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交模糊限制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模糊限制语,外交语言,表现礼貌,表达立场
外交模糊限制语论文文献综述
张迪迪,王丹[1](2019)在《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外交策略,在外交语言中大量存在。本文选取外交发言人答问为语料,探析其中不同种类模糊限制语的表现形式及语用功能。结果表明,模糊限制语可以实现表达礼貌、委婉、折衷等目的,达到表示礼貌、表明立场等功能。(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39期)
郑莹莹[2](2017)在《顺应论视角下外交辞令中的模糊限制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模糊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交际之中。作为模糊语言的一部分,模糊限制语逐渐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很多研究学者把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从语义学层面转到了语用学层面。目前我国对于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大都基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等理论,也有部分学者研究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和功能,从顺应论角度对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仍较匮乏。研究发现,在美国白宫新闻发布简报中,发言人所用的外交辞令中含有大量的模糊限制语,而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由此可见,模糊限制语的选择是白宫发言人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因此,本研究从顺应论出发分析外交辞令中的模糊限制语。本文选取了 8篇美国白宫新闻发布简报的文本作为研究语料,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作为理论依据,研究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结构和语境顺应性以及语用功能。本文主要围绕叁个问题展开研究:第一,模糊限制语在外交辞令中的实现形式是什么?第二,外交官为什么在外交辞令中选择使用模糊限制语?第叁,外交辞令中的模糊限制语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分类,然后从语用学的角度概括了模糊限制语的特征,最后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现状及贡献。第叁章基于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着重介绍了顺应论及其相关概念。此外,本章也阐述了模糊限制语与顺应论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顺应论视角对美国白宫新闻发布简报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分析其结构和语境顺应性及其语用功能。本章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外交辞令的定义;第二部分介绍白宫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及其语言特点;第叁部分从顺应论视角出发,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结构顺应性;第四部分从顺应论出发,从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层面上分析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语境顺应性;第五部分主要探讨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第五章总结了研究成果、意义及研究不足之处,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研究发现,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选择是发言人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是顺应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结果,在此顺应过程中,模糊限制语在词汇以及句法层面上实现其对外交辞令的结构顺应。此外,模糊限制语的恰当运用还发挥着保护说话人,增强外交语言的模糊性、客观性和可信度等语用功能。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对模糊限制语的实用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更加全面地解释模糊限制语现象。(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1-01)
刘佳[3](2017)在《莱斯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外交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在语料库的基础上,以莱斯文本类型理论为视角,以历年两会总理招待会中的模糊限制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分布规律及翻译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国与各个国家的多边交流与合作也愈发频繁,外交是两国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载体,外交语言,即外交场合中所使用的用来表明本国立场、颁布公告和发布会谈结果的语言,被广泛的应用于多国访谈、新闻发布会招待会及外事宣传等各项外交活动中。在外交场合,外交官时常有意使用一些模糊表达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近些年来,模糊限制语一直是模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很多学者都从不同领域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从模糊理论的语义到模糊限制语的跨文化研究都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的模糊语言理论研究上,对于特殊文体中的模糊限制语研究较少,缺乏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外交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的翻译问题,首先建立基于2007至2016十年两会期间总理招待会的语料库,通过Trados软件自动对齐,建立了外交部例行会平行语料库;借助AntConc软件对语料库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和观察。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分布规律和译员处理模糊限制语的方式,并结合莱斯文本类型理论,分析模糊限制语在译文中的表现形式与翻译效果。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1.外交语言和通用语言一样,都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模糊限制语的恰当使用不仅不会减弱外交语言的准确性,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有效性。2.在莱斯的翻译理论下,译者通常用译语中的对应词替代源语中的模糊限制语来保持翻译的准确性。根据具体语境译者也会采用增译、省译、变译等翻译方法实现政治等效的翻译目的。3.文本类型与功能,中英文化差异以及交际目的是影响译者处理模糊限制语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06-01)
