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损伤论文-谭季波,吴欣强,韩恩厚

寿命损伤论文-谭季波,吴欣强,韩恩厚

导读:本文包含了寿命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温高压水,低合金钢,疲劳损伤机理,疲劳寿命模型

寿命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谭季波,吴欣强,韩恩厚[1](2019)在《核级低合金钢高温高压水腐蚀疲劳损伤机理及环境疲劳寿命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腐蚀疲劳(CF)是核电站关键设备寿命设计、安全评审、延寿评估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美国核管会于2007年颁布了RG 1.207,要求新建核电站疲劳设计必须考虑轻水堆(LWR)服役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国产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锻造SA508 Gr.3 Cl.1低合金钢在空气中以及高温高压水环境中的低周疲劳行为。结果表明,低合金钢在高温高压水环境中疲劳裂纹主要萌生于滑移带、点蚀坑和夹杂物,滑移溶解起主导作用。结合国产核级SA508 Gr.3(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张杰毅,陈果,谢阶栋,贺志远,滕春禹[2](2019)在《球轴承接触疲劳寿命预估的损伤力学-有限元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线弹性力学及连续损伤力学为基础,构建球轴承接触疲劳的损伤演化方程。利用轴承钢GCr15扭转疲劳试验数据拟合得到损伤演化方程中的材质参数。通过该方程预估轴承钢GCr15的扭转疲劳寿命,其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仿真得到6206球轴承的接触应力分布并分析了6206球轴承最大接触应力区。根据6206球轴承的载荷及应力应变状态将最大接触应力区简化为二维平面应力模型。在此基础上预估了6206球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设计并进行了6206球轴承疲劳强化试验。轴承接触疲劳剥落都萌生于内圈,与应力仿真分析结果相契合。叁个试验轴承的试验与预估接触疲劳寿命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9.52%、3.03%和51.16%,验证了接触疲劳寿命预估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采用损伤力学预估球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是工程中可行且实用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白国栋,童小燕,姚磊江[3](2019)在《考虑材料初始损伤随机特性的C/SiC蠕变寿命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C/SiC复合材料作为航空发动机材料,长期服役于高温氧化环境,蠕变断裂是其主要失效形式。材料蠕变行为和材料内部结构有很大关系,由于复合材料存在初始缺陷,在服役时会导致氧化气氛扩散,造成材料蠕变断裂失效。但是,由于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不稳定性,每个试件存在差异较大的初始损伤,在C/SiC蠕变断裂寿命估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初始损伤不确定性给材料带来的随机特性。本文通过统计学分析和蠕变损伤机理结合,在C/SiC高温蠕变实验的基础上,以位移作为主控变量,研究蠕变位移规律,建立了考虑材料随机特性的C/SiC蠕变寿命估计模型。(本文来源于《强度与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刘云,乔凌云,李博锋,鲁云飞[4](2019)在《表面机械损伤对CT110连续油管疲劳寿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表面机械损伤对CT110连续油管疲劳寿命的影响,分别制作CT110连续油管外表面机械损伤试样和表面修磨试样进行疲劳试验,并采用扫描电镜对机械损伤试样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外表面机械损伤会造成连续油管疲劳寿命降低,且随着损伤深度增加,疲劳寿命降低越多;其中环向刻槽损伤引起的疲劳寿命下降最严重。机械损伤试样断口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疲劳裂纹起源于外表面机械损伤根部;深度不大于壁厚10%的外表面修磨试样疲劳寿命均高于同深度下的机械损伤试样,且疲劳裂纹起裂于管体内表面。研究表明,对连续油管管体外表面深度不大于壁厚10%的损伤进行修磨可以有效提高疲劳寿命。(本文来源于《焊管》期刊2019年09期)

