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人家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亲属称谓,人类学考察,自我认同
汉人家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生琰,李元元[1](2016)在《家族的抗争与自我的认同:一项汉人亲属称谓制度的人类学考察——以安徽无为程氏家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属称谓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空间内有多向度的表达。通过对安徽无为县程氏家族的亲属称谓制度的详细考察,我们发现,程氏家族特殊的亲属称谓在其发生机制、社会功能及历史沿承方面都与汉族原生态的亲属称谓有着明显区别,其是一种次生性、社会情境异化型亲属称谓制度。(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卯丹[2](2016)在《从西北蒙古穆斯林到西南汉人——乌蒙高地卯氏家族历史与文化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成汉民族的成分是多元的,不乏具有异文化背景的群体在漫长时期内融入。今日乌蒙高地的卯氏家族便是一例,其为明初六盘山归附明朝的蒙古穆斯林,在600余年的文化适应中,大部分成了汉人,其原因既有国家制度的推动,亦有人群主体能动性的自我适应。对"汉—少数民族"二分的方式长时段地看有明显解释力的局限,应看到人群在选择身份时具有一种"动态转化"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洪嘉璐[3](2016)在《皇权支配下辽代汉人权贵家族的命运演变——以韩知古家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韩知古家族是辽代最为显赫的汉人权贵家族。韩知古家族成员对皇权的巩固和统治秩序的稳定做出卓越贡献。同时,韩知古家族地位的嬗变与皇权关系紧密相连,由此进一步揭示了皇权对其家族的支配与制约作用。(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吉孝青[4](2014)在《辽代汉人四大家族仕宦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人四大家族代表汉族势力为辽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辽朝兴衰荣辱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汉人四大家族在辽朝仕宦问题,对于了解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分析辽朝兴亡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辽代汉人四大家族概况、辽初汉人四大家族成员仕宦及其家族的兴起、辽中后期汉人四大家族成员仕宦及家族的发展、汉人四大家族成员在辽朝仕宦特点及原因。首先,在总结前人对汉人四大家族的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汉人四大家族具体为哪些,且简要概述了汉人四大家族的概况。其次,分析了汉人四大家族早期入辽者跻身辽朝统治阶层的特定背景,及其发展成为汉人世家巨族的条件。第叁,随着契丹封建化程度的加深和汉人四大家族势力的发展壮大,汉人四大家族成员入仕的途径不断增多,这就保障了汉人四大家族子弟能够世代为官,也维系了其家族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乃至盛久不衰。此外,在本部分章节列出相关婚姻表及职官表。最后,总结和分析了汉人四大家族成员在辽朝仕宦的特点及原因。辽初,因制度草创等原因,汉族官员大多都是因事设官,或是临时设官,并且所任官职也是品级较小及无关军政的官职,至辽朝中后期,汉人四大家族成员仕宦出现了普遍性和持续性,而且还从品级较小的官职向辽朝中枢机构渗透。汉人四大家族成员在辽朝仕宦出现的这些特点,反映了辽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也体现了辽朝兴盛衰亡的特点。(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林双凤[5](2009)在《“蒲公英式生长”的宗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福建一个汉人家族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口述史为主要研究方法,在村落经济档案基础上,结合当地民间文献,如族谱、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以及民间流传的家族记忆、传说故事等社会记忆资料,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本文首先以凤岗村落所在的金沙区域社会的发展历程为起点,阐述汉人拓垦金沙区域社会的过程。在金沙区域社会的视野下,将凤岗林氏家族近500年的发展历程置入金沙区域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之中,进而研究凤岗林氏汉人家族。福建如傅衣凌先生所认为的是乡族社会,因此,金沙区域社会同样也是一个典型的乡族社会。在金沙区域社会的视野下,研究凤岗林氏宗族是如何形成的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凤岗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仙游、永春、南安叁县(市)交接地带的一个山区村落。凤岗林氏宗族自明中后期从一个外来姓氏迁入凤岗,至清后期凤岗成为一个宗族型村落。本文虽以凤岗宗族型社区为着眼点,但并不局限于凤岗村落,而是以凤岗村落为网络结点,通过考察其经济生产、生活、市场、通婚圈、民间信仰、祭祀、风水观念等,并与邻近的村落进行比较,试图在一个更大的区域社会中展示村落的社会变迁,研究宗族型村落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宗族所历经的变迁,力图全息化地展示凤岗地域性宗族如何在绵长的历史长河中顽强地生存、发展并壮大下来。也即笔者在对凤岗进行历时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凤岗村落的发展置入金沙区域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之中,在区域社会史的视野下,透视并比较凤岗林氏家族与其他家族发展的异同;在这个长的历史时段之中,更具“地点感”、“历史感”地呈现凤岗林氏家族的发展。