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孔洞型论文-张宇

裂缝孔洞型论文-张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裂缝孔洞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裂缝孔洞型储层,碳酸岩气藏,离散介质,不稳定试井

裂缝孔洞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18)在《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气藏试井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与开发越发受到各国的重视,由于其储层储集空间多样,渗流规律复杂,一直是此类气藏勘探开发的难题。本文以四川盆地G气藏灯四段储层为例,储层岩石以粒间孔为主,孔径范围在1~4mm,发育裂缝,单层厚度薄,累积厚度大,非均质性极强,属于典型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此外,岩溶储集体内流体流动规律复杂,渗流、管流共存,导致常规油气藏试井理论不能适用于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因此,本文借鉴前人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试井理论方面研究基础上,运用离散介质理论,展开了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气藏试井理论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G气藏地质特征,将裂缝孔洞密集发育地带简化为岩溶储集体,局部发育低孔高渗带简化为高渗连通带,高渗连通带沟通随机分布的岩溶储集体,为建立离散介质模型奠定了基础;(2)将孔洞、裂缝密集发育的储层视为双重连续介质模型,建立并求解了无限大地层、圆形封闭外边界、圆形定压外边界条件下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双孔单、双渗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绘制了相应的典型曲线以及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3)将高渗连通带和岩溶储集体构成的“缝洞组合”视为离散介质模型,运用拉氏变换,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获得了孤立岩溶储集体、岩溶储集体边缝、两个岩溶储集体串联、N个岩溶储集体边缝迭加及N个岩溶储集体串联迭加试井模型的解析解,并且绘制样板曲线,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离散介质试井模型可以解释多个随机分布的岩溶储集体的情况;(4)考虑远离井筒的岩溶储集体依靠弹性膨胀,高渗连通带线性流,近井筒高速非达西流动,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内直井的N个岩溶储集体边缝迭加和串联迭加稳态产能模型,绘制流入动态曲线,并分析了影响因素。(5)选择G7井进行实例分析,根据压力恢复实测曲线,选择N个岩溶储集体串联迭加试井图版与压力恢复实测曲线拟合,拟合解释得到各个岩溶储集体及高渗连通带的基础数据,然后选择相应的产能模型计算理论曲线,对比G7井回压试井实测数据,重合度较高,无阻流量相差小,验证了理论的实用性与正确性。最终,形成了一套基于离散介质模型的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气藏试井分析理论与技术,对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气藏试井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平[2](2015)在《裂缝孔洞型地层试油堵漏压井工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磨溪高石梯灯影组是较为典型的裂缝孔洞型地层,由于裂缝孔洞非常发育,试油完毕后压井期间会发生大量漏失,必须堵漏才能安全起钻,而测试管柱结构的复杂性给堵漏压井带来了极大风险,文章从地质工程角度,结合实测的井底压力曲线等方面总结了现场堵漏压井作业现象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磨溪高石梯灯影组试油堵漏压井可操作性的方法,对现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5年03期)

赵兵,王洋[3](2014)在《TP区裂缝孔洞型碳酸岩储层复合改造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P区是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主力产油区块之一,在高温、高闭合压力条件下,常规酸压形成的酸蚀裂缝穿透距离受限且易发生闭合,酸压投产后表现出快速递减特征。通过实验研究开发了水力加砂压裂+酸压复合改造技术,前期利用冻胶携砂以提高人工裂缝远端导流能力,后期采用酸液刻蚀来提高近井导流能力和改造范围,从整体上提高人工裂缝导流能力及其保持率。水力加砂压裂+酸压复合改造技术在TP区现场实施6井次,建产率达到83.3%,累产油3.76×104 t,表明该技术在低品位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4年01期)

邓兴梁,郭平,蒋光迹[4](2011)在《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不同开发方式的长岩心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塔中Ⅰ号气田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表现出"双孔双渗"特征,凝析油反蒸发机理不同于砂岩凝析气藏,国内外对如何提高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采收率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首先取得无裂缝的碳酸盐岩岩心进行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平均孔隙度6.5%,平均渗透率1 mD),然后进行造缝(裂缝渗透率5~10 mD),并将岩心组合成长岩心(105.8 cm),最后采用塔中Ⅰ号气田凝析气(凝析油含量533 g/m3)进行了注气、吞吐和脉冲注气实验,优选出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露点压力以上注气凝析油采收率最高,其次是最大凝析油饱和度下注气或脉冲注气;与低渗透砂岩凝析气藏不一样,注气吞吐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效果最差。该实验对裂缝—孔洞型储层高含凝析油型的凝析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1年06期)

