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新型扭矩扳手(论文文献综述)
夏政诚[1](2020)在《大型电动螺栓定扭矩拧紧扳手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铁塔属空间桁架结构,多采用Q235和Q345材质角钢作为构件,通过螺栓连接而成,螺栓拧紧质量直接决定了电力铁塔结构的可靠性。目前,电力铁塔的大型螺栓均使用电动拧紧工具对其进行拧紧,由于我国的电动拧紧工具的输出扭矩范围有限,精度较低,难以满足电网建设的需求,电力铁塔出现螺栓“超拧紧”和“欠拧紧”,甚至倒塌等情况,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制一款大型电动螺栓定扭矩拧紧扳手对我国的电网建设等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了国内外现有的螺栓拧紧方案以及螺栓拧紧工具的优缺点,针对我国螺栓拧紧工具存在的扭矩范围小、精度低等问题,通过对串励电机机械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串励电机转速差的扭矩法螺栓拧紧方案,并完成了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建立了螺栓拧紧扳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电动螺栓定扭矩拧紧扳手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选用PIC16F877A作为控制芯片,主要由主控制器模块、信号采集模块、电机驱动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电源模块、系统保护模块以及通讯模块组成,依据系统功能需求,完成了各模块元器件的选型以及电气原理图的设计。在系统的硬件基础上,确定了控制系统总体软件设计方案,完成了系统校准与标定、转速信号采集与处理、全波可控移相调压、电机软启动、液晶驱动、按键中断、A/D信号采集、E2PROM数据读写以及上位机界面的软件设计,并使用滑动滤波算法对采样数据进行了数字滤波处理。为了得到系统的标定方程,搭建了扭矩检测平台,采集了多组串励电机转速差与对应输出扭矩的实验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和二次方拟合,通过比较两者的可决系数R2,选用二次方拟合结果作为系统的标定方程。经过实验平台测试表明,该课题研制的大型电动螺栓定扭矩拧紧扳手控制系统运行稳定,紧固效果可靠,扭矩输出范围为1200-4000 N×m,系统误差小于±4%,系统满足设计要求,已量产投放市场。
田野,华剑,李美求[2](2020)在《面棘轮式液压扭矩扳手的设计》文中指出针对传统外接棘轮式液压扭矩扳手输出扭矩精度较低、棘轮应力集中、磨损严重的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面棘轮式液压扭矩扳手。该装置采用面棘轮代替传统外接棘轮传动的方法,具备传统液压扳手功能,有效增大了棘轮与棘爪的接触面积,传动更平稳,棘轮受力更均匀。通过有限元对比分析发现,新型液压扳手的面棘轮结构相对传统外接式结构所受最大应力减少了19.6%,变形减少了1/2,说明该新型的液压扭矩扳手具有一定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朱凤[3](2019)在《一种自适应滤波数显扭力扳手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工程中螺栓是机械设备中最常用的零部件之一,其功能是连接不同的机构和零件。而螺栓的紧固和装拆因稳定性要求都需要扳手来完成。常用的扳手使用方便,但也存在如下缺点:其一、螺栓在夹紧过程中,夹紧面容易磨损,变成圆角,导致在拆卸时,无法受力。其二、在工作区域较小的场合,常规扳手难以进行工作。本设计针对这些现象对常规扭力扳手进行改进优化。首先,为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因磨损导致变为圆角的六角螺栓,常用的外六角扳手无法夹紧与受力的情况。借助三爪自定心卡盘能够夹紧圆棒料原理,将套筒头设计成六个滑块的形式,既可以夹紧六角螺栓,也可以夹紧因磨损变为圆角的六角螺栓。同时,在滑块与六方芯轴相对应的孔中安装了压缩弹簧,通过套筒的旋转运动来实现滑块的移动,能够适配不同尺寸的螺栓安装。其次,针对因安装区域狭小,扳手无法伸进去安装的问题。在一些狭小、较深处的空间中只有套筒扳手能进行工作,在设计中考虑到这一因素,将扳手头部连接手柄部分设计成标准的方头,可直接与套筒扳手柄相连接。同时,采用双向棘轮机构,可防止扳手在拧动螺母时发生倒转或顺滑现象。最后,在科学研究中,需要知道不同场合下螺栓的扭矩值,带数显功能的扭矩扳手,能够满足要求,选取超低功耗的MSP430单片机,采用高精度低功耗的ADS1118进行数据采样,阻容皆采用高精度,低温飘器件,加上补偿算法,本设备测量精度在1%以上。