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家的诗情——论朱熹诗歌的主题特征

新儒家的诗情——论朱熹诗歌的主题特征

一、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牟代群[1](2021)在《朱熹诗雪月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亦是理学家中最会作诗的诗人,其诗歌建树可与同时期诗人陆游相匹敌。其一生创作诗歌一千三百余首,诗歌独具风格,题材多样,有对自然物象的描写,有对个人际遇及家国情怀的抒发,有对民生时事的关注。其中,朱熹对自然物象中的雪意象和月意象的摘取尤为引人注目。诗人常于自然佳景中赏雪、吟月,或是以此作比,以雪之纯洁象征自我心境,或是以月之高洁象征自我品性。概言之,诗人对自然界中的雪和月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及构造了别致的诗歌意境,故而本文从诗歌意象入手,细数朱熹诗作中的雪意象和月意象,并论述二者作为自然意象,其所代表的内涵,诗歌意境的创造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从而探索朱熹内心深处的丰富世界,还原一个有别于正襟危坐的刻板道学夫子形象。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朱熹诗歌涉雪意象和月意象的诗篇进行辑录和考证,并考其阶段性创作及创作动机。第二章则是通过意象分析其深层次的情感内涵,雪洁白无瑕,贞洁耐寒的特性;月高居苍穹,孤寂凄寒的特点都充分展示了朱熹不为人知的一面,故而挖掘其二者意蕴,从而可窥朱熹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第三章着重意境书写,探索朱熹诗歌意象的意境构成。第四章是对朱熹诗歌意象描写的延伸,主要描写了雪意象和月意象的艺术特征,对于全面了解朱熹诗歌创作的创作倾向及创作中高超的艺术手法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从文学角度入手对朱熹诗作中雪意象和月意象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认识朱熹诗歌创作的创作理念及创作特点,从而可知除却理学作品外,朱熹亦是名饱含诗情,有着较高文学素养的诗人形象。同时通过对雪意象和月意象的研究可以诗证史,诗史互证,从而还原一个生活化、情感化的朱子形象。

谭升元[2](2020)在《朱熹酒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宋以降,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力足以同孔孟比肩。历来学界对朱熹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理学,对其他方面尤其是诗文的研究起步较晚,论之较少。朱熹在南宋便以诗名世,众体皆备,且很多诗歌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翻阅朱熹诗作,发现其诗作中常常有引酒入诗的现象,且占其全部诗作的十之一要多。在人们的印象中,酒与追求个性与自由是紧密联系的,对于提倡并力行“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而言,似有反常,也具深意。有鉴于此,本文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为底本,以《全宋诗》、《朱熹诗词编年笺注》为参考,辑录出朱熹与酒相关的诗作,并从这一角度切入,深入朱熹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探知朱熹酒诗背后的丰富意蕴。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朱熹酒诗创作情况与朱熹酒龄酒量进行论述。所谓朱熹酒诗创作情况包括酒诗总的篇目考证及阶段性创作的篇目情况。朱熹酒诗创作贯穿于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在这些酒诗中反复提及饮酒这一行为,可知朱熹好酒甚至嗜酒。参考相关研究资料,能推知其酒龄、酒量之大概。而各个阶段酒诗的创作多寡不一,这又与朱熹的人生经历相关。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朱熹酒事、对酒的功能认识的论述,包括朱熹酒诗中的提及的酒事、酒名、酒器,以及朱熹对“酒以成礼”与“酒以为乐”、酒为文人创作灵感的媒介、酒以解忧与酒壮豪情与饮酒抵御寒冷与伤身败体的酒的功能的认识。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朱熹酒诗的创作成因进行论述,包括礼乐和文人饮酒的传统、宋代盛行的饮酒风气、历次党争之祸以及朱熹的平生山水心的影响。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朱熹酒诗的审美创作进行论述,结合相关的诗论材料、朱熹的诗论主张及其酒诗本身,发现朱熹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平淡自然的风格,同时亦存豪放雄健之作;诗歌结构严谨,用事尚古;意境有余而理趣不足。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朱熹酒诗中的儒者情怀进行论述,包括忠君爱国与视民如伤、穷达同质的隐逸之思。