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降颗粒论文-尹晓岚

通降颗粒论文-尹晓岚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降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aSR,NLRP3炎症小体,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上皮细胞

通降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尹晓岚[1](2018)在《CaSR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损伤食管上皮的作用机制及通降颗粒的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伴随反酸、烧心、嗳气等食管内症状,部分患者可见口腔、咽喉或肺部因返流刺激引起咽痛、咳嗽等不典型食管外症状。在亚洲国家,约有30%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可归类为 RE。现阶段RE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能完全阐明,主流观点认为抗返流防御机制与返流刺激因素失衡是主要发病原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管上皮细胞返流刺激诱导的炎症级联损伤与其释放的促炎因子关系密切。在诱导促炎因子IL-1β成熟释放的过程中,CaSR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aSR可表达于食管上皮中的基底层,通过经典的PLC/IP3信号通路参与维持细胞内外钙稳态。近年来多个体外研究表明,免疫细胞中,CaSR是NLRP3炎症小体产生的重要上游关卡,其可通过引发上述PLC/IP3通路,促进胞内钙动员,最终导致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激活及促炎介质的释放。然而,在RE患者食管上皮中,CaSR介导NLRP3炎症小体活化通路是否参与食管上皮细胞返流刺激诱发的炎症性损伤,目前尚不明确。因此,阐明此条通路在RE食管上皮炎症性损伤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西医仍以8周PPI 口服治疗为主,其作用靶点单一,复发率高,症状缓解有限。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在RE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课题组前期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通降颗粒可以显着改善RE肝胃不和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食管黏膜的炎症性损伤状态,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通降颗粒是否通过参与调控CaSR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通路改善食管上皮炎症性损伤状态,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第一部分 在体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以RE肝胃不和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为依托,明确通降颗粒对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并以CaSR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通路为切入点,阐明通降颗粒改善RE食管上皮炎症性损伤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与手术组,手术组采用食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Esophagogastroduodenal anastomosis,EGDA)构建 RE 模型,术后根据大鼠存活情况随机分为疾病模型组、病证结合组、通降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及中奥组。术后2周对病证结合组及各给药组大鼠迭加夹尾刺激,持续1周。之后,立即给予灌胃给药,连续灌胃3周。灌胃期间,每日记录大鼠体重、进食量及饮水量等一般情况,于灌胃结束前1日通过旷场实验检测大鼠自主活动情况,后行幽门结扎,于最后一日灌胃结束后2h收集胃液及食管组织。使用pH仪测定胃液pH值;采用Elisa检测总胆汁酸、胃蛋白酶及胃蛋白酶原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食管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Real-time PCR检测CaSR、NLRP3、NLRC4、NLRP1A 及 AIM mRNA 的表达;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 CaSR、NLRP3、Caspase-1、ASC及IL-1β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组化观察CaSR、NLRP3在食管上皮中的分布并进行平均光密度值的统计;采用荧光免疫组化观察NLRP3-ASC在食管上皮中的分布及共定位染色情况。研究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手术组大鼠术后3周,非预期死亡46只,存活率为57.5%,假手术组大鼠无死亡,存活率为100%。2体重、进食量给药3周内,与假手术组相比,疾病模型组大鼠体重、进食量明显增高(P<0.05),而病证结合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P<0.01)。此外,奥美拉唑组大鼠的体重、进食量明显低于其余各给药组(P<0.01)。3饮水量给药叁周内,与假手术组相比,疾病模型组大鼠饮水量明显降低(P<0.05)。与病证结合组大鼠相比,通降颗粒高剂量组大鼠饮水量明显增高(P<0.01),而中剂量组(P<0.05)及奥美拉唑组(P<0.01)大鼠饮水量显着降低。