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毒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毒真菌,内转录间隔区,大亚基单元,系统发育分析
产毒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蒋波,冯震,秦峰,刘浩,杨美成[1](2019)在《药品质量控制中常见产毒真菌ITS和LSU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rRNA基因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大亚基单元(large subunit,LSU)序列对药品质量控制中常见产毒真菌的鉴定作用。方法:以形态分类方法对8个产毒真菌属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然后从试验菌株中提取基因组DNA,对ITS和LSU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通过序列聚类关系分析,进一步评价不同序列对产毒真菌的分子鉴定能力。结果:分别采用ITS、LSU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产毒真菌的鉴定至少可达到"属"水平,采用ITS和LSU rRNA基因的串联序列可以将青霉属和曲霉属中的试验菌株鉴定至"种"水平。结论:ITS和LSU rR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可作为产毒真菌的鉴定方法。(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玉珊,汪洋,李春筱,李宁浩,董书维[2](2019)在《云南滇池海埂水域产毒蓝藻产毒基因的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藻水华是世界范围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产毒蓝藻所产生的蓝藻毒素严重危害水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为了解云南滇池产毒蓝藻产毒基因的多样性,针对产毒蓝藻特有的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E、鱼腥藻毒素合成酶基因anaC和麻痹性贝类毒素合成酶基因sxtA,采用常规PCR技术,于2017年3月—2018年2月对滇池海埂水域产毒蓝藻种类和产毒基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滇池海埂水域样品中均检测到蓝藻产毒基因mcyE、anaC和sxtA。通过TA克隆测序得到基因序列并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滇池海埂水域中3种蓝藻产毒基因多样性较单一,mcyE基因主要由微囊藻属藻类产生,anaC和sxtA基因主要由束丝藻属藻类产生。(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若男,田晓清,陆亚男,樊成奇,张静[3](2019)在《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其产毒新种Z1-D的sxtA1基因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藻菌关系是揭示赤潮生消与防控、赤潮毒素产生机制的关键,而产毒甲藻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可培养菌株的获得是解析藻菌关系的前提。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是全球性典型赤潮甲藻,其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危害巨大,但目前对其共附生菌群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首次解析了产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的物种种类及相对丰度信息;分离获得可培养菌株并对筛选获得的产毒细菌新种Z1-D的毒素合成基因sxt A1进行了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mtk-4共附生菌群包括85个OTU,其中包括10门、20纲、40目、59科及87属。其6个优势属包括Phycisphaeraceae科未知属(11. 8%)、Muricauda属(10. 3%)、腐螺旋菌科未鉴定属(9. 1%)、Hyphomonadaceae科未鉴定属(8. 9%)、Haliea属(5. 7%)及红细菌科未鉴定属(5. 1%)。amtk-4共附生菌群中未鉴定属比例高达53. 4%。藻生长稳定期所分离获得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种类最多。5株细菌中菌株Z1-D及Z1-4经分子鉴定分别为亚硫酸杆菌属(Sulfitobacter)及Mesorhizobium属新种。其中Z1-D发酵代谢产物含微量石房蛤毒素(STX),其基因片段orf-01498与蓝藻sxt A1基因高度同源,与产毒蓝藻间可能存在着基因共同进化。(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9年03期)
