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延迟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计量学,延迟时间,放大器,四参数正弦曲线拟合法
延迟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梁志国,王雅婷,吴娅辉[1](2019)在《基于四参数正弦拟合的放大器延迟时间的精确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放大器延迟时间测量时信号幅度相差悬殊的问题,提出了四参数正弦拟合测量方式,以相位差转换成时间差予以实现。对其中的相位周期性带来粗大误差问题,负值幅度带来相位粗大误差问题,测量系统自身通道间延迟修正问题等,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在实际应变放大器上的一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并且发现,放大器的延迟具有内在稳定性,与激励信号的幅度、频率、波形等均无关系。该方法可用于放大器、滤波器、衰减器等线性电路延迟的测量分析。(本文来源于《计量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维新,魏志伟,赵文谦,丁星卜[2](2019)在《光学波片相位延迟测量仪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光学波片放入激光谐振腔可使振荡模式发生分裂,测量分裂模的频率差能准确测得波片的相位延迟。基于这一原理,设计了光路沿竖直方向的相位延迟测量仪,可根据频率差不同引起振荡模式的变化采用相应测量方法。对半外腔激光器、光强和频差探测单元、控制程序等部分进行了设计说明。为了实现自动化和高精度测量,系统选定两正交偏振模的等光强点作为工作点,并补偿初始相位延迟和波片倾斜误差。测试表明,仪器能够对任意相位延迟的波片自动判定并测量,对多级波片多次测量的标准差约0.01°,总的测量不确定度为0.03°(优于λ/10 000),且只需要测量激光频率差,具有可溯源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张瑞,陈媛媛,景宁,王志斌,李克武[3](2019)在《基于双弹光差频调制的中红外波片相位延迟高精度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弹光差频调制的中红外相位延迟精确测量方法。通过两个硒化锌型弹光调制器(PEM)的差频降低系统调制频率,产生载有被测相位延迟的低频调制信号,调制后的1倍差频幅值和2倍差频幅值相除可求得被测波片的相位延迟。该方法可有效抑制光强波动及PEM相位延迟波动对测量的影响,提高测量精度。对测量原理进行了理论推导,设计了硒化锌型PEM和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相位延迟测量误差不大于0.004%,灵敏度可达5×10~(-4) rad。(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杰,赵鑫,李可[4](2019)在《V93K测量负载电容小于10 pF的延迟时间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V93K在测试IC电特性的输出延迟时间时,遇到要求测试负载电容不超过10 pF,而V93K数字通道的负载电容在30 pF以上,无法直接进行编程测试。采用外挂示波器进行测量,其探头的电容可达8 pF以内。V93K在运行功能向量过程中读取到示波器的测量结果,延迟时间参数达到被测器件的指标要求范围之内,测试时间在6 s内完成,不但解决了手动测试效率低的问题,而且该方法测量准确,可操作性强。(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期刊2019年03期)
张秋奂,王伟新,张婷,刘艳,李杰[5](2019)在《急性脑梗死3D ASL脑灌注成像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对血流测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叁维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3D ASL)中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对急性脑梗死不同脑区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基底节区新发脑梗死患者15例,采用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1.5s和PLD=2.5s)进行3D-ASL检查。通过GE AW 4.6后处理工作站,分别获得不同PLD时间点的全脑血流量(CBF)图,选取双侧额、颞、顶、枕叶、小脑和基底节区为感兴趣区,其中基底节区选取弥散加权成像(DWI)上高信号梗死区域,测量患侧和对侧镜像区域的CBF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不同PLD时间各脑区CBF值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同PLD的各脑区患侧和对侧CBF值之间的差异。P值小于0.05为有统计学显着差异。结果不同PLD时间点比较发现,额、颞、顶、枕叶及小脑半球区域CBF值在PLD=1.5s均低于PLD=2.5s,具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均<0.05);基底节区域的CBF值在PLD=1.5s和PLD=2.5s无统计学显着差异。