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上游论文-孙永刚

辽河上游论文-孙永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辽河上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兴隆洼文化,动物骨骼,全新世大暖期,采集经济,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石镞,旱作农业

辽河上游论文文献综述

孙永刚[1](2019)在《西辽河上游红山文化的生业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辽河上游地区地处我国东北地区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于欧亚草原区和东北阔叶林区的过渡地带,与华北、东北、大兴安岭和蒙古植物区交错分布。由于该区地处季风边缘区、干旱区与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科尔沁沙地边缘,对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反应敏感,气候变化极(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6-14)

齐星宇[2](2019)在《辽河上游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辽河上游是重要的农业基地,其水质状况的好坏不仅对流域内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严重威胁着流域内的水环境安全。近年来,随着对辽河流域的不断治理,其水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面源污染对水环境污染构成的威胁却在进一步增加。本文以辽河上游为研究区,针对流域的气候、地域特征和水环境特性,通过实地调研对研究区面源污染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系数法估算流域内COD、TP、NH_4~+-N等指标的污染负荷;并构建辽河上游污染负荷评价模型——ArcSWAT模型。通过利用该模型模拟研究区面源污染状况来分析农村面源污染扩散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其次,利用SWAT-CUP确定模型参数并适当加以调整,以提高模拟和预测的准确性,实现氮、磷等面源污染指标的浓度模拟,并以一定时间步长预测面源污染的变化趋势,从而有效降低研究区域内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改善其水环境质量。通过对辽河上游面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我们可以看出,辽河上游流经11个地区的COD、TP和NH_4~+-N每年贡献率分别为72.92%、6.74%、20.34%。流域内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及种植业的各污染物排放量均对辽河上游造成很大的压力,其中畜禽养殖和种植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占比较大,分别为36.51%、54.77%。运用SWAT模型对辽河上游面源污染模拟和预测的结果显示,2016年辽河上游泥沙负荷相对较少,而流域的东南部,由于坡度较陡,更易产生泥沙侵蚀,产沙量较大;面源污染总氮负荷较高的地区是开原、铁岭及通江口等地区,泥沙与总氮、总磷的线性关系的R~2值分别为0.55、0.84,总磷负荷的空间分布与泥沙分布较为相似。根据土地利用格局和SWAT模拟结果分析辽河上游面源污染负荷情况,我们从中看出,从开原至铁岭经济开发区、通江口的总氮负荷较高,这是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变,人类活动频繁造成的,由此说明总氮的分布与农田分布密切相关。其次,降雨的多少对总磷的负荷有显着影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污染物的迁移过程不仅受到水文和侵蚀条件的影响,而且与土壤中污染物的理化形态和分布等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蔡涛[3](2018)在《基于河流健康保护的辽河上游流域生态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SWAT模型,以辽河上游为研究区域,通过设定5种土地利用情景模式,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情景模式下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结果表明:将流域内大于25°的坡地变成林地或草地对于改善流域出口TP和泥沙含量效果最明显,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改变情景下流域出口TP和泥沙含量改善效果最差。城镇土地利用面积增加情景下河流水质模拟结果有所改善,主因是未将城镇面积增加导致的生活污水排放增加考虑在内,使得相应污染物负荷并未增加。研究成果对于辽河上游生态健康保护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8年09期)

汤家喜,何苗苗,周博文,应博,李仁杰[4](2018)在《辽河上游河岸植被过滤带对地下渗流中氮磷截留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岸植被过滤带可以有效地截留阻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向水体中迁移。选取辽河上游地区,构建杂草带T1(对照)、草木犀带(Melilotus suaveolens L.)T2和草木犀与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混合带(T3林草带)3种类型人工河岸植被过滤带,通过野外试验区2年的实地观测,对寒冷地区不同类型及不同宽度植被过滤带截留地下渗流中氮磷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河岸植被过滤带对地下渗流中不同形态氮磷中的铵态氮(NH4+-N)截留效果最好,平均截留效率为18.03%~62.20%。13m宽的林草带对NH4+-N截留效率最高可达77.45%。13 m宽的林草带对总磷(TP)和可溶性磷(DP)的最高截留效率分别为62.15%和80.01%。总体上林草带对各形态氮磷截留效果最好,其次是草木犀带。植被过滤带各植物对氮磷的累积能力大小依次是枫杨>草木犀>杂草,对草木犀地上部分进行收割,单次可去除氮的含量范围为15.21~26.78g/m~2,磷的含量范围为0.72~1.27g/m~2。(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贾鑫,孙永刚,杨金刚,赵志军[5](2017)在《西辽河上游地区夏家店文化时期浮选结果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自2012年开始,以西辽河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在考古调查的过程中,利用剖面采样法,在20个夏家店文化遗址系统采集浮选样品55份,其中,在9个遗址采集夏家店下层文化浮选样品共计24份;12个遗址采集夏家店上层文化浮选样品共计31份,共计出土炭化植物种子26073粒。通过区域性的浮选工作,初步厘清了西辽河上游地区夏家店文化时期的农业状况。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先民以发达的农业活动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农业活动有所收缩。不同区域先民的生产方式可能发生了分异。南部地区依然延续了前期的农业活动方式,但农业水平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主要的生产方式可能转变为以牧业活动为主。农业活动的收缩可能导致了遗址分布的离散化。而牧业活动的发展促使人类在更寒冷的区域定居。(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7年06期)

