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安全依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边缘性人格障碍,童年创伤,不安全依恋,不良情绪调节方式
不安全依恋论文文献综述
彭婉蓉,刘朝霞,蚁金瑶[1](2019)在《不良情绪调节方式中介童年创伤与不安全依恋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一种以不稳定的情绪调节、冲动控制、人际关系及自我意向为特征的轴Ⅱ类精神疾病。童年创伤与不安全依恋是BPD的重要发病因素,不良的情绪调节方式与童年创伤和不安全依恋有关,本研究拟探索BPD的危险因素,并综合分析童年创伤、不安全依恋、不良情绪调节方式和BPD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有1043名大学生和650名心理科临床患者完成了边缘性症状清单(BSL-23)、人格诊断问卷(PDQ-4+)、童年期创伤问卷(CTQ)、依恋方式问卷(ASQ)、认知性情绪调节方式问卷(CERQ)、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状态焦虑量表(SAI)。根据PDQ-4+的划界分将被试划分为BPD阳性组与BPD阴性组,在大学生和临床样本中分别比较阳性组与阴性组在各量表得分上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探索BPD的危险因素。将CES-D得分、SAI得分及相关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使用M-Plus7.4在大学生与临床样本中分别进行路径分析,构建童年创伤、不安全性依恋、不良情绪调节方式与BPD症状严重程度相互作用的模型。结果:(1)在大学生与临床样本中,BPD阳性组的BSL-23、CTQ、ASQ不安全依恋分量表、CERQ不良情绪调节方式分量表、CES-D及SAI得分均显着高于BPD阴性组(p<0.05);(2)大学生中,主观社会地位、焦虑抑郁、童年情绪虐待、不安全性依恋(需要赞扬与关系性多虑)、不良情绪调节方式(自责和灾难化等)均为BPD的危险因素(p<0.05);(3)临床患者中,低教育程度、焦虑抑郁、童年情绪虐待、不安全性依恋(关系性多虑与关系次要化)、不良情绪调节方式(责怪他人)均为BPD危险因素(p<0.05)。(4)在大学生及临床样本中,控制焦虑抑郁水平与相关人口学变量后,以下路径均达到显着水平:童年创伤→BPD、童年创伤→不良情绪调节方式→BPD、童年创伤→不安全依恋→不良情绪调节方式→BPD(p<0.05)。结论:(1)童年创伤、不安全依恋与不良情绪调节方式均是BPD的危险因素;(2)不良情绪调节方式部分中介童年创伤对BPD症状的影响,不良情绪调节方式完全中介不安全依恋对BPD症状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周江萍,侯志瑾,徐梦飞[2](2019)在《不安全依恋在心理咨询中的转化:治疗距离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来访者的不安全依恋在心理咨询中的转化,探究治疗距离的中介作用以及来访者对咨询师依恋的调节作用。方法:对北京、上海6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61名来访者进行3次问卷追踪,前测填写亲密关系体验量表、中测和后测填写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依恋量表、治疗距离量表。结果:①依恋焦虑的来访者,感受到的过度疏远的修正性体验完全中介其依恋焦虑对增长的自主感变化的预测效应;②依恋回避的来访者,其回避得分直接预测增长的投入感的变化,但感受到的过度亲近的修正性体验的中介效应不显着;③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安全依恋不能显着调节修正性情绪体验对结果的预测效应。结论:来访者的依恋焦虑可以经由过度疏远的修正性体验,转化为自主感的增长,但依恋回避不能经由过度亲近的修正性体验,转化为投入感的增长,两者的转化机制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赖红仙[3](2019)在《探索不安全型依恋幼儿入园的有效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从出生到学龄期大致经历了:从胎内到胎外、吸乳到断乳、家庭到幼儿园、幼儿园到小学这样几次典型的环境转变。每一次的环境转换,不仅标志着幼儿生理方面的生长发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反映了幼儿心理、认知的发展。然而环境转换的突变性与心理发展的渐变性之间常会(本文来源于《发展导报》期刊2019-04-19)
邹苏[4](2018)在《大学生情侣不安全依恋现状及箱庭疗法的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目前同伴之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而恋爱关系是成人依恋的主要表现形式。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情侣中,属于不安全依恋的情侣占74.9%,同时众多研究发现,不安全依恋情侣比双方均为安全型依恋的情侣在恋爱关系中更容易遇到困难和挫折,更难以维持长期的令人满意的关系。国外在成人依恋理论的基础上,对亲密关系的心理辅导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国内恋爱咨询的实践研究才初露端倪。因此,对大学生情侣不安全依恋的现状调查及对不安全依恋情侣的干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扬州地区大学生情侣为研究对象,以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为工具,对招募的200对情侣进行调查,以了解当前大学生恋爱关系中依恋的总体情况。在保证组间同质性的情况下,从131对不安全依恋的情侣中随机抽取18对情侣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对干预组被试进行8次情侣箱庭干预,每周1次,而非干预组与干预组同一时段进入沙盘等候室自由活动,但对其不介入任何干预。