,赵汉斌[4](2018)在《剧毒蘑菇产毒与基因水平转移有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昆明8月21日电 (赵汉斌)剧毒蘑菇可致人于死地,原因在其含有毒素物质。21日获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成果发现,属于不同科别的剧毒蘑菇,能合成相同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鹅膏毒肽”,源于早年发生的基因水平转移事件。据中(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8-22)
刘菲[5](2016)在《赭曲霉培养基筛选及AopacC基因对生长和产毒调控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青霉属和曲霉属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分布在粮食、水果、饲料、咖啡和动物性副产品中,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B类潜在致癌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有效防控农产品OTA污染的关键是解析OTA合成途径及其合成调控机理。Pac C作为p H调控通路中的关键因子,参与多种生命活动,调控毒素合成,但目前对赭曲霉中Pac C的功能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赭曲霉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和Aopac C基因在赭曲霉p H应答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赭曲霉在不同培养基上产毒差异较大:固体培养基中,赭曲霉在YES培养基上产毒量较高且菌丝发达,OTA达到36.09 ng/mm2培养基,可以用YES培养基来进行赭曲霉生理特性的研究;天然培养基中,OTA产量最高的是玉米渣培养基,OTA产量达到251.67μg/g,可以用来进行OTA毒理和产毒规律等研究;赭曲霉在液体培养基中的产毒十分微弱且只在YES培养基中产毒,OTA产量仅为15.39ppb。此外,研究发现固体培养基上OTA的提取宜采用方便快捷、回收率高的甲醇直接提取法,而在液体中OTA的提取宜选用氯仿萃取法。(2)本研究运用同源重组原理和PEG诱导的方法对赭曲霉Aopac C基因进行敲除:通过PCR扩增获得Aopac C上下游片段和潮霉素片段,采用巢式PCR对叁个片段进行融合,将融合目的片段转入赭曲霉原生质体中,通过潮霉素抗性筛选,成功获得赭曲霉3个转化子,经PCR鉴定均为非异位Aopac C突变体,分别命名为:⊿Aopac C22-1、⊿Aopac C-3、⊿Aopac C-5。(3)对Aopac C进行功能分析时发现,⊿Aopac C与野生型相比,生长缓慢,OTA合成量减少,致病性显着降低,并且呈现出p H依赖性。研究赭曲霉中全局调控基因和基因簇内基因的表达情况时发现,与野生型对比,突变体中的OTA合成簇中的关键基因(Aopks,Aobzip,Aohalogenase)的表达都显着下调,但是全局调控基因的表达在不同p H下表现出差异性,推测Aopac C是通过调控OT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实现对OTA的调控。此外,本文研究了p H对赭曲霉生长及代谢的影响:p H对赭曲霉孢子产量和菌丝形态没有显着影响,但对其生长、产毒和基因表达都具有调控作用,在p H6条件下赭曲霉生长和产毒均达到最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6-01)
高岩,于仁成,柳阳,林佳宁,张清春[6](2016)在《基于产毒基因sxtA的qPCR方法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有毒藻类检测中的应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及其同系物,是一类具有神经毒性的生物毒素,主要由甲藻和蓝藻产生。近年来,在蓝藻和甲藻中相继发现了一些与石房蛤毒素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并建立了基于特定产毒基因的有毒藻类检测方法。长江口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高发区,本研究尝试应用基于麻痹性贝毒产毒基因sxt A的q PCR检测方法,与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I型和IV型)的q PCR检测方法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相结合,对2013年春季长江口邻近海域两条断面上有毒藻和藻毒素的分布及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xt A的q PCR检测结果与IV型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的数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r2=0.52,P<0.05),说明IV型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是采样期间长江口邻近海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来源;而样品中藻毒素含量与两种q PCR方法得到的有毒藻数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相关性。可见,基于产毒基因的检测方法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有毒藻类检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不足以准确反映该海域藻毒素的水平。