[6](2017)在《创新型 实用型 效益型 辽河上游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一文中研究指出破解农村区域污染重点难点构建农村污染综合治理体系突破农村固废利用关键技术助推企业提标改造转型升级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辽宁"水专项",为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期刊2017年12期)

周玉鹏[7](2017)在《西辽河上游地区动物岩画的作画技巧与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辽河地区是我国早期文明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这一地区出现了着名的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等优秀的文化,是我国北方文明重要的策源地之一。从农业文明成就来说,西辽河地区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从物质文明来说,西辽河地区晚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西辽河地区具有传统的农业、渔猎业,以及较高水平的各种手工业,也有丰富的岩画艺术。岩画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记录,其艺术风格、作画技巧和形象包含了许多的文化寓意,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西辽河上游地区动画岩画的作画技巧和形象。(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10期)

周玉鹏[8](2017)在《解读西辽河上游地区动物彩绘岩画》一文中研究指出辽河上游是历史上曾诞生出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极具历史气息的优秀文化,是我国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岩画是从古代人们在岩石上进行彩画、线刻、浮雕等,在不断的雕刻、彩画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文字,可以说岩画是人类最早的"文献"。我国岩画的构思较为天真淳朴,从岩画的风格和色彩使用上可以形象的反映出人类对童年时代的一些美好想象和愿望。岩画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寄托和表现,涉及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传达出一种精神文明、历史文化气息,以艺术的形式打动人心。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西辽河上游地区动物彩绘岩画进行解读和详细的分析论述。(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董兴,董文灵[9](2017)在《辽河上游农村秸秆综合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作为农村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资源,农村秸秆利用率较低。根据我国国情,应充分提高秸秆资源化水平,如利用秸秆环保制品、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堆肥等方式对秸秆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形成秸秆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7年07期)

赵光辉,苏芳莉,李海福,李一鸣[10](2016)在《辽河干流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辽河干流典型风沙区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总体表现为农田高于林地和草地,且在农田土壤30~50cm深度时达到最大值(2.58),在草地土壤0~10cm出现最小值(2.26);在林地土壤中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在草地和农田土壤中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分形维数均与粉粒含量极显着正相关(P<0.01)。农田更有利于土壤细小颗粒的形成,改良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相对较好,其次是林地,草地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6年06期)

辽河上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辽河上游是重要的农业基地,其水质状况的好坏不仅对流域内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严重威胁着流域内的水环境安全。近年来,随着对辽河流域的不断治理,其水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面源污染对水环境污染构成的威胁却在进一步增加。本文以辽河上游为研究区,针对流域的气候、地域特征和水环境特性,通过实地调研对研究区面源污染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系数法估算流域内COD、TP、NH_4~+-N等指标的污染负荷;并构建辽河上游污染负荷评价模型——ArcSWAT模型。通过利用该模型模拟研究区面源污染状况来分析农村面源污染扩散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其次,利用SWAT-CUP确定模型参数并适当加以调整,以提高模拟和预测的准确性,实现氮、磷等面源污染指标的浓度模拟,并以一定时间步长预测面源污染的变化趋势,从而有效降低研究区域内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改善其水环境质量。通过对辽河上游面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我们可以看出,辽河上游流经11个地区的COD、TP和NH_4~+-N每年贡献率分别为72.92%、6.74%、20.34%。流域内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及种植业的各污染物排放量均对辽河上游造成很大的压力,其中畜禽养殖和种植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占比较大,分别为36.51%、54.77%。运用SWAT模型对辽河上游面源污染模拟和预测的结果显示,2016年辽河上游泥沙负荷相对较少,而流域的东南部,由于坡度较陡,更易产生泥沙侵蚀,产沙量较大;面源污染总氮负荷较高的地区是开原、铁岭及通江口等地区,泥沙与总氮、总磷的线性关系的R~2值分别为0.55、0.84,总磷负荷的空间分布与泥沙分布较为相似。根据土地利用格局和SWAT模拟结果分析辽河上游面源污染负荷情况,我们从中看出,从开原至铁岭经济开发区、通江口的总氮负荷较高,这是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变,人类活动频繁造成的,由此说明总氮的分布与农田分布密切相关。其次,降雨的多少对总磷的负荷有显着影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污染物的迁移过程不仅受到水文和侵蚀条件的影响,而且与土壤中污染物的理化形态和分布等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辽河上游论文参考文献

[1].孙永刚.西辽河上游红山文化的生业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齐星宇.辽河上游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及评价[D].辽宁大学.2019

[3].蔡涛.基于河流健康保护的辽河上游流域生态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人民珠江.2018

[4].汤家喜,何苗苗,周博文,应博,李仁杰.辽河上游河岸植被过滤带对地下渗流中氮磷截留效果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5].贾鑫,孙永刚,杨金刚,赵志军.西辽河上游地区夏家店文化时期浮选结果与分析[J].农业考古.2017

[6]..创新型实用型效益型辽河上游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7

[7].周玉鹏.西辽河上游地区动物岩画的作画技巧与形象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8].周玉鹏.解读西辽河上游地区动物彩绘岩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9].董兴,董文灵.辽河上游农村秸秆综合利用[J].新农业.2017

[10].赵光辉,苏芳莉,李海福,李一鸣.辽河干流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影响[J].中国沙漠.2016

标签:;  ;  ;  ;  ;  ;  ;  ;  ;  ;  

辽河上游论文-孙永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