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被试不安全依恋水平进行后测,以此论证箱庭疗法对不安全依恋情侣的干预效果。在整个实验结束后,对非干预组实施与干预组相同的干预。得出以下结果:(1)本研究调查样本中,个体安全型依恋占41.7%,不安全依恋共占58.3%,其中恐惧型与迷恋型居多,各占24.3%,冷漠型最少。(2)不安全依恋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回避维度上女生分数显着高于男生分数,而在焦虑维度上,男女生得分无显着差异。(3)情侣双方均为安全型的占25.1%,不安全依恋情侣占74.9%,且不安全依恋情侣焦虑、回避水平显着高于双方均为安全型依恋的情侣。(4)不同依恋类型的情侣恋爱持续时长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双方均为安全型的情侣、女生安全型男生不安全型的情侣恋爱时长均显着长于男安全女不安全、双方均不安全型的情侣。(5)干预前后干预组A(双方均不安全型)焦虑水平明显降低,干预组B、C(即一方安全一方不安全)在焦虑和回避两个因子上得分明显下降,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后测的恋爱满意度得分存在显着差异。非干预组被试得分前后测差异不显着,未表现出自然好转的趋势。(6)干预组箱庭作品的变化:自我像从部分有到全部有再到自我像更加的真实,由消极的自我评价走向积极的自我评价;被试的无意识内容逐渐变得流畅,二人的整合性明显增强;创伤主题数量逐渐减少,治愈主题数量呈上升趋势;大幅度动沙的箱庭作品数逐渐增多,未动沙作品数逐渐减少;不安全依恋情侣干预后箱庭制作时间逐渐缩短,趋于常态。综上所述,箱庭疗法能有效降低大学生情侣不安全依恋水平,提高恋爱满意度。八次箱庭干预,一方安全一方不安全的情侣干预效果优于双方均为不安全型。(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20)
柴菁[5](2018)在《大学生不安全依恋与抑郁的关系研究:自我宽恕与宽恕他人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抑郁在我国的发病趋势呈现上升的迹象,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心理健康的一大问题。抑郁是现今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原因,在高校心理咨询来访的大学生中,抑郁已经占到了所有主诉的第一位。大学生位于成年早期,处于“亲密-孤独”的心理社会阶段中,不安全依恋风格很可能会让他们难以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有更多的孤独感,从而造成他们的抑郁状况。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和发掘人们的积极特质,来挖掘人们的对抗抑郁的力量。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自我宽恕与宽恕他人作为中介变量纳入不安全依恋与抑郁的研究中,试图验证它们在这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的假设是自我宽恕与宽恕他人能够在不安全依恋与抑郁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选用了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作为被试,采用网络及现场发放问卷两种方式收集数据,一共使用了《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抑郁自评量表(CES-D)》、《Heartland宽恕量表》对370名在校学生进行数据收集,结果如下:1.大学生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自我宽恕、宽恕他人、抑郁不存在显着性别、户口所在地、专业、年龄、年级上的差异。2.宽恕他人与其是否为独生子女存在显着相关,非独生子女者的宽恕他人显着高于独生子女。3.大学生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与抑郁呈显着正相关,回避型依恋或焦虑型依恋的倾向越高,越容易有抑郁的症状。4.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与自我宽恕、宽恕他人呈显着负相关,回避型依恋或焦虑型依恋的倾向越高,越难以宽恕自己与他人所犯下的错误。5.自我宽恕、宽恕他人与抑郁呈显着负相关,越容易宽恕自己与他人犯下的错误的人,有着越低的抑郁倾向。6.自我宽恕、宽恕他人在不安全依恋与抑郁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的不安全依恋、自我宽恕、宽恕他人、抑郁两两相关,并且自我宽恕与宽恕他人是不安全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以上结果揭示了不安全依恋对抑郁的影响机制,并为后续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许露茜[6](2018)在《理情行为疗法视角下对成人不安全型依恋的个案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恋伴随着人一生的发展,不同的依恋类型决定了个体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和行为反应机制。与安全型依恋相比,依恋风格为不安全型的个体在人际关系处理,社会角色胜任和情绪情感体验上,多为消极的个人体验,不仅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降低不安全依恋水平,转变不安全型依恋为安全型依恋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成人依恋访谈问卷选取一位不安全型依恋者作为被试,运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其干预.