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沙丁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叙利亚,沙丁鱼,成员国,边境冲突
小沙丁鱼论文文献综述
黄培昭[1](2012)在《土叙冲突 大鲨鱼和小沙丁鱼的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10月8日报道,当天上午,由于土耳其再次受到来自叙利亚的炮弹袭击,土耳其军队不得不再一次进行"有力的还击"。这已经是6天来土耳其第六次向叙利亚境内开火。土叙边境冲突,使原本就乱象纷呈的中东局势"火上浇油",更加复杂。事发在10月3日,数枚从叙境内发射的追击炮弹落在土东南部边境地区,炸死5名平民,引起土方强烈反应。一天后,土耳其议会通过动议,允许政府采取越境军事行动,土耳其总理埃尔(本文来源于《环球人物》期刊2012年27期)
杨国欢,侯秀琼,孙省利,陈春亮[2](2011)在《应用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法研究广东流沙湾海域白腹小沙丁鱼的营养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8年5~11月采集的广东流沙湾海域白腹小沙丁鱼(Sardinella clupeoides)进行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分析比较了5个不同体长组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推算其营养级.结果表明,流沙湾白腹小沙丁鱼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7.61‰~-15.99‰,平均值为-16.59‰,与浮游动物的δ13 C均值(-17.27‰)较为相近.其δ15 N值变化范围为12.73‰~15.26‰,平均值为14.03‰,比浮游动物的δ15 N均值(10.56‰)高出3.47‰.5个体长组的δ13 C、δ15 N平均值没有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由δ15N值推算出广东流沙湾海域白腹小沙丁鱼的营养级范围为2.24~3.25,平均值为2.76,符合其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食性.(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11年04期)
应一平[3](2011)在《斑鰶和青鳞小沙丁鱼的种群遗传结构与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渔业管理实例和计算机模拟研究,都证明正确认识鱼类种群结构对渔业管理政策的制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忽视了鱼类种群遗传结构可能导致过度捕捞和严重的种群衰减。鱼类种群遗传结构的评估为鱼类群体修复以及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目前,已经发现,在西北太平洋有许多海洋鱼类存在不同的遗传结构模式。更新世剧烈的气候变迁、特殊的地理特点和洋流模式可能是造成遗传模式多样化的原因。此外,具有不同生活史特征的鱼类对复杂的海洋环境因素有着不同的响应,形成了不同的群体遗传模式。采用形态学、线粒体DNA、AFLP和ISSR,4种标记来检测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的种群结构和系统地理格局,并探讨了鰶亚科的系统发育和斑鰶的分类地位。(1)对中国和日本沿岸10个斑鰶群体259尾个体的分节特征和量度特征开展了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之间在绝大多数特征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主成分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显示,中国沿岸群体和日本沿岸群体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差异程度较小。(2)利用线粒体应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对斑鰶10个地理群体开展了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检测到了两个高度分化的世系,一个仅存在于日本沿岸群体,一个仅存在于中国沿岸群体,中日群体间无基因交流,2个世系可能形成于更新世冰期的隔离。斑鰶受限的离岸扩散能力可能是维持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日本群体间缺乏显着的遗传结构,可能是由于日本沿岸较强的洋流促进了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交流。而中国的黄渤海群体之间缺乏遗传结构,与黄海东南部存在一个共同越冬场有关。具有较独立的洄游路线是导致温州群体和大亚湾群体与其他中国群体存在遗传差异的重要原因。而大亚湾群体具有特有的单倍型分支,表明斑鰶的南海群体曾经发生过奠基事件。(3)利用AFLP标记对9个斑鰶群体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支持线粒体DNA检测到的两个完全分化且异域分布的系统发育类群。中国群体中大亚湾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差异。但是在日本群体中,青森群体与其他群体存在显着的遗传差异。(4)利用ISSR标记在对中国和日本5个斑鰶群体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支持依据线粒体DNA和AFLP标记得到的结论。斑鰶中日群体之间完全分化。舟山和青岛群体之间缺乏遗传结构,而大亚湾群体与其他中国群体之间存在显着遗传差异。而日本群体之间缺乏显着的遗传结构。(5)为探讨斑鰶在鰶亚科中的系统发育地位,我们利用线粒体Cyt b和16S rRNA基因片段对鰶亚科五种鱼类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斑鰶与花鰶的亲缘关系最近,分化于660万年前的中新世。而分布于美洲大陆的真鰶属鱼类则与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斑鰶、花鰶和日本海鰶的亲缘关系较远。采用AFLP与ISSR两种分子标记对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1)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5个青鳞小沙丁鱼群体中,筛选出4个AFLP引物对71尾样品进行分析。AMOVA分析和两两间FST值显示中日群体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暗示该物种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隔离机制,此外,聚类分析也显示出青鳞小沙丁鱼群体间存在显着的地理结构。同时检测到了显着的地理距离隔离模式。香川和爱知群体间微弱但是显着的遗传结构,可能是由于其沿岸半封闭的地理特点所导致的。此外,中国群体内部没有检测到显着的遗传结构,这表明群体间存在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2)利用ISSR标记在青鳞小沙丁鱼5个群体中,筛选出4个ISSR引物对87个样品进行分析。与AFLP结果相同,AMOVA分析和两两间FST值显示中日群体间也检测到显着的遗传分化,暗示该物种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隔离机制,此外,聚类分析也显示出青鳞小沙丁鱼群体间存在显着的地理结构。推测冰期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了遗传分化的产生。而与AFLP结果一致,在青鳞小沙丁鱼群体中,检测到显着的地理距离隔离模式,表明遗传分化可能是由群体间的地理距离隔离所致。但中日群体间并没有发现存在显着的遗传结构,表明青鳞小沙丁鱼较高的沿岸扩散能力。这可能是由洋流输送作用和共同越冬场导致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1-03-19)
