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邓小平文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邓小平文选论文文献综述
赖勖忠,刘向东[1](2019)在《矛盾解决与理论创新——学习《邓小平文选》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到2018年,已经走过40年的辉煌历程。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不断向前推进,使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的现状,提出应对之策",改革开放"这个答案从来不会让人失望。(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9年08期)
中文[2](2019)在《《邓小平文选》出版往事》一文中研究指出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首次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过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人民群众踊跃购买,学习《邓小平文选》蔚然成风。据时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的逄先知回忆:"从1975年编起,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这个时期邓的许多讲话,反映了他领导全面整顿的一系列正确主张。这对于理解后来他指导全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有重要意义。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邓小平文选》于1983年7月出版1975年(本文来源于《党史博览》期刊2019年07期)
崔亚蕾[3](2019)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域下的《邓小平文选》同形词日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存在大量中日同形词。一般认为,由于中日同形词的存在为中日互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中日同形词虽然字形相同,在词义、搭配习惯、文体、褒贬色彩等诸多方面却往往存在差异,因此经常发生误译或翻译不当等情况。本研究从翻译目的、预期受众、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受众接受效果上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等多维度探讨了《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卷的两个日译本中的中日同形词翻译问题。考察了翻译目的的差异对同形词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具体译文,深入分析了影响同形词翻译的受众接受效果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新的同形词翻译方法分类。本研究对今后的中央文献同形词翻译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提出了应根据事先制定的翻译目的选择多样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原则。同时,本研究对于除政治文献以外的同形词翻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因此,《邓小平文选》日译本中同形词的翻译研究不仅进一步深化了政治文献的翻译研究,同时也丰富了同形词本身的翻译研究,无论是从政治文献翻译的特殊意义还是一般性翻译的普遍意义来看,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首先,通过对《邓小平文选》日译本主要译者和相关人员的访谈以及对相关历史资料的考证,回溯了两个日译本翻译的时代背景、翻译目的、预期读者、翻译过程等,探究了这些要素对译者在翻译同形词时思考与选择的影响。在中央文献特别是领袖着作日译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并具有较为珍贵的史料价值。不仅如此,通过译者访谈等研究方法,明确了外文社译本和风媒社译本由于翻译目的及预期读者的不同而产生了对同形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选择上的差异,探讨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今后中央文献以及其他文献中同形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所具有的科学指导意义。其次,通过受众问卷调查,对两个日译本的同形词翻译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接受本次调查的日本受众人数高达234名,且分布较为均衡,保证了问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同形词翻译研究中如此大规模的受众问卷调查尚属首次。具体调查方法是将两个译本中一方翻译成同形词,而另一方翻译成其他表达的部分进行抽取,进而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同形词展开对比分析。基于对比分析的结果,设计并实施了受众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全面考察分析了两个日译本中同形词的翻译在受众接受效果上的差异,并从词义、搭配、文体、褒贬色彩等多方面深入探讨了受众接受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通过译本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推进了同形词翻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首次依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同形词的翻译方法进行了6种新的划分:(1)移植;(2)解说;(3)加译;(4)译为其他汉语词;(5)译为非汉语词;(6)不译。其中(1)到(3)的翻译方法采用了保留“同形词”形式的“异化”翻译策略,而(4)到(6)的翻译方法则采用了不保留“同形词”形式而侧重传递原文内容的“归化”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考察两个译本中的同形词在翻译方法上体现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结合译文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揭示出同形词翻译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今后中央文献及其他文献中同形词的日译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本研究发现,风媒社译本的翻译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感兴趣、并有汉文训读(「汉文训読」)基础的一部分知识层次较高的受众的需求。正是基于对受众的这种预期,该译本在中日同形词的翻译上较多地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则更多地使用了直接“移植”的方法。而对现代受众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调查的同形词在采用“移植”的方法直接用于日语译文的时候,产生了词义不明、与前后词语之间搭配不当、文体过于生硬、汉语和日语中的褒贬色彩不一致等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受众的理解和接受。而外文社译本的翻译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日本民众更好地“理解这些年中国历史变化和今后局势发展”,并未将预期的受众只限定于有较好的「汉文训読」(汉文训读)基础的知识层,因此在中日同形词的翻译策略上既有“异化”又有“归化”,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也没有局限在直接“移植”上,而是选择了更为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对现代受众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外文社译本采用的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更为自然易懂,更易被日本受众所理解和接受。(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莉平[4](2019)在《浅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多层次目标及其相互关系——《邓小平文选》第叁卷读后感》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命运和现代化前途的大问题。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深刻的论述。《邓小平文选》第叁卷中着重讲解了邓小平经济理论,在这一卷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市场经济开展的背景,让人们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以及其存在的历史必然,从而深入推进经济领域的改革,并描绘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9年03期)