经测试,系统可靠稳定,为做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邓晓欧[4](2019)在《列车总装车间智能扭矩扳手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深入发展,装备制造业对装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高速铁路行业中,由于对列车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在列车组装和维修过程中,现有的智能扭矩扳手虽然能满足螺栓拧紧操作的需要,但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对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对螺栓数据的可追溯性要求。本文对国内外智能扭矩扳手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通过分析现有扳手功能和性能的不足,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并针对不足,在深入分析列车总装车间内智能扭矩扳手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列车总装车间智能扭矩扳手数据管理系统的总体方案。通过对功能需求的分析确定了以SX1278为通信核心的无线数传模块和以FM17522为核心的RFID阅读器模块,实现了射频读取和无线传输功能,并通过设计相应的数据通信协议和“逻辑退避”策略防冲突算法,完成了系统数据传输的“双逻辑性”功能需求。在硬件功能实现后,设计开发了基于C/S架构的上位机“智能扭矩扳手数据管理软件”,完成了项目需求的人性化的显示和报警提示功能、信息管理功能、实时状态监测功能,同时还加入统计过程控制技术,通过控制图的绘制和分析,计算螺栓拧紧精度,并可以对扭矩扳手进行故障预测。智能扭矩扳手数据管理系统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列车总装车间智能扭矩扳手进行数据管理的目的。经过实际工程测试,系统效果良好,在螺栓信息管理、拧紧精度分析,扭矩扳手故障预测等方面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对提升列车装配质量,进而保证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肖家良,罗胜东[5](2018)在《一种新型汽车驻车力调整方法》文中指出随着汽车制造行业的高速发展,国际制定标准越来越严格,对制造精准度及一致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的手动手刹驻车调整一直是汽车制造过程的难题。成本较底的微车长期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手感保证,不仅精度较低,而且一致性也较差。同时,人员的变化会严重影响产品输出量。文章分析机械式手刹辅助驻车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目前国内传统手刹调整方法存在的弊端,介绍一种新型的手刹调整方法,通过使用工具调整,保证汽车手刹力的精度性、一致性。
孙俊茹[6](2018)在《自动化全量程扭矩检定仪扭矩传动装置关键零件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扭矩扳手的广泛使用,国内外迫切需要一种高精度自动化全量程扭矩检定仪以替代现有的单一量程检定仪,因此,针对自动化全量程扭矩检定仪特别是扭矩传动装置关键零件花键轴和传动套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陕西杰创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全量程扭矩检定仪展开研究,根据它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对扭矩传动装置的两个关键零件——花键轴和传动套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在分析现有扭矩检定仪结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确定了自动化全量程扭矩检定仪的总体设计方案,提出了关键零件花键轴和传动套的设计方法和工作流程;根据确立的工作流程,分别对花键轴、传动套进行了精度设计和有限元分析,通过测量获得零件的实际尺寸后进行了强度校验,利用UG软件进行了零件的模型重构,运用ANSYS软件对零件进行有限元分析;重点是针对实际尺寸,结合零件的设计要求,进行了详细的精度设计,完成了精度设计工程图,根据工程图进行了零件加工制造和装配调试;在扭矩加载性能实验和检定仪整机性能试验的基础上,针对性能试验产生的问题,对设计结果特别是精度设计中公差原则的选用进行了充分的改进设计和优化,得到了最终改进设计工程图,达到了自动化全量程扭矩检定仪预期设计目标。本文关于自动化全量程扭矩检定仪关键零件的设计方法对机械零件的试制和性能评估具有借鉴意义,对其它复杂机械设备的设计和分析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振京[7](2018)在《高强度螺栓电动定扭矩拧紧扳手测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及对于整体建设质量要求的提高,国家对于各类铁路建设设备工具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近些年来,对部分铁路沿线钢桥螺栓进行安全监测后发现部分螺栓出现因螺栓拧紧工具控制精度低以及可靠性差的原因造成的超拧或欠拧甚至扭断的现象,极大的影响了整体铁路建设的质量以及沿线火车的安全性能。