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英国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学历史教科书,AS-Level,《剑桥国际AS-Level国际史(1871-1945)》,鸦片战争
英国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朱慧敏,李月琴[1](2019)在《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国形象——以《剑桥国际AS-Level国际史(1871-1945)》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英国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五个部分组成。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除了学院式学校(academics)和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s)外,所有学校都必须按照英国教育部出台的《英国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 of England)展开相关课程教育。对于各科所用的教材,英国教育部并未进行统一编制,而是采取(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9年04期)
孙晨旭[2](2019)在《从“帝国”遗产到英国“飞地”:二战结束前后美国视野中香港形象的转变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期间至战后初期,美国政要和社会精英一度热议涉港事务,初步形成对涉港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政策框架。香港对于中英两国的特殊意义,以及香港对于美国的有形和无形价值,在二战结束之际随着大国关系的变化发生显着转变,美国视野中香港的形象相应地从"帝国"遗产转变为英国"飞地"。以此为起点,美国政府始终围绕美中、美英关系塑造香港的形象,评估香港的价值,进而制定香港政策。在中国收回香港主权以前,美国对香港的定位始终没有脱离美、中、英叁国关系,美国对港政策在本质上是美国对华政策和对英政策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9年07期)
莫色木加[3](2019)在《从浪漫派到恶魔派——形象学视阈下《摩罗诗力说》中的英国诗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摩罗诗力说》反映了鲁迅当时的诗学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他通过拜伦、雪莱、普希金等八位"恶魔派"诗人的谱系来重新阐释浪漫派诗学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文艺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的他者形象是鲁迅有意刻画的"精神战士",其目的是重构鲁迅自己的诗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来改造国民性并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状态。(本文来源于《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柳[4](2019)在《康拉德《黑暗之心》中英国殖民帝国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康拉德被公认为十九世纪后期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海洋小说多关注维多利亚时期海外殖民和扩张。《黑暗之心》是康拉德海洋小说最为着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以康拉德《黑暗之心》为研究对象,结合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和文学形象学理论,从非洲军事入侵者、经济压榨者和文化渗透者叁个方面,探讨了小说文本建构的英国殖民帝国形象,旨在揭示十九世纪英国“日不落”帝国的本质,揭露英帝国的海外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巨大影响。《黑暗之心》建立在康拉德刚果之行的经历之上。首先,本文论述了小说所建构的非洲领土征服者的英帝国形象。英国贸易公司占领非洲的港口,破坏原住居民家园。通过军事占领,英国完成了帝国的殖民扩张。其次,论文对文本中所反映的英国经济剥削者形象进行分析。一方面,殖民者通过不平等贸易,掠夺非洲象牙资源,挖走非洲的黄金。另一方面,贸易站的殖民者把当地土着当作廉价劳动力,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最后,论文分析了文本所建构的文化殖民者的英帝国形象。为了使海外扩张和掠夺合法化,英国殖民者故意丑化非洲形象,强行对非洲当地人灌输英国的文化习俗,强迫非洲土着学习白人的生活方式,对他们进行明目张胆的文化殖民。论文对小说《黑暗之心》中建构的英国殖民帝国形象研究,揭开了十九世纪英国殖民者光明使者的虚伪面纱,揭露了英国殖民者侵略者的真实面目。英国殖民者依靠发达的航海技术和先进的武器,打着传播文明的旗号,占领非洲土地,掠夺非洲资源并且入侵非洲文化。通过帝国扩张和殖民掠夺,英国成为了海上强国。小说所揭示的英国殖民帝国形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大英帝国本质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汪强[5](2019)在《形象塑造与知识生产:晚清域外日记中的英国议会(1866—1885)》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议会知识在晚清传播过程中,甲午之前有众多语词表达议会之意,甲午之后逐渐固定为议会(或议院)。议会(或议院)是"集体"选择的结果,它的流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亦与晚清士人域外日记中描述、塑造的议会形象有紧密关系。西游的晚清士人在出国前已经具备一些源于文本阅读的议会知识,他们到达英国后,观看议会建筑"景观"、议会议事场景,深化了对议会的理解;他们塑造的英国议会形象,具有知识层面与文化层面的双重意义。域外日记中塑造的英国议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议会知识在晚清中国的传播,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清的议会实践。(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谭旻[6](2019)在《《终结的感觉》》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当代着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2011年出版即赢得英国曼布克奖。这部作品从男主人公托尼·韦伯斯特的叙事视角出发,通过男主人公对自己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的回忆和反思,折射出求学经历对其随后人生的投射与影响。小说自问世之处即以其颇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精悍语言、独具创新的叙事结构和哲学思考引起学界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涉及对小说人物自我身份建构、历史观、伦理道德主题、叙事策略与技巧等方面。本论文以小说中的男性自我形象入手,聚焦英国男性自我形象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传统英国形象,探讨传统英国形象所反映出的性别观念、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之间的碰撞、阶级观念等问题。本论文共由五章节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生平、创作经历及其所获得成就,概述小说《终结的感觉》的主要内容和创作风格,梳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并阐述本文研究的方法与思路。