张彦军,王斌团,闵强,宁宇[5](2019)在《单机寿命监控当量损伤计算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各种等损伤计算方法,推导了指数形式的等损伤计算公式对应的过载转换公式,并验证了与其他等损伤计算公式的关系。以典型飞机疲劳试验载荷谱为基础,结合各种等损伤计算公式,通过数值计算确定了基于重心过载和单机寿命监控的当量损伤计算公式及损伤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了单机寿命监控的采样率和滤波门槛值,为实施单机寿命监控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航空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李威[6](2019)在《基于强度退化累积损伤模型的承载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承载结构的疲劳寿命决定设备的安全运行年限,结构件的疲劳寿命分析是装备设计制造与服役维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工程结构件的疲劳分析不同于材料试件疲劳分析,两者的疲劳特性也无法等同,结构的疲劳寿命不仅受服役载荷的影响,还与结构本身特性和其承载能力特性密切相关。为探究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的结构件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本文以CRH5型动车组车下承载结构铸铝横梁为例,考虑结构本身特性和其承载能力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行了如下研究:(1)对铸铝横梁进行疲劳试验研究,探究结构在实际载荷加载下的应力响应,通过与有限元应力分析对比,校验了铸铝横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铸铝横梁应力分析确定了结构的高应力区域和结构的危险位置。(2)构建了包含车下传动系统的CRH5型车中间车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基于京津线轨道不平顺谱和线路进行了不同弯道半径工况仿真,获取铸铝横梁运行载荷,并从时域和频域角度分析了运行载荷。结合有限元瞬态分析,获取了铸铝横梁在运行载荷下的应力-时间历程,通过雨流计数分析编制了八级应力谱。(3)分析计算了铸铝横梁结构特性中的应力集中、尺寸效应和表面加工质量等影响因子,由材料S-N曲线修正得到结构S-N曲线。其中,应力集中系数通过在最危险位置截面定义应力积分路径,求取名义应力得到。尺寸系数通过应力场强法求取,为求取所需的损伤场径,根据得到的应力集中系数和缺口平板试件应力集中系数解析式设计了椭圆形和U形两种缺口平板试件进行分析和结果验证,以铸铝横梁和小缺口试件的场强为中间参量得到尺寸系数。分析发现:应力场强法中的损伤场径与材料特性和应力集中系数有关,而与引起应力集中的缺口形状无关。(4)研究材料剩余强度退化对损伤累积的影响,基于现有考虑剩余强度退化的改进Corten-Dolan模型,将模型中的指数参数d重新定义为与剩余强度退化系数有关的指数函数,以此引入Corten-Dolan模型中进行分析。多级载荷试验数据分析表明:指数参数d考虑剩余强度退化影响后的Corten-Dolan累积损伤模型较原模型的预测精度有一定提高。基于结构S-N曲线和两种累积损伤模型对试验损伤进行等效损伤分析,结果表明:指数参数d考虑剩余强度退化影响后的Corten-Dolan模型较原模型增加考虑了剩余强度退化的影响,预测结果里程数更小,更为保守可靠。(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丹丹,刘杰[7](2019)在《基于中值累积损伤法的桥壳疲劳寿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汽车桥壳的寿命预测精度和效率,在Workbench软件中对桥壳有限元模型进行应力和疲劳寿命分析,在一定恒幅载荷历程作用下运用"中值累积损伤-概率损伤临界值"干涉模型对某电动汽车驱动桥壳进行疲劳寿命预测仿真计算。在桥壳强度与刚度满足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应用干涉模型预测桥壳的疲劳寿命得到了较高的计算效率和准确度,验证了所提出桥壳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对汽车桥壳等其他复杂结构的疲劳寿命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06期)

