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突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忆阻器,脉冲响应,频率选择,氧化还原
化学突触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璐,曾飞,殷俊,孙一鸣,万钦[1](2019)在《利用PEDOT:PSS/HfOx双层忆阻器实现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串联》一文中研究指出与突触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上的相似性对于忆阻器进行神经形态计算至关重要。本文设计并制作了一种Pt/PEDOT:PSS/HfOx/Pt结构的忆阻器,并研究了其脉冲响应。在足够的负偏压刺激下,器件的电导增加,而低偏压或正偏压刺激下电导降低。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器件对横截面分析,确定了HfOx中导电通道的形成过程。氧空位的向上迁移与化学突触中Ca 2+流内入突触前膜相似,而随后的晶粒旋转,生长和相变则类比于神经递质传递。利用空穴注入和抽出的区别引起的PEDOT+去掺杂,成功解释了PEDOT:PSS薄膜的双向抑制,并重复了生物电突触的完整动态。该研究表明,我们的忆阻器表现出多种突触可塑性,包括短期可塑性(STP)和频率依赖性可塑性(SRDP)。只有外加电压超过阈值电压,才能形成HfOx导电通道。采用分别与PEDOT:PSS薄膜中氧化还原转换机理和HfOx薄膜中导电通道形成的动力学过程相对应的抑制(D)-易化(F)相互作用模型,成功模拟了充电峰电流的权重变化,我们的忆阻器表现出从简单抑制到局部增强的性能变化。因此,我们的忆阻器与生物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的串联非常相似,如视网膜中的AⅡ(棒)无长突细胞(AⅡ-AC)-ON锥形双极细胞(ON-BC)-ON神经节细胞(ON-GC),开辟了一种设计新的忆阻器用于大脑信息处理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房芳,韩菲,鲁亚平[2](2016)在《乙酰胆碱作为化学突触递质的发现简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突触传递是神经信号传递的主要形式。乙酰胆碱是人体内分布最广泛的神经化学物质,通常由胆碱能神经细胞利用胆碱和乙酸盐在辅酶A和胆碱乙酰化酶作用下形成。合成后的乙酰胆碱最后储存在神经细胞突触囊泡内,当神经冲动传播到神经末梢时,末梢以胞吐囊泡方式"量子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引起兴奋或抑制性反应。然而,乙酰胆碱作为化学突触递质的发现却有着曲折的过程。1867年,乙酰胆碱首次合成成功,但人们并不清(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6年09期)
王关平,陈文科,陈毅,张魄珊,高姣林[3](2016)在《化学突触耦合神经元系统的完全同步》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稳定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Lyapunov函数法,理论上推导了实现化学突触耦合神经元系统完全同步的条件。首先,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证明了该模型解的有界性,然后,根据系统同步流形处的误差微分方程简化模型所构造的Lyapunov函数对时间偏导数二次型的负定条件,得到了化学突触耦合神经元系统完全同步的充分条件。(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04)
房芳,韩菲,鲁亚平[4](2016)在《艾克尔斯与中枢化学突触传递的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1963年,60岁的约翰·卡鲁·艾克尔斯(John Garew Eccles)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安德鲁·菲尔丁·赫克斯利(Andrew Fielding Huxley)和艾伦·劳埃德·霍奇金(Alan Lloyd Hodgkin)共同荣获了那一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艾克尔斯一生成就卓着,在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被称为20世纪重要的神经系统科学家之一。1951年他和同事所做的一个关键性的实验,证明了中枢的"化学突触传递",标志着神经科(本文来源于《生命世界》期刊2016年05期)
李梦婷,耿一铭,史琪,韩芳,王直杰[5](2015)在《基于改进型HH神经元模型的时滞化学突触耦合神经元网络的簇同步》一文中研究指出耦合神经元的同步在神经信息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在经典的峰放电Hodgkin-Huxley(HH)神经元模型中加入钙离子通道,提出了一种可产生簇放电模式的改进型HH模型。我们利用此模型建立由时滞化学突触耦合的神经元耦合系统,研究不同条件下神经系统的同步性。首先探讨了两个神经元耦合的系统的同步性。我们发现,如果突触是兴奋的,那么系统很容易达到簇放电同步;如果神经元是抑制的,系统将达到鲁棒性较强的反相簇同步。然后我们研究了全局抑制性神经元网络的簇同步,发现突触的耦合强度和突触时滞均对网络的簇同步有重要影响,而突触衰减时间对网络的簇同步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卷)》期刊2015-07-28)
王关平,靳伍银[6](2014)在《化学突触耦合Morris–Lecar神经元的完全同步》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元的同步发放在耦合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不仅对生物体的基本活动如生物信息传递和编码有重要作用,而且也可以用来解释大脑的一些基本机能,如认知、记忆和学习等.本文基于稳定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Lyapunov函数法,研究了化学突触耦合双Morris-Lecar(M L)神经元系统的完全同步实现问题.首先,在构造的二元函数H的基础上,基于引理1证明了简化的化学突触耦合双ML神经元系统解的有界性;而后,根据引理2构造了系统的同步流形M,在必要假设和近似条件下对其简化,据此构造了Lyapunov函数,在此基础上得到耦合系统发生完全同步的充分条件为g>(((1/12V_d)+V_kg_k)~2)/((2/3)-(V_c/3V_d))-g_(Ca)-g_L.在同一组模型参数下对上述研究结论进行检验,发现系统发生完全同步的实际临界条件为g≥1.64,而基于本研究结果的系统完全同步条件是g≥3.93,这也再次证明本研究获得的只是简化的化学突触耦合双ML神经元系统完全同步的充分条件。(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04-12)
