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离子导电性能论文-陈君

氧离子导电性能论文-陈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离子导电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属硫属化合物,单晶导电性,整流效应

氧离子导电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陈君[1](2018)在《金属硫属化合物的掺杂及其整流效应和离子导电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分子整流器作为实现分子电子线路的基本元件,几乎所有具有逻辑功能的器件都可以用其来实现。分子整流器是基于分子电子学的基础,以多个或单个有机小分子为主体材料设计的一种器件,但是其具有性能不稳定、可重复性差、整流比低、机理不清楚以及不可控性等缺陷。离子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整流效应的研究目前尚未报道。本论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叁例金属硫属化合物FJU-68-n([enH]0.5Cu1.5-xAgxSn0.5S2,en=乙二胺,Cu/Ag比n=(1.5-x)/x=2.2、2.3或2.4)。FJU-68-n是乙二胺一价阳离子支撑的[Cu1.5-xAgxSn0.5S2]二维层状材料。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含量,很容易实现产物中Cu/Ag 比的控制。FJU-68-n叁个化合物沿叁个晶轴方向a、b、c的单晶整流和单晶离子导体性能测试表明掺杂的FJU-68-n的伏安特性都表现出整流效应,而没有掺杂的(enH)2Cu8Sn3S12未观察到整流效应。增大Cu/Ag 比,会系统增大晶轴a方向的离子导电率和整流比,Cu/Ag 比从2.2增大到2.4,整流比从14变到107,增大8倍;80 ℃的离子电导率从4.80×10-4变到4.8×10-2 S·cm-1,增大了约100倍。但是调节Cu/Ag 比对晶轴b或c方向上的离子导电率和整流比影响不大。这些说明金属离子的掺杂而产生结构上的不对称和无序化是FJU-68具有整流效应的主要原因,整流比可以通过调节层内铜银离子沿着a轴在层间的迁移进行控制。这为调控半导体整流器件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论文还用溶剂1,2-丙二胺代替乙二胺合成了叁例金属硫属化合物FJU-69([1,2-dapH]0.5Cu1.5-xAgxSn0.5S2,1,2-dapH=1,2-丙二胺,Cu/Ag比n=(l1.5-x)/x=2.2、2.3或2.4),该材料和FJU-68相比,在同样的条件下导电率下降很多倍,证明了溶剂对材料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本论文还合成了一例简单的硫锡化合物FJU-70,并测试了其导电性,并且希望以它为基本结构单元,合成出新的多元金属硫属化合物。(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5)

杨甜甜,曹珍珠[2](2016)在《锰掺杂石榴石型锆酸镧锂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离子导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类石榴石型晶体结构的固体电解质Li_7La_3Zr_2O_(12)(LLZO)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固体电解质材料~([1])。但是其离子电导率相对液体电解质来说偏低。研究表明通过不同离子掺杂~([2]),可以促进烧结,调整锂离子浓度与空位浓度比例稳定立方相结构,改善陶瓷样品的微结构以及致密度,从而提高锂离子电导率。相比固相法,溶胶凝胶法能在更低的温度下合成具有立方相结构锰掺杂的LLZO。锰掺杂的LLZO体系尚未被研究,因此本文采用溶(本文来源于《第18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11-03)

杨树颜,焦元启,骆伟新[3](2016)在《纳米氧化镧掺杂PEO基SPEs的离子导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PEO为基体,掺杂纳米氧化镧(nano-La_2O_3),利用溶液浇铸的方法,制备nano-La_2O_3复合型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s),并且表征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和热力学性能。DSC分析表明,nano-La_2O_3有效地抑制了PEO的结晶,提高聚合物的无定型程度。SPEs电导率随着nano-La_2O_3含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nanoLa_2O_3含量为6%(质量分数)时,SPEs在30℃下电导率达到最大2.10×10~(-5)S/cm,在80℃下达到2.64×10~(-3)S/cm,并且离子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VTF方程。TG分析表明SPE-6的开始分解温度达到32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表明了掺杂nano-La_2O_3的PEO基SPEs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6年03期)