杨天燕,高天翔,郭焱,孟玮[4](2009)在《小沙丁鱼属鱼类Cytb序列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小沙丁鱼属中的青鳞小沙丁鱼、裘氏小沙丁鱼、金色小沙丁鱼、天立体小沙丁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402 bp)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了种间的序列差异。10尾样品中共检测到9种单倍型。同源基因序列分析显示T、C、A、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9%、28.2%、23.9%、19.0%,其中A+T含量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同源序列碱基特点相似。利用Kimura-2模型分析得到种间遗传距离为0.1616~0.2653,基于Cytb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青鳞小沙丁鱼与裘氏小沙丁鱼亲缘关系较近,短体小沙丁鱼与金色小沙丁鱼亲缘关系较近。依据分子进化速率推测4种小沙丁鱼发生分歧的时间约为800万年到13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晚期,略早于其他鱼类。(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09年11期)
丘书院[5](2008)在《再论金色小沙丁鱼的科学名和分类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自从1985年Whitehead,P.J.P.在《世界鲱形鱼类志》提出Sardinella lemuruBleeker 1853这一新种以来,在鱼类学界引起不少的争论,迄今未得解决。本文作者因多年研究沙丁鱼类的分类和渔业问题,而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特别对金色小沙丁鱼(本文来源于《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8-12-05)
杨天燕[6](2008)在《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种群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物学测定、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方法对中、日青鳞小沙丁鱼群体进行了研究;利用线粒体DNA Cytb基因和COI基因部分序列对4种小沙丁鱼属鱼类系统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本研究为青鳞小沙丁鱼及小沙丁鱼属其他鱼类的种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同时也填补了国内有关青鳞小沙丁鱼种质资源研究空白,对鱼类多样性保护也具有一定意义。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测量了中、日青鳞小沙丁鱼群体形态特征的主要性状,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变量解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对中、日青鳞小沙丁群体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日青鳞小沙丁鱼在多个形态性状上差异显着,且其分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南北或东西的地理差异。通过计算差异系数,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它们的形态差异仍然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二、研究测定了中国青岛、舟山以及日本爱知、香川四个群体77尾青鳞小沙丁鱼个体线粒体控制区626bp序列,分析了中、日青鳞小沙丁鱼线粒体DNA的变异及系统地理格局。共检测到69种单倍型,爱之群体和香川群体有一个共享单倍型。单倍型频率表明青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丰富,而舟山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分子变异分析(AMOVA)得出两两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统计检验都是差异极显着。基于所有样本构建的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显示青鳞小沙丁鱼群体内存在叁个明显的单倍型类群(A、B和C),核苷酸不配对分布表明叁个单倍型类群都经历了群体扩张。利用控制区核苷酸序列构建的NJ分子树中,各群体内的个体均未单独成群,而是互有交叉。叁、运用PCR技术,对小沙丁鱼属(Sardinella)4种鱼类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402bp)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了种间的序列差异。10尾样品中共检测到9种单倍型。同源基因序列分析显示T、C、A、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是:28.9%、28.2%、23.9%、19.0%,其中A+T含量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同源序列碱基特点相似。利用Kimura-2模型分析得到种间遗传距离在0.1616~0.2653之间,基于Cyt b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青鳞小沙丁鱼与裘氏小沙丁鱼亲缘关系较近,而短体小沙丁鱼与金色小沙丁鱼亲缘关系较近。依据分子进化速率推测四种小沙丁鱼发生分歧的时间约为800万年到13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晚期,略早于其他鱼类,表明小沙丁鱼类在进化上处于较低等水平。四、利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金色小沙丁鱼和青鳞小沙丁鱼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COI)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另外2种小沙丁鱼的同源序列比对,去除部分端部序列后得到599bp同源序列,其中包括445个简约信息位点,154个变异位点,没有发现碱基的插入缺失。经过测定,碱基T、C、A、G平均含量分别为28.4%、28.7%、22.5%和20.3%,其中碱基G的含量明显较低。所测定4种小沙丁鱼599bp核苷酸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完全一致。计算得出4种小沙丁鱼遗传距离在0.158~0.205之间。NJ系统树揭示出黑尾小沙丁鱼和裘氏小沙丁鱼亲缘关系较近,青鳞小沙丁鱼和金色小沙丁鱼关系较近。(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8-04-01)