戴朝[4](2017)在《基于口译语料库的外交口译中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属性,表现为模糊语言所表达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外延。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的一部分,用于限制模糊词的模糊程度。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增强话语的可接受性,使得话语表达更加委婉,更加稳妥。目前有关汉语模糊限性的研究多采用传统的方式,技术运用少。少数利用术语库进行分析,但有关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的研究较少,在已有的研究中也多是从翻译策略或语用功能等方面对模糊限制语进行研究,较少有对其细化研究,尤其是对其应用特征及使用原因的研究。本研究探讨外交口译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旨在回答叁大问题:1)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和分布?2)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否能够强化或弱化中文原文,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3)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应用背后有哪些原因?本文拟基于自建的汉英外交口译平行语料库,提取所有模糊限制语应用的实例,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应用特征。本文借助Leech(1983)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中的赞扬原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原则(modesty maxim)和赞同原则(agreement maxim)以及外交口译的特征为分析框架,分析口译员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原因。基于语料库数据,本研究发现模糊限制语在汉英口译中使用极为频繁,其中又以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下的程度变动语的应用特征最为明显。因此本文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程度变动语应用特征的探讨。研究还发现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应用特征多样,但总体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基本对应中文意义,强化中文原意,弱化中文原意和显化中文中隐藏含义,而在这些特征中以第一类别和第四类别所占比例最大。关于外交口译中大量应用程度变动语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外交口译员入手,认为存在被动使用和主动应用两个层面。被动应用主要表现为口译员在外交口译这一特殊口译类型自身特征的压力下被迫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避免犯错和产生矛盾。而后一类则是外交口译员为了表现礼貌主动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本研究揭示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外交口译中的应用特征及其原因。同时也针对礼貌原则做出了一些调整,使之更加适用于外交口译文本。但是由于模糊限制语本身的复杂性,加上有限的预料规模,未来研究可以搜集更多的语料,进一步研究口译学员在处理模糊限制语时的表现,或就同传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处理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7-05-31)
许静[5](2017)在《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限制语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其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语用策略,语言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根据现有的文献调查,国内对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进行全面的和系统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跨语言的对比研究则更少。外交新闻发言人话语是国家立场政策的传播载体,是新闻传媒重要的消息来源。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发言人的话语讲究客观、委婉、灵活和模糊。在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会显得有礼有节,而且往往能在问答间获得话语权的主动性,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因此,对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相似点和不同点,并揭示模糊限制语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差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基于Fairclough (1989)提出的叁维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并结合对比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和外交学等理论,建立了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叁个维度对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微观和宏观解释相结合的整体分析框架。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本研究力求解决两个主要问题:(1)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和美国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2)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和美国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哪些不同?为了回答以上的研究问题,本研究自建了两个主语料库: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语料库和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语料库;并根据各个章节的研究需要,从两个主语料库中抽取出全部中美外交新闻发言人的话语和全部的话语,建成四个子语料库。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路径,对中国和美国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对比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特点,并揭示模糊限制语背后反映的意识形态差异,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具体如下:第一,微观层面上的发现:(1)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语料中直接缓和语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其在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语料中的频率;而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语料中间接缓和语的使用频率远大于其在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语料中的频率。