咨询师主要采用理情行为疗法,配合人本主义和ACT疗法,干预结束后,对被试进行访谈和量表的测量,研究理情行为疗法的心理咨询在转变个体依恋类型上是否有效。本文测量工具为:成人依恋访谈(AAI)、症状自评量表(OQ-45.2)和人际问题量表(IIP-32)。研究结果如下:1)访谈结果的变化为:对父母消极的养育行为的评价更为积极;防御水平降低;矛盾焦虑型依恋水平降低,开始具备安全型特点。2)症状缓解主要表现为:主观困扰降低;人际关系得到缓解;但在社会角色上表现不明显。3)人际问题改善主要表现:报复心和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和距离感、社会抑制、自我牺牲四个因子分数大幅度下降;不自信自评分数呈现轻微下降趋势;支配和控制、过度屈从、过度需求自评分数无明显差异。总分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结论:理清行为疗法对不安全型依恋的干预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雪艳[7](2018)在《心理情景剧改善不安全依恋大学生亲密关系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亲密关系是个体在成年早期(18-25岁)的主要任务,对正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而言,能否发展好亲密关系对其生活、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亲密关系质量相对较低的不安全依恋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心理情景剧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不安全依恋大学生的亲密关系中的应用。本研究以当前恋爱时间六个月以上且成人依恋类型为不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其中实验组进行六次心理情景剧的团体辅导干预,对照组处于无干预的自然学习、生活状态。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亲密关系量表评估,所使用的量表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亲密关系要素量表和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叁个月进行追踪回访的质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成人依恋中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均与亲密关系存在显着的负相关;(2)心理情景剧的团体辅导对改善不安全依恋大学生群体的亲密关系质量效果显着,不安全依恋大学生的亲密关系满意度、自我暴露、承诺、相互依赖四个维度在实验干预后均得到了显着改善;(3)心理情景剧的团体辅导理论及据此所建构的方案在不安全依恋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3-01)
张云,朱晶晶,魏威,李燕[8](2017)在《学前儿童焦虑和不安全亲子依恋的交叉滞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焦虑是童年期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在不断成长变化,因此他们在面对压力或内心的冲突时,会产生焦虑的情绪。适度的焦虑是有助于儿童更好地完成任务并避免危险,有利于儿童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过度焦虑对日后的幼儿园适应会产生消极影响,并容易导致焦虑障碍,这是最为常见的儿童精神疾病之一,会使儿童出现许多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本研究将考察儿童焦虑与不安全亲子依恋的相互作用。研究采用短期追踪研究设计,研究被试为随机选取的上海地区243名3-6岁幼儿(Mage=4.58,SD=.57,男孩134名,占55.1%,小班儿童132名,占54.3%)。在Time1幼儿母亲完成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和亲子关系量表,在一年后(Time2),幼儿母亲再次完成对幼儿焦虑和亲子依恋的评定。因数据评定均来自于母亲,因此对幼儿母亲评定的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根据周浩和龙立荣(2004)推荐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设定公因子数为1,结果发现拟合指数(χ~2/df=4.21,RMSEA=.12,NFI=.50,GFI=.69)不理想,表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儿童焦虑和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儿童焦虑与不安全亲子依恋显着正相关;(2)儿童焦虑在一年时间内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3)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ime1的儿童焦虑可以显着预测Time2的不安全亲子依恋,而Time1的不安全亲子依恋不能显着预测Time2的儿童焦虑(见图1和图2)。(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席居哲,范家卉[9](2017)在《不安全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弹性和生命意义体验的链式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个体幸福感的预测因素中,成人依恋的作用日益被学界关注。已有证据显示,不安全依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通常也较低,然而,成人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索。