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矿区论文-刘旭,郑刘根,陈欣悦,杨涛,陈永春

潘集矿区论文-刘旭,郑刘根,陈欣悦,杨涛,陈永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潘集矿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潘集矿区,农田土壤,小麦,重金属

潘集矿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旭,郑刘根,陈欣悦,杨涛,陈永春[1](2019)在《淮南潘集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在小麦中累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淮南潘集矿区内农田土壤和小麦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选取了16块研究样地,测定其农田土壤和小麦不同部位中Cu、Zn、Pb、Cd、As含量,利用生物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CF)分析重金属在小麦中的迁运行为,并进行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农田土壤Zn、Pb浓度平均值低于背景浓度,Cu、Cd、As浓度平均值分别是背景浓度的1.03、4.17、1.81倍。5种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以残渣态为主,Cu、Zn、Pb、Cd、As的残渣态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47.44%、50.33%、43.36%、46.84%、98.86%。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处于轻度或中度等级,相对较轻,主要贡献重金属是Cd。Cu、Zn易于富集在小麦地上部分,Pb、Cd、As大部分富聚在地下部分。(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8期)

徐慧,卜万奎,李文平[2](2019)在《淮南潘集矿区新生界松散下部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现场土工试验,对淮南潘集矿区下部含水组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潘集矿区富水性区域可分为潘一、潘叁、潘二井田的中等富水和潘北井田的弱富水两种类型;在潘北矿东翼叁个井筒附近,砂性土的给水度大于深部粘性土的给水度,且潘北矿东翼叁个井筒附近下部隔水层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对处在非天窗区的潘北煤矿叁个井筒下部含水层(组)底部的黏土试样,进行X射线衍射试验和膨胀性测试,其结果表明在潘北矿东翼叁个井筒附近下部隔水组1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周小平,彭吟雪,马雷,刘满才,钱家忠[3](2019)在《氢氧同位素对淮南潘集矿区地下水的指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是淮南潘集矿区的重要水源,为了查清淮南潘集矿区各含水层组相互关系,分别在孔隙、裂隙含水层组中相应的长观孔、水源井及井下出水点取水样测试氢氧同位素。结合淮北平原现代水和古水分界线,利用氢氧同位素针对性地分析孔隙水和裂隙水受采煤活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潘集矿区深部水、煤系水、太灰水和奥灰水都属于古水;在开采影响下,开采区域深部水接受浅部水和地表水补给,部分煤系水接受上覆现代水补给;潘集矿区新生界浅部水和奥灰水发生了δ~(18)O漂移,潘北矿存在明显的δD漂移。(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孙斐[4](2018)在《淮南矿区潘集深部下石盒子组储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可以对常规能源进行有效的补充。开发利用煤层气不仅有利于矿井的安全生产、环境的保护,还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因此,对于储集煤层气的储层特征及其吸附解吸特征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深以及煤层气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深部煤层气资源进行研究。本文将以潘集深部下石盒子组煤储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钻孔现场及井下收集下石盒子组煤层煤样,在实验室中对其进行煤的工业分析、压汞实验、低温氮吸附实验、等温吸附实验等一系列的实验,分析了潘集深部下石盒子组煤层的煤岩特征、孔隙特征、渗透性特征和吸附-解吸特征。通过研究温度、压力、水分含量、灰分含量以及孔隙结构等因素对于煤样兰氏体积的影响,揭示了各种因素对于深部煤储层吸附特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煤储层特征对于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进行了深部煤储层与浅部煤储层的对比研究,收集了煤层埋深较浅的新集一矿的相关数据,并对新集一矿煤层的煤岩特征、孔隙特征、吸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与潘集深部下石盒子组煤层相关特征进行对比,以研究二者在储层特征及吸附特征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下石盒子组煤层主要为半暗型煤—半亮型煤,变质阶段为低变质烟煤至中变质烟煤,渗透率平均约0.44×10-3μm2属中渗透率煤层。各煤层中微孔和小孔发育良好,占据优势,中孔和大孔发育则较差。平衡水条件下,下石盒子组各煤层的饱和吸附量均较大,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通过对比研究还发现,相较于浅部煤层,深部煤层有着较高的变质程度、较高的镜质组含量和较低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吸附孔的含量也普遍较大。这些条件使得深部煤层更利于煤层气的吸附,因而也就具有更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5)