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指明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作为民族凝聚主体的汉族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发展壮大,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这种宏大的理论基础上,笔者具体而微地研究了凤岗林氏宗族的发展历史,相应地提出了“蒲公英式生长”的宗族模式的理论假设。该理论假设认为,在区域社会视野下凤岗林氏宗族的形成得益于叁大因素:血缘的先天性组织纽带、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以及泛家族主义观念的盛行。所谓“蒲公英式生长”的宗族模式,即以蒲公英的生长来形容之,可将蒲公英的种子视为“泛家族主义观念”,而“土地”与各种“养分”等则是血缘的先天性组织纽带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而蒲公英成熟后的种子“随风飘落”大概可观之为:宗族成员随着社会时代与宗族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外迁,以至落地生根,重新发育成长,进而融入所迁入的区域社会。(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09-05-20)
万安玲[6](2008)在《宋元转变的汉人精英家族:儒户身份,家学传统与书院》一文中研究指出1315年恢复科举制度前后,士大夫家庭已通过兴办书院从而把利用教育作为维护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战略。元初那些通过资助,兴办或以其他形式与书院联系,从而维护儒学学术传统的家族,获得入仕的有利机会。元朝建立后,书院时南方士大夫家庭的命运起着重要作用。书院除了为书院山长提供潜在的仕途外,还帮助元朝指定的儒户,即传统的士绅家庭维持特权。元初,恢复科举制度前,通过建立和扩大书院对当地教育有所贡献的家庭,经常受到官方任命作为奖赏。除了具有教育传统的家庭兴办书院,那些自南宋起就存在的家塾,为元代的书院奠定了基础。元代的书院,既是国家教育机构的组成部分,也是南北方汉族士人——以及非汉族士人——通过坚持儒家教育传统而保持地位的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期刊2008年00期)
吴海涛[7](1998)在《元代京兆贺氏与其他汉人官僚家族仕宦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京兆贺氏与其他汉人官僚家族仕宦之比较吴海涛京兆贺氏是元代至为特殊的一个汉人世家。然迄今为止,笔者尚未发现有对此家族进行专题研究的着述。因此,笔者试着将京兆贺氏家族与元代前期其他汉人官僚家族的仕宦情况加以比较。从蒙元时代特色去观察贺氏家族的兴盛,将...(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期刊1998年02期)
赵旭东[8](1997)在《历史中的社区与社区中的历史——读《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常看到一些新近有关中国农村或村落的研究,但总觉得大多像是生物学家在采集各类的动植物标本,采集之后再用文字将这些标本以所谓科学的逻辑分门别类地安排有序供喜好猎奇的人把玩。而王铭铭博士的新着《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却是让我耳目一新,大开眼界。我的感受恰如伦敦城市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的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教授在写给此书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江村的研究已成为模式,溪村也可以被作为模式对待。”这里所说的江村当然是指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奠基者费孝通教授早年(1936年)在他的老家吴江县开弦弓村所做的社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费孝通教授的调查现在看来有两点是特别突出的;其一便是严(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1997年03期)
汉人家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成汉民族的成分是多元的,不乏具有异文化背景的群体在漫长时期内融入。今日乌蒙高地的卯氏家族便是一例,其为明初六盘山归附明朝的蒙古穆斯林,在600余年的文化适应中,大部分成了汉人,其原因既有国家制度的推动,亦有人群主体能动性的自我适应。对"汉—少数民族"二分的方式长时段地看有明显解释力的局限,应看到人群在选择身份时具有一种"动态转化"的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人家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刘生琰,李元元.家族的抗争与自我的认同:一项汉人亲属称谓制度的人类学考察——以安徽无为程氏家族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2].卯丹.从西北蒙古穆斯林到西南汉人——乌蒙高地卯氏家族历史与文化的个案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洪嘉璐.皇权支配下辽代汉人权贵家族的命运演变——以韩知古家族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吉孝青.辽代汉人四大家族仕宦问题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4
[5].林双凤.“蒲公英式生长”的宗族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6].万安玲.宋元转变的汉人精英家族:儒户身份,家学传统与书院[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
[7].吴海涛.元代京兆贺氏与其他汉人官僚家族仕宦之比较[J].中国史研究.1998
[8].赵旭东.历史中的社区与社区中的历史——读《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J].民俗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