中国新闻发言人使用的直接缓和语中的叁类主语按照频率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中方”类、我们和我;而美国新闻发言人使用的直接缓和语中叁类主语按照频率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I, we和“the United States”类。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使用最多的主观见解型直接缓和语是:“我们希望”、“中方支持”和“我想”类;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使用最多的主观见解型直接缓和语是:“Ithink”和“We believe”。中国新闻发言人语料库里高值情态动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而美国新闻发言人语料库里低值情态动词出现频率最高。本研究对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四个子语料库中的统计发现:①中国发言人比美国发言人使用了更多的有消息来源型间接缓和语;在有消息来源型和无消息来源型间接缓和语的使用频率上,中国发布会比美国发布会高,中国发布会比中国发言人高,美国发布会比美国发言人高。②有消息来源型间接缓和语在四个子语料库中的的高频词统计表明,中美发言人尤其是,在外交新闻发布会问答中,都尽量选择不带有感情色彩的间接缓和语,以保持态度的客观和中立。③在四个子语料库中,中国发布会语料库使用无消息来源型间接缓和语的频率最高,其中“据报道”最常用。(2)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语料库中程度变动型和范围变动型的使用频率都低于它们在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统计发现,中美新闻发布会话语都倾向于使用表示程度深的程度变动语加强语气。美国新闻发言人使用限制命题型程度变动语的频率高于中国发言人,模糊限制词的语言表达手段也更多样化。中美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数值型数量范围变动语经常用在以下情况中:发言人和为了使话语精练,突出重点,让整个语句具有直观性;发言人对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数量并没有确切的了解时,为弥补不足而采用有一定变动空间的模糊数量表达,令语言更加严谨,不易出现纰漏;另一些情况,是所提的问题关系到发言人不便透露的具体数量信息,这时给出一个模糊的数量范围,既捍卫了国家的利益,也不会言不符实。非数值型数量范围变动语常常被外交发言人用来做夸张或强调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非数值型数量范围变动语中还有一类词,像汉语中的“一些、部分、个别、有些、某些”和英语中的“some”等,面对敏感问题的时候,这些词能够起到有意回避确指内容的作用,特别是针对某些尖锐的话题,出于外交活动礼貌性的需要,使用这类模糊限制语可以把话说得含蓄一些。中国外交新闻发言人习惯于使用在时间上无限延伸毫不间断的频率范围变动语:“不断、一贯、一直”等,强调中方对于某一问题的态度或做法从来没有改变。美国发言人和中国发言人在频率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高频词的使用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最明显的就是使用“再次”/“again”的频率很高。这个词虽然很简单,但是却包含了一个语用预设,就是之前一定也表示过相同的态度。中国外交新闻发言人语料库中列举范围变动语虽然只使用了一个词“等”,但是使用频率却高于美国语料库中所有28个列举范围变动语的频率总和。第二,宏观层面上的发现: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批评性分析。本研究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路径出发,揭示模糊限制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中美意识形态差异,解释造成中美两国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策略和意识形态方面差异的社会文化原因。根据van Dijk (1993)对意识形态的解释,基于定量研究的成果和对语料的研读分析,本研究认为,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的模糊限制语折射文化价值观、反映外交理念、体现国家立场,并通过个案的批评性分析加以说明。本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的主要启示:理论启示:(1)本研究将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外交学理论运用到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中去,体现了语言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2)本研究对模糊限制语进行理论上的界定和分类,增加了 10个小类的划分,细化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并且适用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方法论启示:本研究自建了两个主语料库和四个子语料库,语料全部来自于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的真实话语,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对各小类模糊限制语在主语料库或四个子语料库中的频率和高频词进行了定量统计,以此为基础,进行定性分析,是批评性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的有益尝试。实践启示:(1)本研究为我国外交新闻发言人恰当和灵活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提供语言学和语用学上的参照;并为我国新闻发言人提供美国外交新闻发言人在模糊限制语使用方面的技巧和策略。(2)帮助大众学会批评性地解读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6)
张佳[6](2016)在《基于自建语料库的外交演讲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自然语言不可或缺的内在属性之一,模糊限制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交际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模糊限制语作为一个热点现象,也引发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在此期间,从模糊限制语理论的语义研究到模糊限制理论在各种文体的语用讨论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模糊限制语在外交演讲中的应用也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然而之前的研究主要单独以中文或英文外交发言稿为语料对模糊限制语在外交发言稿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整体分析而展开。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密切,对中美招待会上的外交演讲进行对比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外交演讲作为一种国际交流与沟通的手段,体现着本国的对外政策,是外交官们保护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模糊限制语正是外交官为了实现一定的外交目标所惯用的一种方式。因此,外交官们也应该掌握运用模糊限制语去保卫国家利益。