彭高[5](2019)在《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基于《邓小平文选》第叁卷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仍然需要与时俱进的、符合现实国情和实践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鉴于此,不断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行动需要思想的引领,不断全面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首先就必须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我们应从《邓小平文选(第叁卷)》中有关论述,对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以比较简明扼要的提炼,并分析其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在认识论上,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从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此同时,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在于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实现条件包括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包括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其次,在方法论上,对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要结合实际运用它;要认识、继承和发展它。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四个自信";要深入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知与行》期刊2019年01期)
高冬梅[6](2019)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着力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阅读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次谈到基层民主建设,指出基层民主建设对于搞好党的建设、民众社会动员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基层民主建设中如何实现党的引领和加强制度建设。《邓小平文选》中关于基层民主建设的若干论述,对于当前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19-01-02)
池颖[7](2018)在《基于勒菲弗尔操纵理论视角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日语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政治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中央政治文献翻译是文学翻译中复杂的社会文化行为。操纵理论是指所有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原文有目的的操纵,由叁个要素操纵着翻译的产生和接受,它们分别是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译者一方面受到主体文化权力话语的压抑和规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主观能动作用,译者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张扬,其主体性具有反操纵性。译者肩负着跨文化交际的职责,甚至是改造社会的重任,可以超越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束缚。《邓小平文选》是中国的重要政治文件。这是当代的意识形态的代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它代表了主流的思想,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文选》是中央政治文献的代表作之一,此作品突出体现了政治文献的语言风格。《邓小平文选》中蕴含的政治色彩风格反映到作品语言上,使得文体的外交性、民俗性和时代性特征。第二巻是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五年和一九八二年之间就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统一战线、党和军队的建设等问题所作的六十次重要的谈话。这些会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九七五年的讲话,见证了邓小平决心要结束一九六六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把优良秩序带到各方面的工作中去。本文以操纵学派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政治翻译的宏观社会文化语境,探讨了语言外因素对翻译产生的控制。然而,由于勒菲弗尔的理论本身有不可否认的缺陷,而且它对政治着作的适用性有限,本文一方面试图利用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必须参考一些其他翻译策略和原则以便于更合适理解。此外,本文也不仅仅以勒菲弗尔的叁个本质因素为依据,而将译者的主体性作为翻译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操纵因素。在下面的章节中,作者将讨论翻译中的所有这些操纵因素。最后得出结论,证明当时的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对翻译确实影响了翻译策略。并且作为文本的编着主体,对于译本的影响也很大。本稿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论文写作缘起,论文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结构。先行研究,以及对《邓小平文选》翻译分析的可能性。第二章考察文献综述,将以往针对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与翻译的关系的研究做了简要整理。第叁章考察陈述了论文的理论依据。首先介绍了勒菲维尔的操控理论的起源、其叁个主要影响因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概念,以及叁要素对文学翻译的作用。举例说明《邓小平文选》,研究其中使用的操纵理论翻译的原则和策略。第四章研究探讨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操控因素——主观性。在本论文中,政论文编着的主观性被认为是一种被操控与操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政论文受到文本权威性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从而在翻译目的、原则等主要问题上没有太多操控力;而在另一方面,作为翻译的直接执行者在文本层面仍然有进行操控的权利,从而在词汇选择、句式方面体现出巨大的创造性。换言之,主观性在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操控之下操控着翻译的产生。这也是今后政治文献翻译中最主要的因素。第五章总结各章要点,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论文的重点,并指出了文章的积极意义以及不足。(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12-01)