第二章分析小说中英国男性的自我形象,围绕性别、理性主义和阶级观念叁方面对小说中男性自我形象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性别问题上,小说中的男性主人公认为自己是性别上的强者,优于女性,并以此意在掌控家庭和社会中的话语权;在理性主义的渲染下,英国男性崇尚哲学思考,力图在保守主义的氛围中寻求理性的平衡点;在阶级观念方面,男主人公在浓厚的阶级意识影响和刺激下,不断朝更富有的中产阶级努力,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财富。第叁章则基于上一章关于男性自我形象的分析、结合相关史料探讨小说中英国男性自我形象与传统英国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英国男性自我形象的叁个文化特征反映了传统英国典型的文化观念,即:世界霸主、崇尚理性和贵族情结,因而,小说男性主人公所代表的英国男性自我形象成为传统英国的一个隐喻。第四章以小说中男性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在当代英国的窘困为突破口,探讨了男性自我形象所隐喻的传统英国价值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所遭遇的挑战。本章从传统性别观的颠覆、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的碰撞、社会阶级流动叁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英国男性自我形象在当代所面临的新挑战隐喻了传统英国在当代的困境,男主人公无法适应和主动接受现实中不断产生的社会新现象、新观点,暗示自我形象的实际幻灭,进而暗喻传统英国必须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本文结语部分总结了前文的分析,阐明本文的观点:《终结的感觉》通过刻画英国男性自我形象暗喻了传统英国形象及其遭遇的挑战,揭露了传统英国在当代语境下的衰败和破产,为当今英国社会的发展走向和新兴国民价值观的孕育提供新思路。巴恩斯借这部作品不仅传递了他对英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反思,也为英国男性和当代英国的发展提出更为深刻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晓菲[7](2019)在《着眼年轻受众需求 重塑国际媒体形象——英国广播公司内容生产与传播创新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英国广播公司(BBC)密切关注受众媒介消费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年轻受众的需求,认为能否和年轻受众建立长久而伴随一生的关系将决定着媒体作为内容创意机构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围绕英国广播公司提出的"为下一代受众重塑BBC"的理念,从媒介理念创新、内容生产创新、受众认知创新、传播方式创新等方面,对英国广播公司最新的发展策略和趋势进行梳理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广播》期刊2019年03期)
陈刚,刘轼颖[8](2019)在《类型演进、形象重塑和影像叙事——当代英国特工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政治由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向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过渡,英国特工电影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去政治化倾向。特工形象中阳刚的男性气概被弱化,价值观和自我认同的方式呈现出撕裂的状态。影像叙事和视听表达方式更加跳跃、无序和碎片化,符合当下主流观众的视听思维方式和影像阅读经验。(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3期)
崔欣,许加彪[9](2019)在《英国纸媒中的欧盟移民形象分析——以2017年英国大选前欧盟移民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17年英国大选前《卫报》等四份报纸的欧盟移民相关报道进行考察,分析了新闻报道所呈现的欧盟移民形象。研究发现,除《太阳报》以外,其他叁家报纸肯定了欧盟移民对英国经济的贡献,对欧盟移民形象塑造是相对客观的,欧盟移民的形象是积极的。关于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四家报纸都使用了一些否定词或短语,过于开放的移民政策使欧盟移民被视为对英国社会安全的威胁。(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李春芳[10](2018)在《英国新闻话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基于《每日邮报》2018年10月涉华报道标题的及物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新闻话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但以英媒第二大受欢迎报纸《每日邮报》为文本的研究还很欠缺。鉴于此,文章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系统理论,结合国内十月份以来不断涌现的热点新闻,收集2018年10月《每日邮报》涉华新闻报道,共18个语篇,对新闻报道标题进行及物性分析。结果发现:该报纸涉华报道标题多以长句、复合句为主,及物系统选择上,以物质过程小句为主。报道主题涉及多个领域,报道聚焦的负面信息要远超过正面信息。通过动态物质过程的选择加上消极词汇的语义配置,将隐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植入语篇构建之中,企图给受众构建出一个消极、负面的中国形象。(本文来源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英国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战期间至战后初期,美国政要和社会精英一度热议涉港事务,初步形成对涉港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政策框架。香港对于中英两国的特殊意义,以及香港对于美国的有形和无形价值,在二战结束之际随着大国关系的变化发生显着转变,美国视野中香港的形象相应地从"帝国"遗产转变为英国"飞地"。以此为起点,美国政府始终围绕美中、美英关系塑造香港的形象,评估香港的价值,进而制定香港政策。在中国收回香港主权以前,美国对香港的定位始终没有脱离美、中、英叁国关系,美国对港政策在本质上是美国对华政策和对英政策的一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国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朱慧敏,李月琴.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国形象——以《剑桥国际AS-Level国际史(1871-1945)》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9
[2].孙晨旭.从“帝国”遗产到英国“飞地”:二战结束前后美国视野中香港形象的转变及其意义[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
[3].莫色木加.从浪漫派到恶魔派——形象学视阈下《摩罗诗力说》中的英国诗人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9
[4].赵柳.康拉德《黑暗之心》中英国殖民帝国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汪强.形象塑造与知识生产:晚清域外日记中的英国议会(1866—1885)[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9
[6].谭旻.《终结的感觉》[D].华中师范大学.2019
[7].张晓菲.着眼年轻受众需求重塑国际媒体形象——英国广播公司内容生产与传播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广播.2019
[8].陈刚,刘轼颖.类型演进、形象重塑和影像叙事——当代英国特工电影研究[J].当代电影.2019
[9].崔欣,许加彪.英国纸媒中的欧盟移民形象分析——以2017年英国大选前欧盟移民报道为例[J].西部学刊.2019
[10].李春芳.英国新闻话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基于《每日邮报》2018年10月涉华报道标题的及物性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