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增强论文-包建立,富青,刘小明,范文亮,周臻阳

磁共振增强论文-包建立,富青,刘小明,范文亮,周臻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磁共振增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叉神经,磁共振神经成像

磁共振增强论文文献综述

包建立,富青,刘小明,范文亮,周臻阳[1](2019)在《1.5 T磁共振3D高分辨率对比增强神经成像显示叁叉神经颅外段分支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1.5 T磁共振3D高分辨率对比增强神经成像(3D CE-MRN)对正常叁叉神经颅外段分支的显示效果。方法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征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35名成年健康志愿者,男22名,女13名,年龄26~68岁,平均47.4岁,在Siemens Aera 1.5 T超导型磁共振上行叁维短时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成像(3D STIR SPACE)CE-MRN,钆喷酸葡胺(Gd-DTPA)注射量为0.15mmol/kg体重。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分别评分。清晰显示神经主干的完整走行得3分;清晰显示神经主干走行的大部分得2分;对神经主干走行显示模糊或只能节段显示得1分,神经主干不可分辨得0分。使用Kappa检验评价两组评分的一致性,统计叁叉神经各分支的清晰完整显示率和清晰大部分显示率。结果两组评分一致性好,Kappa值均>0.75。眼神经、上颌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的清晰完整显示率分别为77%、70%、85%、84%、99%;清晰大部分显示率分别为89%、89%、97%、99%、100%。结论 CE-MRN序列可以清晰显示叁叉神经颅外段分支。叁叉神经颅外段神经成像在1.5 T机型中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锴,陈财忠,温喜喜,王剑,曾蒙苏[2](2019)在《压缩感知联合并行成像在肝脏多动脉期增强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压缩感知联合并行成像(uCS)技术进行肝脏增强磁共振多动脉期成像,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本院临床诊断肝脏占位的病例80例,所选病例分为压缩感知联合并行成像(uCS)扫描组和常规并行成像(PI)扫描组,每组患者各40例进行磁共振肝脏增强扫描。对uCS组扫描所得多组动脉期图像成像效果和图像质量对比PI组做综合评价,根据连续多组动脉期图像绘制病灶及肝脏强化曲线。结果:uCS组显示连续8组动脉期图像,所示动脉晚期精确率优于PI组(100%vs 88%)。uCS组呼吸伪影评分显着高于PI组(3.50±0.51 vs 2.97±0.73,P<0.01)。uCS肝脏边缘清晰度优于PI组(3.25±0.63 vs 2.95±0.71,P<0.05)。uCS组病灶对比度低于PI组(2.65±0.53 vs 3.30±0.65,P<0.01)。uCS组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与P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8±0.73 vs 3.10±0.74,P>0.05),uCS组多期图像可描述病灶动脉期连续强化过程。结论:uCS技术应用于肝脏增强磁共振成像可提高时间分辨力,减少动脉期伪影,获取更多病灶血供信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曹策,郁义星,王贝贝,赵卫峰[3](2019)在《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诊断肝细胞癌临床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PIVKA-Ⅱ)诊断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9月收治的82例肝病患者,经组织病理学诊断HCC组56例,非HCC组26例。罗氏cobas~? e 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血清AFP,采用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酶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IVKA-Ⅱ。全部患者接受MRI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断各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结果 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分别为34.5(4.5,594.9) ng/ml和63.5(25.0,2082.0) Mau/ml,显着高于非HCC组[分别为3.4(2.2,11.6) ng/ml和23.0(18.8,28.0) Mau/ml,P<0.01];血清AFP、PIVKA-Ⅱ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单独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815和0.907;在单项诊断HCC时,血清AFP和PIVKA-Ⅱ的最佳临床诊断截断点分别为14.4ng/ml和40.5 Mau/ml,其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4.3%、84.6%、67.4%和62.5%、100.0%、74.4%,Gd-EOB-DTPA增强MRI单独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9%、88.5%、91.5%,以Gd-EOB-DTPA增强MRI诊断的效能最高;采用联合试验Ⅰ诊断HCC,其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61.5%,准确率为86.6%,采用联合试验Ⅱ诊断HCC的灵敏度为50.0%,特异度为100.0%,准确率为50.0%。联合试验提高了诊断的特异度,但降低了灵敏度。