余琪,张枫,徐庆,黄端平[4](2016)在《Bi_2Cu_(0.1)V_(0.9)O_(5.35-δ)氧离子导体的显微结构与氧离子导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相反应法和柠檬酸-EDTA法制备了具有单一Aurivillius结构的Bi_2Cu_(0.1)V_(0.9)O_(5.35-δ)陶瓷样品,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陶瓷样品的显微结构,采用交流阻抗谱法研究了陶瓷样品在升/降温循环过程中的氧离子导电性能。结果表明,陶瓷样品的显微结构对升/降温循环过程中的氧离子导电行为有显着的影响。与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的大晶粒陶瓷样品相比,采用柠檬酸-EDTA法制备的陶瓷样品具有晶粒细小均匀的显微结构,能够有效抑制在升/降温循环过程中陶瓷样品氧离子总电导率的热滞现象。(本文来源于《现代技术陶瓷》期刊2016年03期)

耿树新[5](2015)在《不同离子取代对Li_3Sc_2(PO_4)_3化合物离子导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Li_3Sc_2(PO_4)_3是属于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结构的快离子导体,因内部存在叁维的离子传导通道导致其可能具有很好的离子导电性能。作为纯固态电解质材料,Li_3Sc_2(PO_4)_3在空气中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它能够克服目前锂离子电池由于使用可燃有机液态电解质带来的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然而,纯的Li_3Sc_2(PO_4)_3化合物离子导电性能较差,不能满足高能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要求。如何提高Li_3Sc_2(PO_4)_3快离子导体离子导电性能成为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在课题组以往SiO44-取代Li_3Sc_2(PO_4)_3中PO43-阴离子的基础上,首先尝试利用Al3+对Li3.15Sc2(PO4)2.85(SiO4)0.15中的Sc3+进行部分掺杂,以改善其离子导电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l3+掺杂量的不断增加,样品的离子电导率呈抛物线规律变化,并在Al3+掺杂浓度为0.45时,样品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最大值(σ298=1.04×10-3 S/m),同时相应的离子传导激活能为42.45 kJ/mol。其次,利用Li BO2做助熔剂对上述样品进行改性,结果表明:LiBO2的加入改善了样品的烧结性能,但对材料的离子电导性能没有明显改善。27Al MAS-NMR测试结果表明:所掺杂的Al(OH)3大部分以八面体形式存在,起到了部分替代Li3.15Sc2(PO4)2.85(SiO4)0.15中Sc3+阳离子的作用。以V_2O_5为原料用VO_4~(3-)对Li_3Sc_2(PO_4)_3中的PO43-进行阴离子取代,制备了Li_3Sc_2(PO_4)_3-y(VO4)y(y=0~2.0)系列样品。当y≤1.2时,能形成均一的Li_3Sc_2(PO_4)_3-y(VO4)y化合物,进一步提高VO_4~(3-)掺入量,材料中出现了VPO5,V(PO3)3和ScVO4等杂质相。烧结处理的结果表明:用VO_4~(3-)替代Li_3Sc_2(PO_4)_3中的PO43-不仅使样品的孔隙率明显降低,烧结性能显着改善,而且成型效果也得到明显改善。随着VO_4~(3-)掺入量的增加,样品的电导率提高,相应的离子传导激活能降低。当y=1.5时,样品的室温电导率最大(σ298=8.41×10-3 S/m),同时相应的离子传导激活能最小(Ea=39.65 kJ/mol)。这一电导率值与未掺杂的相比提高了两个数量级,是Zr4+-替代和SiO44--替代样品的9倍。电子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y≤1.5的样品电子电导率占总电导率的比率<1%,说明本研究所制备的VO_4~(3-)取代的Li_3Sc_2(PO_4)_3样品是纯的锂离子快离子导体。综上,VO_4~(3-)阴离子取代对于改善Li_3Sc_2(PO_4)_3化合物的离子电导率是一种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杨树颜,刘治猛,焦元启,刘煜平,骆伟新[6](2014)在《纳米氧化镧改性PEO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无机填料改性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并且改性效果好,不仅能改善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并且能提高电解质的机械性能,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改性方法。1998年,F.Croce等~([1])人首次尝试掺杂纳米二氧化钛改性PEO制备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s),意外发现纳米二氧化钛改性效果良好,极大地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当添(本文来源于《第17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8-02)