因此,开发一款新型的满足实际工程所需的嵌入式高强度螺栓拧紧扭矩扳手已经成为了我国铁路钢桥建设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需求。本文对螺栓拧紧方法以及国内外电动定扭矩拧紧扳手发展与现状进行了介绍,通过分析现有扳手功能和性能的不足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本文针对现有桥梁电动拧紧扳手的不足,在深入分析新型扭矩扳手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钢桥高强度螺栓电动定扭矩拧紧测控系统的总体方案。通过对新型扭矩测控系统需求资源的分析确定了以STM32F103RET6为硬件控制核心,并完成各个硬件控制模块的选型和分析,确定了整个测控系统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的设计。在确定总体方案后,通过进行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底层驱动以及功能程序的编写完成了项目需求的人性化的显示和提示引导界面、实时扭矩显示模式、峰值扭矩控制模式、参数设置、静态标定和快速标定功能、时间信息与二维码信息采集存储的功能,同时还加入了转角法辅助控制、GPRS无线数据传输以及本地螺栓拧紧数据存储等功能,满足了项目功能实际需求。本文采用螺栓扭矩控制误差系数补偿的方式提高了整体扭矩控制的精度。同时,通过对不同型号建立控制误差补偿系数库实现了不同螺栓扭矩控制的快速输出扭矩设定以及高精度定扭矩控制的功能。另外,课题通过对标准扭矩仪表工作机理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扭矩传感器快速标定功能,较大的减小了扭矩传感器标定的时间和难度。最后,为了保证扭矩扳手整体功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针对其中故障危险模块以及常见故障进行了故障自诊断设计以及故障容错设计以保证扭矩扳手的可靠性。高强度螺栓电动拧紧扳手经过实际工程测试效果良好,其完善的功能、可靠的扭矩控制使得该扭矩扳手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李叶青[8](2018)在《便携式数控定扭矩扳手控制器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电动工具是一种能够将人类的动作范围和力度进行拓展,并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在人类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饰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地提升,用于加强和紧固螺栓的电动扳手在许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当前国内的电动扳手,已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本着节约资源和成本的基本原则,本文从电动扳手的便携性、可靠性、扭矩可控性等方面进行研究,设计了一款可以精确控制输出扭矩,有效控制正反转,并且扳手工作状态可追溯的便携式数控定扭矩扳手。同时对整个驱动系统设置保护模块,增强使用的安全性。本文对便携式数控定扭矩扳手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与开发。在阐述了这一课题的背景与意义的同时,对当前国内外电动扳手的现状以及设计电动扳手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详细论述了电动扳手控制器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控制模型,并依据控制数学模型提出对便携式数控定扭矩电动扳手的硬件设计要求。依据提出的硬件设计要求,将控制系统硬件进行划分,设计了系统主控制器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电流检测电路、转速检测电路、电源电路、液晶显示与按键控制电路和系统保护电路。且分别对各电路模块功能的实现方式和设计原理进行介绍。在硬件电路的基础上对扳手控制器系统的软件进行编写。阐述了系统软件设计的总体流程。并依据个模块所需要实现的功能,对电机软启动、转速检测、A/D采集、液晶显示、按键中断和数据存储程序等软件进行了编写。同时对基于C#的上位机通信界面进行简单介绍。将数控定扭矩扳手进行组装调试制成测试样机,使用委托厂商所搭建的扭矩测试平台反复测试,获得大量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设计了便于用户调节的现场校准方式,完成了扭矩输出范围8003200N · m误差低于3%的扳手设计要求,通过厂商验收,现已投入量产。
