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蠕形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蠕形蚤,发育模式,变态发育,间接发育
花蠕形蚤论文文献综述
王渊,王刚,丛培强,于一伟[1](2013)在《花蠕形蚤生活史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花蠕形蚤(VermipsyllaalakurtSchimkewitsch)广泛存在于世界高原与高山牧区,是一种动物体表寄生虫。在我国,新疆、青海、西藏等高海拔牧场的的绵羊、牦牛、马等家畜的感染率逐年上升,患病动物可产生消瘦、贫血等症状,甚至死亡P[1]P。只有研究清楚花蠕形蚤的生活史,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花蠕形蚤。研究发现花蠕形蚤的发育模式为完全变态发育,其生活史包括4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目前本蚤生活史的部分基础内容已研究清楚,但部分关键的生活史阶段仍没有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畜牧兽医》期刊2013年12期)
王渊[2](2009)在《花蠕形蚤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蠕形蚤是新疆高寒牧场寄生于绵羊、牦牛等动物的优势蚤种。目前对花蠕形蚤的研究开展较少。本研究从新疆民丰县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场采集了809只花蠕形蚤,应用了数码互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采用花蠕形蚤玻片标本制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标本、扫面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标本、对高寒疫区花蠕形蚤生物学特点研究和生活史研究等方法,在花蠕形蚤的形态结构方面与生活习性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此篇论文的主要实验结果。对花蠕形蚤形态结构的发现主要有:花蠕形蚤雄蚤的抱器可动突与不动突之间有1个新的突起;此突起末端具有1-3根长鬃。每只雄蚤具有1对抱器、2个不动突和2个可动突。花蠕形蚤雌蚤的正圆形板形感器呈均匀平行排列,各板形感器的尺寸差异明显。花蠕形蚤蚤体两侧的气门表面具有类型各异的花纹。发现1条前后纵向贯穿于花蠕形蚤雌蚤头部腹面中间的凹槽,它呈直线状,该凹槽具有金属光泽,其宽度约等于花蠕形蚤的第2对足各跗节的宽度。雌蚤腹部腹面具有墨镜状的褐色条纹。花蠕形蚤雌蚤的几丁质外骨骼表面具有多彩的金属光泽。绵羊体表部分雌蚤腹部形似红宝石,部分呈现交替的紫、黄、红色。对花蠕形蚤生活习性的发现主要有:花蠕形蚤偏嗜寄生于绵羊的尾部,高峰期的寄生密度可达到每平方厘米0.71只。实验发现了2只雄蚤静止于1只雌蚤的周围,推测雄蚤之间存在某种争夺配偶行为的可能性。部分成年雌蚤将其3对足向蚤体外侧水平伸展,紧抓在绵羊皮肤上而固定不动,蚤头前下部刺吸式口器中的内唇和下颚内叶刺入绵羊及牦牛表皮并吸血。雌蚤蚤体腹部翘起,口器刺入绵羊皮肤吸血,可见其腹内中后肠内的血柱。花蠕形蚤的吸血与排便同时进行。牦牛体表雌雄蚤的标本数量比例为49:4,绵羊体表雌蚤与雄蚤的数量比例为25:2。本实验在花蠕形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发现,具有兽医学与生物学学术研究意义,有利于找到防治蠕形蚤病的根本方法,促进疫区的蠕形蚤病防治工作。(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王渊,王光雷,李庭社,沙依甫汗,李振伟[3](2008)在《家畜花蠕形蚤的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眼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寄生在民丰县牦牛和绵羊体的花蠕形蚤进行了形态学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寄生于牦牛体的花蠕形蚤雌蚤在大小、腹部颜色、体表结构上与羊体雌蚤都有明显的差异。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花蠕形蚤雄蚤抱器具有错位现象,同一雄蚤的两个可动突形态有所不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虫体抱器上具有类似可动突的形态结构,该突起呈矛头状,位于可动突与不动突之间,其末端有一根长刺鬃。(本文来源于《草食家畜》期刊2008年03期)