李玥[8](2018)在《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邓小平文选》四字格日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字格”是汉语中一个独特又独立的语言单位,它构词对称整齐,表意丰富深刻,是能够体现文章主旨和话语精神的一种重要标志。《邓小平文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特点可概括为简洁刚劲,朴实无华,语句短小,四字连珠。通过对《邓小平文选》中四字格的日译研究,可以探索四字格日译的方法和规律,进而为同类中央文献的四字格日译提供参考和启迪。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支撑,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原着、中国中央编译局翻译、外文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选(1975年-1982年)』和日本中国研究会翻译、日本风媒社出版的『邓小平が语る(全訳?日本语版)』为研究范围,运用译本比较的研究方法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的“固定型四字格”日译进行研究。首先,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的“固定型四字格”分为“熟语类四字格”和“非熟语类四字格”两个方向展开分析。其次,通过译本比较,整理归纳两个译本中四字格相同译文的译文特征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倾向。同时,筛选出两个译本中四字格的不同译文,制作问卷对日本受众进行调查,依据调查数据分析日本受众对译文的接受效果,并从整体上把握日本受众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四字格日译文的接受特点。最后,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不同类型的四字格日译分别给出翻译策略的建议。本文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中“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翻译过程四步骤”“读者反应”“翻译与交际”“语言文化与翻译”等核心理论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固定型四字格日译进行分析。通过译本比较可知中日译本在79.3%的四字格日译中采取了相同(或相近)的译文和翻译策略,这证实了中日翻译团队在大多数四字格日译处理上意见一致,这些四字格的日译方略可以为同类中央文献四字格日译提供可靠的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对剩余20.7%的四字格的中日不同译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可知,中译本在“熟语类四字格”日译中受众优势较为明显,中日译本在“非熟语类四字格”日译中各具优势。中国译本的优势在于更能准确、恰当地再现源文的信息和精神,更注重译文在“功能”上的等效传递和“交际效果”。而日本译本在日语译文的搭配上更为自然,在译文的可读易懂性方面值得借鉴参考。本文首次以“四字格”为单位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日译进行研究。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四字格的全面梳理归类,分“熟语类”和“非熟语类”两个方向展开分析。通过中日译本比较和问卷调查,用客观详实的译文语料探讨中日译本中四字格日语译文的共性和异性。再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四字格译文的功能、翻译过程、交际效果、语言文化等视角对四字格日译进行阐释,证实了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央文献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最后,总结出不同类型四字格的日译规律,为同类中央文献的四字格日译提供了有效的方略。(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9-01)
张道振,王玲燕[9](2018)在《翻译类型学和《邓小平文选》的英译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文选》是一部具有重要政治和社会意义的经典着作,不仅具有一般政治论说文的特征,也有领导人个人特色的口语化特征。这种具有明显权威型特征的政治话语,在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中,具有明显的表情功能。从对此类话语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以语义翻译为主、交际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更容易促进《邓小平文选》的语义和信息传输,因而也更能促进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在英语国家的接受和传播。拟在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视角下,探论《邓小平文选》的英译问题以及这些翻译策略对于《文选》英译传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社会工作与管理》期刊2018年02期)
刁海青[10](2018)在《试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读邓小平文选第叁卷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解决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如何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大贡献是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备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他所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极大的发展和创新。(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05期)
邓小平文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首次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过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人民群众踊跃购买,学习《邓小平文选》蔚然成风。据时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的逄先知回忆:"从1975年编起,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这个时期邓的许多讲话,反映了他领导全面整顿的一系列正确主张。这对于理解后来他指导全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有重要意义。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邓小平文选》于1983年7月出版1975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邓小平文选论文参考文献
[1].赖勖忠,刘向东.矛盾解决与理论创新——学习《邓小平文选》有感[J].学理论.2019
[2].中文.《邓小平文选》出版往事[J].党史博览.2019
[3].崔亚蕾.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域下的《邓小平文选》同形词日译研究[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9
[4].李莉平.浅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多层次目标及其相互关系——《邓小平文选》第叁卷读后感[J].现代经济信息.2019
[5].彭高.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基于《邓小平文选》第叁卷的分析[J].知与行.2019
[6].高冬梅.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着力点[N].学习时报.2019
[7].池颖.基于勒菲弗尔操纵理论视角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日语翻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8].李玥.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邓小平文选》四字格日译研究[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8
[9].张道振,王玲燕.翻译类型学和《邓小平文选》的英译传播[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
[10].刁海青.试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读邓小平文选第叁卷有感[J].山西青年.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