(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李世雄,李人杰,刘颖超,董金皋[7](2015)在《不同环境因素对拟轮生镰孢产毒及FUM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伏马毒素是由拟轮生镰孢代谢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玉米及玉米制品中,污染毒素的玉米食品和饲料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分析不同温度(28℃~32℃)和水活度(aw:0.99-0.95)对拟轮生镰孢生物合成伏马毒素B1(FB1)、B2(FB2)以及FUM1、FUM19和FUM2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拟轮生镰孢在温度为30℃、水活度为0.99条件下生长速率最快,伏马毒素的累积量最大;菌株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在较广泛的条件下产生伏马毒素。基因表达结果表明,FUM1和FUM21在温度32℃、0.95水活度条件下相对表达量最高,FUM19在温度30℃、0.95水活度条件下的相对表达量最高。FUM基因相对表达量最大值与拟轮生镰孢最大产毒能力不一致,反应出伏马毒素的生物合成由一系列基因合成控制。(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张晓玲,田晓清,马丽艳,樊成奇,苑丽东[8](2014)在《塔玛亚历山大藻产毒共生菌的快速筛选及基因进化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害赤潮产生的麻痹性贝毒(PSP)危害巨大,而PSP来源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而藻菌关系是揭示PSP产生机制的关键。本课题组在东海塔玛亚历山大藻产毒共生菌的系统分离及其产毒化学研究方面奠定了前期工作基础,选取PSP关键起始sxtA基因作为解析藻菌关系重要突破口,建立了高效甄别自产毒株关键技术—sxtA基因探针-菌落原位杂交技术并进行实际快速筛选应用;进而确定了所获自产毒株的sxtA基因序列信息;同时,结合藻菌共生体sxtA宏基因组学研究,并对接相关基因及蛋白数据库信息,综合分析并初步探讨了东海塔玛亚历山大藻与其共生菌的sxtA基因进化关系。本研究将为循序推进藻菌关系研究,最终解答PSP来源这一焦点学术争议,探索我国赤潮的科学防控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全国第九届海洋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8-06)
李世雄[9](2014)在《不同环境因素对拟轮生镰孢产毒及其FUM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世界叁大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饲料和粮食作物。玉米穗腐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病害,其病原菌产生的伏马毒素严重影响玉米的食用性及可销售性。伏马毒素是一类主要由拟轮生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不仅能导致马的脑蛋白质软化病和猪的肺水肿等致命病症,还能增加人类食道癌的风险。基于伏马毒素的毒性,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已将FB1列为可能的致癌物质。本文明确了拟轮生镰孢在PDA培养基上生物合成伏马毒素的最适温度、水活度及培养时间,建立了PDA培养基中伏马毒素的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水活度对拟轮生镰孢GS-1菌株生长、伏马毒素产生的影响,不同药剂浓度处理对拟轮生镰孢GS-1菌株生长、伏马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水活度及药剂处理对FUM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明确了拟轮生镰孢在PDA中培养10d后,培养基中伏马毒素含量达到最大值,菌株所产生的伏马毒素绝大部分溶解在了培养基中,少部分残留在菌丝中。PDA培养基中伏马毒素以乙腈/水(V:V=3:1)为提取溶剂,然后60℃氮吹浓缩,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测定。初步明确了在温度和水活度影响拟轮生镰孢GS-1的生长及伏马毒素产生,其最适生长与产伏马毒素条件均为30℃和水活度为0.99。用不同浓度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处理,两个药剂均随着浓度的增高,拟轮生镰孢GS-1的菌丝生长速率减慢,表明高浓度药剂对拟轮生镰孢的生长有强抑制作用,两者的ECso值表明,苯醚甲环唑对拟轮生镰孢的毒力低于戊唑醇。不同浓度的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处理后,对拟轮生镰孢GS-1生物合成伏马毒素表现出抑制或刺激作用。不同浓度的苯醚甲环唑对拟轮生镰孢GS-1生物合成伏马毒素FB1和FB2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苯醚甲环唑浓度为0.5μg/g~4μg/g范围内,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菌株产生伏马毒素FB1和FB2的量呈减少趋势,抑制作用增强。但在苯醚甲环唑浓度为0.25μg/g时FB1和FB2的浓度却低于高浓度苯醚甲环唑处理,即该浓度对菌株产生伏马毒素的抑制能力高于其他供试浓度。在不同供试浓度戊唑醇处理后,除浓度为0.25μg/g处理,其他浓度的戊唑醇处理均对拟轮生镰孢GS-1生物合成伏马毒素表现出抑制作用。