研究中发现,朱熹酒诗中所展现的个人形象、蕴蓄的思想内涵这与其一贯给人正襟危坐、严肃古板的道学家形象大相径庭。朱熹的酒诗中纯粹的言理说教之作并不多,因此更能体现朱熹作为诗人而非理学家的一面,较能客观地体现朱熹的诗歌成就。朱熹作诗追求平淡自然的诗美风格,但其中不乏豪放雄健之作,并言诗不宜多作却又作了一千三百余首,酒或是主要诱因之一。同时,酒在朱熹的诗作中有着多重的深层义涵。故而本文以酒这一视角切入,为朱熹的诗歌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郑晓霞[3](2020)在《《朱子语类·论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朱熹的《朱子语类·论文》为中心,系统的论述了的朱熹的文学思想、文学思想的创作实践以及产生的影响。论文共六章:第一章,概述了朱熹的生平、朱熹的着述以及《朱子语类·论文》的形成过程。第二章,概述了《朱子语类·论文》的“论文”的特点。第三章,论述了《朱子语类·论文》的散文批评思想及创作实践,简述了朱熹对唐代和北宋两个时期散文作品的批评;第二节是从朱熹的游记、墓志和书札中分析了朱熹散文思想的创作实践。第四章,论述了《朱子语类·论文》的诗学思想及创作实践,简述了朱熹对先唐、唐和宋三个时代的诗歌的批评;第二节是从朱熹的哲理诗、咏怀诗和山水诗中分析了朱熹诗学思想的创作实践。第五章,论述了朱熹的辞赋论及辞赋创作实践。第六章,阐述了朱熹的散文思想、诗学思想产生的影响。

李兵[4](2020)在《朱熹诗写佛禅研究》文中指出朱熹早年出入佛老之间,虽此后径归儒圣,然不可否认的是,朱熹思想中有佛禅的思想因素。通过梳理朱熹的诗作可知,朱熹诗作中有大量涉佛写禅的作品,体现于佛禅语典、佛禅意象及佛禅境界的建构上。因而,对于朱熹诗中涉及佛禅的作品,应加以重视及研究。本文只针对朱熹的诗歌涉及佛禅的一脉作品进行研究,属于个案研究中的“个案”研究,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第一,一些学者对朱熹的诗文艺术、内容、思想已经进行了较为细密的分析和考论;第二,一些学者对朱熹禅学、理学、文学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释,但未能详细深入,这为本文的探讨留下了空间;第三,从考察角度出发,选择个案进行研究,既可以尽可能的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而谈,又可以很好地“以小窥大”。基于此三点考虑,本文将题目选定为“朱熹诗写佛禅研究”,将研究的视域集中在朱熹诗歌中佛禅思想原委和禅学境界。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朱熹诗写佛禅生成背景”。朱熹的诗写佛禅背景主要由四个因素构成,其一是其师学其来有自,朱熹初受学于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三人,这三人除了在道学上对朱熹进行指点以外,亦不讳谈佛禅之学,因而朱熹在此层面上是受到他们三人的被动影响。其次,朱熹曾与道谦、西林等僧人有密切往来,有谈禅论佛的经历,是朱熹主动与僧人们交往的思想碰撞。同时,宋室南渡,重崇佛教,加之佛教世俗化较之前代又有新的转向。得益于禅宗的影响力,文人习禅学佛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文人有意无意皆被禅宗思想影响,此四重因素构成了朱熹诗写佛禅的生成背景。第二章“朱熹诗写佛禅”的分类研究,主要是对朱熹诗写佛禅的文献进行分类研究,可分为诗涉禅家语典、禅寺禅僧、禅理禅境三类。通过整理可知,朱熹在不同时期对于佛禅的不同态度,从早年沉溺佛禅,而立的儒佛之辨,再到壮年反佛归儒,再至晚年融合兼采,无不展示了朱熹与佛禅之间复杂的关系。第三章“朱熹诗写佛禅发展历程”。朱熹诗写佛禅历经了三个阶段,早年朱熹沉溺佛老,这时期诗歌体现出浓厚的佛老意味。后经李侗点拨,其诗歌多为逃禅归儒之诗。在朱熹“一悟中和”后,朱熹诗涉佛禅态度转变为对佛禅的强烈批判,这一时期的诗作,除了歌咏自身理学成长的轨迹外,朱熹将理学与异端杂学完全对立起来,讥讽批判之意溢于言表。同时朱熹援禅入理,籍佛卫道,亦体现其诗禅理汇通之境界。第四章“朱熹诗写佛禅的审美创造”。朱熹诗中的佛禅因素,主要用于以禅写意,以禅创境。就以禅写意而言,体现为守寂禅趣及知足常乐和诗以言情及游赏之致两维,而就以禅创境而言,有空灵美、静寂美及淡远美三个审美层次。

张子琦[5](2020)在《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熹是南宋时着名的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本文以他在知南康军时期所创作的诗歌为研究对象,结合南宋时期的政治历史环境、南康地区的地理风貌,论述朱熹南康时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朱熹南康时期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个人心态的如实反映,反映出他迫切渴望收复失地、国家早日统一的志向,同时希望辞官归隐的心理状态。第一章首先对朱熹南康时期的诗歌,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分析。朱熹在南康的三年中,其诗歌也是他生活轨迹与个人心态的真实记录。第二章将朱熹南康时期诗歌按题材进行分类与探究,包括怀古言志诗、游览唱和诗和咏物寓意诗。