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质文化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书香社会,阅读推广,物质文化,书籍变迁
物质文化史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瑶[1](2019)在《从“诗书传家”到“书爱众香”——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书籍》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中国古今图书的存在,对中华民族文化生态的繁衍与保护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书籍》是在参考《中国图书文化简史》和《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两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知识组合和内容编撰,历史逻辑分明,叙述条理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是读者了解中国书籍文化的最新读本。[方法/过程]对开明出版社《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书籍》予以分析与评介。[结果/结论 ]认为该书具备叁大特点,分别是先总述、后分论的框架结构;立足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与传世文献资料相印证;以"物质文化"为中心,搭建"纵"与"横"交相呼应的内容架构。并且认为本书的写作更多是为了唤醒读者作为炎黄子孙,从历史的长河中挖掘自身文化血脉的根源的自觉以及对"书香社会"的呼唤。(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建毛,王树金[2](2018)在《建构区域物质文化史陈列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博物馆的社会地位一直备受各国政府重视与社会高度关注,正如杨成志先生1936年在《现代博物馆学》中所言:“一国的文野,视乎其文化程度的发达与否,惟其文化的真精神,全恃博物院代为表现。故欧美各先进国莫不视博物馆为文化宝库、科学的大本营、教育的实验场、宣传的集(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8-09-11)
黄锡全[3](2018)在《货币出新作 文化有传承——读王纪洁《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货币卷》》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纪洁《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货币卷》,近期由开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开明出版社策划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系列丛书之一。这套系列丛书是国家出版基金"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本书即是专史系列的一个分卷。此书原本希望我来承担,因无暇顾及,故推荐由王纪洁承担。我对王纪洁及她的学术研究还是比较了解的,她自走出校门后就一直在钱币博物馆工作和学习,共事期间,我们(本文来源于《中国钱币》期刊2018年04期)
吴丹[4](2018)在《论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的抒情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在其后半生转向物质文化史研究。他在这一领域笔耕不辍,留下了丰富的论着。沈从文在这一研究领域的观物方式、对象选择、书写的方法以及寄托在诸篇章中的文化理想,接续了前半生的思想,带有抒情特质。在物质文化史领域,沈从文在研究对象选择、观物方式方面,延续了对情感的关注与重视。沈从文曾写下《抽象的抒情》一文,这篇文章可以作为追溯其抒情写作的重要文本。在“抽象的抒情”这一观念下,沈从文对“物”作“有情”的观看,“有情”的历史观念是沈从文思考“抽象的抒情”之源头。有论者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物质文化史研究纳入“抒情传统”的理论体系中,这一批评角度其来有自,不过依然与沈从文自身提出的“抽象的抒情”与对“有情”与“事功”关系的思考密不可分。沈从文转向物质文化史研究,可以看作是将“有情的长处与事功的好处”相结合所作的努力。在“抽象的抒情”观念之下,沈从文对“物”作有情的观看,虽然沈从文自身试图将其物质文化史之物纳入主流的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这种,但二者之间并非完全能画上等号,“有情”之“物”与唯物史观之“物”二者存在差异。沈从文不仅从对“物”的研究中发现了制作者的辛劳与巧智,发现了物的美感,而且还通过对物的研究,发现了历史的相对真实。因此,在“抽象的抒情”的观念下,沈从文通过对“物”作“有情”的观照与书写,通向了“人”的世界、“美”的世界以及“真”的世界。沈从文将“物”看作是“抽象的抒情”之载体,他不仅通过“有情”的关注,发现“物”背后生命情感与心智的凝结,而且在他作“移情”关注时,对“物”作理性地综合比较分析。通过他的研究着述,不仅可以发现“物”的生命力,也可以循此体悟到沈从文的思维轨迹。将沈从文所用的“图文互证”法与综合比较分析方法放入“抒情特质”的论述中,是因为沈从文的这种辩证、理性的研究方法与他“抽象的抒情”论述是一以贯之的关系。沈从文运用以“文”见“物”、文图互证的研究方法,选择这种研究方法有其内在原因。首先,沈从文对文字作为表达媒介的局限方面,以及对文字作为记载历史的载体的遮蔽作用的认识,与他采取“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相互关联。其次,沈从文运用的“叁重证据法”可以说是对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和发展。沈从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不仅发现了文献与图像的重要性,也发现了二者各自的局限性,因此,他主张采用结合文献、实物、图像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作综合比较分析,得到相对客观的研究结果。再次,这种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沈从文重视的“综合感知能力”和与其相关的综合分析的治学态度相关联,这与中国传统的不受现代学科体制限制的治学方法有相通处,这种治学态度影响到沈从文在物质文化史研究中的书写体例。正是通过综合分析,运用联想、记忆等方法,沈从文延续“有情”的书写,使得笔下的纹案、器物变得生动可感、充满生命力。沈从文曾思索真正的历史是什么,他发现,文字具有连接历史沟通人我的作用,不过在文字记载之外,还有一部“无名的历史”——不被记载的无言的自然、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沈从文在其物质文化史研究中延续了文学创作时对民间的深情凝眸,他对器物制作者的关注、对无名款的民间工艺品的注目、通过“图像”探索工艺美术与传统绘画的联系,可以说是对民间的重新发现。首先,沈从文对“物”的发现,实发现了一部“无名”的历史。通过对“抽象的抒情”的文学、艺术形式中情感、生命力的强调,沈从文打破了传统的“物”的“区分”、等级关系。其次,表现在具体的研究方面,沈从文通过对“图像”的发现与研究,通向了“民间”。沈从文因此能看到文人画与工艺美术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他的研究方法对古典文学研究、历史研究、美术设计、表演艺术以及实验考古学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再次,沈从文在物质文化史书写中寄托了文化理想,继续为国家、人类的远景而凝眸。(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8-06-02)