4自主活动度与假手术组相比,病证结合组大鼠的中央区运动距离及总运动距离均显着降低(P<0.01),穿格次数显着降低(P<0.01)。与疾病模型组相比,病证结合组大鼠的中央区运动距离显着降低(P<0.05),穿格次数显着降低(P<0.01)。与病证结合组大鼠相比,通降颗粒高剂量组及中奥组大鼠的中央区运动距离、停留时间及穿格次数显着升高(P<0.01,P<0.05)。5胃液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疾病模型组和病证结合组大鼠胃液pH值、总胆汁酸含量显着增高(P<0.01,P<0.05),病证结合组大鼠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原比值明显增高(P<0.05);与病证结合组相比,通降颗粒高剂量组(P<0.05)、奥美拉唑组胃液pH值、总胆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1,P<0.05),而通降颗粒中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及中奥组大鼠胃液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原比值显着降低(P<0.01,P<0.05)。6 HE染色结果假手术组大鼠食管黏膜形态正常;疾病模型组大鼠食管黏膜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结构不清,黏膜增厚;病证结合组大鼠黏膜增厚明显,伴见基底层断裂。灌胃给药后,各给药组大鼠食管黏膜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7 Real-time PCR 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病证结合组大鼠食管组织CaSR mRNA明显升高(P<0.05),疾病模型组及病证结合组NLRP3 mRNA明显升高(P<0.05)。8 Western blot 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疾病模型组及病证结合组大鼠食管组织CaSR、NLRP3、ASC及IL-1β表达显著上调(P<0.01),病证结合组Caspase-1显着上调(P<0.01);与病证结合组相比,疾病模型组CaSR、ASC表达明显下调(P<0.01),各给药组CaSR、ASC、IL-1β表达均明显下调(P<0.01),通降颗粒中、高剂量组(P<0.01)及中奥组(P<0.05)NLRP3表达显着下调,通降颗粒中、高剂量组Caspase-1表达显着下调(P<0.01)。9酶联免疫组化结果大鼠食管上皮组织中的基底层及靠近底部的部分棘层中可观察到CaSR及NLRP3阳性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病证结合组大鼠食管上皮中的CaSR、NLRP3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增高(P<0.01);与病证结合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食管上皮中的CaSR平均光密度值显着下降(P<0.01),通降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及中奥组大鼠食管上皮中的NLRP3平均光密度值显着下降(P<0.01)。10荧光免疫组化结果各组大鼠食管上皮全层可见NLRP3及ASC不同程度的均质状染色,主要位于胞浆中。疾病模型组大鼠食管基底部可见连续的红绿荧光重合而成的黄色颗粒;病证结合组大鼠在食管上皮破损处NLRP3及ASC表达强阳性,可见大量黄色颗粒及黄色片状物。与病证结合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食管上皮NLRP3与ASC共定位产生的黄色染色显着减少。研究结论1.EGDA迭加夹尾刺激法复制的大鼠模型是研究肝胃不和证RE食管上皮炎症性损伤机制的理想模型。通降颗粒可显着改善模型大鼠食管上皮病理性改变,参与修复炎症性损伤。2.RE肝胃不和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食管组织中CaSR、NLRP3、Caspase-1、ASC及IL-1β表达水平升高,通降颗粒干预治疗后可使得上述蛋白表达下调,其中,以高剂量组的干预作用最为显着。第二部分离体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以酸性培养基及胆盐混合物诱导HET-1A细胞损伤模型为依托,观察通降颗粒含药血清对损伤细胞的影响,并以CaSR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通路为切入点,探究通降颗粒含药血清干预作用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使用不同pH值酸性培养基(pH2、pH3、pH4、pH5及pH6)及不同溶度胆盐混合物(200μmol/L、400μmol/L及800μmol/L)刺激HET-1A细胞,每日刺激叁次(8:30AM,11:30AM 及 14:30PM),每次 12min,采用 CCK8 检测各组细胞1d、3d、5d、7d的细胞活力,筛选出最适刺激条件以构建细胞损伤模型。2.首先进行细胞分组:①正常组、LPS刺激组、酸刺激组、胆盐刺激组、酸性胆盐刺激组;②正常组、酸性胆盐刺激组、通降颗粒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及阳性对照组。采用CCK8检测通降颗粒低、中、高剂量不同溶度含药血清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Ussing Chamber灌流系统检测各组细胞的跨膜电阻;采用LDH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LDH释放率;采用Elisa检测各组细胞IL-1β、IL-18释放量。3.造模及分组方法同上,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aSR、NLRP3的表达,并采用CaSR特异性抑制剂Calhex231,Western blot检测CaSR阻断后酸性胆盐刺激损伤HET-1A细胞CaSR、NLRP3的表达;采用YVAD-AFC底物显色法检测Caspase-1活性;采用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采用MitoSOX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研究结果1 HET-1A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①与正常组相比,酸性培养基(pH2-pH6)刺激组的细胞活力显着降低(P<0.01)。