朱熹以凭吊怀古来抒怀言志,借先贤之口而抒发自我之情;在观照庐山奇山俊水的过程中,体悟客观事物的理性,且以诗与友人互勉,借以表达意气相投的情志;南康时期的咏物诗生动传神、立意高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第三章从三个角度分别论述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的艺术特征,即自然平易的语言、理趣诗情的融合和萧散澹然的风格。朱熹的诗歌,语言自然朴素,成就了朱熹南康诗歌天然去雕饰的美;庐山的山水滋养诗人的性灵,使他在山川景象中领悟生命生生不息、变幻万千的哲理,融理趣入诗情。所谓萧散澹然,是朱熹南康时期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闲散自适、清婉出尘、萧然淡洁的高远气象。第四章论述朱熹南康时期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朱熹南康时期诗歌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有关白鹿洞书院的诗歌,极大地丰富了白鹿洞诗歌史,在诗歌内容上进一步丰富了文学创作和诗歌发展,在思想上记录并发扬了儒家传统与先贤风范。

张呈涵[6](2019)在《朱熹诗学对李睟光的影响研究 ——以《芝峰类说》的接受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熹和李睟光作为中国和朝鲜古代两位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对两国后世的诗论和诗歌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两者的诗学思想已经有了相当完备地研究,但是对两者诗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以李睟光的着作《芝峰类说》为中心,兼顾其他文本,研究朱熹诗学对李睟光的影响。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探讨朱熹在朝鲜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朱熹诗学随其理学思想进入了朝鲜半岛之后,经过几个世纪的酝酿发展,逐渐成为朝鲜官方的主流文学思想,对朝鲜文人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李睟光作为朝鲜朝中期的文人,在诗歌思想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朱熹诗学的影响。从李睟光在《芝峰类说》中对中国诗论的引用情况来看,李睟光不仅直接接受了朱熹的诗学思想,同时也通过严羽、魏庆之、罗大经等深受朱熹诗学影响的后世诗论家间接接受了朱熹的诗学思想。在具体的诗学思想上,李睟光对朱熹诗学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文道观”上,李睟光接受了朱熹“文以载道、以理为先”的文道关系思想,强调了道学的重要性先于文学。而在诗歌领域中,李睟光和朱熹一方面从道学的角度,贬低诗歌创作的地位,同时又从诗人角度,对诗歌创作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其次,李睟光诗学的“性情说”受到朱熹诗学的影响,将诗歌视为吟咏性情的手段,强调诗歌应该以表达诗人的天性和感情,同时又遵循朱熹“诗道之正”的诗教要求,从儒家的道德伦理规范角度对诗歌的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再次,李睟光诗学中的“自然观”受到朱熹诗学的影响,要求诗歌在情感表达上要有真实的感情,在创作上反对过分追求声律,一味用典,盲目模仿古人诗作的不良风气,在艺术风格上推崇平淡近理而又含蓄有味的诗歌风格。最后,李睟光的诗歌评论的方法与方式都受到朱熹由经学延伸而来的诗歌评论方法的影响,在诗歌评论中特别注重诗歌的音韵和训诂,对诗歌的注释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勘误,并对一些学者“穿凿附会”的诗歌解释方法做出了批判。同时,在诗歌评论的过程中,李睟光注重“涵泳自得”的运用,推崇反复熟读品味诗歌意味和艺术形象的诗歌赏析方法。虽然朱熹诗学对李睟光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李睟光对朱熹的诗学是有所取舍,有所发展的辩证接受。从朱熹对李睟光的影响中,我们能看出朱熹诗学在朝鲜古代诗学,乃至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能看到朝鲜古代文人对朱熹诗学思想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与发展。

甘秋月[7](2018)在《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文中提出朱熹为众人所知的身份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但他的诗人身份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朱熹诗数量繁多,《全宋诗》所收录的就有一千四百余首。他展示给世人的形象多是正襟危坐的道学家模样,而对生活情感上的流露却不多见。对家、国的爱与忠,是每个人内心都拥有的情怀,他也不例外。