王春良,李晓光,吕留付,王赏[9](2016)在《电动液压扭矩扳手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装备上的M36螺栓,用电动液压扭矩扳手紧固,可靠、安全、效率高。对液压扳手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安装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论述,对于提高电力等行业的大型设备的制造和安装效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罗曦[10](2015)在《具有数字显示功能的定扭矩扳手专利技术浅析》文中研究指明定扭矩扳手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扳手,而具有数字显示功能更是成为定扭矩扳手的一项重要特征,使用户能够及时控制并调整扭矩大小。本文以专利的角度展开,通过对国内外专利申请数据的分析,首先研究了具有数字显示功能的定扭矩扳手在国内外发展情况,明确了我国定扭矩扳手的发展现状,紧接着从机械、光电子、智能三种类型对扭矩扳手的技术发展路线进行了梳理,阐明了重点发展的方向,然后对国内专利申请人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数显扭矩扳手领域的发展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一种新型扭矩扳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扭矩扳手(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电动螺栓定扭矩拧紧扳手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螺栓拧紧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螺栓拧紧控制方案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螺栓拧紧工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螺栓拧紧扳手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与建模分析 |
2.1 螺栓拧紧扳手需求分析 |
2.1.1 紧固对象分析 |
2.1.2 螺栓拧紧扳手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螺栓拧紧扳手总体方案研究 |
2.2.1 螺栓拧紧扳手系统定扭矩控制方案 |
2.2.2 螺栓拧紧扳手系统机械结构方案 |
2.2.3 螺栓拧紧扳手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2.3 螺栓拧紧扳手控制系统建模分析 |
2.3.1 螺栓预紧力与拧紧力矩的数学模型分析 |
2.3.2 拧紧力矩与转速差的数学模型分析 |
2.3.3 行星轮系输出扭矩的数学模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电动螺栓定扭矩拧紧扳手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主控制器模块 |
3.1.1 最小系统模块 |
3.1.2 E~2PROM数据存储模块 |
3.1.3 下载模块 |
3.2 信号采集模块 |
3.3 电机驱动模块 |
3.4 人机交互模块 |
3.5 电源模块 |
3.6 系统保护模块 |
3.6.1 过电流保护模块 |
3.6.2 过热保护模块 |
3.7 通讯模块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型电动螺栓定扭矩拧紧扳手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的总体方案 |
4.1.1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
4.1.2 系统软件设计总体方案 |
4.2 电机转速信号采集与处理 |
4.2.1 转速信号采集 |
4.2.2 转速信号处理 |
4.3 电机驱动控制软件设计 |
4.3.1 全波可控移相调压 |
4.3.2 电机软启动 |
4.4 人机交互模块软件设计 |
4.4.1 液晶显示驱动 |
4.4.2 按键中断处理 |
4.5 A/D采集软件设计 |
4.6 E~2PROM数据读写软件设计 |
4.7 上位机界面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调试与实验分析 |
5.1 系统装配与实验平台搭建 |
5.1.1 系统功能调试与装配 |
5.1.2 系统实验平台的搭建 |
5.2 控制系统标定实验 |
5.2.1 标定数据采集 |
5.2.2 标定数据分析 |
5.3 系统精度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面棘轮式液压扭矩扳手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
1.1 整机结构 |
1.2 工作原理 |
2 液压扳手的设计计算 |
2.1 拧紧力矩计算 |
2.2 工作摆角计算 |
3 与传统液压扳手的对比 |
4 结束语 |