其中,pH5、pH6刺激组的细胞活力显着高于pH2、pH3及pH4刺激组(P<0.01)。在时效关系上,正常组细胞活力逐渐增高,至第7天达到峰值;pH2、pH3及pH4刺激组细胞活力在第1天及第3天显着低于对照组及pH5、pH6刺激组(P<0.01);然而,直至第5天开始,pH5、pH6刺激组细胞活力显着下降。②与正常组相比,胆盐混合物刺激组的细胞活力显着降低(P<0.01);其中,800μmol/L胆盐刺激组的细胞活力显着低于200μmol/L、4000μmol/L刺激组(P<0.01)。在时效关系上,200μmol/L、400μmol/L刺激组的细胞活力在第1天、第3天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直至第5天,200μmol/L、400μmol/L刺激组的细胞活力急剧降低。2通降颗粒含药血清的筛选2.1空白血清5%、10%、15%浓度血清组的细胞活力高于20%及25%浓度血清组(P<0.01),且5%浓度血清组的细胞活力高于10%及15%浓度血清组。2.2通降颗粒低剂量含药血清5%、10%浓度血清组的细胞活力高于15%、20%及25%浓度血清组(P<0.01)。2.3通降颗粒中剂量含药血清5%、10%浓度血清组的细胞活力高于15%、20%及25%浓度血清组(P<0.01)。2.4通降颗粒高剂量含药血清5%、10%浓度血清组的细胞活力高于20%及25%浓度血清组(P<0.01),15%浓度血清组的细胞活力高于25%浓度血清组(P<0.05)。3跨膜电阻①与正常组相比,各刺激组细胞TEER显着降低(P<0.01);与胆盐刺激组相比,酸性胆盐刺激组TEER显着降低(P<0.05);②与正常组相比,各组细胞TEER显着降低(P<0.05);与酸性胆盐刺激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通降颗粒低剂量组TEER显着增高(P<0.05)。4LDH释放率①与正常组相比,各刺激组细胞LDH释放率明显增高(P<0.01);其中,LPS、酸性胆盐及酸刺激组LDH释放率显着高于胆盐刺激组(P<0.01)。②与正常组相比,各组细胞LDH释放率显着增高(P<0.01);与酸性胆盐刺激组相比,各给药组细胞LDH释放率有所降低(P<0.01,P<0.05)。5细胞上清IL-1β、IL-18含量①与正常组相比,各刺激组细胞IL-1β、IL-18释放量显着增高(P<0.01)。②与正常组相比,各组细胞IL-1β、IL-18释放量显着增高(P<0.01);与酸性胆盐刺激组比较,阳性对照阻及通降颗粒低剂量组IL-1β、IL-18释放量明显降低(P<0.01,P<0.05)。6 Western blot 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LPS、胆盐及酸性胆盐刺激组CaSR、NLRP3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P<0.05);其中,酸、胆盐及酸性胆盐刺激组NLRP3表达量明显低于LPS刺激组(P<0.05,P<0.01)。②与正常组相比,酸性胆盐刺激组CaSR及NLRP3的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经过Calhex231处理后,接受酸性胆盐刺激的HET-1A细胞CaSR及NLRP3的表达量均有所降低(P<0.05)。③与正常组相比,酸性胆盐刺激组CaSR、NLRP3的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与酸性胆盐刺激组相比,通降颗粒低剂量组CaSR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及通降颗粒低剂量组NLRP3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P<0.05);其中,通降颗粒中、高剂量组CaSR的表达量显着高于低剂量组(P<0.01,P<0.05)。7 Caspase-1活性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酸性胆盐刺激组Caspase-1活性显着升高(P<0.01)。与酸性胆盐刺激组相比,阳性对照组、通降颗粒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Caspase-1活性显着降低(P<0.01,P<0.05)。8线粒体△Ψm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各组细胞线粒体荧光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酸性胆盐刺激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通降颗粒低剂量组细胞线粒体荧光比值有所升高(P<0.05)。9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检测结果正常组相比,各组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酸性胆盐刺激组相比,各给药组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显着降低(P<0.01,P<0.05),其中以通降颗粒低剂量组最为显着(P<0.01)。研究结论1 pH为5的酸性培养基中添加400μmol/L的胆盐混合物,间断刺激3天后可成功建立适宜的酸性胆盐诱导的HET-1A细胞损伤模型。2 LPS、酸、胆盐、酸性胆盐可诱导降低HET-1A单层细胞的跨膜电阻,提高细胞LDH释放率及促炎因子IL-1β、IL-18的分泌。酸、胆盐、酸性胆盐的损伤作用是平行的,并不存在迭加效应。通降颗粒含药血清可在一定程度上拮抗酸性胆盐刺激造成的细胞损伤,尤以低剂量含药血清效果最佳。3通降颗粒含药血清可有效抑制酸性胆盐刺激诱导的HET-1A细胞CaSR、NLRP3蛋白表达上调,Caspase-1活化及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尤以低剂量含药血清作用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8-05-28)

