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校归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亲家庭,学校归属感,学校适应,潜在类别分析
学校归属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青,张兴,郭成,孟慧[1](2019)在《单亲家庭青少年学校归属感的类别特征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单亲家庭青少年学校归属感的分类特点、不同类别间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以及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采用学校归属感问卷和学校适应问卷对西南地区457名单亲家庭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潜在类别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单亲家庭青少年学校归属感的潜在类别可以分为叁种,分别是高学校归属感组(20.7%)、高认同-低学校依恋组(32.8%)和低认同-高学校依恋组(46.5%);(2)高学校归属感组、高认同-低学校依恋组和低认同-高学校依恋组均没有显着的性别和学段效应;(3)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学校适应在不同学校归属感潜在类别上差异显着,高学校归属感组的学校适应得分显着高于高认同-低学校依恋组和低认同-高学校依恋组。这表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单亲家庭青少年学校归属感不同潜在类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阮春红,姚若松[2](2019)在《大学生网络欺凌与抑郁:心理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的中介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网络密不可分。作为人际冲突的方式之一,欺凌也发展出了新的形式,即网络欺凌。网络欺凌依托于网络平台和通讯工具,已成为校园内较为普遍的一种负性攻击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过往网络欺凌的研究多针对中学生,且集中于探索网络欺凌受害者个体层面的心理后果。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广州某大学128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选用《网络欺负量表》的网络受欺负分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问卷》的抑郁分量表、《安全感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量表》的归属感分量表进行测量。在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微系统中学校归属感如何调节大学生网络受欺凌通过心理安全感对抑郁的影响,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遭受网络受欺凌后的负面心理后果。结果表明:1、网络受欺凌与抑郁呈显着正相关,与心理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呈显着负相关;抑郁与心理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呈显着负相关;心理安全感与归属感呈显着正相关。2、网络受欺凌和学校归属感在性别上有显着差异;心理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在年龄上有显着差异。3、心理安全感在网络受欺凌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学校归属感在网络受欺凌与抑郁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高学校归属感,网络受欺凌与抑郁的正向关系较弱;低学校归属感,网络受欺凌与抑郁的正向关系较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陈红,李运端[3](2019)在《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在感情和心理上对学校的认同和投入。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提高,学生对学业会更加重视,而且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提高主观幸福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水平,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学校环境,提高教师支持,营造班级氛围,促进同伴关系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40期)
聂佳曼[4](2019)在《关于医学生学业压力、职业价值观和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医学生在学业压力和职业价值观和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和叁者之间的联系。此次研究选取1587名医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业压力、职业价值观和学校归属感叁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学生的学业压力、职业价值以及学校归属感在年龄、性别、出生地、年级、专业等因素方面存较大差异。第二:职业价值观、学业压力和学校归属感叁者间各个维度均存在显着相关,即医学生的学业压力和职业价值观能够预测学校归属感。(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9年18期)
王伟君,袁军[5](2019)在《如何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对母体学校的归属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归属感得到满足就意味着个体在所属群体里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同时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所在的群体能够接受自己。学校是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学生能否对学校有归属感是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重要因素,因为对学校缺少归属感而导致学生退学的行为也是存在的。那么先来看一下学校归属感的定义,根据De Vos和Dijkstra(2000)的定义,"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本文来源于《年轻人》期刊2019年34期)
赵毅,缪梦[6](2019)在《基于交往实践观的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建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职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体现于:学生能将自己所在高职院校视为自己母校,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对学校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乐于参与学校活动。但当前高职学生对所在院校的归属感较低,有多种因素导致,本文主要结合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分析高职学生对学校归属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归属感的方式。(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39期)
何二林,叶晓梅,潘坤坤,毛亚庆[7](2019)在《小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学校归属感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欺凌的发生与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有关。对西部五省的4744名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越高,校园欺凌行为越少;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能够增加学生的正向学校归属感,减少负向学校归属感,进而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实施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创建关心的学校氛围,增强学生正向学校归属感,减少校园欺凌行为。(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9年08期)