然而,正如谚语所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国家有着各样的思维形式,以及语言表达形式,并且中美两国的国际影响以及奉行的外交政策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在外交演讲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本篇论文旨在对基于自建语料库的外交演讲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对模糊限制语的理解。本篇论文以E.F. Prince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标准为依据,以中美招待会上外交演讲中的模糊限制语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揭示中美招待会上外交演讲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频率及分布模式、异同点、原因和功能。研究表明,在外交演讲中合理的使用模糊限制语并不会使演讲有失精准,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语言的合理性。此外,本篇论文试图将研究结果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同时为从事外交、教育和翻译人员提供一定的启示。本篇论文以号召对模糊限制语的进一步研究结束,希望研究结果对模糊限制的理论以及实证研究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6-06)
程萌[7](2015)在《关于汉语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及其翻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限制语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重要基本属性之一。最近几十年,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比较火热,包括文学作品中,电影中,外交语言中以及其他领域里的模糊限制语。尽管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在最近几十年比较多,但是从“语用对等”理论角度研究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以及它们的翻译,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这一领域有待研究。本文以2009-2013连续五年的两会总理答问记录文稿及其翻译版本为素材,研究这十篇中英文稿中的模糊限制语。作者先找出十篇中英文稿中的模糊限制语,以量化对比的方法,对外交语言及其英文翻译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量化比较,运用语用对等理论又进一步探究了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翻译成英文时,是否遵循了语用对等理论,存在哪些偏离。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在外交语言及其英文翻译版中,模糊限制语都占有一定比例,分别是2.07%(平均数)和2.64%(平均数);二,无论在在外交语言还是其英文翻译版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模糊限制语中都占有相对比较大的比重;叁,模糊限制语在外交语言中占的百分比比在英文翻译版中占的百分比小;四,外交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在翻译成英文过程中,有一些不遵循“语用对等”理论的情况,主要是添加语用意义,删减语用意义和扭曲语用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郝静[8](2014)在《从会话原则看《左传》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左传》是春秋末儒家经典着作之一。《左传》当中的外交辞令委婉巧妙、含蓄灵活,其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造就《左传》中外交辞令严谨的一大原因。本文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出发,通过分析《左传》外交辞令中的模糊限制语来探究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7期)
王素梅[9](2014)在《英汉外交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家族的成员之一。在1972年,Lakoff提出模糊限制语的概念,即,“把事情弄的模模糊糊的词语”。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模糊限制语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众多语言学家分别从修辞学、文体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翻译的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最近几年里,不断有了将模糊限制语和关联理论结合的研究,但大多是对日常会话、法律文本、文学作品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研究。本文作者探讨的是用关联理论来分析英汉外交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模糊限制语是否均存在于英汉外交语言中?(2)如何用关联理论解释英汉外交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3)英汉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有哪些?本文采用文献法、对比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选取外交语言中的答问、演讲、名人采访作为语料。分析了英汉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实现方式,从词汇和非词汇两方面分析了英汉外交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探讨出模糊限制语在英汉两种外交语言中大量存在,并且在实现方式上也有着很大的相似度。因此,从英汉外交语言的角度论证了模糊限制语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外交家是如何用模糊限制语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者是如何在推理过程中达到最佳关联的。研究表明模糊限制语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外交环境中的使用不但没有使表达模糊,反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语境,减少听者在理解外交家的话语和进行推理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找到最佳关联,正确理解外交家的意图,达到完善的交际意图。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不但在英语外交语言中而且在汉语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都发挥着重要的语用功能,如,建立理想形象,缓减紧张状态,自我保护等。因此,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模糊限制存在于英汉外交语言中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李霞[10](2014)在《外交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外交语言具有礼貌、委婉、折衷、政治敏感等特点(黄金祺,2004;任小平,2000)。合理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让外交语言礼貌得体,在维护己方面子的同时,避免或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口译员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这种语用效果对于成功的外交至关重要。