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开敞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庭院式住宅,高层住宅庭院,空间开敞度
开敞性论文文献综述
夏再璋[1](2016)在《高层住宅庭院空间开敞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庭院式住宅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也是现代中国人的理想居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节能节地要求的增加,高层住宅已成为当今众多国人不得不选择的一种居住建筑类型。但是高层建筑有其不可回避的缺陷,人们越来越怀念从前的流水人家、抄手游廊、庭院深深,还有居于其中的天伦之乐。高层庭院式住宅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不少建筑师和房产商亦为此展开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然而,由于高层建筑类型固有的局限,加之房价、市场、政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大量建成的高层庭院式住宅并没有充分表现出“庭院”本身应有的魅力。如何让高层住宅的庭院空间尽可能体现出传统庭院空间中的一些关键性特征,使之真正起到亲近自然、改善居住环境的作用,这是本文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走访了大量实例,对传统庭院的空间特性进行梳理和提炼。包括复合性、内聚性和开敞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现代高层庭院空间的特点,探索其高层住宅庭院空间在功能、空间布局以及界面围合等方面的特点,并与传统庭院空间进行了比较,提出“开敞性”是保证高层住宅庭院基本属性的关键。以上述内容为基础,笔者围绕高层住宅庭院空间开敞度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和调研资料的梳理确定研究样本;接着围绕开敞度计算问题,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以通视比(I)作为高层住宅庭院空间开敞度的计算模型,从而完成基于定量方法的开敞度客观性评估;然后再采用问卷调研法,解决基于定性方法的开敞度主观性评估;最后将样本的两项评估值进行比对分析,得出高层住宅庭院空间开敞度评价基准值,并进而形成一系列重要结论。(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20)
汪华莉[2](2016)在《探索居室亲子空间开敞性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家,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地方,居室布置在培养亲子感情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亲子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亲子交往主要体现为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和子女之间的交往。亲子行为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如在家中吃饭、看书、交谈中。有孩子的家庭在装修时大多会考虑为孩子留出一个专属房间,不少家长对于儿童房的布置也颇为用心,但却忽视了孩子和大人能互动的空间。孩子的活动空间不只是儿童房,在居室的其他区域也应该为儿童留出活动空间,与父母互动以培养亲子关系。本文以居室环境为例,探索研究亲子空间的开敞性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国西部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陈圣泓[3](2014)在《戚墅堰圩墩遗址公园——唤醒历史记忆,创造可触摸历史的开敞性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普通公园不同,文化遗址公园在解决现代城市外部空间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重点展示的是一段历史沉淀、一段文化传承。对圩墩遗址公园来说,其本质要求是作为一种内在精神文化而被永远继承与延续。圩墩遗址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2个不同的文化阶段,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研究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4年03期)
孙庆海,吴伯合,张丽莉,蔡青敏,陈献稿[4](2011)在《开敞性滩涂海区坛紫菜品系引进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进"杂交重组1号"与HMY 2个坛紫菜品系,以本地龙沙种系为对照组,通过苗种培育、壳孢子采苗、海上栽培及采收试验,综合评估藻体生长、采收量、经济性状及柔韧性等因素,认为:HMY坛紫菜品系综合效果较好,可作为西湾滩涂坛紫菜栽培的主推品系之一。(本文来源于《现代渔业信息》期刊2011年10期)
陈圣泓,徐可颖,张锐[5](2011)在《唤醒历史记忆,创造可触摸历史的开敞性空间 常州市戚墅堰圩墩遗址公园》一文中研究指出圩墩遗址位于常州市东郊戚墅堰圩墩村,该遗址于1960年被发现,1972年以后经过5次考古挖掘,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等文物。经考证,其文化遗存主要为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两部分,其中马家浜文化遗存地层堆积较厚,延续时间较长,其年代跨度约为(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1年04期)