相同PLD的各脑区患侧和对侧CBF值比较发现,在PLD=1.5s或2.5s,颞、顶、枕叶及小脑半球区域患侧与对侧的CBF值均无统计学显着差异;而额叶的患侧与对侧的CBF值在PLD=1.5s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5),在PLD=2.5s无统计学显着差异;基底节区的患侧与对侧的CBF值在两种不同的延迟时间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3D ASL成像不同PLD时间对脑血流量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影响,合理选择PLD时间参数有助于准确评估急性脑梗死的全脑血流灌注情况。(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刘通,张刘,张冠宇,陈晨,仲志成[6](2019)在《基于可变相位延迟的激光干涉式亚纳米级微位移测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光源具有单色性好、亮度高、方向性强和相干性强等优势,所以基于干涉原理对激光光谱进行积分可以应用于微位移测量领域。在重力方法探测过程中,因地质结构不同引起万有引力差异而造成的探测质量块位移十分微小,通常为纳米级,所以研制高精度纳米级微位移测量系统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电容位移测量法在防止电磁干扰等方面存在不足。相比较而言,光学干涉法具备抗电磁干扰、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且精度不亚于电容法。传统干涉系统光路复杂、难于集成,对重力仪的小型化与集成化不利。所以研制一种结构紧凑的光学干涉系统用于实现纳米级微位移测量成为亟需。基于可变相位延迟的激光干涉式方法,能够实现亚纳米级微位移测量,较传统干涉系统具备结构紧凑、易于集成的优势。本微位移测量系统由半导体激光器、起偏器、检偏器、楔形双折射晶体组和光谱仪组成。研究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是确定测量系统方案,提出了偏振光干涉双路结构,以楔形双折射晶体组作为核心器件,将晶体间相对位移转化为o光和e光的差别化相位延迟,并对激光光谱进行积分,进而将位移变化转变为合成光强的变化;其次是建立测量位移物理模型,根据设计的双折射晶体组几何结构、位移过程与光路,确定光强变化与待测位移量之间的关系;第叁是系统参数优化,为了使系统的测量误差和量程满足实际需求,利用已建立的物理模型,将测量误差和量程分别与晶体切割角度α、激光器激射波长λ建立函数关系。根据应用需求,确定适当的误差和量程取值范围,进而得到角度α和波长λ取值范围;最后加工晶体、搭建系统并进行测试。具体即以α和λ为调控参量,联合考虑"近似线性化"和"激光器光强波动误差"对系统量程进行优化仿真。同样,联合考虑"激光器光强波动误差"和"激光器波长波动误差",并利用"系统最大位移量"(与量程有关)对系统测量误差进行优化仿真。最终确定钒酸钇晶体切割角度α为20°,激光器激射波长λ为635nm。实验中,以10nm为间隔利用压电陶瓷设置位移量进行位移测试,包括:系统的线性标定、系统量程和测量误差测试。另外,在保持待测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利用本位移测量系统进行了2h不间断测量,并通过阿伦方差确定了系统的位移探测下限。实验结果表明,位移量程范围大于150nm,位移测量误差约0.5nm,位移探测下限为0.32nm@23s,探测线性度判定系数(R2)为0.999 85。综上所述,以自制楔形双折射晶体组作为核心器件的可变相位延迟激光干涉式微位移测量系统,可作为重力探测中的质量块位移测量单元。与电容法相比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与传统干涉系统相比具有结构简易、光路紧凑等优点,便于重力仪的小型化与集成化。(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2期)
李晓红,邓永芳,张丽巍,陈敏,李真[7](2019)在《集成电路延迟时间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B/T17574-1998《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第2部分:数字集成电路》[1]第Ⅳ篇测试方法第3节动态测试的测试方法分别对某运算放大器、开关驱动器和标准模块的延迟时间进行测试,并按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2]、CNAS-CL07:2011《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3]、CNAS-GL08:2006《电器领域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4]的要求,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5]。(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董海龙,汪家春,赵大鹏,陈宗胜,刘瑞煌[8](2018)在《延迟线位置偏差对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材料在太赫兹波段的光学常数。然而,其各组成部分在控制精度、响应误差、系统噪音以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误差,将影响系统对材料光学常数提取的准确性。基于透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的测量原理,分析了系统延迟线位置偏差对提取材料复折射率准确度的影响,建立了误差在样品测量过程中的传递模型,并利用MATLAB仿真了误差对提取样品复折射率影响。结果表明,样品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不确定度受到了系统延迟线位置偏差的影响,且系统延迟线位置偏差越大,样品的复折射率提取的不确定度也就越大。同时,相比消光系数,延迟线位置的偏差对样品折射率的不确定度具有更大的影响。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可分析系统延迟线位置偏差对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提取材料光学常数不确定度的影响,为优化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11期)
