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变迁论文-冯达文

儒学变迁论文-冯达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儒学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孔子,儒学史,宇宙论,本体论

儒学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冯达文[1](2019)在《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儒学变迁史略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简略的方式描述了儒学变迁的逻辑进程:孔子立足于"原事""原情""原人"引申出价值理想;战国时期,"原人"的蜕变而有形上学的建立;汉唐宇宙论把价值追求往天地宇宙挂搭固使人有所归依亦不免颇受支使;宋明本体论赋予理以普遍绝对意义使人价值提升有所凭借更难免为其异化;降及泰州学,通过消解形上形下的分立,祈求返回"原本",得以开启了回归"在一起"的生活世界的先河。(本文来源于《深圳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鲁霞[2](2019)在《“东亚文化圈”语境下儒学的传承与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东亚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概念,作为分析的范畴依托,沿循"一带一路"之背景,尝试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层轨迹中进行对应性考察。思考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儒学在当下网络化、大数据环境中如何传承?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元素,在当下"一带一路"轨迹上如何展示其特有之能量?(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传海[3](2019)在《从“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儒学在乡村变迁中扮演的角色》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理应走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城市化道路,并同时对城市化乃至整个现代性自身进行反思,而不能在破坏乡村的路上一往无前。中国近代之乡村破坏史,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而与乡村破坏相应,乡村建设运动亦在一百余年间不绝如缕。建设者之心态,则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近百年史里面,乡村是一直破坏下去不回头的,其关键全在要(本文来源于《国际儒学发展报告(2016-2017)》期刊2019-07-01)

王磊[4](2019)在《从祥瑞灾异学说看儒学的发展变迁——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的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明清,其核心内容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构建知识框架展开的常规式复习,一方面会导致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困境,其思维品质难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会忽视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全貌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关于儒家思想的考察,2018年的两道高考试题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全国文综Ⅰ卷第27题以域外进献的奇珍异兽为观察视角,(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19年05期)

唐虎兵[5](2018)在《试析南朝时期儒学教育的变迁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时期虽然政治动荡,社会发展受到影响,但是社会思潮在不断进行变化,从而使儒学教育备受冲击,产生变迁。这种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既影响了南朝的政治选官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朝的学术繁荣。(本文来源于《昭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冯达文[6](2018)在《与命与仁:孔子所创儒学的观念架构——兼谈先秦社会由贵族为主体向平民为主体下落期间思想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与命与仁"为孔子开创的儒学的基本架构。"与仁"表达孔学对人的贵族教养、人的价值理想的关怀与推崇;"与命"体现孔子正视先秦社会历史由贵族为主体向平民为主体变迁的现实状况。价值理想追求不必借由知识论确认,故以经验知识阐明价值理想的正当性并不恰当;经验世界变迁有其客观必然性,故以价值理想一统这种客观必然性也不一定可行。对价值理想与社会现实、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深圳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徐娜娜[7](2018)在《儒学变迁与宋明孔子教师形象的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主流上看,孔子在宋明时期仍被尊崇。当孔子被看作教师之时,官方维持了传统的尊孔政策,理学则以朱熹为核心对孔子进行了理学化塑造,强调伦理和圣人心。私学作为理学教育的大本营,又出现了尊孔和尊师并存的特点。心学起于理学,但在王阳明那里逐渐转变成对朱熹的批驳。心学视野中的孔子教师形象也走向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理学和心学对孔子及其引导的圣人之路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王学典[8](2017)在《十八大以来儒学变迁之大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历来占据世界重要地位,素为世界各国所礼赞。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屡遭侵略及国家地位的下降,在西方中心论的裹挟之下,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舞台上日益沦落到“妾身未明”的境遇,甚至被视为不合时宜的糟粕,似乎应随着现代文明的崛起而被埋葬。(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7-12-13)

王舒琳[9](2016)在《从“整理”到“批判”——20世纪20至40年代蔡尚思儒学研究理路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蔡尚思立足于儒家学说本身,对孔子的人生哲学进行评估,从而提出与当时尊孔派相左的意见;30年代中后期,他以唯物史观为主,同时对其他学术流派也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从学理层面否定尊孔现象;至40年代后半期,他从阶级观点出发,不仅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批孔体系,而且对现代新儒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一言以蔽之,蔡尚思的儒学研究理路呈现从"整理"到"批判"的渐进变迁。(本文来源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王远[10](2015)在《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的思想传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长期支配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它包含叁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人和天的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受命于天"的责任观,并由此形成了"顺天保民"的社会保障理念;二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爱有差等"的仁爱观,并由此形成了以"宗族血亲"为核心的社会保障结构;叁是在人和法的关系上所表现出的"礼治高于法治"的社会治理观,并由此形成了重德轻法的社会保障执行机制。从明清之际开始,伴随中国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以儒学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保障的思想传统走入剧烈变迁的轨道。概括说来,这种变迁以对人的理解为核心,在儒学、西方近代人学和马克思主义叁种思潮的相互碰撞中逐步实现了对人的全面理解,最终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基本实现了从"民本"到"人本"的转化。(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5年05期)

儒学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东亚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概念,作为分析的范畴依托,沿循"一带一路"之背景,尝试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层轨迹中进行对应性考察。思考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儒学在当下网络化、大数据环境中如何传承?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元素,在当下"一带一路"轨迹上如何展示其特有之能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学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冯达文.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儒学变迁史略说[J].深圳社会科学.2019

[2].鲁霞.“东亚文化圈”语境下儒学的传承与变迁[J].大连大学学报.2019

[3].张传海.从“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儒学在乡村变迁中扮演的角色[C].国际儒学发展报告(2016-2017).2019

[4].王磊.从祥瑞灾异学说看儒学的发展变迁——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

[5].唐虎兵.试析南朝时期儒学教育的变迁和影响[J].昭通学院学报.2018

[6].冯达文.与命与仁:孔子所创儒学的观念架构——兼谈先秦社会由贵族为主体向平民为主体下落期间思想的变迁[J].深圳社会科学.2018

[7].徐娜娜.儒学变迁与宋明孔子教师形象的圣化[J].甘肃理论学刊.2018

[8].王学典.十八大以来儒学变迁之大势[N].中华读书报.2017

[9].王舒琳.从“整理”到“批判”——20世纪20至40年代蔡尚思儒学研究理路的变迁[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6

[10].王远.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社会科学辑刊.2015

标签:;  ;  ;  ;  

儒学变迁论文-冯达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