(3)一种自适应滤波数显扭力扳手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可调扳手的水平和现状 |
1.3 数显扭力扳手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国外数显扭力扳手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扳手的机械结构设计 |
2.1 扭矩扳手的整体结构设计 |
2.2 可伸缩扳头的结构设计 |
2.2.1 压缩弹簧的选取 |
2.2.2 夹爪的设计 |
2.2.3 旋盖的设计 |
2.2.4 外螺纹轴的设计 |
2.3 扳手的棘轮头设计 |
2.3.1 逆止器的确定 |
2.3.2 棘轮齿数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显扳手力矩测量电路的设计 |
3.1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1 微处理器MPS430 介绍 |
3.1.2 系统电源设计 |
3.1.3 数模转换 |
3.1.4 OLED显示屏 |
3.1.5 24 CXX数据存储 |
3.1.6 电路板焊接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显扳手力矩测量软件的设计 |
4.1 主程序设计 |
4.2 ADC采样思路 |
4.3 硬件滤波方案 |
4.4 自适应滤波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扳手扭矩值的精度验证 |
5.1.1 扳手的实际测量使用的实验 |
5.1.2 实验原理 |
5.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 扳手的实测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4)列车总装车间智能扭矩扳手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及关键技术分析 |
2.1 系统应用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设计分析 |
2.3 系统技术架构选择 |
2.3.1 整体架构 |
2.3.2 软件架构 |
2.4 系统开发工具及关键技术 |
2.4.1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 |
2.4.2 SQL Server数据库 |
2.4.3 无线通信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扭矩扳手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2 硬件通信方案选择 |
3.3 软件功能模块划分 |
3.3.1 信息管理 |
3.3.2 运行状态监测 |
3.3.3 质量控制管理 |
3.3.4 自动判异与质量分析 |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1 E-R模型构建 |
3.4.2 数据库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通信电路和数据传输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硬件方案选择 |
4.1.1 核心处理器选择 |
4.1.2 射频芯片选择 |
4.2 数据传输电路设计 |
4.2.1 RFID阅读器电路 |
4.2.2 无线数传电路 |
4.3 数据通信协议设计 |
4.3.1 通信数据帧结构 |
4.3.2 信息交互 |
4.4 防冲突算法 |
4.4.1 “逻辑退避”策略防冲突算法 |
4.4.2 算法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管理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登录功能及主界面 |
5.1.1 系统登录功能 |
5.1.2 系统主界面 |
5.2 信息管理模块 |
5.2.1 用户信息管理 |
5.2.2 设备信息管理 |
5.3 运行状态监测模块 |
5.3.1 系统通信监测 |
5.3.2 实时状态监测 |
5.4 质量控制管理模块 |
5.4.1 质量数据采集 |
5.4.2 质量控制图 |
5.5 自动判异与质量分析模块 |
5.5.1 自动判异 |
5.5.2 质量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整体测试 |
6.1 系统网络测试 |
6.1.1 传输距离测试 |
6.1.2 传输顺序测试 |
6.2 系统软件测试 |
6.2.1 软件功能测试 |
6.2.2 软件性能测试 |
6.2.3 质量分析实例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 |
附录B 关键程序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一种新型汽车驻车力调整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传统手刹调整方法 |
3 一种新型手刹力调整方法 |
4 结论 |