谭黎黎[2](2018)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特点分析及通降颗粒治疗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特点,并分析通降颗粒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通降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无效11例、有效5例、显效18例、痊愈6例,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无效4例、有效11例、显效6例、痊愈19例,总有效率为9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0,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存在不同特点,采用通降颗粒以及中医辨证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07期)

段昌令,王凤云,郑蕊,唐旭东[3](2017)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通降颗粒中虎杖苷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测定通降颗粒中虎杖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色谱柱为COSMOSIL Cholester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8∶82),检测波长为306 nm,流速为1.0 m L/min。结果虎杖苷质量浓度在2.20~140.6μ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16%,RSD为1.74%(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通降颗粒中虎杖苷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7年24期)

莫黎[4](2017)在《枳实通降颗粒对结直肠肿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防治作用的双中心前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枳实通降颗粒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防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用双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分析2016年3月到2013年10月2家临床研究中心纳入的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2 0 0例(湖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160例、湖南省中医院肛肠外科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因未达标而剔出实验,实际完成197例,试验组98例,对照组99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于术后6h-1 2h开始少量多次口服或经胃管给予枳实通降颗粒(制成50ml药液),每日一剂。对照组仅口服同量安慰剂。术后记录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术后第5d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并记录药物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并于术后第1d、3d、5d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降钙素原及白细胞(已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者除外)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早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发生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予胃肠减压、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发生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枳实通降颗粒颗粒口服治疗,用法同前。试验组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但两组在发病率方面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住院时间上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外,试验组有8例,对照组7例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降钙素原及白细胞水平在术后第1d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从第3d开始明显下降,至第5天,两组白细胞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试验组降钙素原下降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实通降颗粒可促进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并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使用安全。(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童国燕[5](2016)在《运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6例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3例,A组患者口服蒙脱石散,B组患者饭前冲服胃炎通降颗,比较A、B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症状评分。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5.3%,高于A组的76.7%(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评分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6年16期)

张旗[6](2016)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1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采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6年10期)

