成叁元经济特征的重要方面与动力,而且也制约着经济变迁的其他方面。(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6年36期)
党允民,商广春[5](2017)在《数据规模化支撑农业商品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互联网众筹销售农产品是一种精准的销售方式,这种销售方式与订单农业不同。订单农业是单个企业与单个农户一对一的合作,这种合作面临着下游销售无法落实等不确定性因素,有可能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农产品众筹是按照大数法则进行的销售行为,因为客户已经提前预付款项,农户不用承担下游客户违约而带来的销售风险。在农产品众筹中,农产品质量能否得到保障是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在众筹活动中,农产品(本文来源于《农业知识》期刊2017年23期)
陈磊,曲凌雁[6](2016)在《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商品性农业不断发展,市镇经济亦得到繁荣,但总的来说农业商品化程度不可过高估计,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是时代的限制、区位优势的缺失、人口数量庞大和商业意识较为淡薄。(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郭亮,刘洋[7](2015)在《农业商品化与家庭农场的功能定位——兼与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社会转型和农业商品化的需要,由此使得家庭农场这一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成为必要。相比于其他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其劳动和资本的合一使得家庭能够在农业种植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对比和参照分析,不仅能对家庭农场本身的功能进行定位,也能获得对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功能的新认识。(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陈灿平[8](2015)在《集中连片民族特困地区的农业商品化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新时代国家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的主战场,全国14片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就占有11片,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扶贫对象。在这些地区,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因此,这类地区的贫困程度就可以用农业的商品化来判断。由于影响农业商品化的各个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影响程度也各有大小,笔者对影响集中连片民族特困地区农业商品化发展的各个因子作了定量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因子对这些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影响程度,进而归纳出这类地区农业商品化发展的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谭光万[9](2013)在《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商品化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内容与标志。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自给性农业与商品性农业相结合、规模化农业与小农经营并存。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资源禀赋有着重大的关系。因此,对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进程进行探究,宏观的审视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从中发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规律性认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应对当前农业商品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从农业生产的叁大基本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入手对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进程中土地制度演变对土地商品的制约、农业雇佣关系的演变以及农业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发掘,由此来展现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的发展进程并探讨其制约因素。1.我国古代土地商品化发展的研究。从土地的基本属性出发,结合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来研究我国古代土地商品化演进的历史规律,并探讨制度变迁与土地市场发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虽然在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土地私有制就已经确立,但土地在古代社会特殊的经济和政治属性,决定了国家政权对土地商品化发展的强势干预。在唐以前的土地买卖,由于国家政权的强势干预,土地的买卖基本停留在土地价值实现不充分上,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溢出价值没有得到实现。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完全,完全自由土地市场并不存在。唐中叶至清前期,在均田制被废除后,封建国家不再设立限制土地私有制和私有土地买卖的制度与法令。土地市场在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制度体系下发展,土地的商品化得到较快发展,土地市场趋向合法和有序的方向发展。2.我国古代农业劳动力的商品化研究。在我国古代社会,农业劳动力的商品化首先需要考察的就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弱情况。带有政权强制的雇佣关系的长期存在难以推进农业劳动力的商品化。因此,从考察我国古代农业雇佣关系的历史演变入手,来探究农业劳动力商品化发展的情况。我国古代农村劳动力的商品化始终处于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代,相对自由、平等和市场化的农业雇佣关系并未在劳动经济关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不过明清时期农业雇佣双方依附关系的减弱和双方地位的趋向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的进程。3.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资金商品化的研究。从我国古代农业借贷市场的发育入手来进行研究。我国古代农业借贷可以划分为国家和民间两大层级,国家农贷和民间农贷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总体特征。我国古代国家农贷主要以无息和低息形式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和生产需要,维系农业再生产顺利开展。我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既是农业生产者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进行融资的重要途径,也是民间资本渗入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方式。我国古代国家农贷和民间农贷从不同层面上对农业商品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4.我国古代商品性农业发展的研究。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水平是农业商品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经济作物种植业的独立与商品化发展,其次便是粮食的商品化。第五章以经济作物种植业为中心进行考察,在探究我国古代经济作物种植业如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商品性生产部门的基础上,对商品化的土地、劳动力、资金在经济作物种植业中的渗透和组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六章则从我国古代粮食供需的角度入手,对我国古代粮食生产水平、消费群体、粮食市场以及粮食的运销进行宏观的考察和分析,进而探究我国古代粮食商品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的认识。5.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的宏观审视与现实启示。首先,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和封建制度约束的历史背景下,对我国古代传统农业商品化发展实现的突破和演变的限度进行了考察。其次,对我国传统农业商品化对传统农业及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最后,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为当今农业商品化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林立杰[10](2012)在《明清时期福建农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是福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它首先表现在农业经济方面: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缓和了当时的粮食危机;同时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打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2年Z1期)
农业商品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以来,豫北的棉花商品化生产有了一定增长,并形成了安阳和新乡两个专业产棉区。但是豫北的粮食总产不足以供应当地所需,而且尚未形成发达的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市场的低整合程度使得种棉的高利润无法有效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反而会危及粮食安全。因此多种粮食以自给或备荒显得尤为重要,利益的寻求让位于生存的需要。即使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豫北的商品棉区始终集中在少数地区,无法进一步扩展,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延续着自给自足的传统形态,陷于无法脱离传统桎梏的困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业商品化论文参考文献
[1].黄彩霞.论清代徽商对浙江农业商品化的贡献[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
[2].井园园.豫北的棉花种植与农业商品化困境(1900-1937)[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刘媛.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4].赵琳.略论中国近代市场需求下的农业商品化及其历史作用[J].河南农业.2016
[5].党允民,商广春.数据规模化支撑农业商品化[J].农业知识.2017
[6].陈磊,曲凌雁.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郭亮,刘洋.农业商品化与家庭农场的功能定位——兼与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比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陈灿平.集中连片民族特困地区的农业商品化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9].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0].林立杰.明清时期福建农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J].福建农业科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