朱殿庆[8](2019)在《高中生学习潜能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潜能是指一个人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的潜力或可能性,它反映不同个体在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下,学习能力极可能达到的学习效果的差异,采用《高中生学习能力倾向测验》《学校归属感问卷》,考察高中生学习潜能与学业成绩、学校归属感叁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理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校归属感与学业成绩两两显着正相关;文科学生仅学习潜能与学业成绩显着正相关,而学校归属感与学习潜能、学业成绩均没有明显相关。(2)理科非潜能生的学校归属感明显高于潜能生,文科潜能生与非潜能生的学校归属感没有明显差异。(3)在学习潜能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过程中,学校归属感起到了显着的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论坛》期刊2019年25期)
陶克华[9](2019)在《学校有使命,教师有归属,学生有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期盼、新要求。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定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归教育规律,变革育人方式,努力增强学校使命感、教师归属感和学生成就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有使命:育人为本,尊重个性,全面发展重庆市渝北中学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叁结合"立体教育网络,提倡"德育+教育+美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做爱党爱国、知恩图报、志向远大的优秀英才。(本文来源于《今日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黄燕琼[10](2019)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学校适应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与复杂,学生的幸福感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学生的幸福感与学校归属感、学校适应性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中文版)》、《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与《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广西四所普通本科院校的67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学校适应与总体幸福感的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学校适应与总体幸福感存在差异。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学校适应与总体幸福感均在性别上、专业属性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在学校归属感与学校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上,仅在总体幸福感上存在显着差异。(2)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总体幸福感呈显着正相关,学校归属感对总体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3)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学校适应呈显着正相关,学校归属感对学校适应有正向预测作用。(4)大学生的学校适应与总体幸福感呈显着正相关,学校适应对总体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5)学校归属感通过学校适应对总体幸福感起作用,即学校适应在学校归属感和总体幸福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学校归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网络密不可分。作为人际冲突的方式之一,欺凌也发展出了新的形式,即网络欺凌。网络欺凌依托于网络平台和通讯工具,已成为校园内较为普遍的一种负性攻击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过往网络欺凌的研究多针对中学生,且集中于探索网络欺凌受害者个体层面的心理后果。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广州某大学128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选用《网络欺负量表》的网络受欺负分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问卷》的抑郁分量表、《安全感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量表》的归属感分量表进行测量。在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微系统中学校归属感如何调节大学生网络受欺凌通过心理安全感对抑郁的影响,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遭受网络受欺凌后的负面心理后果。结果表明:1、网络受欺凌与抑郁呈显着正相关,与心理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呈显着负相关;抑郁与心理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呈显着负相关;心理安全感与归属感呈显着正相关。2、网络受欺凌和学校归属感在性别上有显着差异;心理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在年龄上有显着差异。3、心理安全感在网络受欺凌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学校归属感在网络受欺凌与抑郁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高学校归属感,网络受欺凌与抑郁的正向关系较弱;低学校归属感,网络受欺凌与抑郁的正向关系较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校归属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青,张兴,郭成,孟慧.单亲家庭青少年学校归属感的类别特征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阮春红,姚若松.大学生网络欺凌与抑郁:心理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的中介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陈红,李运端.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4].聂佳曼.关于医学生学业压力、职业价值观和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研究[J].祖国.2019
[5].王伟君,袁军.如何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对母体学校的归属感?[J].年轻人.2019
[6].赵毅,缪梦.基于交往实践观的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建立研究[J].智库时代.2019
[7].何二林,叶晓梅,潘坤坤,毛亚庆.小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学校归属感的调节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9
[8].朱殿庆.高中生学习潜能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J].教育科学论坛.2019
[9].陶克华.学校有使命,教师有归属,学生有成就[J].今日教育.2019
[10].黄燕琼.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学校适应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