朱琦,肖武,张瑞娅,张建勇,胡振琪[5](2018)在《淮南潘集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淮南潘集矿区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该区域煤矸石充填复垦地和未沉陷农田土壤样品,分析Pb、Cd、Cr、Zn、Cu、As、Hg 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受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由此产生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煤矸石充填复垦地与未沉陷农田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没有显着差异,复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重金属指标也不存在显着差异;7种重金属含量间无显着正相关关系,推测无明显同源性;研究区域内普遍存在Zn、Cr复合污染现象,单因子污染指数Zn>Cr>Cd>As>Cu>Pb>Hg,综合污染程度介于重度污染和中度污染之间;潘集矿区复垦土地和未沉陷农田土壤中全部7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小于40,属于轻微生态危害。(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郑顺喜,翟晓荣,刘文中[6](2017)在《安徽省潘集矿区深部11-2煤层顶板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安徽省潘集矿区深部勘探阶的地质资料,对潘集深部11-2煤层顶板岩层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在统计顶板岩体砂泥比基础上,划分出了顶板岩体岩性类型,并对其岩层组合特征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潘集矿区深部11-2煤层顶板以软质岩体为主,硬质岩体区域极少,煤层直接顶与老顶岩层组合可分为4种类型,以泥岩-老顶组合分布最广,表明煤层顶板稳定性整体较差,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倾向于不稳定,研究结果为潘集矿区深部11-2煤层下一步开采顶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叁十五周年暨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7-11-24)

周育智[7](2017)在《淮南潘集矿区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发起和组织的一项重大国际科学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其中,土地覆盖/土地利用(LUCC)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存储以及碳循环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矿区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矿区内的生产活动(尤其是煤炭高强度开采)势必会造成矿区内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动和由此引起的碳素循环失衡问题。因此,对矿区土壤有机碳、团聚体结合碳、以及矿区特殊碳循环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选择淮南潘集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研究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季节变化,探讨植被类型、覆土厚度、覆土时间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团聚体组成的影响,旨在为潘集矿区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辰生态园区和潘一矿生态修复区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低于周边自然土壤。潘一矿生态修复区全年有机碳含量基本上高于东辰生态园(除2015年11月),同时,还发现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全年的变化趋势与修复区植物生长趋势基本一致。(2)不同覆土厚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介于4.49-6.53 g/kg,覆土较薄的地块(0-20 cm)有机碳含量最高为 6.53 g/kg,分别比覆土 20-40 cm,40-60 cm,40-60 cm,80-100 cm的地块高出23.91%、2.35%、26.31%、45.43%,这可能是由于植被类型对复垦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大于覆土厚度所导致的。(3)煤矸石充填复垦区土壤中各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比例均随粒级从大到小呈"W"型分布,>3.2 mm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大,且与其它粒级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修复区水稳定性团聚体组成比例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相似。修复区土壤水稳定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均小于对照区,分别为0.82 mm和0.67 mm,覆土 60-80 mm的地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直径均高于其它覆土厚度区,故土壤结构稳定性最优的覆土厚度在60-80 cm。(4)修复区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小于对照区,分别比对照区减少了 24.97%和35.10%,同时,各粒级水稳定性团聚体也小于对照区。不同覆土厚度的地块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呈单峰状,覆土 40-60 cm和60-80 cm的地块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其它覆土厚度。(5)3个覆土厚度梯度下土壤胡敏酸含量的大小依次:0-20 cm>20-40 cm>40-60cm;土壤富里酸含量:40-60cm>20-40 cm>0-20cm;土壤胡敏素含量:40-60cm>20-40cm>0-20cm。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和全氮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5)

王芳[8](2017)在《覆土厚度对矿区重构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煤炭资源的持续开采,沉陷区损毁土地的再利用及在复垦作业中寻求最佳覆土厚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土壤呼吸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其的研究可以为沉陷区回填复垦及土壤熟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以淮南市潘集矿区两个生态环境修复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静态密闭气室加碱液吸收法,分别测定了东辰生态园和潘一矿生态修复区煤矸石充填重构土壤呼吸速率;通过根生物量外推法,测定了潘一矿生态修复区土壤根系呼吸变化;并通过室内培养法,对研究区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进行了测定。论文主要分析了煤矸石充填重构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揭示了土壤呼吸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对覆土厚度的响应规律,为煤矿沉陷区土壤重构和表土熟化技术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和工程实践依据。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重构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和月变化总体呈单峰曲线形式,日最高值出现在12:00-14:00,最低值出现在08:00或18:00,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均值可用当天10:00或16:00所得土壤呼吸速率来表示;月变化的最高值出现在5-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不同覆土厚度区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性较大,但两者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研究区与对照区土壤呼吸速率的大小关系表现为:东辰生态园<对照区<潘一矿生态修复区。(2)潘一矿生态修复区土壤根系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呼吸速率相一致,均呈单峰曲线形式,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介于8.6%-60.1%之间,覆土厚度为0-20cm、20-40cm和40-60cm时,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的均值分别为 31.2%、34.4%和 17.9%。(3)土壤温度和湿度作为影响土壤呼吸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模型和多项式函数模型来表示,两者作为综合影响因素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模型来表示;土壤温度与湿度作为单独影响因子分别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异的26%~89%和13%~96%,作为综合影响因子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异的35%~95%。(4)重构土壤有机碳矿化在培养期间表现出先快后慢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在整个培养期间呈增长趋势,增长速度先快后慢,最后趋于稳定,累积矿化量与矿化速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乘幂函数模型来表示。重构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可用一级矿化动力学方程来模拟,拟合程度非常高(R2>0.95),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及拟合参数得出覆土厚度为60-100cm区土壤碳固存能力最强。因此,可将60-100cm作为沉陷区充填复垦作业中一个较为适宜的覆土厚度。(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5)