王光雷,席耐,沙吾列·阿地力,司马义·尼亚孜,石保新[4](2004)在《花蠕形蚤若干生物生态学和形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为有效防治家畜蠕形蚤病 ,对主要病原花蠕形蚤Vermipsyllaalakurt的生物、生态及形态特性进行观察研究。方法 于 2 0 0 3年 12月和 2 0 0 4年 3月在天山山地和昆仑山山地 (海拔 2 5 0 0~ 3 3 0 0m)绵羊体采集花蠕形蚤 ,带回乌鲁木齐 (海拔 90 0m )实验室 ,在T 19~ 2 2℃ ,RH 70 %~ 90 %条件下观察生活史。局部解剖口器、臀板和卵巢 ,观察形态特征。结果 每只孕蚤平均日产卵 19粒 ;卵的孵化率为 16.3 %~ 3 5 .5 %;卵期 7~ 13d ;1龄幼虫大多在 2~ 4d内死亡。成虫不能在小白鼠和乌鲁木齐市的绵羊体叮咬吸血。雌性卵巢小管数 3 4~ 5 2根。结论 在乌鲁木齐市实验条件下 ,只能完成卵的孵化而得到 1龄幼虫。想要完成全部生活史的观察 ,应在现场进行工作。该蚤的卵巢管数明显多于一般蚤 ,其繁殖力强 ,种群数量大 ,故对家畜危害极大 ,应加强防治(本文来源于《地方病通报》期刊2004年03期)
花蠕形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花蠕形蚤是新疆高寒牧场寄生于绵羊、牦牛等动物的优势蚤种。目前对花蠕形蚤的研究开展较少。本研究从新疆民丰县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场采集了809只花蠕形蚤,应用了数码互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采用花蠕形蚤玻片标本制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标本、扫面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标本、对高寒疫区花蠕形蚤生物学特点研究和生活史研究等方法,在花蠕形蚤的形态结构方面与生活习性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此篇论文的主要实验结果。对花蠕形蚤形态结构的发现主要有:花蠕形蚤雄蚤的抱器可动突与不动突之间有1个新的突起;此突起末端具有1-3根长鬃。每只雄蚤具有1对抱器、2个不动突和2个可动突。花蠕形蚤雌蚤的正圆形板形感器呈均匀平行排列,各板形感器的尺寸差异明显。花蠕形蚤蚤体两侧的气门表面具有类型各异的花纹。发现1条前后纵向贯穿于花蠕形蚤雌蚤头部腹面中间的凹槽,它呈直线状,该凹槽具有金属光泽,其宽度约等于花蠕形蚤的第2对足各跗节的宽度。雌蚤腹部腹面具有墨镜状的褐色条纹。花蠕形蚤雌蚤的几丁质外骨骼表面具有多彩的金属光泽。绵羊体表部分雌蚤腹部形似红宝石,部分呈现交替的紫、黄、红色。对花蠕形蚤生活习性的发现主要有:花蠕形蚤偏嗜寄生于绵羊的尾部,高峰期的寄生密度可达到每平方厘米0.71只。实验发现了2只雄蚤静止于1只雌蚤的周围,推测雄蚤之间存在某种争夺配偶行为的可能性。部分成年雌蚤将其3对足向蚤体外侧水平伸展,紧抓在绵羊皮肤上而固定不动,蚤头前下部刺吸式口器中的内唇和下颚内叶刺入绵羊及牦牛表皮并吸血。雌蚤蚤体腹部翘起,口器刺入绵羊皮肤吸血,可见其腹内中后肠内的血柱。花蠕形蚤的吸血与排便同时进行。牦牛体表雌雄蚤的标本数量比例为49:4,绵羊体表雌蚤与雄蚤的数量比例为25:2。本实验在花蠕形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发现,具有兽医学与生物学学术研究意义,有利于找到防治蠕形蚤病的根本方法,促进疫区的蠕形蚤病防治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蠕形蚤论文参考文献
[1].王渊,王刚,丛培强,于一伟.花蠕形蚤生活史的研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2013
[2].王渊.花蠕形蚤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
[3].王渊,王光雷,李庭社,沙依甫汗,李振伟.家畜花蠕形蚤的形态学研究[J].草食家畜.2008
[4].王光雷,席耐,沙吾列·阿地力,司马义·尼亚孜,石保新.花蠕形蚤若干生物生态学和形态特性研究[J].地方病通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