孙庆海,温从涨,吴伯合,林峰,孙建璋[6](2011)在《开敞性滩涂海区坛紫菜养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叁方面开展技术研究:1、从筏架材料、结构、养殖区布局及操作模式研制有较强抗风浪能力的养殖筏架及其配套技术,以适应开敞性滩涂海区养殖期较长、筏架负荷大的实际情况;2、引进江苏连云港紫菜收菜机,消化、吸收、创新;3、引进国家级紫菜种质库高产品系(Ⅱ系)、福鼎种系(Ⅲ系)、宁波大学HML坛紫菜品系(Ⅳ系),以苍南龙沙种系(Ⅰ系)作为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养殖筏架、布局能抵御2~3d的11级阵风,能规避损毁;改进后的收菜机能及时、高效地采收成菜,具有较高工作效率;筛选出Ⅳ系可作为后备推广品系,但有待进一步检验。该养殖技术模式将使坛紫菜养殖实现从港湾滩涂向开敞性滩涂空间突破,有望使类似滩涂的坛紫菜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渔业信息》期刊2011年01期)
夏晶莹[7](2010)在《温州攻克开敞性海区紫菜养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告别港湾小家,迁往滩涂海区,坛紫菜的生存空间大大拓展。日前,浙江温州海虎海藻养殖有限公司承担的市科技计划项目《开敞性滩涂海区坛紫菜养殖技术研究》,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据悉,这是国内首次开创的开敞性滩涂海区坛紫菜养殖技术和模式。 传统的坛(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报》期刊2010-10-11)
夏晶莹[8](2010)在《紫菜养殖从港湾走向海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夏晶莹) 告别港湾小家,迁往滩涂海区,坛紫菜的生存空间大大拓展。日前,温州海虎海藻养殖有限公司承担的市科技计划项目《开敞性滩涂海区坛紫菜养殖技术研究》,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据悉,这是国内首次开创的开敞性滩涂海区坛紫菜养殖技术和模式。(本文来源于《温州日报》期刊2010-09-24)
刘宇峰[9](2007)在《城市开敞性空间的策划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详细规划前策划的必要性,从城市规划阶段策划概念的提出,策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及策划的领域叁方面,阐述了城市规划阶段的策划,研究了开敞性空间策划的内容、方法和程序,从而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7年35期)
陆岩[10](2003)在《地下商业建筑公共交通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商业建筑是我国未来地下空间发展的趋势,是解决城市矛盾的最佳途径。然而由于地下空间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在地下空间中的人们在心理上也有着相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而空间方位感是评价地下商业建筑中人的心理环境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改善人在地下商业建筑中的心理环境为目的,通过对地下商业建筑公共交通空间的组织方式、公共交通空间构成要素和环境要素的分析,提出建立地下商业建筑的空间方位感和增加空间开敞性的途径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3-06-01)
开敞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家,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地方,居室布置在培养亲子感情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亲子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亲子交往主要体现为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和子女之间的交往。亲子行为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如在家中吃饭、看书、交谈中。有孩子的家庭在装修时大多会考虑为孩子留出一个专属房间,不少家长对于儿童房的布置也颇为用心,但却忽视了孩子和大人能互动的空间。孩子的活动空间不只是儿童房,在居室的其他区域也应该为儿童留出活动空间,与父母互动以培养亲子关系。本文以居室环境为例,探索研究亲子空间的开敞性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敞性论文参考文献
[1].夏再璋.高层住宅庭院空间开敞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2].汪华莉.探索居室亲子空间开敞性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2016
[3].陈圣泓.戚墅堰圩墩遗址公园——唤醒历史记忆,创造可触摸历史的开敞性空间[J].中国园林.2014
[4].孙庆海,吴伯合,张丽莉,蔡青敏,陈献稿.开敞性滩涂海区坛紫菜品系引进试验[J].现代渔业信息.2011
[5].陈圣泓,徐可颖,张锐.唤醒历史记忆,创造可触摸历史的开敞性空间常州市戚墅堰圩墩遗址公园[J].风景园林.2011
[6].孙庆海,温从涨,吴伯合,林峰,孙建璋.开敞性滩涂海区坛紫菜养殖技术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11
[7].夏晶莹.温州攻克开敞性海区紫菜养殖技术[N].中国渔业报.2010
[8].夏晶莹.紫菜养殖从港湾走向海区[N].温州日报.2010
[9].刘宇峰.城市开敞性空间的策划初探[J].山西建筑.2007
[10].陆岩.地下商业建筑公共交通空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