结论应用血清AFP和PIVKA-Ⅱ检测联合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可提高诊断HCC的效能,综合应用叁者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诊断HCC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莉[4](2019)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用动态增强在十二指肠乳头肿大评价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用动态增强在十二指肠乳头肿大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肠镜证实十二指肠乳头肿大的患者,对比分析不同病因所致十二指肠乳头肿大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用动态增强在诊断十二指肠乳头肿大中的价值。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MRI及肠镜检查。80例十二指肠乳头肿大中,肠镜证实十二指肠乳头癌21例,胆总管下段癌2例,十二指肠管状腺瘤6例,十二指肠乳头慢性炎症28例,胰腺癌11例,胆总管囊肿6例,神经内分泌瘤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异位胰腺1例;引起十二指肠乳头肿大的良性病变共40例,其MRI表现为:直径多小于15mm(38/40,95.0%),类圆形(34/40,85.0%),强化均匀(37/40,82.5%),多伴有胆管结石(29/40,72.5%),胆总管下段最大径多小于13.0mm(37/40,82.5%);恶性病变十二指肠乳头多发大于15mm(33/40,82.5%),形态不规则(37/40,82.5%),强化不均匀(37/40,82.5%),不伴有胆管结石(39/40,97.5%),胆总管下段最大径大于13.0mm(40/40,100.0%)。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用动态增强能清晰的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对十二指肠乳头肿大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95.0%。结论: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用动态增强能为临床提供十二指肠乳头及其周围临近结构病变非常重要的影像学信息。(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武东[5](2019)在《在宫颈癌分期和诊断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增强CT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增强CT用于宫颈癌分期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共62例宫颈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81岁,均接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增强CT检查,分析两种方法对宫颈癌的分期、诊断价值。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于Ⅰb、Ⅱa、Ⅱb、Ⅲa期的检出率略高于增强CT(P <0.0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征象浸润阴道、浸润子宫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检查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结果(P <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分期、诊断价值要明显优于增强CT,能够获得更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有良好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杨钰粒,赵铭哲,于瀛,李毅刚[6](2019)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纤维化特点及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的临床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pathy,HCM)是最常见的心脏遗传性疾病,因其高致死率而备受关注。该疾病的心肌纤维化在病理、临床进展和影像学上有着独特性。多项研究显示HCM患者的不良预后与左心室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LGE-CMR)是评估HCM患者左心室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有效运用LGE-CMR定量评估HCM患者纤维化程度有望成为HCM诊治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马倩,彭晓静,杭菁,胡彧,李奥[7](2019)在《超声及磁共振不同增强模式在软组织肿块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以及磁共振不同增强模式在软组织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软组织肿块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患者年龄、性别、病变层次、部位及大小等因素与肿块良恶性之间的关系。将超声造影及磁共振增强模式设为4种(P1,P2,P3和P4),通过列联表分析来判断不同增强模式与肿块良恶性之间的关系。结果:70例软组织肿块经穿刺或手术获得病理,其中21例行超声造影及磁共振增强检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病变的部位及层次与肿块良恶性无明显相关性,而肿块大小与肿块良恶性显着相关(P<0.05)。列联表分析显示磁共振各增强模式与肿块良恶性无明显相关性,超声造影血供模式(P1/P2,P3/P4)对提示肿块良恶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血供模式(P3/P4)在诊断肿块良恶性的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MR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及磁共振增强均可为软组织肿块的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而超声造影乏血供模式P1/P2及富血供模式P3/P4可预测软组织肿块良恶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9-11-15)