基于此,这篇论文以朱熹诗的家国情怀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他的生活情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前三章主要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为底本,以《全宋诗》为参考,从朱熹一千四百余首诗中将其家国情怀相关的诗分类整理出来,分别列为亲情伦常诗、爱国爱民诗、感怀不遇诗三个部分加以论述。第四章主要从美学角度探究朱熹家国情怀相关诗作的审美意蕴,发现其诗中呈现出意韵生动、豪放雄健、冲雅养志等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五章在前四章的基础上,探究朱熹忠孝观致因,主要从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及家学师承几个方面来论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亲情伦常诗创作概况的论述,包括孝悌及敬诸长辈和勉励诸弟子侄的作品。文章通过具体解读亲情伦常诗,结合朱熹诗论及孝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对其天伦观进行论述,发现其中以“敬”为本而表现出的“畏”、“爱”与“诚”的道德伦理情怀。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爱国爱民诗的论述,包括爱国忧时及同民忧乐的作品。文章通过具体解读爱国爱民诗,突出其丰富而深广的社会写实性,反映了朱熹勤于王事、寄身国运、关心百姓疾苦的忧国忧民思想意识,以及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第三章论述感怀不遇诗,主要从其生命易逝的感怀、政事不济的幽愤、超越不遇的达观三个方面来论述。通过对感怀不遇诗的探究,发现朱熹面对命运遭际时,幽愤之余,依然对国家寄予了深厚的关切,仍充满“世间无处不阳春”的达观心态,从而突显其现实教育意义。第四章从美学角度出发,简论朱熹诗的审美意蕴,发现其诗具有意韵生动、豪放雄健、冲淡养志的艺术特征,并结合其诗和诗论分别阐述。第五章论述其忠孝观致因,主要从历史渊源、时代背景以及家学师承几方面来探究,并发现忠孝观直接影响其家国情怀相关诗的创作。论文通过参考相关史籍文献,对朱熹家国情怀相关诗进行分类整编,通过对比朱熹诗与同时代及前人诗作在风格上的差异,并结合诗论分析其艺术特色。文章对朱熹家国情怀类诗的研究,旨在将他置于一个诗人的位置,挖掘其内心的情感世界及人文情怀。研究中发现朱熹也有与常人一样的生活情感,这与数百年来他在大众心中树立的道学家形象略有不同,也为学界对朱熹思想的研究贡献出微薄之力。

林春惠[8](2017)在《朱熹在福建武夷地区的诗歌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熹不仅是南宋的理学宗师,也是一位优秀诗人。本文以其在福建武夷地区创作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具体文本,结合宋代特定的历史政治环境、学术思潮、福建武夷地区的地理民俗,以及朱熹的成长教育环境、生平经历等方面,论述朱熹在福建武夷地区形成的诗学主张、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绪论简介学术界对朱熹诗歌的研究现状。正文共有三个部分:第一章展现以理学为主导、兼有佛老思想的家学师门对朱熹思想、性格、诗教观的影响,推崇古风,淡于技巧,提出萧散闲澹、平易自然、雄健豪放的诗歌批评标准;第二章论述朱熹在福建武夷地区诗歌创作的题材,分为山水田园诗、说理诗、交游诗、即事诗四类,主要结合山水田园乡村的景色、朱熹日常读书和斋居生活的体验、对时事民生的关注以及平时交游往来的唱和等,展现诗人在福建武夷地区经历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论学体物的感悟、平凡生活的图景等方面;第三章分析朱熹在福建武夷地区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创作实践呈阶段性,早期模拟,中期变化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体裁多样发展,晚期格调低沉。整体而言,诗歌语言具有自然平易的特点,语序完整,意脉畅达,善于白描,语言质朴,兼有用典、比兴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在自然山水、理学视角、气格品性、环境心境等的影响下,形成以萧散闲澹为主、兼有清新活泼、雄健豪放的诗歌风格。

邱蔚华[9](2017)在《朱熹文学与佛禅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朱熹佛禅思想、佛禅情结的生成受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福建佛禅炽盛的地域环境和家学师承与交游中充斥着援佛入儒的成长环境的影响。其文学思想与佛禅之渊源表现在:其文统论与禅宗统绪意识颇有渊源,其“文从道中流出”与佛禅心性论、“修辞立其诚”与“即心即佛”、“天生成腔子”蕴含的既融佛又辟佛的思想蕴旨以及“涵泳”作品接受论与佛教“无心”、“渐修”、“一悟百悟”等都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表现出朱熹文学思想与佛禅之间以理学为纽带的关联特色。此外,朱熹佛禅论蕴含丰富的文学观念:其佛经论渗透着丰富的文学创作观、对文学手法的深刻认识以及提供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其佛理批判说则反映出朱熹的文学功用观与学诗工夫论。