王金伟,李克武,景宁,罗欣玮,王志斌[9](2019)在《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和快轴标定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快速精确地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实现测量系统的集成化和自动化,设计了基于弹光调制技术与数字锁相技术相结合的波片测量系统。采用弹光调制器对检测激光进行调制,运用基于FPGA的数字锁相技术提取调制信号的一、二倍频项,利用优化算法解调出波片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步进电机带动波片转动使快轴到达零度位置,相位延迟量由LCD显示出来。搭建了实验系统,并对1/4波片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1/4波片快轴方位角的测量精度优于0.31°,相位延迟量的测量精度和重复度分别优于99.47%和0.14°。测量系统的弹光调制器驱动信号、电机驱动信号、数据运算都由FPGA控制,实现了光机电一体化。(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赵梦恩,任佳,王西刚,杨枫[10](2018)在《基于GPR的延迟焦化系统温度软测量建模与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延迟焦化系统中因腐蚀引起的硬测量仪表维护成本高的现状,提出并构建了一种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开工线温度软测量预测模型。通过选取合适的核函数,优化超参数,实现了预测温度的目的。最后用现场测试数据对该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基于GPR的软测量建模算法在工业领域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8年10期)
延迟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光学波片放入激光谐振腔可使振荡模式发生分裂,测量分裂模的频率差能准确测得波片的相位延迟。基于这一原理,设计了光路沿竖直方向的相位延迟测量仪,可根据频率差不同引起振荡模式的变化采用相应测量方法。对半外腔激光器、光强和频差探测单元、控制程序等部分进行了设计说明。为了实现自动化和高精度测量,系统选定两正交偏振模的等光强点作为工作点,并补偿初始相位延迟和波片倾斜误差。测试表明,仪器能够对任意相位延迟的波片自动判定并测量,对多级波片多次测量的标准差约0.01°,总的测量不确定度为0.03°(优于λ/10 000),且只需要测量激光频率差,具有可溯源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延迟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梁志国,王雅婷,吴娅辉.基于四参数正弦拟合的放大器延迟时间的精确测量[J].计量学报.2019
[2].刘维新,魏志伟,赵文谦,丁星卜.光学波片相位延迟测量仪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3].张瑞,陈媛媛,景宁,王志斌,李克武.基于双弹光差频调制的中红外波片相位延迟高精度测量[J].光学学报.2019
[4].刘杰,赵鑫,李可.V93K测量负载电容小于10pF的延迟时间方法[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9
[5].张秋奂,王伟新,张婷,刘艳,李杰.急性脑梗死3DASL脑灌注成像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对血流测量的影响[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6].刘通,张刘,张冠宇,陈晨,仲志成.基于可变相位延迟的激光干涉式亚纳米级微位移测量系统[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7].李晓红,邓永芳,张丽巍,陈敏,李真.集成电路延迟时间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9
[8].董海龙,汪家春,赵大鹏,陈宗胜,刘瑞煌.延迟线位置偏差对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9].王金伟,李克武,景宁,罗欣玮,王志斌.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和快轴标定系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10].赵梦恩,任佳,王西刚,杨枫.基于GPR的延迟焦化系统温度软测量建模与预测[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8
标签:计量学; 延迟时间; 放大器; 四参数正弦曲线拟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