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电针论文-江玉娟,项蓉,张艳春,杨玉霞,常娥

头皮电针论文-江玉娟,项蓉,张艳春,杨玉霞,常娥

导读:本文包含了头皮电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梗死,并发症,失语,电针

头皮电针论文文献综述

江玉娟,项蓉,张艳春,杨玉霞,常娥[1](2016)在《体表定位头皮电针治疗脑梗死失语症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体表定位头皮电针治疗脑梗死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体表定位头皮电针治疗。2组同时配合言语训练。2组均每日治疗1次,1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CRRCA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听理解、复述、说、朗读、阅读5项CRRCAE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8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体表定位头皮电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6年07期)

胡元水,王俊[2](2014)在《双侧头皮透刺电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侧头皮透刺电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3年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00例,将此2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的基础治疗均为双侧头针结合穴位注射,实验组比对照组多一个电针治疗。一周内进行5次治疗,连续进行3个月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束治疗后,继续随访患者叁个月的时间,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再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叁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70%,组间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叁个月后再观察患者的情况,治疗组的有效率仍然是88%,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仅为66%,说明有复发现象,且组间差异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以上两种不同的治疗模式下,治疗组的生活态度明显改善,对照组相对差一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入电针后,对患者有有效率明显提高了,而且杜绝了患者复发,是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有了保障,值得应用于临床。(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4年06期)

冯罡[3](2014)在《电针腰夹脊穴配头皮针治疗血管性痴呆步态障碍疗效观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腰夹脊穴配头皮针治疗血管性痴呆步态障碍的疗效,探寻较佳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21人。针刺组采用电针第2至5腰椎夹脊穴(双侧)和头皮针百会、四神聪,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药物组口服都可喜(法国施维雅药厂生产每片含二甲磺酸阿米叁嗪30 mg、萝巴新10 mg),每次1片,每日2次,30日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一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和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5%,明显优于药物组的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A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24.52±9.34 vs 32.85±13.56;药物组:25.47±10.04 vs 29.99±13.87,均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针刺组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步态障碍方面明显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85±13.56 vs29.99±13.87,P<0.01)。结论:电针腰夹脊穴配头皮针治疗血管性痴呆步态障碍的疗效优于口服药物都可喜。(本文来源于《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期刊2014年02期)

吴华,顾旭东,吴彩虹,姚云海,李岩[4](2013)在《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对脑卒中患者运动感觉障碍的影响,探讨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对大脑感觉运动皮质的影响。方法:40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偏瘫侧运动感觉功能评定及应用fMRI系统,进行全脑扫描。2组患者均接受针刺患侧踝部(非穴位处)进行全脑扫描,以获得针刺刺激的脑功能激活图。2组患者的数据经过空间平滑、头动矫正等处理后进行平均化,通过反卷积计算每个体素的信号改变。结果:2组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组运动感觉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者的对侧感觉运动皮质(SMG)激活增多,较对照组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可以引起躯干感觉皮质及大脑感觉皮质区的兴奋性改变反应。fMRI在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机制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2013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10-11)

吴华,顾旭东,吴彩虹,姚云海,李岩[5](2013)在《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对脑卒中患者运动感觉障碍的影响,探讨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对大脑感觉运动皮质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偏瘫侧运动感觉功能评定及应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系统,进行全脑扫描。两组患者均接受针刺患侧踝部(非穴位处)进行全脑扫描,以获得针刺刺激的脑功能激活图。两组患者的数据经过空间平滑、头动矫正等处理后进行平均化,通过反卷积计算每个体素的信号改变。结果:两组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组运动感觉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者的对侧感觉运动皮质(SMG)激活增多,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可以引起躯干感觉皮质及大脑感觉皮质区的兴奋性改变反应。fMRI在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机制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余加丽[6](2013)在《头皮针电针治疗眩晕400例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头皮针电针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2月~2012年10月入住我院的400例行头皮针电针治疗的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同期收治的采用西药治疗的400例眩晕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电针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92/400),明显高于西药组(75%,300/400),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皮针电针治疗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应在临床治疗眩晕中加以推广并应用。(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3年05期)

李晓宇,毕家香,周利民[7](2012)在《头皮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皮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分为头皮电针治疗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采取头皮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取西药奥拉西坦静滴治疗,比较治疗1个月后2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评分。结果治疗组MMSE、HDS评分提高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头皮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2年33期)

丁明桥,雷慧敏,何玲,曹淑仪,田慧芳[8](2011)在《头皮电针配合开四关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皮电针配合开四关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头皮电针配合开四关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抑郁量表评分和SDS量表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间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达到88.9%和85.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电针配合开四关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与药物治疗相当。(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2011年10期)

项小林,杨婷婷[9](2011)在《双侧头皮透刺电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头皮透刺电针疗法、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遗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应用双侧头皮透刺疗法加电针,对照组100例应用双侧头皮透刺疗法,两组均结合体针及穴位注射治疗6个疗程,观察疗效,并观察随访3个月后疗效。结果治疗组疗程结束后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随访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联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着,可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1年23期)

刘俊华[10](2010)在《电针头皮针治疗神经性耳聋28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性耳聋或称感音神经性耳聋,主要包括突发性耳聋、噪声性耳聋、药毒性耳聋、爆震性耳聋等。本病病因较多,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1年以来采用电针加头皮针治疗本病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8例均系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所有病人均(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头皮电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双侧头皮透刺电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3年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00例,将此2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的基础治疗均为双侧头针结合穴位注射,实验组比对照组多一个电针治疗。一周内进行5次治疗,连续进行3个月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束治疗后,继续随访患者叁个月的时间,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再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叁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70%,组间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叁个月后再观察患者的情况,治疗组的有效率仍然是88%,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仅为66%,说明有复发现象,且组间差异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以上两种不同的治疗模式下,治疗组的生活态度明显改善,对照组相对差一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入电针后,对患者有有效率明显提高了,而且杜绝了患者复发,是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有了保障,值得应用于临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头皮电针论文参考文献

[1].江玉娟,项蓉,张艳春,杨玉霞,常娥.体表定位头皮电针治疗脑梗死失语症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6

[2].胡元水,王俊.双侧头皮透刺电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研究[J].河北医学.2014

[3].冯罡.电针腰夹脊穴配头皮针治疗血管性痴呆步态障碍疗效观察(英文)[J].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4

[4].吴华,顾旭东,吴彩虹,姚云海,李岩.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C].2013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

[5].吴华,顾旭东,吴彩虹,姚云海,李岩.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

[6].余加丽.头皮针电针治疗眩晕400例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

[7].李晓宇,毕家香,周利民.头皮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8].丁明桥,雷慧敏,何玲,曹淑仪,田慧芳.头皮电针配合开四关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

[9].项小林,杨婷婷.双侧头皮透刺电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1

[10].刘俊华.电针头皮针治疗神经性耳聋2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0

标签:;  ;  ;  ;  

头皮电针论文-江玉娟,项蓉,张艳春,杨玉霞,常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