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斜部脑膜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斜部脑膜瘤,锁孔手术,炎症因子,治疗效果
岩斜部脑膜瘤论文文献综述
刘成业,李钢[1](2016)在《岩斜部脑膜瘤锁孔术后炎症因子变化及治疗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岩斜部脑膜瘤锁孔术后炎症因子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27例在我院接受岩斜部脑膜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16例)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对照组(11例)采用常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结果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27例在我院接受岩斜部脑膜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16例)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对照组(11例)采用常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结论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具有术后炎症反应较小、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佳、复发率低等优点。(本文来源于《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卡巴(KABA,MAMADI)[2](2014)在《85例岩斜脑膜瘤患者生存质量和治疗经验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以下几个不同方面来分析岩斜脑膜瘤:发生位置,组织学,手术方法,并发症以及结果。可能会影响肿瘤切除范围以及以后的生活质量的可能预后因素。与国际上的经验和其他经验比较来讨论管理策略。材料与方法:从199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这段期间,共有85例岩斜脑膜瘤患者在湘雅医院神经外科由袁贤瑞教授通过临床用药和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在我们的研究中,所有的患者在岩斜区的肿瘤都是由术前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认,并且还伴有头痛,麻痹,颅神经功能障碍和平衡障碍这些病症,这些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有40±35个月。肿瘤的平均大小46±11.5毫米。乙状窦后入路方法是最好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所有的患者都登记记载了复诊信息,包括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上的提高和核磁共振。可能影响肿瘤切除和肿瘤复发的预后因素包括肿瘤侵入海绵窦、肿瘤大小、类型,肿瘤压迫脑干患者性别、年龄和术前手术状态。结果:58例(68.24%)患者进行了肿瘤切除,其中只记录到了一例术后死亡病例,死亡率是1.17%。这组中74名患者是受到监控的,平均监控持续时间为92个月±57.5个月。在被监控的患者中,有7名患者死于不同原因,4位患者因脑膜瘤切除失败死亡,另3名患者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死亡。64名患者监控用KPS记分来反应平均生活质量。有42名(65.62%)患者全天得分是83.2属于优秀生活质量(KPS Score=80-100),20名(31.25%)患者全天为良好生活质量(KPS Score60-70),临床和影像数据显示45例中有6例(13.3%)患者肿瘤切除后又复发。19例中有8例(42.2%)进行不完全的肿瘤切除后肿瘤继续生长。单变量分析肿瘤切除受到海绵窦,小肿瘤,肿瘤类型,软肿瘤其中任何一个的影响;较高的术前KPS得分,肿瘤未侵入海绵窦,软肿瘤类型,肿瘤切除范围都可以积极影响生活质量。结论:尽管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有很多困难,乙状窦后入路法是患者经历全切除或不完全切除肿瘤手术后长期的生活质量保证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被肿瘤的大小,位置,质地以及肿瘤是否侵入海绵窦这些因素影响着。术后并发症会有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其对生活质量会长期产生负面影响。长期生活质量,肿瘤切除,肿瘤大小,位置,类型,质地和术前肿瘤对脑干的压迫,这些因素之间是没有意义的相关性的。(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4-05-01)
王汉东,唐勇[3](2013)在《岩斜脑膜瘤的手术策略及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斜脑膜瘤起源于斜坡和岩尖区的硬脑膜,由于其位置深在,累及颅底中央区,故治疗相当棘手。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岩斜脑膜瘤的最佳治疗选择,手术切除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因此,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同时尽量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神经外科医生长期的研究课题和不懈的追求目标[1]。岩斜脑膜瘤的手术代表了颅底手术中最难的一类,对神经外科医生的显微技术要求很高。手术治疗的难点在于:肿瘤占据要冲,显露困难;肿瘤毗邻脑干,可累及几乎所有颅神经;与脑底池中重要的血管及穿支的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14期)