陈小刚[5](2009)在《裂缝孔洞型底水气藏合理开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天然气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产水气井逐年增多,底水气藏的开发对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威远气田震旦系气藏是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气藏的典型代表,储层为孔、洞、缝复杂储渗体,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气藏底水活跃。本文围绕震旦系廖家湾高点灯影组气藏开发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进行储量计算与评价、产能评价和开发方案等为重点的气藏工程研究。通过本文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①对威远气田震旦系气藏内生产井进行生产动态资料和地质分析认识,应用容积法计算出了目前震旦系气藏廖家湾高点灯影组的地质储量;并利用流动物质平衡法和四种典型曲线图版拟合法对储量进行了复核。②根据威远气田震旦系气藏开发的实际情况,综合钻井测井、分层数据及小层构造、有效厚度等地质研究成果,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和连续裂缝模拟技术,建立了区块的地质构造、储层参数模型及裂缝分布模型。研究表明:孔渗两者在构造高点发育较好,西南高点次之,向气藏外围变差,洞多发育于Z2dn2和Z2dn3,裂缝主要发育在构造高部位、背斜轴线等部位,与地质认识相吻合。③针对威远气田震旦系气藏特征,应用气藏工程方法,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开展气藏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合理开发气藏规模和预测气田开发动态,提出的主要开发技术对策有:1)根据气藏目前地层能量和开采情况,选取常规井和水平井进行单井生产,其中常规井以4×10~4m~3/d,水平井以6×10~4m~3/d定产。2)基于震旦系气藏目前井网形式,结合气田实际地质情况,提出震旦系廖家湾高点灯影组井网部署应遵照“叁占叁沿”的原则,采用均匀井网模式,合理井距为700m~800m左右。3)研究分析了水平井开发对气藏储量动用程度、采收率及气井产能的影响,最终确立了实施水平井排水、采气双作用的开发方案和水平井的水平段长度,合理水平井段长度为500m~600m。4)综合分析研究区各小层的剩余储量分布和地质条件,建议新设计常规井3口、水平井5口进行开发。(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9-05-01)

刘呈冰,史占国,李俊国,吴淑琴[6](1999)在《全面评价低孔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及火成岩储层》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全面评价低孔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及火成岩储层的思路和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缝- 洞的识别与评价、渗透性层段的识别与评价问题;攻克了低孔缝- 洞型硬地层条件下的流体类型识别这一国际测井界难题;较好地解决了压裂裂缝高度预测问题;在低孔缝- 洞型硬地层储层参数定量计算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列举了数个按本文所提出的评价思路与方法所做的测井评价实例,并与试油结果作了对比。指出了该套思路和方法所需改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测井技术》期刊1999年06期)

裂缝孔洞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磨溪高石梯灯影组是较为典型的裂缝孔洞型地层,由于裂缝孔洞非常发育,试油完毕后压井期间会发生大量漏失,必须堵漏才能安全起钻,而测试管柱结构的复杂性给堵漏压井带来了极大风险,文章从地质工程角度,结合实测的井底压力曲线等方面总结了现场堵漏压井作业现象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磨溪高石梯灯影组试油堵漏压井可操作性的方法,对现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裂缝孔洞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宇.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气藏试井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

[2].张平.裂缝孔洞型地层试油堵漏压井工艺探讨[J].钻采工艺.2015

[3].赵兵,王洋.TP区裂缝孔洞型碳酸岩储层复合改造技术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4

[4].邓兴梁,郭平,蒋光迹.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不同开发方式的长岩心实验[J].天然气工业.2011

[5].陈小刚.裂缝孔洞型底水气藏合理开发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9

[6].刘呈冰,史占国,李俊国,吴淑琴.全面评价低孔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及火成岩储层[J].测井技术.1999

标签:;  ;  ;  ;  

裂缝孔洞型论文-张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