曹雪燕[7](2014)在《掺杂锂镧锆氧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离子导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高、质量轻、比能量高、无记忆效应、无污染、自放电小、寿命长等优点,成为当前很有应用前景的一种储能装置,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近年来发现锂离子电池中有机液体电解质存在众多安全性问题。固体电解质因其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优点,成为替代有机液体电解质的最佳选择。石榴石结构固体氧化物电解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固体电解质,具有高化学、电化学稳定性以及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电解质之一。但是该类电解质电导率相对于液体电解质偏低,如何提高其电导率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分别采用传统固相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Ba-Sb双掺杂的Li7La3Zr2O12及Al掺杂Li7La3Zr2O12,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阿基米德排水法、扫描电子显微镜、交流阻抗谱等手段对所得样品进行结构及性能表征,具体内容如下:采用传统固相法在900℃保温6h合成Ba-Sb双掺杂Li6.925+xLa3-xBaxZr1.925Sb0.075O12(0≤x≤0.08)粉体,并在1180℃保温6h烧结得到陶瓷样品。Li6.925+xLa3-xBaxZr1.925Sb0.075O12(0≤x≤0.08)体系样品均为立方相石榴石结构,并发现采用了Ba和Sb共掺时,低掺杂量无杂相生成。密度测试结果表明组成x=0.02的样品的致密度最高,达到95%。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该组成样品的晶界存在一层特殊的薄膜,这层薄膜的存在促进了Li+在晶粒间的迁移,增加了样品的致密度,降低了晶界阻抗,从而提高样品的总电导率。组成x=0.02的样品的性能最优,晶界以及总电导率分别达到9.8710-4S/cm及1.7710-4S/cm,总离子迁移激活能为0.25eV。采用溶胶凝胶法在900℃保温6h合成Li7-3xAlxLa3Zr2O12(0≤x≤0.15)粉体。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粉体颗粒尺寸均小于5μm,远远小于传统固相法。在1135℃保温3h烧结得到Li7-3xAlxLa3Zr2O12(0≤x≤0.15)陶瓷样品。XRD结果显示,未掺杂的LLZO呈现四方结构。未掺杂的LLZO陶瓷样品晶粒比较粗大,其间包含少量巨型晶粒,有大量气孔存在。掺杂量x≥0.05,样品的衍射峰由四方相转变为立方相结构。掺入Al使晶粒尺寸逐渐变小,晶粒大小变得均匀,气孔数量减少,陶瓷的致密度增加。组成x=0.10的样品的性能最优,晶粒、晶界及总电导率分别达到2.0110-4S/cm、4.9010-4S/cm及1.4310-4S/cm,对应激活能为0.29eV。(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骆伟新[8](2014)在《梳状聚甲基丙烯酸酯类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离子导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效率高、环保、无污染、安全等优势,因此广泛应用到便携式电子产品上,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相机等等。传统液态电解质易挥发、泄漏,遇火容易燃烧,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的机械性能差和热稳定性不佳。而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能有效克服电解液和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缺陷,因此在锂离子电池行业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本文以MMA与PEGMEMA475做为单体,合成一系列MMA含量不同的梳状聚甲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FTIR和1H-NMR表征聚合物的结构与设计的相一致。DSC和XRD表明梳状聚合物是无定型的,分子链的运动性强,TG分析表明梳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不同MMA含量的梳状聚合物作为基体树脂,掺杂高氯酸锂制备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并且研究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机理、电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梳状聚合物中的醚键与锂离子、主链的羰基与锂离子均存在配位络合作用。并且高氯酸锂在浓度低时,主要是自由移动的离子状态存在;当高氯酸锂的浓度高时,其主要以离子对的形式存在。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随着高氯酸锂的浓度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当高氯酸锂的浓度为24wt%时,SPE-9-1、SPE-12-1的离子电导率达到最大,分别为7.03×10-5S/cm、6.82×10-5S/cm。并且聚合物电解质体系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VTF方程。线性扫描伏安法表明SPE-9-1-24%的电化学稳定性为4.1V,这与循环伏安法的测试结果是一致的。TG测试表明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分解温度达24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拉伸实验表明梳状聚合物包含的极性羰基,有利于提高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力学性能。利用不同分子量的PEGMEMA与MMA进行共聚,合成一系列PEO支链长度不同的梳状聚合物,FTIR和1H-NMR表征聚合物的结构与设计的相一致。并利用DSC和TG表征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能。以PEO支链长度不同的梳状聚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基体树脂,制备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并研究支链对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PEO支链有利于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SPE-950-24%在室温下电导率达到7.67×10-5S/cm,其柔性PEO支链是有利于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并且其离子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VTF方程。其电化学稳定性达到4.3V,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TG分析表明,聚合物电解质的开始分解温度都在210℃左右,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拉伸实验表明,聚合物中的柔性PEO支链会降低聚合物电解质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5-20)