王子珍,杨堃,蔡雄,黄秋虎,马春阳[4](2012)在《岩斜脑膜瘤15例手术治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岩斜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15例岩斜脑膜瘤病例,总结其临床特点。本组均采用经Kawase入路,手术策略为全切除岩斜区肿瘤,术后辅以γ刀治疗。分析手术后颅神经功能和患者生存状况。结果头痛头晕、外展麻痹和面部麻木是岩斜脑膜瘤的主要症状。手术近全切除肿瘤13例,次全切除2例。12例残余肿瘤术后行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术后无新增颅神经损害6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6例,面部麻木7例,外展功能障碍4例,面瘫7例。随访6~59个月(平均38.6个月),12例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2例生活自理,1例生活需他人照顾。13例无肿瘤复发,2例残余肿瘤增大者中1例经γ刀治疗肿瘤生长得到控制。动眼神经麻痹和面瘫均改善,面部麻木5例部分缓解,外展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结论对岩斜脑膜瘤应采用合理的手术策略,尽可能减少手术引起的神经损害,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2年15期)
张月红,赵欣,杨惠清[5](2012)在《岩斜脑膜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斜脑膜瘤(Petroclival meningioma)是指位于岩骨嵴及斜坡区域的颅底肿瘤[1],由于这部分肿瘤发病率低,肿瘤深居后颅凹中央,而且临近脑干、第Ⅲ、第Ⅶ对脑神经以及后循环动脉,岩斜区脑膜瘤是所有脑膜瘤中最难处理的肿瘤之一[2]。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巧的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提高,致残(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12年13期)
李美华,洪涛,周东伟,徐庚生[6](2011)在《岩斜脑膜瘤外科治疗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岩斜脑膜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了37例不同类型的岩斜脑膜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发现根据肿瘤生长方式的不同,个性化地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最大限度切除病变的同时,保护神经功能,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应根据岩斜脑膜瘤的生长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手术治疗策略,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周大彪,汤劼,吴震,张力伟,张俊廷[7](2011)在《硬膜下经岩前入路切除岩斜脑膜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硬膜内经岩前入路切除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9-2011年间共30例岩斜脑膜瘤患者,经中颅窝底颞下入路,硬膜下磨除Kawase叁角,显露和切除肿瘤。其中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33-69岁,平均42.6岁。结果肿瘤全切除24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1例。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依次为:外展麻痹9例,叁叉神经麻痹7例,颞叶损伤6例,面神经麻痹3例,偏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和听力损害各1例。结论硬膜下经岩前入路适用于向中颅窝侵犯或位于上斜坡的岩斜脑膜瘤,技术操作相对简单,可根据手术需要控制岩尖磨除程度。最常见的入路相关并发症是颞叶(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王运杰[8](2011)在《岩斜脑膜瘤解剖分区及手术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部位合理设计手术计划,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统计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部位的分布和特点,分析其与手术入路选择的关系及对肿瘤切除程度的影响。结果 59例中侵袭上岩斜区(A区)有51例(86%),侵袭中岩斜区(B区)有45例(76%),侵袭下岩斜区(C区)13例(22%),侵袭桥小脑角区(D区)19例(32%),侵袭鞍旁海绵窦区(E区)28例(47%)。59例中仅累及单个分布区的占 12%,2个分布区的占36%, 3个分布区的占31%,4个分布区的占14%,5个分布区的占8%。眶颧入路2例,颞下入路7例,乙状窦后入路(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卜博,许百男,余新光,周定标[9](2011)在《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治疗150例分析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岩斜脑膜瘤是神经外科最复杂的病变之一,位于颅底深部,局部血管神经结构复杂。本组病例分析总结了我科近十年的病例,全面评估手术入路和手术效果。方法 1998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了150例脑膜瘤。其中女性87例,男性63例。平均年龄43岁。手术入路:根据病变的生长方向采用以下入路:颞下63例,乙状窦后41例,乙状窦前26例,颞下结合乙状窦后20例。结果肿瘤全切率:SimpsonⅠ级21例(14%),SimpsonⅡ级94例62.67%,SimpsonⅢ级35例(23.33%)。手术效果分析:死亡6。原因:脑干损伤,直接因素:包括术中的剥离与脑干的粘连等操作;血管因素,肿瘤包绕大脑后及小脑上的穿支,切除过程中血管受累。继发出血、水肿,继发肺炎。术后不全偏瘫13例,Ⅱ~Ⅲ级6例,Ⅳ级7例,术后3个月随访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颅神经功能障碍以滑车神经最多见,但临床表现轻微,其次为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损伤,术后表现为上睑上抬不能及复视,随访术后3个月随访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根据肿瘤大小方向选择手术入路。根据手术中的具体情况决定切除的程度。如果包绕重要的血管,或者肿瘤突破软膜与脑干尤其是中脑粘连紧密时勿强行切除。我们以前使用乙状窦前入路,费时较长,现在更多的使用颞下或乙状窦后。我相信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手术入路入路上是不值得的,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保护颅神经和血管脑干上面。叁个月后复查增强核磁有残留者,补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不错的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04-15)