其诗歌创作与佛禅之渊源有:首先,涉佛诗歌的创作动态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朱熹心路历程的变化与佛禅的微妙关系。其次,从朱熹诗佛禅旨趣看,朱熹诗既有以好佛、恋佛为旨趣的诗篇,也有以扬儒辟佛为旨趣的诗篇。再次,从佛语入诗情况看,朱熹涉佛诗主要可分为具有佛教色彩的一般语词入诗、以佛教概念和术语入诗、以佛教典故入诗和无佛语而以“状物”写禅韵之诗四类,通过追本溯源,发掘朱熹诗所蕴含的佛禅文化意蕴。最后,从美学层面看,朱熹涉佛诗蕴含着“思着的诗”之艺术美和“诗化的思”之文化美两个方面。其古文创作与佛禅之关系体现为,书、杂着、序、跋、记及丧葬类涉佛文体如祭文、墓表、墓志铭、神道碑等文体的古文,在思想内容、文学艺术、文献价值等方面与佛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语录体散文《朱子语类》与佛禅关系密切,体现为内容上广涉佛经之批评、佛理之论说、崇佛世风之批判等;佛语运用包括佛教典故、禅宗公案、禅宗杂语等。此外,其语言风格的通俗化、语体风格的奇特化,口传面授体式带来的语言情境化及譬喻方式的多样化与喻体的独特性都与佛禅有深厚的渊源。

蔡方鹿,赵聃[10](2017)在《百年来朱熹理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亦是着名文学家,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百年来学界对朱熹理学与其文学每一类别及文学着述的关系基本都有研究,并且不乏重要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有所不足,因而缺乏从总体上打通理学与文学关系的深刻见解。这就要求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和范围,从整个中国学术文、史、哲贯通联系的视域出发,结合时代与历史的发展来系统研究、深入探讨朱熹理学与文学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意义,以推动未来朱子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二、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朱熹诗雪月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篇目考证及创作成因
    第一节 篇目考证及阶段性创作
    第二节 创作成因
        一、雪、月意象的文学传统
        二、儒释道文化的影响
        三、殖志丘野的山水情志
        四、历次党争之祸的感怀
第二章 情感意蕴
    第一节 安贫乐道,固穷守节
    第二节 人生失意,思家怀友
    第三节 穷达一体,心系家国
    第四节 吾道当穷,党祸感怀
第三章 意境构造
    第一节 凄清孤切,寂寥清旷
    第二节 闲暇萧散,和谐静谧
    第三节 虚静交融,空寂澄明
第四章 艺术手法
    第一节 象征与用典
    第二节 雪意象组合
        (一)雪与梅
        (二)雪与月
        (三)雪与酒
    第三节 月意象组合
        (一)月与花
        (二)月与酒
        (三)月与山
    第四节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朱熹酒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酒诗界定
第一章 篇目、酒龄与酒量
    第一节 篇目及阶段性创作
    第二节 朱熹的酒龄与酒量
第二章 酒事及对酒与酒的功能认识
    第一节 酒事、酒名与酒器
        一、酒事
        二、酒之称名及考辨
        三、酒器
    第二节 功能认识
        一、酒以成礼与酒以为乐
        二、文人创作灵感之媒介
        三、酒以解忧与酒壮豪情
        四、抵御寒冷与伤身败体
第三章 创作成因
    第一节 礼乐及文人饮酒传统
    第二节 宋代盛行的饮酒风气
        一、皇帝至庶民,饮酒蔚然成风
        二、酒税为宋代重要的财政收入
    第三节 历次党争之祸的影响
    第四节 朱熹“山水心”使然
第四章 审美创造
    第一节 平淡自然,亦存豪放
    第二节 布置严谨,用事尚古
    第三节 意境有余,理趣不足
第五章 儒者情怀
    第一节 忠君爱国与视民如伤
        一、忠君爱国
        二、视民如伤
    第二节 穷达同质的隐逸之思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朱子语类·论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朱熹的生平及其着述
    第一节 朱熹的生平
    第二节 朱熹的着述
    第三节 《朱子语类·论文》
第二章 《朱子语类·论文》的“论文”的特点
    第一节 辩证文统观
    第二节 模仿前人,自在流出
    第三节 明理靠实
第三章 《朱子语类·论文》的散文批评思想及创作实践
    第一节 朱熹对唐宋散文的批评
        一、朱熹对唐代散文的批评
        二、朱熹对北宋散文的批评
    第二节 朱熹的散文创作
        一、朱熹的游记
        二、朱熹的传记短文
        三、朱熹的书札
第四章 《朱子语类·论文》的诗学思想及创作实践
    第一节 朱熹的诗学思想