郭雪丽[8](2019)在《磁共振动态增强与增强CT对胰腺囊性疾病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动态增强与增强CT检查对胰腺囊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邓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9例胰腺囊性疾病患者,均先后进行增强CT和MRI动态增强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进行确诊。比较MRI动态增强与增强CT检查对胰腺囊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经病理进行确诊,包括假性囊肿21例,黏液性囊腺瘤17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1例,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囊性胰腺癌8例,浆液性囊腺瘤6例,神经内分泌肿瘤4例,真性囊肿3例。MRI动态增强检查对胰腺囊性疾病的检出率(77例,97.47%)高于增强CT检查(69例,8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与MRI动态增强检查对胰腺囊性疾病的诊断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其中MRI动态增强检查的检出率更高,为病情评估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赵静,初占飞[9](2019)在《超声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及DWI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及DWI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04~2019.04收治62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两者检查的准确性。结果超声及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62例患者中,乳腺超声误诊7例,诊断率为88.70%;MRI误诊5例,诊断率为91.93%。结论超声联合MRI检查在乳腺肿瘤诊断中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方案。(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1期)

徐阿巧,翁小波,郑静,李芝清,王小玲[10](2019)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和数字X线摄影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数字断层融合摄影(DBT)和数字X线摄影(DM)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绍兴市中心医院就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CE-MRI、DBT和DM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评价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采用Z检验对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DCE-MRI、DBT、DM对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不同影像检查方法评估早期乳腺癌病灶大小的准确率。结果 DCE-MRI、DBT、DM基于BI-RADS分类诊断早期乳腺癌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0.832、0.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2,P=0.001)。DCE-MRI、DBT、DM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92.3%、70.8%、52.5%;特异度分别为65.0%、85.0%、79.3%;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3.1%、70.8%、50.8%,其中,DCE-MRI(χ~2=15.330,P=0.0001)和DBT(χ~2=5.450,P=0.020)的诊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DM。DM、DBT、DCE-MRI测量值与病理测量结果均呈显着正相关(r=0.781,r=0.847,r=0.946,P值均<0.01)。结论 DCE-MRI和DBT在早期乳腺癌的检出和诊断准确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较DM能显着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未普及乳腺磁共振检查的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可采用DBT提高乳腺癌早期检出。(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磁共振增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压缩感知联合并行成像(uCS)技术进行肝脏增强磁共振多动脉期成像,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本院临床诊断肝脏占位的病例80例,所选病例分为压缩感知联合并行成像(uCS)扫描组和常规并行成像(PI)扫描组,每组患者各40例进行磁共振肝脏增强扫描。对uCS组扫描所得多组动脉期图像成像效果和图像质量对比PI组做综合评价,根据连续多组动脉期图像绘制病灶及肝脏强化曲线。结果:uCS组显示连续8组动脉期图像,所示动脉晚期精确率优于PI组(100%vs 88%)。uCS组呼吸伪影评分显着高于PI组(3.50±0.51 vs 2.97±0.73,P<0.01)。uCS肝脏边缘清晰度优于PI组(3.25±0.63 vs 2.95±0.71,P<0.05)。uCS组病灶对比度低于PI组(2.65±0.53 vs 3.30±0.65,P<0.01)。uCS组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与P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8±0.73 vs 3.10±0.74,P>0.05),uCS组多期图像可描述病灶动脉期连续强化过程。结论:uCS技术应用于肝脏增强磁共振成像可提高时间分辨力,减少动脉期伪影,获取更多病灶血供信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共振增强论文参考文献

[1].包建立,富青,刘小明,范文亮,周臻阳.1.5T磁共振3D高分辨率对比增强神经成像显示叁叉神经颅外段分支的可行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2].刘锴,陈财忠,温喜喜,王剑,曾蒙苏.压缩感知联合并行成像在肝脏多动脉期增强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9

[3].曹策,郁义星,王贝贝,赵卫峰.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诊断肝细胞癌临床价值探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

[4].刘莉.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用动态增强在十二指肠乳头肿大评价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5].武东.在宫颈癌分期和诊断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增强CT的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6].杨钰粒,赵铭哲,于瀛,李毅刚.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纤维化特点及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的临床应用现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马倩,彭晓静,杭菁,胡彧,李奥.超声及磁共振不同增强模式在软组织肿块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9

[8].郭雪丽.磁共振动态增强与增强CT对胰腺囊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9

[9].赵静,初占飞.超声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及DWI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10].徐阿巧,翁小波,郑静,李芝清,王小玲.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和数字X线摄影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磁共振增强论文-包建立,富青,刘小明,范文亮,周臻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