已有不少研究对外交部职业译员在这方面的表现进行描述和总结,但针对学生译员的探讨还比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学生译员处理外交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方式,然后以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和Leech的“礼貌原则”为基础,分析其处理方式产生的语用效果与原文相比是否发生改变,最后总结其表现背后的原因。研究者邀请了20位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口译学生进行汉英交替传译,所选材料来自真实的外交场合,结束后即时进行回忆和采访,研究者对其口译产出以及采访进行录音,用以后续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和采访,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20位学生译员保留或删减源语发言中的模糊限制语,也会在译语中增添源语中没有的模糊限制语。其中删减的模糊限制语超过源语中总数的一半,保留近一半,增添相对较少出现。2)保留的方式对模糊限制语的语用效果影响最小;较高频率的删减使外交语言的礼貌程度降低,对谈话单方或双方的面子威胁上升,不符合外交语言特点;增添模糊限制语通常可使译文更加委婉礼貌,然而有时虽加强了对对方的礼貌程度,却扭曲了发言人的政治立场或威胁到发言人的面子,不符合外交的本质;3)采访得出的删减、增添模糊限制语原因可总结为口译态度和口译能力两方面。多数受试认为模糊限制语不是重要信息,删减、增添对意思影响不大,反映出对外交语言政策性和敏感性以及模糊限制语的认识尚有不足。在口译能力方面,有部分受试删减模糊限制语是由于听力,笔记,记忆等环节无法胜任,而增添则可能是组织语言时填补空白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4-03-28)
外交模糊限制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模糊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交际之中。作为模糊语言的一部分,模糊限制语逐渐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很多研究学者把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从语义学层面转到了语用学层面。目前我国对于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大都基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等理论,也有部分学者研究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和功能,从顺应论角度对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仍较匮乏。研究发现,在美国白宫新闻发布简报中,发言人所用的外交辞令中含有大量的模糊限制语,而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由此可见,模糊限制语的选择是白宫发言人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因此,本研究从顺应论出发分析外交辞令中的模糊限制语。本文选取了 8篇美国白宫新闻发布简报的文本作为研究语料,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作为理论依据,研究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结构和语境顺应性以及语用功能。本文主要围绕叁个问题展开研究:第一,模糊限制语在外交辞令中的实现形式是什么?第二,外交官为什么在外交辞令中选择使用模糊限制语?第叁,外交辞令中的模糊限制语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分类,然后从语用学的角度概括了模糊限制语的特征,最后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现状及贡献。第叁章基于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着重介绍了顺应论及其相关概念。此外,本章也阐述了模糊限制语与顺应论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顺应论视角对美国白宫新闻发布简报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分析其结构和语境顺应性及其语用功能。本章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外交辞令的定义;第二部分介绍白宫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及其语言特点;第叁部分从顺应论视角出发,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结构顺应性;第四部分从顺应论出发,从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层面上分析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语境顺应性;第五部分主要探讨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第五章总结了研究成果、意义及研究不足之处,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研究发现,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选择是发言人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是顺应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结果,在此顺应过程中,模糊限制语在词汇以及句法层面上实现其对外交辞令的结构顺应。此外,模糊限制语的恰当运用还发挥着保护说话人,增强外交语言的模糊性、客观性和可信度等语用功能。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对模糊限制语的实用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更加全面地解释模糊限制语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交模糊限制语论文参考文献
[1].张迪迪,王丹.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J].校园英语.2019
[2].郑莹莹.顺应论视角下外交辞令中的模糊限制语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7
[3].刘佳.莱斯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外交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翻译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4].戴朝.基于口译语料库的外交口译中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5].许静.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D].南京师范大学.2017
[6].张佳.基于自建语料库的外交演讲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7].程萌.关于汉语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及其翻译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8].郝静.从会话原则看《左传》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9].王素梅.英汉外交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D].贵州师范大学.2014
[10].李霞.外交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