程正义[7](2016)在《通降颗粒对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模型大鼠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系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和并发症。其主要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叁种类型。GERD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目前在我国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现代医学主要通过抑制胃酸、调节胃肠动力、保护黏膜或者手术等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其病机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其中肝失疏泄是其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医药在GERD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通过采用通降颗粒干预反流性食管炎的肝胃不和型大鼠模型,研究其治疗GERD的作用机理。研究目的通过对中西医治疗GERD的进展进行回顾,分析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为科研提供思路;通过对通降颗粒进行药效学实验,试图明确通降颗粒的药效作用;通过给予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模型大鼠不同剂量通降颗粒进行干预,观察其疗效并研究通降颗粒促进胃肠动力及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实验一、通降颗粒的药效学研究目的:观察通降颗粒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和其抗炎镇痛作用。材料与方法:在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上做胃排空运动和小肠推进实验来观察通降颗粒对模型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采用醋酸扭体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来观察通降颗粒是否有抗炎镇痛作用。结果:(1)在模型大鼠胃排空运动的实验中通降颗粒高剂量组和模型组胃内残留率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通降颗粒中剂量组、莫沙必利组胃内残留率均低于模型组(P<0.01),低剂量胃内残留率亦低于模型组(P<0.05),提示通降颗粒中、低剂量、莫沙必利对模型大鼠胃排空运动有促进作用;(2)在模型大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实验中,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大鼠小肠推进运动推进率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模型大鼠存在胃肠运动减慢现象;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通降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小肠推进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提示通降颗粒高中剂量对大鼠小肠推进运动有促进作用。(3)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阿司匹林组、高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提示通降颗粒高中剂量、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4)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中,通降颗粒中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中,耳肿胀度低于正常组(P<0.05,P<0.01),提示通降颗粒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提示通降颗粒具有一定抗炎作用。实验二、通降颗粒对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大鼠模型胃肠动力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通降颗粒干预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模型大鼠,从血清学胃肠激素,钙调蛋白、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等指标的不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检测,试图明确通降颗粒调节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取食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式迭加夹尾刺激,建立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降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奥美拉唑组、莫沙必利组、通降颗粒中剂量合奥美拉唑组。每日上午9时整,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分别给予蒸馏水灌胃,治疗组分别给予通降颗粒高中低剂量、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按1m1/100g大鼠体重灌胃给药,连续21天。在此过程中,定时观察并记录大鼠体重、进食量、饮水量、抓力、毛色、活动等一般情况。治疗完成后,麻醉状态下腹主动脉取血,取食管组织,HE染色观察大鼠食管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Cam、MLCK蛋白相对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组织Cam、MLCK, Real Time PCR检测法食管组织Cam、MLCK mRNA的相对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大鼠给药叁周后,通降高中剂量组、奥美拉唑组、通降中剂量合奥美拉唑组相对于模型组体重增加(P<0.05);通降高中剂量组、奥美拉唑组、中剂量合奥美拉唑组相对于模型组进食量增加(P<0.05);奥美拉唑组、莫沙必利组相对于模型组进食量增加(P<0.05);通降高中剂量组、莫沙必利组、中剂量合奥美拉唑组与模型组比较,其抓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学指标胃动素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通降颗粒高剂量组、通降颗粒中剂量合奥美拉唑组血清胃动素含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降颗粒高中剂量组及西药莫沙必利组血清胃动素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胃泌素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胃泌素含量低于假手术组(P<0.01),其余各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降颗粒高中低剂量组、中剂量合奥美拉唑组以及假手术组血清胃泌素含量高于模型组(P<0.01),莫沙必利组血清胃泌素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奥美拉唑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收缩素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通降颗粒高中剂量组和模型组血清胆囊收缩素含量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莫沙必利组以及通降颗粒中剂量合奥美拉唑组血清胆囊收缩素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1)。血管活性肠肽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通降颗粒高剂量组血清血管活性肠肽含量低于假手术组(P<0.05),通降颗粒中剂量组、中剂量组合奥美拉唑组以及模型组血清血管活性肠肽含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降颗粒高剂量组和奥美拉唑组血清血管活性肠肽含量低于模型组(P<0.01)。一氧化氮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通降颗粒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中剂量合奥美拉唑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和P<0.01);与模型组比较,通降颗粒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莫沙必利组、中剂量合奥美拉唑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1)。3 Western blot结果(1) MLCK相对表达模型组(P<0.05)、通降颗粒高中剂量组(P<0.01)、低剂量组(P<0.05)、奥美拉唑组(P<0.05)、莫沙必利组(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MLCK的相对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奥美拉唑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与模型组比较,MLCK的相对表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aM相对表达通降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通降高剂量(P<0.01)、莫沙必利组(P<0.01)、通降中剂量(P<0.05)、中剂量合奥美拉唑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免疫组化结果MLCK在各组的表达有一定的差异性,模型组呈现阴性结果;其余各组均呈现阳性或弱阳性结果,均与模型组存在差异。CaM在各组的表达有一定的差异性,模型组呈现阴性结果;其余各组均呈现阳性或弱阳性结果,均与模型组存在差异。5 Real Time PCR结果CaM mRNA的相对表达,莫沙必利组(P<0.01)、通降高剂量组(P<0.05)、通降中剂量和奥美拉唑组(P<0.05)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LCK mRNA的相对表达,莫沙必利组(P<0.01)、中剂量合奥美拉唑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降高剂量(P<0.05)、中剂量组(P<0.05)、奥美拉唑组(P<0.05)、莫沙必利组(P<0.01)、中剂量合奥美拉唑组(P<0.01)模型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通降颗粒具有促进胃排空运动和小肠推进以及抗炎镇痛的药效学作用。2通过给予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模型大鼠不同剂量通降颗粒进行干预,初步得出通降颗粒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促进或抑制胃动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一氧化氮的分泌和释放,从而调节食管、胃肠的运动。3通降颗粒能够影响食管组织中CaM、MLCK蛋白和其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6-05-18)