陈凌,张贤明,刘飞,欧阳平,贾艳艳[8](2019)在《镁合金非对称应力载荷下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化和寿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弹性模量、等效模量、总应变能密度及平均应变的变化作为损伤变量,对镁合金非对称应力载荷下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化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寿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选取总应变能密度或平均应变的变化作为损伤变量可以描述镁合金非对称应力载荷下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化,相应的寿命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选取平均应变的变化作为损伤变量所得损伤曲线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吴博伟,张宏建,崔海涛,王楠[9](2019)在《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基于连接介质损伤力学(CDM)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用以分析航空发动机榫连接结构在不同温度下的微动疲劳寿命。该模型在现有的基于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NLCD)模型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温度相关的损伤速率因子以考虑温度对榫连接结构微动疲劳行为的影响。以某型发动机钛合金TC11燕尾榫结构模拟件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度下的微动疲劳寿命数值模拟预测研究,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在2倍误差范围以内,证明了此寿命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金龙[10](2019)在《叶片材料FV520B-1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及基于疲劳损伤的可再制造性判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心压缩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其核心部件是高强度钢FV520B-I叶片。开展废旧FV520B-I叶片的再制造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减少能耗、避免环境污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废旧叶片的损伤程度及其剩余寿命等因素,探索新的可再制造性判断方法是废旧叶片再制造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废旧叶片可再制造性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本文在国家973计划项目(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编号:2011CB013400)的支持下,基于经典的疲劳理论,揭示超高周疲劳失效竞争机理,建立FV520B-I叶片基于不同疲劳损伤的剩余寿命预测模型,提出基于疲劳损伤的可再制造性判断方法,实现压缩机叶片可再制造性评价的定量表征。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表面与内部疲劳失效竞争分析。基于断裂力学,在不同表面粗糙度条件下,结合不同疲劳损伤的疲劳强度模型,揭示了高强度钢表面和内部疲劳失效竞争机理。分析叶片在不同损伤情况下疲劳失效的主要因素,提出表面与内部疲劳失效竞争模型。2.FV520B-I基于内部夹杂物的疲劳寿命预测研究。分析叶片材料FV520B-I超高周内部疲劳失效机理,基于Murakami模型,融入叶片实际工况参数,提出适用于FV520B-I的疲劳强度计算模型;基于Paris公式及能量耗散理论,结合超高周疲劳试验,得到与材料FV520B-I相关的材料性能参数,建立了基于内部夹杂物的FV520B-I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3.FV520B-I基于表面微观缺陷的疲劳寿命预测研究。开展FV520B-I基于不同粗糙度的超高周疲劳试验,分析表面微观缺陷对材料FV520B-1超高周疲劳寿命的影响,以表面粗糙度Ra定量表征表面微观缺陷。结合超声疲劳试验,参考经典Paris公式,建立了基于表面微观缺陷的FV520B-I疲劳寿命预测模型。4.超声加载频率对FV520B-I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开展材料FV520B-I超声疲劳试验与常规疲劳试验比较研究,以Basquin公式为基础,提出了超声疲劳试验数据与常规疲劳试验数据之间的转换模型,并对FV520B-I超高周疲劳寿命模型进行修正。5.FV520B-I叶片基于疲劳损伤的可再制造性判断。基于FV520B-I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与现有的可再制造性评价体系,根据剩余疲劳寿命与可再制造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了基于疲劳损伤的可再制造临界阈值与可再制造性判断指标,提出了基于疲劳损伤的可再制造性判断方法。本文将疲劳失效机理、疲劳寿命预测及可再制造性判断叁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FV520B-I叶片疲劳寿命预测及可再制造性判断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5)

寿命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线弹性力学及连续损伤力学为基础,构建球轴承接触疲劳的损伤演化方程。利用轴承钢GCr15扭转疲劳试验数据拟合得到损伤演化方程中的材质参数。通过该方程预估轴承钢GCr15的扭转疲劳寿命,其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仿真得到6206球轴承的接触应力分布并分析了6206球轴承最大接触应力区。根据6206球轴承的载荷及应力应变状态将最大接触应力区简化为二维平面应力模型。在此基础上预估了6206球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设计并进行了6206球轴承疲劳强化试验。轴承接触疲劳剥落都萌生于内圈,与应力仿真分析结果相契合。叁个试验轴承的试验与预估接触疲劳寿命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9.52%、3.03%和51.16%,验证了接触疲劳寿命预估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采用损伤力学预估球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是工程中可行且实用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寿命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谭季波,吴欣强,韩恩厚.核级低合金钢高温高压水腐蚀疲劳损伤机理及环境疲劳寿命模型[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2].张杰毅,陈果,谢阶栋,贺志远,滕春禹.球轴承接触疲劳寿命预估的损伤力学-有限元法[J].航空动力学报.2019

[3].白国栋,童小燕,姚磊江.考虑材料初始损伤随机特性的C/SiC蠕变寿命估计[J].强度与环境.2019

[4].刘云,乔凌云,李博锋,鲁云飞.表面机械损伤对CT110连续油管疲劳寿命的影响[J].焊管.2019

[5].张彦军,王斌团,闵强,宁宇.单机寿命监控当量损伤计算模型研究[J].航空科学技术.2019

[6].李威.基于强度退化累积损伤模型的承载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7].王丹丹,刘杰.基于中值累积损伤法的桥壳疲劳寿命预测[J].内燃机与配件.2019

[8].陈凌,张贤明,刘飞,欧阳平,贾艳艳.镁合金非对称应力载荷下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化和寿命预测[J].中国机械工程.2019

[9].吴博伟,张宏建,崔海涛,王楠.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J].航空动力学报.2019

[10].王金龙.叶片材料FV520B-1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及基于疲劳损伤的可再制造性判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标签:;  ;  ;  ;  

寿命损伤论文-谭季波,吴欣强,韩恩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