段利霞,樊登贵[7](2012)在《具有时滞的化学突触耦合的HR兴奋系统的Hopf分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化学突触耦合的HR兴奋系统,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得到耦合系统发生Hopf分岔的临界参数值:无时滞耦合时,耦合系统在特定的耦合强度C0处发生亚临界Hopf分岔;对于时滞系统,在特定的耦合强度区间,系统经过临界时滞τ(c)时发生了Hopf分岔。(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程序手册 & 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3-28)
龚玉兵,林秀,王丽,郝英行[8](2011)在《无标度神经元网络化学突触耦合诱导的依赖于时滞的同步转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神经元体系中化学突触耦合较电耦合更加普遍.本文研究了时滞无标度热敏神经元网络中化学耦合诱导的同步转迁现象.发现,不同延迟时间下有不同形式的同步转迁行为.无时滞情况下,出现从混沌簇放电到簇同步转变;对于较小的延迟时间,从混沌簇放电到峰放电同步;对于较大的延迟时间,则间歇性地出现从混沌簇放电到峰放电的多次同步转迁.这表明,化学突触耦合诱导的同步转迁行为强烈地依赖于时滞大小.这一发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时滞和化学耦合共同作用下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1年11期)
刘利华,刘深泉[9](2011)在《化学突触传递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认识突触功能,构造了两个简单的突触连接模型,并对化学突触传递进行模拟,数值研究化学突触的传递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神经信号通过化学突触进行传递时,存在明显的突触延搁现象;突触后膜上化学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比例与突触前膜电位呈正相关;化学突触传递存在阈电位。上述结果与神经生物学的相关理论基本吻合。本研究以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过程,也为后续的神经网络的模拟仿真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11年02期)
石霞[10](2010)在《化学突触耦合神经元的簇放电同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经化学突触耦合的两个神经元的簇放电同步以及耦合后神经元的簇放电动力学性质。根据簇相位的定义,通过计算得到兴奋性耦合导致两个神经元达到同相簇放电同步,而抑制性耦合则使得两个神经元反相同步产生簇放电。本文给出了衡量单个神经元簇动力学的指标-宽度因子,根据此指标将簇放电模式分类为短簇和长簇两种,并且讨论了不同簇放电模式以及耦合方式对于耦合后神经元簇动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兴奋性耦合有利于簇放电的整合,短簇的放电模式对于耦合作用具有鲁棒性。这一结果的研究对于将来神经实验中识别簇放电同步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10年01期)
化学突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化学突触传递是神经信号传递的主要形式。乙酰胆碱是人体内分布最广泛的神经化学物质,通常由胆碱能神经细胞利用胆碱和乙酸盐在辅酶A和胆碱乙酰化酶作用下形成。合成后的乙酰胆碱最后储存在神经细胞突触囊泡内,当神经冲动传播到神经末梢时,末梢以胞吐囊泡方式"量子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引起兴奋或抑制性反应。然而,乙酰胆碱作为化学突触递质的发现却有着曲折的过程。1867年,乙酰胆碱首次合成成功,但人们并不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突触论文参考文献
[1].刘佳璐,曾飞,殷俊,孙一鸣,万钦.利用PEDOT:PSS/HfOx双层忆阻器实现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串联[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2].房芳,韩菲,鲁亚平.乙酰胆碱作为化学突触递质的发现简史[J].中学生物学.2016
[3].王关平,陈文科,陈毅,张魄珊,高姣林.化学突触耦合神经元系统的完全同步[C].第叁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4].房芳,韩菲,鲁亚平.艾克尔斯与中枢化学突触传递的实验验证[J].生命世界.2016
[5].李梦婷,耿一铭,史琪,韩芳,王直杰.基于改进型HH神经元模型的时滞化学突触耦合神经元网络的簇同步[C].第叁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卷).2015
[6].王关平,靳伍银.化学突触耦合Morris–Lecar神经元的完全同步[C].第二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7].段利霞,樊登贵.具有时滞的化学突触耦合的HR兴奋系统的Hopf分岔分析[C].第一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程序手册&论文摘要集.2012
[8].龚玉兵,林秀,王丽,郝英行.无标度神经元网络化学突触耦合诱导的依赖于时滞的同步转迁[J].中国科学:化学.2011
[9].刘利华,刘深泉.化学突触传递的数值模拟[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1
[10].石霞.化学突触耦合神经元的簇放电同步[J].力学季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