张娇[8](2016)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特点分析及通降颗粒治疗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特点分析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的分布,为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5年12月,记录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科病房病例海泰系统2.0和3.0的符合纳排标准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将所得结果记录Microsoft Excel中,并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统计。结果:1性别、年龄分布本次研究共纳入137份病例,其中男性69例(50.36%),女性68例(49.64%),男女比例接近1:1。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为85岁,平均年龄为58.64±13.80岁。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以老年(47.45%)最为多见,其次为中年(37.23%),青年(15.33%),没有出现少年。2病程分布本研究所纳入的137例患者中,病程最短为2月,最长为30年,平均病程为54.45±92.39月。其中,3月以下的有20人(14.60%),3月-1年的有42人(30.66%),1-5年和5-10年的分别有38人(27.74%)、20人(14.60%),10年以上的仅有17人(12.40%)。3中医证型分布本次研究纳入的137例患者,肝胃不和证(32.85%)最多,其次为肝胃郁热证(15.33%),脾虚湿热证(13.14%),寒热错杂证(10.95%),脾胃虚寒证(9.49%),痰气互结证(8.03%),瘀血阻络证(6.57%)与胃阴亏虚证(3.65%)较为少见。证型出现频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虚湿热证>寒热错杂证>脾胃虚寒证>痰气互结证>瘀血阻络证>胃阴亏虚证。4肝胃不和证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分布特点45例RE肝胃不和证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8例,男女比例为1:1.65。其中青年8人,男女均有4人;中年20人,男性5人、女性15人;老年17人,男性8人,女性9人。病程以3月-1年(35.56%)的最多,其它:1-5年(22.22%),3月以下(17.78%),5-10年(11.11%)及10年以上(13.33%)。结论:1本研究的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中,肝胃不和证分布最多。2本研究中,肝胃不和证在RE患者中以中老年人居多,病程相对较长。实验研究通降颗粒对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通降颗粒对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抑酸和胃的疗效机制。方法:将105只6-8周龄SD大鼠,随机选出1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动物采用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造模,并于术后第15天开始迭加夹尾刺激,持续7天,取3只大鼠食管作HE染色进行模型评价。将术后存活的7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降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奥美拉唑组,莫沙必利组,中药+奥美拉唑组,每组10只。按每10 ml·kg-1剂量给药,每只大鼠灌胃(通降颗粒或奥美拉唑或莫沙必利或蒸馏水)21天。在此过程中,分别于第7天、14天、21天观察并记录大鼠体重、进食量、饮水量、抓力等一般情况。给药观察后大鼠处死,进行胃液分析:测定胃液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同时腹主动脉取血做ElISA检测,在冰上取食管组织(贲门上1cm),通过医学病理图像分析仪对食管进行摄像、分析,最后将食管分别放入福尔马林固定液或者液氮中固定。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食管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用透射电镜观察食管组织细胞间隙和桥粒数的变化,分别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食管组织IKKβ、NF-κB/p65、Cox-2的表达, PCR方法检测食管组织中NF-κB/p65 mRNA、Cox-2 mRNA的表达。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给药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通降颗粒低剂量组的体重明显增加(p<0.05),中药+奥美拉唑组的进食量明显增加(p<0.05),各给药组饮水量均明显增加(p<0.05),奥美拉唑组的抓力明显增加(p<0.05);给药3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抓力均明显增加(p<0.05)。2胃液分析结果(1)胃液pH值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奥美拉唑组、奥美拉唑组均明显升高(p<0.05);与奥美拉唑相比,高、低剂量组及莫沙必利组均明显降低(p<0.05)。