已有研究发现,依恋可以有效预测个体的心理弹性和生命意义感;而心理弹性及生命意义感水平高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比较高;心理弹性也可以预测生命意义感,而意义感的增强似也可提升心理弹性。这提示,心理弹性和生命意义感可能在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联中起着一种复杂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成人依恋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生命意义感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16名成人(18-54岁)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存在显着负相关(r=-0.30, p <0.001),与心理弹性、生命意义体验存在显着正相关(r=0.49-0.50,p <0.001);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心理弹性、生命意义体验均存在显着负相关(r=-0.19--0.31,p <0.01);心理弹性与生命意义体验、生命意义寻求显着正相关(r=0.14-0.55, p <0.05);依恋的两个维度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28, r <0.001);生命意义感的两个维度即意义体验和意义寻求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15, r <0.01);而生命意义寻求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不显着(r <0.11,p>0.05)。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显示,心理弹性和生命意义体验在成人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提示,通过心理弹性和生命意义感的干预,有望给不安全依恋个体带来幸福感的提升。(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戴敏燕,刘万伦[10](2015)在《团体沙盘游戏辅导对改善不安全依恋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朱君等人的研究表明,有46.09%在校大学生受人际关系困扰,人际关系测量总分及其各因子与SCL-90的总分及其所有因子均存在显着正相关。~((1))说明在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继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刻不容缓。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干预,前人的研究以认知和行为干预为主,较(本文来源于《理论经纬》期刊2015年00期)
不安全依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考察来访者的不安全依恋在心理咨询中的转化,探究治疗距离的中介作用以及来访者对咨询师依恋的调节作用。方法:对北京、上海6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61名来访者进行3次问卷追踪,前测填写亲密关系体验量表、中测和后测填写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依恋量表、治疗距离量表。结果:①依恋焦虑的来访者,感受到的过度疏远的修正性体验完全中介其依恋焦虑对增长的自主感变化的预测效应;②依恋回避的来访者,其回避得分直接预测增长的投入感的变化,但感受到的过度亲近的修正性体验的中介效应不显着;③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安全依恋不能显着调节修正性情绪体验对结果的预测效应。结论:来访者的依恋焦虑可以经由过度疏远的修正性体验,转化为自主感的增长,但依恋回避不能经由过度亲近的修正性体验,转化为投入感的增长,两者的转化机制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安全依恋论文参考文献
[1].彭婉蓉,刘朝霞,蚁金瑶.不良情绪调节方式中介童年创伤与不安全依恋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周江萍,侯志瑾,徐梦飞.不安全依恋在心理咨询中的转化:治疗距离的视角[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3].赖红仙.探索不安全型依恋幼儿入园的有效策略[N].发展导报.2019
[4].邹苏.大学生情侣不安全依恋现状及箱庭疗法的干预研究[D].扬州大学.2018
[5].柴菁.大学生不安全依恋与抑郁的关系研究:自我宽恕与宽恕他人的中介作用[D].吉林大学.2018
[6].许露茜.理情行为疗法视角下对成人不安全型依恋的个案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7].李雪艳.心理情景剧改善不安全依恋大学生亲密关系的探索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8
[8].张云,朱晶晶,魏威,李燕.学前儿童焦虑和不安全亲子依恋的交叉滞后分析[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9].席居哲,范家卉.不安全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弹性和生命意义体验的链式中介模型[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10].戴敏燕,刘万伦.团体沙盘游戏辅导对改善不安全依恋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作用[J].理论经纬.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