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性恋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性恋,性教育,同性恋群体
同性恋大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张嘉思,张婉儿,张珊珊[1](2018)在《大学生同性恋群体行为特征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我们要保持尊重原则,在行为和日常交往处事方面,同性恋群体的特征不会有明显的外显,在心理特征方面,同性恋群体则主要是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压力。正视同性恋现象,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社会应该抱着尊重,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大学生同性恋现象。(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34期)
王振宇[2](2018)在《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对于事物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包容共生和谐共存。对同性恋的态度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点点的改变,本课题想要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了解处在各个不同城市的各个大学的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为当代教育和了解研究同性恋的认知提供一些资料。方法:本论文数据收集使用网络调查的方式,通过问卷星网站收集数据,共收集到无记名被试534名,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普遍较为宽容,能理性看待同性恋的成因。在对同性恋的认知上存在性别和居住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这几个维度的显着相关。全面明确理解大学生群体关于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性观念及构建和谐社会。根据数据可知,大学生对同性恋行为的接受程度较高,并以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对待同性恋,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他们的正常情感选择,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同性恋应与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应受到尊重与关注,持以上观点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结论 :应当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看法,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性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9期)
张嘉思,张珊珊,张婉儿[3](2018)在《大学生同性恋行为的归因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思想文化的不断开放和外国同性恋文化的传入,"耽美""腐女"等外来词汇的传播使得同性恋群体作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在近年来也逐渐庞大。随着各大高校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性爱观已经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较为主要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32期)
叶金凤[4](2018)在《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基于西南科技大学在校本科生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客观、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从接触方式、了解途径、现实状况、接纳程度等29个问题出发,设计了《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调查问卷,并对西南科技大学叁百余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生长环境的调查者对于同性恋的看法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有较大的包容性。(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6期)
熊伟,罗青云,张睿,刘垚,殷莉[5](2018)在《成都某高校男同性恋大学生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成都某高校男同性恋大学生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制定特殊人群心理疏导政策和预防抑郁症措施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方法(RDS法)对四川大学男同性恋大学生人群进行招募并对1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自编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表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统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学生无抑郁人数占64.07%(66/103),轻度抑郁占33.98%(35/103),中度抑郁占1.94%(2/10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抑郁的因素有因同性恋身份而感到羞耻、关系特别好的同性恋朋友个数、感觉自己心里压抑无法排解、感到抑郁时的自我调节方式、学业压力;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抑郁的主要因素是因同性恋身份而感到羞耻、学业压力(P值均<0.05)。结论四川大学男同性恋大学生抑郁状况较严重。应针对影响因素对学生进行正确心理疏导,鼓励学生寻求外界帮助,采用多种方法舒缓压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8年08期)
刘博,黄磊,李文英[6](2018)在《高校思政教育视角对大学生同性恋问题应有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大学生为主的知识青年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伴随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加大,多样文化在思想领域上碰撞,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在我国尤其在以学生为主的群体中广泛传播,其主体大学生中同性恋性取向的人群日益增大,卫生部公布数据同性恋约占我国总人口的4.23%。针对大学生群体共发放1000份问卷,显示大学生同性恋所占比例约为4.7%。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在面对各种同性恋负面信息,网络媒体的异化宣传,以及身边人求新求异的心理,大学生的思想尤其值得关注,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对少数群体的关爱,疏导,让大学生同性恋更好健全发展自己的人格,养成优良品格,更好面对人生和各种选择。(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8年07期)
谢丽萍,曾贵[7](2018)在《“95后”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采用男、女同性恋态度量表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50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在性别、城乡等变量上差异显着,在专业、学历等变量上差异不显着。结论: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总体较为宽容。(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24期)
