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婚恋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陆游,姑恶,禽言诗,古诗今选,戏和答禽语,沈园,沈氏园,游词,梦断香消,黄庭坚
婚恋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徐有富[1](2019)在《从诗歌看陆游的婚恋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程千帆《古诗今选》在品评黄庭坚《戏和答禽语》诗时说:“到了唐代,就有人借与鸟叫声类似的辞意加以发挥,构成诗篇,即所谓禽言诗。在宋代,这种诗更为流行。”宋代禽言诗中,吟咏姑恶鸟叫声的诗最具反对封建礼教的意义。明人方以智《通雅》对姑恶鸟作过考证,称其(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8-23)
王秀娟[2](2018)在《古典诗歌中美好婚恋观对大学生情感教育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许多优秀资源,应该进行深入发掘,为爱情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和能量。古典诗歌中许多优美的婚恋诗,都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婚恋观,包括择偶既重外美又重内秀;爱情需忠贞不渝;追求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婚恋双方彼此尊重相互信任,这些都是爱情教育里需要向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益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婚恋观。(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8年03期)
杨璐[3](2015)在《从郑允端诗歌看其婚恋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元文化大融合的元代,郑允端算是女性作家中超凡脱俗的一位,她的诗歌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充分体现了她不同于当时一般女性的学识和见识,单就其诗歌反映的婚恋观而言,就有许多跨越时间长河仍熠熠生辉的人生启示。(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5年12期)
杜少静[4](2015)在《《诗经》婚恋诗爱情形态之分析——以六首诗歌为主要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中的婚恋诗不仅数目多,而且各首诗歌所反映的婚恋状况也不尽相同,根据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艾伦·李(John Alan Lee)的爱情形态理论,《诗经》婚恋诗反映的爱情形态有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依附之爱、现实之爱、利他之爱。而在《诗经》婚恋诗中,有六首诗歌典型体现了这六种爱情形态。(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梁明[5](2015)在《《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审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描写是其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部分,它体现了诗歌中的人物情感、空间文化、空间伦理等因素,承载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流与沟通,具有丰富的美学底蕴与审美价值。详细梳理《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类型以及空间环境与婚恋活动、婚恋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了我国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宗法礼制、婚恋情感等对空间环境审美产生的影响,对于深入挖掘《诗经》中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管子学刊》期刊2015年02期)
何佳,祁国宏[6](2015)在《从《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看先秦士人两性观——以描写婚后生活的诗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国风》中有着数量可观的婚恋诗,它们体现了先秦士人最微妙的情感,以及对于婚姻家庭最深刻的思考,笔者拟从对婚恋诗中描写婚后生活的诗作进行切入,借以分析士人对于两性在家庭社会生活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从而还原当时社会的历史现实、婚姻生活现状以及士人心态。(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5年04期)
耿芳芳[7](2013)在《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爱情主题和婚恋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狄金森其人其诗艾米莉·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1830一1886),美国着名女诗人,被誉为"现代主义的先驱"。狄金森的诗歌有1800多首,只有八首被实名发表,其他多数都是亲友将她的赠诗匿名发表的。这就有一个疑问,狄金森为什么不发表自己的诗歌?关于这点,大约于几种揣测,一,因为她诗歌的反传统性,刊物不予发表;二,狄金森自己不愿意发表,她曾说过:"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叁,她不知道该以单篇还是以成集的形式发表~①。狄(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3年12期)
李艳玲[8](2013)在《不完美的婚恋:托马斯·哈代爱情主题诗歌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哈代的不完美婚恋观在传统作品中两性关系一般以大团圆结局,但哈代的爱情诗蕴涵着强烈的悲剧意识,诗中的人物在婚恋冷漠关系中孤独地郁郁而行。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源于强烈的依恋和忠贞与奉献。哈代的爱情诗总是以失败为结局。(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3年07期)