韩国河[5](2017)在《究古代陵寝之道,结精力弥满之实——读《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墓葬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自然是古代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核心对象。其中,中国古代帝王墓葬——陵墓,作为政治集权和礼仪规范的重要载体,更是古代丧葬礼制研究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中国古代陵墓及其相关制度反映的不同时代政治背景、思想文化、宗教观念乃至礼仪化的行为方式,对认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趋向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17年06期)
秦大树[6](2017)在《通揽帝陵制度 解读皇家礼法——《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刘毅着《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开明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为一套丛书中的一部。全书约40万字,附图321幅。此书是一本皇皇巨着,涉及的陵墓上起叁代,下迄明清,旁涉少数民族诸政权,贯通古今,一册在手,尽览历代皇陵的建制布局,营建特点,详细的收录了相关的考古资料,部分得窥玄室地宫的真貌,乃至地上地下的精美葬仪葬具,也辑录了大量的文献记载。一般说来,人们观念中狭义的物质文化史研(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17年06期)
吴丹,吴有丽[7](2017)在《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中方法运用及书写体例的抒情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在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沈从文运用文图互证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对"二重证据法"的发展。沈从文对文字的遮蔽与局限性的认识与反思,与他采取这种研究方法是有联系的。同时,沈从文运用综合分析的治学态度,与中国传统的不受现代学科体制限制的治学方法有相通之处。沈从文延续"有情"的书写,使得笔下的纹案、器物变得生动可感、充满生命力。(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李志生[8](2017)在《唐五代时期的凤冠——基于物质文化史和形象史学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第一部分,探讨了“冠”的定义和凤冠在中国历史上的初现。第二部分讨论的是唐宋后妃的礼服头饰与等级,唐时,凤冠并未进入后妃、命妇的礼服之制;宋时,凤冠上凤与龙搭配与否,标志着后与妃及其他命妇的等级差别。第叁部分分析的是唐五代时期敦煌壁画所见的两种凤冠形制,第一类实是冠状造型的首饰,第二类是华贵的花钗凤冠配翟衣礼服或钿衣礼服。第四部分探讨了唐五代时期凤冠流行的原因,它与唐代统治者(特别是武则天、唐玄宗)对道教的推动有直接关系,而上清派女冠的“飞云凤气之冠”,或是唐时凤冠流行的源头。第五部分是基于日常生活史理论,而对唐五代凤冠流行于妇女日常生活影响的分析。第六部分是对本文运用的方法和材料的审视,本文运用了物质文化史和形象史学等理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期刊2017年00期)
赵辉[9](2017)在《物质文化史研究和古代社会复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8月22、23日,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以《区域互动与文明化进程》为题在郑州举办学术论坛。会议听取了全国各地13项最新田野考古工作的报告,并围绕这些新发现展开了讨论。会议还听取了叁场主题报告,就报告涉及的重大学术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本文(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7-09-08)
吴丹[10](2017)在《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中文化理想的书写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梳理了沈从文在物质文化史研究中寄予的文化理想。沈从文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对民间手工艺的注重,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对民间的"有情"是相通的,可以说延续了文学创作时期对启蒙的"再启蒙"的思路。这使得沈从文洞察到工艺画和文人画的有机互动。沈从文的研究方法被被称为"形象史学",这种方法具有范式意义;同时,受沈从文影响,实验考古学也在王亚蓉的努力下,得到很好的继承。可以说,沈从文对文化领域研究产生了(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24期)
物质文化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博物馆的社会地位一直备受各国政府重视与社会高度关注,正如杨成志先生1936年在《现代博物馆学》中所言:“一国的文野,视乎其文化程度的发达与否,惟其文化的真精神,全恃博物院代为表现。故欧美各先进国莫不视博物馆为文化宝库、科学的大本营、教育的实验场、宣传的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质文化史论文参考文献
[1].张思瑶.从“诗书传家”到“书爱众香”——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书籍》为中心[J].图书情报研究.2019
[2].李建毛,王树金.建构区域物质文化史陈列的探索[N].中国文物报.2018
[3].黄锡全.货币出新作文化有传承——读王纪洁《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货币卷》[J].中国钱币.2018
[4].吴丹.论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的抒情特质[D].吉首大学.2018
[5].韩国河.究古代陵寝之道,结精力弥满之实——读《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J].中原文物.2017
[6].秦大树.通揽帝陵制度解读皇家礼法——《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读后[J].考古与文物.2017
[7].吴丹,吴有丽.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中方法运用及书写体例的抒情特质[J].绥化学院学报.2017
[8].李志生.唐五代时期的凤冠——基于物质文化史和形象史学的考察[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7
[9].赵辉.物质文化史研究和古代社会复原[N].中国文物报.2017
[10].吴丹.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中文化理想的书写及影响[J].牡丹.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