(6)自动化全量程扭矩检定仪扭矩传动装置关键零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现有扭矩检定仪类型及优缺点 |
1.3.1 扭矩检定仪的分类及工作过程 |
1.3.2 现有扭矩检定仪的优缺点 |
1.3.3 自动化全量程扭矩检定仪结构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流程及技术路线 |
2 自动化全量程扭矩检定仪总体方案设计 |
2.1 功能分析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3 扭矩传动装置方案设计 |
2.4 扭矩检定仪关键零件的设计方法与工作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花键轴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
3.1 花键轴测量 |
3.1.1 测量方法 |
3.1.2 测量结果 |
3.2 花键轴重构 |
3.2.1 测量结果校验 |
3.2.2 三维模型重构 |
3.3 花键轴的有限元分析 |
3.4 花键轴精度设计 |
3.4.1 圆柱面d3尺寸精度设计 |
3.4.2 圆柱面d3上的键槽精度设计 |
3.4.3 圆柱面d2精度设计 |
3.4.4 矩形花键精度设计 |
3.4.5 精度设计工程图 |
3.5 本章小结 |
4 传动套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
4.1 传动套测量 |
4.1.1 测量方法 |
4.1.2 测量结果 |
4.2 传动套重构 |
4.2.1 测量结果校验 |
4.2.2 三维模型重构 |
4.3 传动套的有限元分析 |
4.4 精度设计 |
4.4.1 矩形内花键精度设计 |
4.4.2 内径D1尺寸精度设计 |
4.4.3 左端面平键键槽精度设计 |
4.4.4 外圆柱面d2、d3、d4、d5精度设计 |
4.4.5 其它精度设计 |
4.4.6 精度设计工程图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验证与标定 |
5.1 样件试制 |
5.1.1 花键轴和传动套的工艺过程 |
5.1.2 花键轴和传动套实物 |
5.2 整机装配调试与改进 |
5.2.1 整机装配调试 |
5.2.2 问题分析 |
5.2.3 改进设计 |
5.3 性能试验 |
5.3.1 花键轴和传动套加载性能实验 |
5.3.2 检定仪整机性能试验 |
5.4 自动化全量程扭矩检定仪标定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高强度螺栓电动定扭矩拧紧扳手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强度螺栓拧紧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2 高强度螺栓拧紧设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扳手测控系统总体方案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扭矩控制方案 |
2.2.2 整体机械结构方案 |
2.2.3 螺栓抒紧测控系统硬件方案 |
2.2.4 测控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测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1.1 主控制芯片选型 |
3.1.2 测控系统主控板电路方案 |
3.2 系统运行基础模块 |
3.2.1 电源模块 |
3.2.2 最小系统模块 |
3.2.3 HMI交互模块 |
3.3 信号采集模块 |
3.3.1 A/D数据采集模块 |
3.3.2 角度采集模块 |
3.3.3 时间模块 |
3.3.4 二维码采集模块 |
3.4 数据传输与存储模块 |
3.4.1 无线传输和USB传输 |
3.4.2 数据存储模块 |
3.5 电机控制模块设计 |
3.6 硬件故障影响分析与检测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
4.2 操作界面设计 |
4.3 扭矩数据采集及处理 |
4.3.1 AD信号采集 |
4.3.2 六点静态标定 |
4.3.3 六点快速标定 |
4.3.4 自动标定控制补偿算法 |
4.4 螺栓拧紧控制方式 |
4.4.1 定扭矩控制方式 |
4.4.2 定角度输出控制 |
4.5 无线通信 |
4.5.1 无线通信配置界面 |
4.5.2 连接功能设计 |
4.5.3 无线数据传输设计 |
4.6 二维码识别与处理 |
4.7 数据存储系统设计 |
4.8 测控系统故障容错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功能实现与性能分析 |
5.1 功能实现 |
5.1.1 硬件平台搭建 |
5.1.2 系统关键功能调试 |
5.2 性能分析 |
5.2.1 控制精度性能分析 |
5.2.2 数据传输完整性分析 |
5.2.3 故障自诊断及其控制分析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便携式数控定扭矩扳手控制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电动扳手的现状 |