    第二节 朱熹对唐宋诗歌的批评
        一、朱熹对先唐诗歌的批评
        二、朱熹对唐代诗歌的批评
        三、朱熹对宋代诗歌的批评
    第三节 朱熹的诗歌创作
        一、朱熹的哲理诗
        二、朱熹的咏怀诗
        三、朱熹的山水诗
第五章 朱熹的辞赋论及创作实践
    第一节 朱熹的辞赋论
    第二节 朱熹的辞赋创作
第六章 《朱子语类·论文》的影响
    第一节 朱熹散文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朱熹诗学思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朱熹诗写佛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朱熹诗写佛禅生成背景
    第一节 师承渊源
    第二节 僧人交游
    第三节 社会环境
    第四节 文化环境
第二章 朱熹诗写佛禅分类
    第一节 禅家语典
    第二节 禅寺
    第三节 禅僧
    第四节 禅理禅境
第三章 朱熹诗写佛禅发展历程
    第一节 尚禅学佛诗
        (一)尚禅访道
        (二)入禅求道
    第二节 逃禅归儒诗
        (一)亦儒亦禅
        (二)渐弃禅学
        (三)归本洛伊
    第三节 批禅守理诗
        (一)朱张会讲心性之辩
        (二)朱陆论辩理心之争
    第四节 禅理融汇诗
        (一)援禅入儒
        (二)卫道反击
第四章 朱熹诗写佛禅的审美创造
    第一节 以禅写意
        (一)守寂禅趣与知足常乐
        (二)诗以言情与游赏之致
    第二节 以禅创境
        (一)空灵美
        (二)静寂美
        (三)淡远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朱熹诗歌研究现状总括
        (二)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的创作概况
    第一节 初至南康,示盼归意
    第二节 建院赈灾,忧国忧民
    第三节 罢郡东归,作别庐山
第二章 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怀古言志诗——独有忧世心,寒灯共萧瑟
    第二节 游览唱和诗——眷眷山水心,幸此朱墨暇
        一、山水游览诗
        二、唱和赠答诗
    第三节 咏物寓意诗——白玉堂前树,风清月影残
        一、咏白鹿洞书院诗
        二、咏梅诗
第三章 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自然平易的语言
    第二节 理趣诗情的融合
    第三节 萧散澹然的风格
第四章 朱熹南康时期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白鹿洞书院诗——咏山林风月
    第二节 白鹿洞书院诗——咏儒家先贤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朱熹诗学对李睟光的影响研究 ——以《芝峰类说》的接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朱熹诗学在李睟光之前的传播情况
    2.1 朱熹生平及其诗学思想
    2.2 李睟光之前朱熹诗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发展
        2.2.1 朱熹诗学在高丽朝末期的传播情况
        2.2.2 朱熹诗学在朝鲜朝前期的传播情况
        2.2.3 朱熹诗学在朝鲜朝中期的传播情况
第三章 李睟光生平及其诗学思想
    3.1 李睟光生平及其诗学思想
    3.2 李睟光接受朱熹诗学影响的方式
第四章 朱熹诗学对李睟光“诗道观”的影响
    4.1 性理学视域下的“文道观”
        4.1.1 “文以载道”
        4.1.2 “重道轻文”
    4.2 诗歌与道学的关系
        4.2.1 “诗本小技”
        4.2.2 “释怀亦可”
第五章 朱熹诗学对李睟光“性情说”的影响
    5.1 诗歌本质—“性情”
        5.1.1 理学概念中的“性与情”
        5.1.2 “诗本性情”
    5.2 “以理抑情”的诗教观
        5.2.1 诗教观的哲学基础—“心统性情”
        5.2.2 “性情之正”的诗教要求
第六章 朱熹诗学对李睟光“自然观”的影响
    6.1 诗歌情感的自然
    6.2 诗歌创作的自然
        6.2.1 反对苛繁声律
        6.2.2 反对过度用典
        6.2.3 反对盲目模仿古人
    6.3 诗歌风格的自然
        6.3.1 平淡近理
        6.3.2 含蓄有味
第七章 朱熹诗学对李睟光“评诗法”的影响
    7.1 直寻本意,注重勘误
    7.2 反对穿凿附会
    7.3 涵泳自得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创作概况
    三、研究现状
    四、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亲情伦常诗
    第一节 孝悌及敬诸长辈
        一、母子情深