龚娴[8](2018)在《想象接触对大学生的男同性恋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同性恋群体逐渐步入大众的视野。由于其特殊的性行为方式导致的HIV高感染性和与繁衍后代的传统思想相违背等原因,公众对同性恋群体尤其是男同性恋存在较高的偏见。有研究表明直接接触可以有效减少对目标群体的偏见,然而在我国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对同性恋群体较为严苛,因此大部分同性恋群体处于认同但不出柜的状态,公众也很少有机会与其直接接触。想象接触是一种基于图像技术的简单、低风险的干预,代表了减少群体偏见的新的间接接触策略。在直接接触较为困难的环境下,可以应用想象接触来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已有研究证实,想象过程越精细化,对态度的改善效果越好。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将合作纳入想象任务,能否有效改善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态度。目前想象接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它有可能对具有较强的先前偏见的参与者无效,这将限制它的有效性和应用。本研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一般想象接触在大学生的男同性恋态度上的影响,以及合作想象接触对不同先前偏见的参与者的男同性恋态度的影响。研究一是单因素两水平被试间实验设计,比较一般想象接触和想象风景在大学生对男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研究二采用2(先前偏见水平:高偏见,低偏见)×2(想象接触类型:合作想象接触,想象风景)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合作想象接触在不同先前偏见水平的情况下,在大学生对男同性恋态度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想象接触可以显着改善大学生对男同性恋的外显态度,但对内隐态度无显着影响。合作想象接触可以显着减少大学生对男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而且与先前低偏见相比,先前的偏见较高时,合作想象接触会更有效。(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王璐璐[9](2018)在《大学生观点采择对同性恋污名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作为少数性取向的主要存在形式,其身心健康、生活现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同性恋群体遭受社会方方面面的歧视、偏见和排斥,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存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致使他们产生悲伤、焦虑、抑郁、失望等消极情绪,并采取自我伤害、自杀、药物滥用和酒精滥用等方式来应对,相应的增加其罹患癌症、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可能。因此,为了消除对同性恋群体的污名,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帮助他们争取更多的公正待遇,拓展污名群体的研究范围,本文开展了大学生观点采择对同性恋污名的干预研究。本研究以异性恋大学生为被试,分3部分讨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1)研究一根据现有文献及相关污名研究量表,编制了适用于同性恋污名的语义差异量表,包含认知(刻板印象)、情感(偏见)、行为(歧视)叁个维度。(2)研究二首先对本文选取的观点采择材料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然后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对同性恋群体的内隐污名,并讨论观点采择对同性恋内隐污名的影响。(3)研究叁使用研究一自编的《同性恋污名语义差异量表》作为同性恋外显污名的测量量表,并深入探究观点采择对同性恋群体外显污名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自编的《同性恋污名语义差异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67,认知、情感、行为叁个分量表信度分别为0.936、0.972、0.947,为未来同性恋污名研究提供实证研究工具;(2)观点采择不能显着降低被试的同性恋内隐污名;(3)观点采择能够显着降低被试对同性恋的外显污名;基于此,本部分从共情——利他假设和自我——他人融合理论两条路径出发,发现共情反应在观点采择对同性恋外显污名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而自尊的调节作用却不显着。因此未来深入探讨同性恋内隐污名的有效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4)
陈宸,郑国庆,周惠子,姜宏瑶[10](2018)在《基于社会距离的大学生对同性恋排斥态度量表的编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同性恋群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依然有很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目的:结合社会距离,编制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同性恋排斥态度的问卷.方法:参考前人文献,进行量表的初测与实测,经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的梳理分析,探讨265名在校大学生对于同性恋排斥态度的内在结构.结果:在校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排斥态度,由叁种因子构成,提取的3种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依次为37.185%、26.413%、5.108%;可分别以认知赞同、情感认可与行为接纳命名,因子的负荷介于0.419-0.851之间.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的进一步分析,得到NFI为0.870,IFI为0.915,CFI为0.875,RMSEA为0.073.内部的一致性信度为0.956.结论:基于此次调研测量数据编制的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排斥态度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量工具使用.(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同性恋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1世纪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对于事物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包容共生和谐共存。对同性恋的态度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点点的改变,本课题想要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了解处在各个不同城市的各个大学的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为当代教育和了解研究同性恋的认知提供一些资料。方法:本论文数据收集使用网络调查的方式,通过问卷星网站收集数据,共收集到无记名被试534名,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普遍较为宽容,能理性看待同性恋的成因。在对同性恋的认知上存在性别和居住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这几个维度的显着相关。全面明确理解大学生群体关于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性观念及构建和谐社会。根据数据可知,大学生对同性恋行为的接受程度较高,并以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对待同性恋,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他们的正常情感选择,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同性恋应与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应受到尊重与关注,持以上观点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结论 :应当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看法,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性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性恋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张嘉思,张婉儿,张珊珊.大学生同性恋群体行为特征及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8
[2].王振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J].现代交际.2018
[3].张嘉思,张珊珊,张婉儿.大学生同性恋行为的归因及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8
[4].叶金凤.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基于西南科技大学在校本科生的调查分析[J].现代交际.2018
[5].熊伟,罗青云,张睿,刘垚,殷莉.成都某高校男同性恋大学生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8
[6].刘博,黄磊,李文英.高校思政教育视角对大学生同性恋问题应有向度[J].文学教育(下).2018
[7].谢丽萍,曾贵.“95后”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报告[J].课程教育研究.2018
[8].龚娴.想象接触对大学生的男同性恋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8
[9].王璐璐.大学生观点采择对同性恋污名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10].陈宸,郑国庆,周惠子,姜宏瑶.基于社会距离的大学生对同性恋排斥态度量表的编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