1.3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便携式数控定扭矩扳手控制器的控制原理和控制方法 |
2.1 电动扳手的控制原理 |
2.1.1 永磁式直流电动机 |
2.1.2 直流电动机转矩特性 |
2.2 电动扳手常用的驱动和控制方式 |
2.2.1 电动扳手常用的驱动方式 |
2.2.2 电动扳手常用的控制方法 |
2.3 直流电机的启停方式分析 |
第三章 便携式数控定扭矩扳手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1 系统主控制器模块 |
3.1.1 基于PIC16F877A的最小系统模块 |
3.1.2 基于AT21C512的外部E~2PROM模块 |
3.1.3 基于RS-485的通讯模块 |
3.1.4 基于Pickit3.5的程序编译下载模块 |
3.2 电机驱动模块 |
3.3 电流检测模块 |
3.4 转速检测模块 |
3.5 电源模块 |
3.6 人机交互模块 |
3.7 系统保护模块 |
3.7.1 蓄电池欠电压保护模块 |
3.7.2 电机温升保护模块 |
3.7.3 过电流保护模块 |
第四章 便携式数控定扭矩扳手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4.1 电动扳手控制器软件的设计流程 |
4.2 PWM软启动程序 |
4.3 电机转速采集程序 |
4.4 A/D采集程序 |
4.5 液晶显示程序 |
4.6 按键处理程序 |
4.7 外部E~2PROM数据读写程序 |
4.8 上位机通讯的介绍 |
第五章 电动扳手系统调试和实验结果分析 |
5.1 系统装配和测量平台的搭建 |
5.2 测量扭矩结果分析 |
5.3 参数校准模型简介 |
第六章 课题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工作总结 |
6.2 课题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电动液压扭矩扳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液压扭矩扳手简介 |
1.1 液压扭矩扳手工作头分类及特点 |
1.2 液压扭矩扳手专用泵站及特点 |
1.3 液压扭矩扳手专用油管的特点 |
2 液压扭矩扳手的结构 |
2.1 液压扭矩扳手主要结构 |
2.2 结构介绍 |
3 液压扭矩扳手的工作原理 |
3.1 液压扳手的工作原理 |
3.2 液压扳手专用泵的工作原理 |
4 液压扭矩扳手的选择 |
4.1 使用空间 |
4.2 螺栓强度等级与扭矩 |
5 液压扭矩扳手使用前的准备 |
5.1 接头连接 |
5.2 接头检查 |
5.3 连接件不能随意变动 |
5.4 正确连接A、B口 |
5.5 电气连接前检查 |
5.6 检查油管 |
5.7 检查液压油 |
5.7.1 检查油位 |
5.7.2 检查接头等连接情况 |
6 液压扭矩扳手的试运行 |
7 液压扭矩扳手的使用 |
8 液压扭矩扳手的维护 |
9 液压扳手故障与排除 |
1 0 液压扭矩扳手注意事项 |
1 1 电动液压扭矩扳手在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装备上的应用 |
1 2 结论 |
(10)具有数字显示功能的定扭矩扳手专利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显扭矩扳手专利申请总体分析 |
1.1 专利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申请地域分布 |
2 数显扭矩扳手的主要技术分支的发展 |
3 国内申请人类型分布 |
4 总结与建议 |
四、一种新型扭矩扳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电动螺栓定扭矩拧紧扳手控制系统的研究[D]. 夏政诚. 安徽大学, 2020(07)
- [2]面棘轮式液压扭矩扳手的设计[J]. 田野,华剑,李美求. 南方农机, 2020(06)
- [3]一种自适应滤波数显扭力扳手的设计[D]. 朱凤. 江苏大学, 2019(05)
- [4]列车总装车间智能扭矩扳手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D]. 邓晓欧.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5]一种新型汽车驻车力调整方法[J]. 肖家良,罗胜东.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11)
- [6]自动化全量程扭矩检定仪扭矩传动装置关键零件设计[D]. 孙俊茹.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7]高强度螺栓电动定扭矩拧紧扳手测控系统设计[D]. 张振京. 山东大学, 2018(01)
- [8]便携式数控定扭矩扳手控制器的研究与开发[D]. 李叶青. 安徽大学, 2018(11)
- [9]电动液压扭矩扳手的应用[J]. 王春良,李晓光,吕留付,王赏. 机床与液压, 2016(16)
- [10]具有数字显示功能的定扭矩扳手专利技术浅析[J]. 罗曦. 科技视界, 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