段剑,周东伟,洪涛,邹安琪,李美华[10](2010)在《岩斜脑膜瘤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25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2009年5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5例岩斜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13例,面部麻木和/或面部疼痛12例,耳鸣和/或听力减退9例,饮水呛咳5例,肢体无力4例,复视3例,行走不稳3例,口角歪斜3例,癫痫2例)、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3例,死亡1例。术后症状和体征缓解6例,不变4例,颅神经受损或症状加重者14例,消化道出血6例,肺部感染4例,意识障碍1例,皮下积液1例(2周后自愈),1例老年患者2周后死于因后组颅神经麻痹引起的肺炎。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全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扎实的解剖学基础、充分的手术暴露,娴熟的手术技术等,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减轻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0年02期)
岩斜部脑膜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从以下几个不同方面来分析岩斜脑膜瘤:发生位置,组织学,手术方法,并发症以及结果。可能会影响肿瘤切除范围以及以后的生活质量的可能预后因素。与国际上的经验和其他经验比较来讨论管理策略。材料与方法:从199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这段期间,共有85例岩斜脑膜瘤患者在湘雅医院神经外科由袁贤瑞教授通过临床用药和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在我们的研究中,所有的患者在岩斜区的肿瘤都是由术前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认,并且还伴有头痛,麻痹,颅神经功能障碍和平衡障碍这些病症,这些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有40±35个月。肿瘤的平均大小46±11.5毫米。乙状窦后入路方法是最好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所有的患者都登记记载了复诊信息,包括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上的提高和核磁共振。可能影响肿瘤切除和肿瘤复发的预后因素包括肿瘤侵入海绵窦、肿瘤大小、类型,肿瘤压迫脑干患者性别、年龄和术前手术状态。结果:58例(68.24%)患者进行了肿瘤切除,其中只记录到了一例术后死亡病例,死亡率是1.17%。这组中74名患者是受到监控的,平均监控持续时间为92个月±57.5个月。在被监控的患者中,有7名患者死于不同原因,4位患者因脑膜瘤切除失败死亡,另3名患者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死亡。64名患者监控用KPS记分来反应平均生活质量。有42名(65.62%)患者全天得分是83.2属于优秀生活质量(KPS Score=80-100),20名(31.25%)患者全天为良好生活质量(KPS Score60-70),临床和影像数据显示45例中有6例(13.3%)患者肿瘤切除后又复发。19例中有8例(42.2%)进行不完全的肿瘤切除后肿瘤继续生长。单变量分析肿瘤切除受到海绵窦,小肿瘤,肿瘤类型,软肿瘤其中任何一个的影响;较高的术前KPS得分,肿瘤未侵入海绵窦,软肿瘤类型,肿瘤切除范围都可以积极影响生活质量。结论:尽管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有很多困难,乙状窦后入路法是患者经历全切除或不完全切除肿瘤手术后长期的生活质量保证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被肿瘤的大小,位置,质地以及肿瘤是否侵入海绵窦这些因素影响着。术后并发症会有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其对生活质量会长期产生负面影响。长期生活质量,肿瘤切除,肿瘤大小,位置,类型,质地和术前肿瘤对脑干的压迫,这些因素之间是没有意义的相关性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斜部脑膜瘤论文参考文献
[1].刘成业,李钢.岩斜部脑膜瘤锁孔术后炎症因子变化及治疗效果研究[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6
[2].卡巴(KABA,MAMADI).85例岩斜脑膜瘤患者生存质量和治疗经验的调查研究[D].中南大学.2014
[3].王汉东,唐勇.岩斜脑膜瘤的手术策略及技巧[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4].王子珍,杨堃,蔡雄,黄秋虎,马春阳.岩斜脑膜瘤15例手术治疗分析[J].海南医学.2012
[5].张月红,赵欣,杨惠清.岩斜脑膜瘤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
[6].李美华,洪涛,周东伟,徐庚生.岩斜脑膜瘤外科治疗策略[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7].周大彪,汤劼,吴震,张力伟,张俊廷.硬膜下经岩前入路切除岩斜脑膜瘤[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8].王运杰.岩斜脑膜瘤解剖分区及手术策略[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9].卜博,许百男,余新光,周定标.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治疗150例分析总结[C].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2011
[10].段剑,周东伟,洪涛,邹安琪,李美华.岩斜脑膜瘤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25例报道)[J].江西医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