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海燕聊城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职教育硕士252000;山东省临朐县朐阳学校262600
摘要:现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阅读者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包括基础知识、分析水平和鉴赏能力等各个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要教给学生必需的答题技巧。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现代文阅读答题的基本原则,其次针对概括内容、赏析语言、辨析写法三个考点,分析了答题技巧与方法。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基本原则技巧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话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在考试中做到直击要点,避免答非所问,就要靠日常学习中方法与技巧的积累和整合。现代文阅读答题首先要遵守最基本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题型掌握不同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首先,疏通文本大意。所谓“疏通文本大意”,就是要阅读试题所选文章,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在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数字等,在读的过程中做好圈点标记。
其次,找准答题区域。所谓“答题区域”,就是问题答案在文章中的位置,找准这一区域即确定了解决问题的空间和范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即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句子或词语。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针对不同问题的要求,确定回答问题的方式——或用原话回答,或结合有效信息,挖掘原句内涵,变为自己的话回答。
再次,有效回答问题。所谓“有效回答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规范作答,不得应付、做无用功。想要做到有效回答问题,首先“不可不答”。有些同学觉得题目太难就放弃作答,这样便毫无分值。所以,我们要让学生首先做到“有问必答”,这样才可能进一步做到“有效回答”。其次,“不可乱答”。
二、三大考点的答题技巧
1.全面筛选,精确概括。“概括”是现代文阅读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易考查的要点。所谓“概括内容”就是指在认真阅读选文的基础上,按照试题要求,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首先,整体感知,把握信息。“概括内容”必须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在接触文本之初,应该先浏览一遍,对文章内容有总体的感觉和大致的了解,力求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本信息。
其次,明确目标,精确筛选。感知文意后,应进行精确筛选,为“概括”做基础:①抓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②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最后,整合加工,巧妙概括。在“筛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概括:①找中心句法,因为中心句有统领的作用;②标题诠释法,因为许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③词句整合法,文、段的主要意思,通常是通过重要的语句或关键的词语表达出来的,把这些相关的词句重新整合,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意思。
2.捕捉亮点,赏析语言之美。赏析语句遵循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从语句某一方面的特色入手,指出该句写出了何种描述对象(人、物、景)怎样的特征或状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具体赏析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修辞手法入手。这是最常见的切入点,首先找出运用何种修辞手法,然后说明使用这种手法写出了何人何物怎样的性格或特点、对抒发情感起了什么作用。
(2)从环境氛围入手。这适用于赏析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句。可以分析该句写出了怎样的环境特征,营造出怎样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等;同时如果这些句子有修辞手法,则要结合修辞分析。
(3)从关键词语入手。常见的主要是描写句中的关键词语和说明句中的关键词语。前者主要是分析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重叠词等,结合词义分析它们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可以是“刻画了人、物、景怎样的心理、特征、情态”;后者主要是分析限定、修饰性词语的表达效果,主要从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方面回答。
3.辨析写法,体会作者匠心。要提高回答辨析写法一类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有哪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然后再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在写人、状物的记叙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即以甲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文章里,又写到了乙、丙等,它的作用主要是衬托出甲的某种形象特征;对比,即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作用是突出中心人物的某种形象特征,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情感;抑扬,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前者是突出描述对象的某种品性,后者则是讽刺某种对象的特征。
在状物、抒情的记叙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即以具体事物寄寓某种抽象的精神、品性、思想等,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答题时从抓住具体事物的特征、把握其象征的精神品质入手;托物言志,即以某物为描述对象,表现作者的志向和意愿,答题时,要抓住所言对象的内在特征,把握作者所言之“志”;融情于景,即在景物描写中寄寓情感,答题时要分析景物特征,进而把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