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乃甫买买提江阿布都外力·努尔(新疆乌鲁木齐六道湾医院内1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63)
【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8-0019-02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心衰肺心病
本文浅析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心衰的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医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专业煤矿医院,患者大多数是煤矿工人。我科住院患者绝大多数都有II期矽肺病史、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心病,其中90%以上的患者患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在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和心力衰竭方面,我科一般制定的治疗方案和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和改善肺心功能,具体方法是应用抗生素,解痉、化痰、平喘及呼吸兴奋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维持量的强心甙。目前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是酚妥拉明,强心剂中的地高辛片0.25mg或0.125mg,必要时隔日静推西地兰针剂,50%葡萄糖注射液20ml+西地兰注射液0.4mg。使用以上方法可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但部分患者病情并未好转,特别是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呼吸和肺功能尚可,肺部感染基本上控制)的患者。
近2年来,我科选了8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心力衰竭、心功能4级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5位患者的肺功能尚可,肺部感染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在治疗当中,在原则上使用了大剂量硝酸甘油和大剂量强心甙后,获得了满意疗效。下面具体讲其中1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塞买提,男性,维族,72岁,退休工人,以气短心悸伴双下肢水肿1周为主诉住院,同时不能平卧,胸闷,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尿量少,咳嗽咳痰(白色粘液样痰),食欲欠佳。查体:一般情况欠佳,急性痛苦面容,端坐呼吸,口唇紫绀明显,颈静脉怒张,肺气肿征阳性,双肺可闻及痰鸣音,未闻及水泡音,心音弱,心率140次/分,律齐,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肝脾未触及,双下肢高度水肿,入院时查血常规:WBC13.1×109/L,RBC4.0×1012/L,Hb170g/L,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右心室肥大,血电解质正常,血、肝、肾功及血糖正常,胸片未拍,因患者病情重,既往有II期矽肺病史,慢支病史10余年,肺气肿病史5年余,慢性肺心病史2年余。诊断为:①II期矽肺合并肺部感染,②阻塞性肺气肿,③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心功能4级。
(2)治疗方法
口服双氢克尿噻片25mg,卡托普利25mg,安体舒通40mg,各一日3次,克咳胶囊3粒,博利康尼片2.5mg,各一日3次,间断低流量吸氧,卧床休息,5%葡萄糖注射液200ml+硝酸甘油注射液10mg,一日2次,5%葡萄糖注射液200ml+盐酸多巴胺注射液20mg+多巴酚丁胺注射液40mg,一日1次,5%葡萄糖注射液200ml+氨茶碱注射液0.25g,一日1次,0.9%生理盐水注射液150ml+头孢唑林钠注射液3.0g,一日2次,必要时或隔日静推速尿注射液20mg,连用2天呼吸兴奋剂及西米替丁针剂,50%葡萄糖注射液20ml+西地兰注射液0.4mg上午静推1次,晚24点口服地高辛片0.25mg,治疗3天后病情好转,心功能基本上恢复正常,心率88次/分,心音有力,双下肢无水肿,治疗第4天后减量,一组硝酸甘油加上午或隔日静推1次西地兰针剂0.4mg,于每晚口服地高辛片0.25mg,该患者用强心甙前后一直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0%氯化钾8ml,一日1次,复查电解质正常,未出现并发症。
2体会
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心功能衰竭当中使用卧床休息,吸氧,抗炎,利尿,扩张血管改善肺功能后未纠正心力衰竭时,才考虑用强心甙中常用的西地兰和地高辛片,毒K,西地兰针剂24小时内总量为1.0~1.2mg,地高辛片24小时内总量是2.0~2.5mg。强心甙是改善心功能的最好药,一般常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它是一种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降低气道阻力,从而改善通气功能,对改善心衰有良好作用,酚妥拉明引起快速心律失常,与强心甙的不良反应和毒性类似,两药合用时,可加剧不良反应和毒性,故换用了硝酸甘油,此药具有直接松弛平滑肌作用,尤其对血管平滑肌作用更明显,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未引起心律失常,无毒性作用。应用强心甙前要特别注意毒性反应,35位患者未出现强心甙的毒性反应,本人考虑:(1)用强心甙前换用硝酸甘油;(2)用药前中后,保持血钾的正常状态;(3)心衰纠正前,每日必须开2个静脉通道,一个通道专门静滴血管扩张剂(12小时),另一个通道静滴其他液体,使用这种方法静滴药物特别是三种药物(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同时进到血管后促进心脏排出量,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症状改善快,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M].1990年11月第三版,第7次印刷.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