        二、父亲教子
        三、与同族长辈
        四、对孝的践行
    第二节 勉励诸弟子侄
        一、与诸弟的同乐互勉
        二、对子侄的关怀教导
    第三节 天伦观
        一、家以“和”为贵
        二、礼以“敬”为本
        三、知“理”应读书
第二章 爱国爱民诗
    第一节 爱国忧时之作
        一、战事未卜的焦灼与捷报传来的狂喜
        二、破敌的坚定信念与匡复家国的期冀
        三、感伤贤臣前事及对故国的怀念
    第二节 同民忧乐之作
        一、忧民之忧
        二、乐民之乐
    第三节 对忠德教化的践行
第三章 感怀不遇诗
    第一节 生命易逝的感怀
        一、累于官场杂事的无奈
        二、寄情道学生活的恬淡
        三、坚守人格品质的高洁
    第二节 政事不济的幽愤
        一、官场失意的牢骚
        二、时局不堪的辛酸
        三、穷途陌路的自嘲
    第三节 超越不遇的达观
        一、徜徉在自然中寄托情怀
        二、“世间无处不阳春”的豁达心态
        三、寄情着书办学的现实定位
第四章 审美意蕴
    第一节 意韵美
    第二节 气象美
    第三节 冲雅美
第五章 忠孝观致因
    第一节 “孝”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忠”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家学与师承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朱熹在福建武夷地区的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朱熹诗歌研究现状总括
    二、朱熹在福建武夷地区诗歌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家学师门对朱熹的影响
    第一节 理学盛行的环境
        (一)朱松的启蒙
        (二)武夷三先生与李侗的教导
    第二节 佛老风气的熏陶
        (一)朱松及禅友
        (二)武夷三先生及道谦
    第三节 前辈诗歌主张的影响
        (一)朱松与三先生的诗名、诗学主张
        (二)朱熹本人的诗歌批评观
第二章 朱熹在武夷地区诗歌创作的题材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游览之乐
        (二)田园乡村之景
        (三)园林题咏之兴
    第二节 说理诗
        (一)佛老之迹
        (二)论学之理
        (三)体物之趣
    第三节 交游诗
        (一)描述登临、宴饮之集
        (二)题咏梅雪、蔬食之物
        (三)记录送迎、悼念、祝寿之事
    第四节 即事诗
        (一)慨叹仕途党祸
        (二)关注时事民生
        (三)品味斋居生活
第三章 朱熹在福建武夷地区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 创作实践的阶段性
        (一)早期以模拟为主,带有佛老痕迹,艺术个性不鲜明
        (二)中期对理学研究深入,诗歌兼有理性之趣与感性之情
        (三)后期受时政影响,诗歌格调低沉
    第二节 自然平易的语言特点
        (一)语序完整,意脉流畅
        (二)语言质朴,善于白描
        (三)用典不“隔”,比兴言理
    第三节 以萧散闲澹为主的诗歌风格
        (一)清新活泼之趣
        (二)雄健豪放之风
        (三)萧散闲澹之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朱熹文学与佛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成果综述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第一章 朱熹佛禅因缘的社会历史语境
    第一节 宋佛禅与士绅名流及政治
    第二节 宋佛禅与理学家及理学
        一、濂洛学派与佛禅
        二、道南学派与佛禅
    第三节 宋佛禅与文人及文学
        一、佛禅与宋代文人
        二、佛禅与宋代诗文创作
        三、禅心性说与宋诗文评之渊源
    第四节 闽佛教盛况
        一、宋代佛教寺院盛况
        二、僧数居首、法事长盛、宗派林立
        三、佛藏的编撰、翻刻与保存
第二章 生平思想与佛教
    第一节 佛禅因缘家学师承考述
        一、家学:父祖奉佛事略
        二、师承:刘子翚、道谦与李侗
    第二节 佛禅因缘行实考述
        一、遍访寺观之游踪
        二、法贤取长交游考述
        三、饱览释书、手订诗稿之归趣
    第三节 佛禅思想的复杂与矛盾
        一、“深究禅学”与“广涉佛书”:深刻与粗陋并存
        二、从“逃禅归儒”到“外斥内援”
第三章 文学思想与佛禅
    第一节 理学:联结佛禅与朱熹文学思想的纽带
    第二节 文学思想佛禅渊源发微
        一、文学本体论:“文从道中流出”的佛禅渊源
        二、作家人品论:“修辞立其诚”的佛禅文化底蕴