高天翔,杨天燕[7](2008)在《中、日青鳞小沙丁鱼形态学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变量解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方法对青岛、舟山以及日本爱知、香川4个群体的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125尾)5个分节特征和15个量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多重比较和单因子方差结果显示4个群体在6~8个形态特征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中、日群体间有明显的差异,且分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南北或东西的地理变化。通过计算差异系数,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它们的形态差异仍然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窦存银,叶振江,高天翔,张秀梅,任一平[8](2002)在《青岛近海寿南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 Bleeker繁殖生物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常规生物学测定、组织切片、电镜扫描观察等手段,分析了青岛近海寿南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 Bleeker的繁殖群体构成和性成熟与繁殖特征,并依此对该鱼种的资源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02年02期)
高天翔,张秀梅,张美昭,任一平,罗晓东[9](2001)在《寿南小沙丁鱼鳞片表面结构及轮纹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寿南小沙丁鱼鳞片形态结构及轮纹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寿南小沙丁鱼鳞片属圆鳞,与鲱形鳞相似。鳞片上有多少不一呈断裂状的辐射沟,环片呈山嵴状,与辐射沟基本平行,环片脊顶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卤状粒突。鳞片侧区的年轮和副轮清晰,在与年轮相交处,环片明显呈下凹弯曲,少数发生断裂。(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01年03期)
王瑁,杨圣云,陈明茹[10](2000)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金色小沙丁鱼精巢的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色小沙丁鱼精巢发育分为 6期 ,精巢属于典型的叶状精巢 ,每一精小叶内有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将生殖细胞与精小叶壁联系起来。每一纤维束上连接的生殖细胞的发育都是同步的。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的金色小沙丁鱼雄鱼 1a至少生殖 2次。(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00年01期)
小沙丁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2008年5~11月采集的广东流沙湾海域白腹小沙丁鱼(Sardinella clupeoides)进行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分析比较了5个不同体长组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推算其营养级.结果表明,流沙湾白腹小沙丁鱼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7.61‰~-15.99‰,平均值为-16.59‰,与浮游动物的δ13 C均值(-17.27‰)较为相近.其δ15 N值变化范围为12.73‰~15.26‰,平均值为14.03‰,比浮游动物的δ15 N均值(10.56‰)高出3.47‰.5个体长组的δ13 C、δ15 N平均值没有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由δ15N值推算出广东流沙湾海域白腹小沙丁鱼的营养级范围为2.24~3.25,平均值为2.76,符合其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食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沙丁鱼论文参考文献
[1].黄培昭.土叙冲突大鲨鱼和小沙丁鱼的较量[J].环球人物.2012
[2].杨国欢,侯秀琼,孙省利,陈春亮.应用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法研究广东流沙湾海域白腹小沙丁鱼的营养级[J].台湾海峡.2011
[3].应一平.斑鰶和青鳞小沙丁鱼的种群遗传结构与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4].杨天燕,高天翔,郭焱,孟玮.小沙丁鱼属鱼类Cytb序列的比较分析[J].水产科学.2009
[5].丘书院.再论金色小沙丁鱼的科学名和分类问题[C].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8
[6].杨天燕.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zunasi)种群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7].高天翔,杨天燕.中、日青鳞小沙丁鱼形态学比较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8].窦存银,叶振江,高天翔,张秀梅,任一平.青岛近海寿南小沙丁鱼SardinellazunasiBleeker繁殖生物学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2
[9].高天翔,张秀梅,张美昭,任一平,罗晓东.寿南小沙丁鱼鳞片表面结构及轮纹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J].海洋湖沼通报.2001
[10].王瑁,杨圣云,陈明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金色小沙丁鱼精巢的发育[J].台湾海峡.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