王艳霞[9](2009)在《汉乐府婚恋诗歌与《诗经》婚恋诗歌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们多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汉乐府诗歌历来成为学者文人喜读乐诵的文学作品,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辉。汉乐府的题材广泛:有的披露了战争的罪恶,有的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的描写了家庭男女的问题悲剧,也有的叙写了孤儿的啼泣、病妇的哀吟。在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刻画了一系列丰富而饱满的妇女形象:她们或大胆求爱,或贫贱不弃,或毅然决绝,或主动求去。以抒情主人公不同的情感积淀为基础,形成了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透过这些诗歌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也可以窥见出社会制度对人物性格的制约,这种制约直接影响了她们的婚恋心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堪称一轴巨幅画卷。它为读者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世态人情和民俗风习等。它是一部现存最古老的中国诗歌作品集,然而它历经岁月的洗礼的和文人的解读,丝毫不减其内在的文学色彩;相反,越读越能感受出它的美妙和经典。“国风”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感染力吸引着历代学者。婚恋诗歌在“国风”中占有很大比重,成为研究当时社会妇女地位和人们爱情观的重要依据。“国风”中的婚恋诗歌以男女爱情和婚姻为主题,其中包含了多个生活画面:有的反映了青年男女的初恋思慕,有的表现了婚姻生活的美满幸福,有的描写了分离恋人的思念心理,也有的哭诉了被弃妇女的悲伤情怀。不同的妇女形象构成了不同的诗歌主题,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通过诗歌中隐藏的情感因素,看出《诗经》时代妇女的爱情观、婚恋态度及性格显现。社会制约人的发展,人的活动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反影响因素,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可忽视的限定作用。在汉代各种礼教初现端倪的背景下,产生了情感表达相对含蓄、隐匿的汉乐府;在周代的社会制度下,产生了没有被严密礼法束缚的《诗经》。总体来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婚恋诗歌是呈整体下移的趋势发展的。虽然汉乐府是《诗经》后期的文学成就,但是汉乐府中的婚恋诗歌与《诗经》相比,无论在主题内容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有它的独特性和突破性。对于《诗经》中的内容,汉乐府从题材选择、思想内容和主角类型方面下功夫,使得汉乐府中的婚恋诗歌更加容易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于《诗经》中的艺术形式,汉乐府有继承,更有发展,在诗歌的语言表达、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诗歌的叙事艺术上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这也是它经久不衰,至今被人们反复研究的原因之一,文学作品间的一种传承关系由此可以窥见一斑。(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9-05-31)
王红丽[10](2006)在《论中唐女性的婚恋生活——元白诗派妇女题材诗歌的文化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制度文化的角度,指出元白诗派妇女题材诗歌所反映出的中唐女性的婚恋生活。主要表现有:“寒女难嫁”及其形成根源;社会风俗方面的宽松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严酷所形成的矛盾,对已婚女子身心造成的深深伤害;以“七出”为核心,封建婚姻制度对已婚女子有更为严苛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6年04期)
婚恋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许多优秀资源,应该进行深入发掘,为爱情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和能量。古典诗歌中许多优美的婚恋诗,都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婚恋观,包括择偶既重外美又重内秀;爱情需忠贞不渝;追求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婚恋双方彼此尊重相互信任,这些都是爱情教育里需要向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益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婚恋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婚恋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徐有富.从诗歌看陆游的婚恋生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王秀娟.古典诗歌中美好婚恋观对大学生情感教育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
[3].杨璐.从郑允端诗歌看其婚恋观[J].艺术品鉴.2015
[4].杜少静.《诗经》婚恋诗爱情形态之分析——以六首诗歌为主要对象[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
[5].梁明.《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审美研究[J].管子学刊.2015
[6].何佳,祁国宏.从《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看先秦士人两性观——以描写婚后生活的诗歌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
[7].耿芳芳.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爱情主题和婚恋观[J].长城.2013
[8].李艳玲.不完美的婚恋:托马斯·哈代爱情主题诗歌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
[9].王艳霞.汉乐府婚恋诗歌与《诗经》婚恋诗歌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9
[10].王红丽.论中唐女性的婚恋生活——元白诗派妇女题材诗歌的文化解读[J].求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