高浓度戊唑醇对拟轮生镰孢生物合成FB1和FB2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在戊唑醇浓度为0.25μg/g时,拟轮生镰孢GS-1生物合成FB1和FB2的能力反而增强;对FUM基因表达结果分析表明,在不同温度和水活度条件下,基因FUM1、FUM21均在32℃和水活度为0.99时的表达量最低,而FUM19则在30℃和水活度为0.99时的表达量最低,并且与温度32℃和水活度0.99时的表达量接近。基因FUM1和FUM21在水活度0.95和32℃时表达量最大,分别是最低时表达量的近3倍和2倍多;而FUM19则在30℃和水活度为0.95时的表达量最高,是表达量最低时的2倍。在含不同浓度苯醚甲环唑培养条件下,基因FUM1在浓度为1μg/g时的表达量最低,基因FUM19和FUM21在浓度为4μg/g时的表达量最低,3个基因均在浓度为2μg/g时的表达量最高,FUM1分别是最低时表达量的1.5倍,而FUM19和FUM21则是最低表达量的2.0和1.8倍。在不同浓度戊唑醇培养条件下,基因FUM1和FUM19在浓度为0.5μg/g时的表达量最低,基因FUM21在浓度为0.25μg/g时的表达量最低。基因FUM1和FUM19在浓度为0.0625μg/g时的表达量最高,分别是最低时表达量的2.1和2.2倍,FUM21在浓度为1μg/g时的表达量最高,是最低时表达量的1.3倍。(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28)
蒋丹,靳卫林,苏德山,黄耀江[10](2014)在《曲霉属产毒真菌DNA的制备及其毒素相关基因aflR的PCR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曲霉属产毒真菌DNA的方法,并与试剂盒提取法进行比较。经过改良的CTAB法能够成功提取出曲霉属产毒真菌的DNA,且浓度和纯度均可达到PCR扩增的标准。根据合成黄曲霉毒素的aflR基因设计两对引物,运用PCR方法进行扩增鉴定,结果表明黄曲霉、寄生曲霉和溜曲霉基因中可检出aflR基因,烟曲霉和杂色曲霉中并未检出,达到对黄曲霉毒素产生菌进行鉴定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为产毒真菌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4年14期)
产毒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蓝藻水华是世界范围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产毒蓝藻所产生的蓝藻毒素严重危害水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为了解云南滇池产毒蓝藻产毒基因的多样性,针对产毒蓝藻特有的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E、鱼腥藻毒素合成酶基因anaC和麻痹性贝类毒素合成酶基因sxtA,采用常规PCR技术,于2017年3月—2018年2月对滇池海埂水域产毒蓝藻种类和产毒基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滇池海埂水域样品中均检测到蓝藻产毒基因mcyE、anaC和sxtA。通过TA克隆测序得到基因序列并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滇池海埂水域中3种蓝藻产毒基因多样性较单一,mcyE基因主要由微囊藻属藻类产生,anaC和sxtA基因主要由束丝藻属藻类产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毒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蒋波,冯震,秦峰,刘浩,杨美成.药品质量控制中常见产毒真菌ITS和LSU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19
[2].刘玉珊,汪洋,李春筱,李宁浩,董书维.云南滇池海埂水域产毒蓝藻产毒基因的多样性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3].张若男,田晓清,陆亚男,樊成奇,张静.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其产毒新种Z1-D的sxtA1基因进化研究[J].海洋渔业.2019
[4].,赵汉斌.剧毒蘑菇产毒与基因水平转移有关[N].科技日报.2018
[5].刘菲.赭曲霉培养基筛选及AopacC基因对生长和产毒调控的功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6
[6].高岩,于仁成,柳阳,林佳宁,张清春.基于产毒基因sxtA的qPCR方法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有毒藻类检测中的应用初探[J].海洋环境科学.2016
[7].李世雄,李人杰,刘颖超,董金皋.不同环境因素对拟轮生镰孢产毒及FUM基因表达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5
[8].张晓玲,田晓清,马丽艳,樊成奇,苑丽东.塔玛亚历山大藻产毒共生菌的快速筛选及基因进化关系研究[C].全国第九届海洋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9].李世雄.不同环境因素对拟轮生镰孢产毒及其FUM基因表达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4
[10].蒋丹,靳卫林,苏德山,黄耀江.曲霉属产毒真菌DNA的制备及其毒素相关基因aflR的PCR检测[J].科技导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