张枫[9](2014)在《Bi_2Cu_(0.1-x)W_xV_(0.9)O_(5.35-δ)体系的化学法合成制备与中低温氧离子导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i2VO5.5体系层状类钙钛矿结构复合氧化物在中低温(400-600℃)范围内具有优异的氧离子导电性能,在氧分离膜、膜催化反应器、氧敏传感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针对Bi2VO5.5体系中低温氧离子导体材料在合成与制备和氧离子导电性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以Bi2Cu0.1-xWxV0.9O5.35-δ(x=0-0.08)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索Bi2Cu0.1-xWxV0.9O5.35-δ体系的化学合成与制备新工艺,研究合成方法、制备工艺和组成对该体系的晶体结构、显微结构、氧离子导电性能和相变行为的影响,分析Bi2Cu0.1-xWxV0.9O5.35-δ体系的氧离子导电性能与相变行为的关联及其内在机制,探讨优化该体系的氧离子导电性能的可行途径。采用柠檬酸-EDTA法合成了Bi2Cu0.1-xWxV0.9O5.35-δ(x=0-0.08)体系粉体,研究了合成工艺条件与合成粉体的物相组成和颗粒形态的关系;考察了合成粉体的烧结性能,研究了烧结工艺条件对陶瓷样品致密度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柠檬酸和EDTA为复合配合物有利于合成产物的形成,可以在低的热处理温度下(450-500℃)和较短的热处理时间内(~1h)合成出具有单一Aurivillius结构、颗粒细小均匀(平均颗粒粒度~80nm)的合成粉体;合成粉体具有优良的烧结活性,可以有效降低陶瓷样品的烧结温度,在640℃的烧结温度下制备出致密的Bi2Cu0.1-xWxV0.9O5.35-δ体系陶瓷样品(相对密度~94%),陶瓷样品的晶粒细小均匀,平均晶粒粒度为~2μm,远远小于采用常规固相法制备陶瓷样品晶粒粒度的水平(~12μm)。采用交流阻抗谱法研究了Bi2Cu0.1V0.9O5.35-δ陶瓷样品的氧离子导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升/降温循环过程中,常规固相法制备陶瓷样品和柠檬酸-EDTA法制备陶瓷样品均在380-420℃温度范围内呈现出氧离子导电活化能的变化,陶瓷样品在低温段(<340℃)的氧离子导电活化能(~0.6eV)明显高于其在高温段(>420℃)的氧离子导电活化能(~0.3eV)。同时,在升/降温循环过程中,常规固相法制备陶瓷样品的氧离子导电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热滞现象,柠檬酸-EDTA法制备陶瓷样品的氧离子导电性能则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无明显的氧离子电导率的热滞行为。此外,在高温段,常规固相法制备陶瓷样品和柠檬酸-EDTA法制备陶瓷样品的氧离子导电性能基本相当;在低温段,柠檬酸-EDTA法制备陶瓷样品的氧离子导电性能明显优于常规固相法制备陶瓷样品的氧离子导电性能。采用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热膨胀曲线分析、X射线分析等方法并结合氧离子导电性能分析,研究了Bi2Cu0.1V0.9O5.35-δ陶瓷样品的相变行为。研究结果证实,在室温下,常规固相法制备陶瓷样品和柠檬酸-EDTA法制备陶瓷样品均为四方结构。随着温度的变化,这两种陶瓷样品均发生γ′-γ相变,对应于钒氧多面体层中氧空位排列状态的部分有序与无序之间的转变。研究结果还表明,陶瓷样品的这种有序-无序相变是在400℃附近一定温度范围内发生的渐变过程,陶瓷样品的显微结构、热历史等因素对其有序-无序相变行为有显着影响,陶瓷样品的有序-无序相变过程的进行决定于钒氧多面体层中氧离子与氧空位之间相互交换位置的动力学过程,与钒氧多面体层中氧离子的运动具有本质的联系。基于以上对氧离子导电性能和有序-无序相变行为的研究结果,分析了Bi2Cu0.1V0.9O5.35-δ的氧离子导电行为与有序-无序相变过程之间的关联及其内在机制。分析结果认为,在升温过程和降温过程中,钒氧多面体层中的氧空位分布状态的调整在热力学性质上有明显差别,氧离子运动在动力学行为上也存在差异,对陶瓷样品的氧离子导电性能和有序-无序相变过程的进行都产生影响。形成晶粒细小的显微结构可以增强晶粒之间的应力作用,促进钒氧多面体层中氧离子的运动,有利于升温过程中氧空位的排列状态由部分有序向无序转变过程的进行,并可以有效抑制升/降温循环过程中氧离子导电行为的热滞现象。研究了Bi2Cu0.1-xWxV0.9O5.35-δ体系陶瓷样品的晶体结构和氧离子导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W6+离子含量对Bi2Cu0.1-xWxV0.9O5.35-δ体系陶瓷样品的晶体结构具有显著影响。x≤0.05时,陶瓷样品在室温下保持四方相结构;x=0.08时,陶瓷样品在室温下为正交相结构。对于四方相的陶瓷样品,高价态W6+离子的引入能够削弱其晶体结构中陷阱型缺陷对氧空位的束缚作用,有利于氧离子在钒氧多面体层中的运动。随着W6+离子的增加,四方相陶瓷样品的氧离子电导率趋于提高。当x=0.05时,陶瓷样品在600℃下的氧离子电导率达到1.4×10-1S/cm。(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4-03-01)