(2)总酸度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明显降低(p<0.05);与奥美拉唑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及莫沙必利组均明显升高(p<0.05)。(3)总酸分泌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除莫沙必利组的其它用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与奥美拉唑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及莫沙必利组均明显升高(p<0.05)。(4)胃蛋白酶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低剂量组明显升高(p<0.05);与奥美拉唑组相比,低剂量组明显升高(p<0.05)。3食管形态病变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食管糜烂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糜烂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奥美拉唑组相比,中药+奥美拉唑组糜烂率明显下降(p<0.05)。4食管组织学形态病变(1)HE染色假手术组食管粘膜表面光滑:模型组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溃疡形成;高剂量组可见少量炎性细胞侵入基底层;中剂量组食管基底层不连续;低剂量组基底层出现断裂;莫沙必利组散在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奥美拉唑组食管基底层增厚;中药+奥美拉唑组血管充血、水肿。(2)透射电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桥粒数明显减少、细胞间隙明显增宽(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桥粒数明显增多,细胞间隙明显减小(p<0.01);与奥美拉唑组相比,中药+奥美拉唑组细胞间隙明显减小、桥粒数明显增多(p<0.05),高、低剂量组及莫沙必利组细胞间隙明显增加、桥粒数明显减少(p<0.05)。5食管组织NFKβ、NF-κB/p65、Cox-2的表达(1)免疫组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食管粘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均为阴性;模型组中表达最强;各用药组阳性细胞明显较少,且多为弱阳性,其中奥美拉唑组、中药+奥美拉唑组较为明显,莫沙必利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相对降低。(2) Real Time PCR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NF-κB/p65 mRNA的表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的NF-κB/p65 mRNA表达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ox-2 mRNA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奥美拉唑组和中药+奥美拉唑组Cox-2 mRNA明显降低(p<0.05)。(3) Western Blot结果1) IKKβ蛋白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各组的水平均明显下调(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莫沙必利组的水平明显上调(p<0.05),中药+奥美拉唑组的水平明显下调(p<0.05)。2) NF-κB/p65蛋白高、中、低剂量组经治疗后,NF-κB/p65表达水平较模型组相比均有所下调。3)Cox-2蛋白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表达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余治疗各组的水平均明显下调(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中药+奥美拉唑组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6炎症因子水平促炎因子(IL-1β、IL-6、IL-8):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均减少;与奥美拉唑组相比,低剂量组明显升高(p<0.05);抗炎因子(IL-4、IL-10)-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1通降颗粒可以促进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大鼠体重的增长,提高其进食量、饮水量和抓力。2通降颗粒可以升高胃液pH值,减少总酸分泌量,降低总酸度,调节胃蛋白酶活性。3通降颗粒可以通过降低食管组织中IKKβ水平,下调NF-κB/p65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一方面降低Cox-2的表达水平,另一方面调节炎症因子的分泌,减轻炎性细胞对食管粘膜的损伤程度,保护食管粘膜上皮屏障,进一步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01)