        三、作品创作论:“天生成腔子”的融佛因缘与辟佛表现
        四、作品接受论:“涵泳”之佛禅渊源
    第三节 佛禅论中的文学观
        一、佛经论之文学批评
        二、佛理批判中的文学观
第四章 朱熹诗与佛禅
    第一节 相关诗歌创作的动态考察
        一、佛禅向往期
        二、出入佛禅高峰期
        三、出入佛老由盛入衰转折期
        四、逃禅归儒复归期
        五、尽弃释老之学归儒期
    第二节 佛禅视野观照下的朱熹诗探析
        一、以佛禅旨趣为中心的诗歌分类
        二、以佛语入诗之形式的诗歌分类
    第三节 佛禅情结的审美意蕴及成因探微
        一、“思着的诗”
        二、“诗化的思”
        三、成因探微
第五章 涉佛古文研究
    第一节 涉佛古文文体概说
    第二节 书体涉佛文
        一、涉佛内容支述论
        二、佛语禅词考述
        三、文学手法探微
    第三节 杂着涉佛文
        一、涉佛内容概说
        二、文献价值论析
    第四节 序跋涉佛文
        一、禅僧诗文之序跋
        二、崇佛士流涉佛诗文之序跋
        三、内容与佛禅关涉之序跋
        四、禅语机锋序跋作品举隅
    第五节 记体涉佛文
        一、记体涉佛文界说及分类举隅
        二、表达方式独特性发微
    第六节 丧葬类文体涉佛文
        一、涉佛祭文
        二、涉佛神道碑
        三、涉佛墓表
        四、涉佛墓志铭
第六章 《朱子语类》与佛禅之渊源
    第一节 《语类》涉佛概说
    第二节 涉佛内容之分类
        一、佛经之批评
        二、佛教义理之论说
        三、崇佛世风之批判
    第三节 佛语引用之考述
        一、佛教概念引用略说
        二、佛教典故分类与举隅
        三、禅宗公案考略
        四、禅宗杂语述略
    第四节 涉佛语录语言修辞佛禅渊源考述
        一、语言通俗化与禅宗语录之渊源
        二、语言情境化与禅宗语录体式之渊源
        三、语体别扭化对禅门语录之承袭
        四、譬喻艺术与佛教譬喻之渊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百年来朱熹理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学与文学着述关系研究
    (一)理学与《诗集传》
    (二)理学与《楚辞集注》
    (三)理学与《韩文考异》
二、理学与文论关系研究
    (一)文道观
    (二)理学与诗论
    (三)理学与古文理论
    (四)理学与作家作品批评
三、理学与文学创作关系研究
四、未来朱子学研究的展望
    (一)朱熹思想是在致广大、尽精微,涵盖、吸收各种文化的基础上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中国文化史上伦理与自然之争在文学领域表现为尚伦理、重教化与崇自然、重情感两种文化价值观之争,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价值。
    (三)不仅在研究内容上,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创新亦是朱子学研究未来发展所要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方法的创新,标志着某一学科的创新。
    (四)在研究工作中,应将理论分析与训诂相结合。

四、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朱熹诗雪月意象研究[D]. 牟代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朱熹酒诗研究[D]. 谭升元.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朱子语类·论文》研究[D]. 郑晓霞. 青岛大学, 2020(02)
  • [4]朱熹诗写佛禅研究[D]. 李兵.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朱熹南康时期诗歌研究[D]. 张子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朱熹诗学对李睟光的影响研究 ——以《芝峰类说》的接受为中心[D]. 张呈涵. 延边大学, 2019(01)
  • [7]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D]. 甘秋月. 贵州师范大学, 2018(12)
  • [8]朱熹在福建武夷地区的诗歌创作研究[D]. 林春惠. 南昌大学, 2017(02)
  • [9]朱熹文学与佛禅关系研究[D]. 邱蔚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10]百年来朱熹理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蔡方鹿,赵聃.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1)

标签:;  ;  ;  ;  ;  

新儒家的诗情——论朱熹诗歌的主题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