曹珍珠,任伟,刘进荣,李国荣,高艳芳[10](2014)在《Sb掺杂Li_7La_3Zr_2O_(12)陶瓷的显微结构及离子导电性能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锑掺杂的锆镧酸锂固体电解质陶瓷。对陶瓷的晶体结构、显微结构及元素分布、离子电导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少量锑掺杂可明显提高锆镧酸锂固体电解质陶瓷的离子电导率。1160℃烧结的锑掺杂固体电解质中,晶粒表面形成无定型的薄膜。此薄膜抑制了晶粒生长,消除了晶界上的气孔,提高了陶瓷致密度,提高了陶瓷的离子导电率。1160℃烧结得到的Li6.925La3Zr1.925Sb0.075O12陶瓷离子电导率高达3.40×10-4 S/cm。(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氧离子导电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引言】类石榴石型晶体结构的固体电解质Li_7La_3Zr_2O_(12)(LLZO)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固体电解质材料~([1])。但是其离子电导率相对液体电解质来说偏低。研究表明通过不同离子掺杂~([2]),可以促进烧结,调整锂离子浓度与空位浓度比例稳定立方相结构,改善陶瓷样品的微结构以及致密度,从而提高锂离子电导率。相比固相法,溶胶凝胶法能在更低的温度下合成具有立方相结构锰掺杂的LLZO。锰掺杂的LLZO体系尚未被研究,因此本文采用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离子导电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陈君.金属硫属化合物的掺杂及其整流效应和离子导电性能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2].杨甜甜,曹珍珠.锰掺杂石榴石型锆酸镧锂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离子导电性能研究[C].第18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论文集.2016

[3].杨树颜,焦元启,骆伟新.纳米氧化镧掺杂PEO基SPEs的离子导电性能研究[J].稀土.2016

[4].余琪,张枫,徐庆,黄端平.Bi_2Cu_(0.1)V_(0.9)O_(5.35-δ)氧离子导体的显微结构与氧离子导电性能[J].现代技术陶瓷.2016

[5].耿树新.不同离子取代对Li_3Sc_2(PO_4)_3化合物离子导电性能的影响[D].河北工业大学.2015

[6].杨树颜,刘治猛,焦元启,刘煜平,骆伟新.纳米氧化镧改性PEO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能研究[C].第17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4

[7].曹雪燕.掺杂锂镧锆氧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离子导电性能[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4

[8].骆伟新.梳状聚甲基丙烯酸酯类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离子导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9].张枫.Bi_2Cu_(0.1-x)W_xV_(0.9)O_(5.35-δ)体系的化学法合成制备与中低温氧离子导电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10].曹珍珠,任伟,刘进荣,李国荣,高艳芳.Sb掺杂Li_7La_3Zr_2O_(12)陶瓷的显微结构及离子导电性能研究(英文)[J].无机材料学报.2014

标签:;  ;  ;  

氧离子导电性能论文-陈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