肖桂根,康锋[9](2016)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浅表性胃炎采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浅表性胃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采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55例患者中痊愈23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5%(52例);对照组55例患者中痊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1.8%(45例);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6例发生便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6年06期)

郝月莆[10](2015)在《通降颗粒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由科学技术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巴蜀天然药国际合作平台”支持,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根据中药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与研究方法,针对肠道便秘及血脂偏高人群,研制出了以决明子、何首乌、丹参、郁金、山楂、枳实为主要原料的具有润肠通便,辅助降血脂功能的中药保健食品——通降颗粒。提取工艺部分,根据相关文献结合药理学功效评价结果,确定提取溶媒为70%乙醇。采用正交设计,对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溶媒量进行工艺筛选优化,确定工艺参数为:70%乙醇回流提取2次,第1次加12倍量溶媒,提取1小时;第2次加8倍量溶媒,提取0.5小时,滤过,滤液合并,600C减压回收乙醇至相对密度为1.20-1.25(60℃热测)的稠膏,稠膏60℃减压干燥至含水量5.0%以下,得提取物干膏。根据提取工艺优化结果,本处方平均出膏率为31.0%,由于处方日服生药量为22.6g,折算干膏量为7.0g,日需服用剂量较大,同时结合干膏粉粉体学考察结果和临床用药的需求,确定采用颗粒剂为该处方的剂型。制剂成型工艺中,根据提取物的粉体学性质考察结果,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对辅料进行优化,确定制备工艺为:干膏粉研细,加入50.75%的甘露醇、5.0%的柠檬酸、0.5%的阿斯巴坦,总混,以90%乙醇为润湿剂,制粒,60℃干燥至水分5.0%以内,整粒,装袋,即得。质量标准研究中,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方中何首乌、丹参、山楂、枳实进行了定性鉴别,色谱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特征性强,重现性好;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C颗粒剂项下的相应要求,对通降颗粒进行检查,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规定;对方中主要有效成分总黄酮和橙黄决明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暂定了含量限度。稳定性考察中,采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对通降颗粒进行了外观性状、鉴别、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和含量测定考察,结果显示,叁批样品6个月内稳定性良好,各项指标均合格。(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4-01)

通降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特点,并分析通降颗粒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通降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无效11例、有效5例、显效18例、痊愈6例,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无效4例、有效11例、显效6例、痊愈19例,总有效率为9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0,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存在不同特点,采用通降颗粒以及中医辨证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降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尹晓岚.CaSR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损伤食管上皮的作用机制及通降颗粒的干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

[2].谭黎黎.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特点分析及通降颗粒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

[3].段昌令,王凤云,郑蕊,唐旭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通降颗粒中虎杖苷含量[J].中国药业.2017

[4].莫黎.枳实通降颗粒对结直肠肿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防治作用的双中心前瞻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7

[5].童国燕.运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6

[6].张旗.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

[7].程正义.通降颗粒对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模型大鼠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

[8].张娇.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特点分析及通降颗粒治疗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9].肖桂根,康锋.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6

[10].郝月莆.通降颗粒的研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

标签:;  ;  ;  ;  

通降颗粒论文-尹晓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