陈荣荣[9](2017)在《淮南矿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近得到了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国在对能源的开采及使用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以及影响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重大问题。煤矿开采是我国最基本的工业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煤炭产量以及使用量已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各国的首位,这就不可避免的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近十年来,煤矿区域的环境污染日趋恶劣,因此会对区域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安全评价研究意义重大,并且具有科学性以及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相关文献的大量阅读,初步了解了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观念及理论,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理论上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在深入分析了潘集矿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构建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模型即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根据所选取的模型选取评价指标。再结合研究区的实际环境以及经济的现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针对矿区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所需的评价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以及AHP对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再通过层次递阶技术,计算出各指标对总体目标的影响率,进对潘集矿区2012—2015年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以及对比。通过综合安全指数的计算可以看出潘集矿区的生态环境水平整体上是递增的,其中2013年有所下降主因是当年的土地塌陷率高、原煤的入洗率低、大气污染严重、土地破坏严重以及土壤有机质低。另外几年年份都是增长的,增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淮矿集团大力开展节能环保项目的落实以及在政府的倡导下淮南市人民为环保事业做出了巨大努力。本文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出发点,结合矿区的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潘集矿区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6)

沈雨浩[10](2017)在《淮南矿区潘集深部13-1煤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在研究淮南矿区潘集深部的地层特征,构造演化,水文地质条件,储层物性特征的基础上,对煤层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进行分析。从煤层气封盖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和地质特征叁个方面,筛选6个因素作为评价区优选的指标,通过建立煤层气有利区评价模型,运用多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评价因素的权重,并通过块段平均法、数学统计法来模糊分析,确定各个评价因素的隶属度函数,确定隶属度值。最后,用模糊综合评价和GIS空间迭加相结合的方法,对潘集深部13-1煤煤层气有利区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研究分析可知:研究区内13-1煤层厚度大部分大于3.5m,煤层埋深在1000m-1500m。煤层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灰分含量29.04%~38.31%,压汞孔隙度在3.07g/cm3-4.48g/cm3之间。底板岩性为泥岩,顶板岩性以灰~深灰色泥岩为主,局部夹粉砂岩与薄层细砂岩,厚4.35~12.80m,平均厚8.18m,具有良好的煤层气生气条件以及储存环境。以容积法与网格法相结合的方法为基础,利用利用GIS软件对研究区的资源储量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13-1煤层煤层气资源总量为205.6×108m3,源丰富的地区瓦斯含气量大多在14m3/t以上。在GIS平台上对确定的各因素隶属度分布区进行迭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研究区内综合评价值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表明:最有利的勘探开发区带为研究区的东北区域,此区域具有良好的生气储气潜力和经济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4)

潘集矿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现场土工试验,对淮南潘集矿区下部含水组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潘集矿区富水性区域可分为潘一、潘叁、潘二井田的中等富水和潘北井田的弱富水两种类型;在潘北矿东翼叁个井筒附近,砂性土的给水度大于深部粘性土的给水度,且潘北矿东翼叁个井筒附近下部隔水层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对处在非天窗区的潘北煤矿叁个井筒下部含水层(组)底部的黏土试样,进行X射线衍射试验和膨胀性测试,其结果表明在潘北矿东翼叁个井筒附近下部隔水组1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潘集矿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旭,郑刘根,陈欣悦,杨涛,陈永春.淮南潘集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在小麦中累积特征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2].徐慧,卜万奎,李文平.淮南潘集矿区新生界松散下部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周小平,彭吟雪,马雷,刘满才,钱家忠.氢氧同位素对淮南潘集矿区地下水的指示作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孙斐.淮南矿区潘集深部下石盒子组储层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

[5].朱琦,肖武,张瑞娅,张建勇,胡振琪.淮南潘集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J].煤炭技术.2018

[6].郑顺喜,翟晓荣,刘文中.安徽省潘集矿区深部11-2煤层顶板工程地质条件评价[C].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叁十五周年暨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2017

[7].周育智.淮南潘集矿区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

[8].王芳.覆土厚度对矿区重构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

[9].陈荣荣.淮南矿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

[10].沈雨浩.淮南矿区潘集深部13-1煤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17

标签:;  ;  ;  ;  

潘集矿区论文-刘旭,郑刘根,陈欣悦,杨涛,陈永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