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循环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油化学工程,催化裂化催化剂,轮机,烟机结垢
循环催化论文文献综述
齐恒山,杜晓辉,刘璞生,薛亚刚[1](2019)在《催化裂化装置烟机结垢:催化剂在全周期循环过程中的性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烟气轮机是催化裂化装置的关键设备,烟机结垢是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的关键因素。烟机结垢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装置的操作条件和催化性质剂密切相关。针对催化裂化装置烟机结垢,分析了催化剂在全周期循环过程中的性质变化。在催化裂化过程中,催化剂粒径显着减小,进入烟机的催化剂粉尘是导致烟机结垢的直接原因,沉积在催化剂表面的金属元素为催化装置烟机结垢提供了物质基础,进入烟气轮机中的催化剂粉尘经过水蒸气、高温烧结等作用,使催化剂粉尘在烟气轮机中的粘连,并不断沉积,最终结垢。(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9年11期)
闫强,徐春涛,张喆,陈超,胡承志[2](2019)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用立式强制循环热水泵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由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石化泵有限公司携手共同完成的,是目前国内应用于石油催化裂化装置的首台首套、高温高压立式湿绕组型强制循环热水泵的国产化研制概述。(本文来源于《水泵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徐凯丽,伏相瑾,夏宇阳,韩昶玉,钟丽诗[3](2019)在《光催化对洁净厂房循环风单元中甲醛净化参数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洁净厂房循环风单元回风净化装置中光催化剂种类、用量、光照强度等参数对降解甲醛效率的影响,以确定光催化净化网参数配置的方案。采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浓度,在60 m~3的模拟洁净厂房内,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回风净化装置中光催化净化网对甲醛15 min降解效率的最优参数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光催化剂用量对甲醛降解效率有显着性差异。直接分析发现净化参数对甲醛降解效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光催化剂用量>光照强度>光催化剂种类。综合分析得出光催化净化网最佳参数配置为纳米TiO_2、光催化剂用量叁遍(30 g/m~2)、紫外灯20 W。光催化净化网的最佳参数配置能够提高光催化净化网对洁净厂房中甲醛的降解效率。(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9年10期)
李翔[4](2019)在《级联循环和酶催化下的DNA反应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命科学领域,DNA通常被认为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先转录为mRNA,再继续翻译为蛋白质,之后在体内行使相应功能。随着科学家们对DNA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DNA纳米技术,它们可以用于构建纳米尺度的结构材料、分子马达和循环网络等。核苷酸之所以能够成功被用作纳米构筑材料,主要源于沃森-克里克碱基互补配对的可预测性(A与T,C与G)。依靠这个特性,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设计DNA序列,实现复杂结构的自组装。而且,DNA可以与其他材料(如金纳米粒子、碳纳米管等)相互作用建立更复杂的网络体系,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动态DNA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立足点(toehold)协助下的链替换反应(TMSDR)这个重要概念:借助于toehold,单链DNA(输入链)和预杂交好的双链DNA发生链迁移反应,将其中一条链从底物链上释放出来,而输入链与底物链杂交形成新的双链。自从TMSDR概念提出后,各种各样的分子机器呈指数爆炸性增长。在本论文中,对于无酶体系,我们构建出级联催化化学放大器,用于化学和医学诊断上的信号放大和检测;对于酶参与体系,我们构建出催化可再生循环网络或者级联体系,促进本领域的发展。在本论文第一章中,首先对DNA纳米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对链替换反应中涉及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细致分析,对基于链替换过程的催化反应进行具体罗列,对DNA纳米技术的现有应用进行分类论述。虽然DNA纳米技术日趋成熟,但对技术革新、效力提升的追求仍未停止。在第二章中,基于己成功建立的两种重要的DNA无酶催化循环:熵驱动催化网络(EDCN)和催化发卡组装(CHA),我们将之与球状核酸(SNA)组装报告体系结合,构建出一个二级级联体系。它具有如下优势:由于叁个子体系间相对独立,就可以对相关物料参数分别调控得到最优的反应条件;报告体系中,SNA组装的信号过滤功能进一步将低浓度信号与泄露区分开来,最终实现~10万倍的信号放大;除了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实时监测反应动力学,也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观察颜色变化检测一定的目标链浓度。在第叁章中,基于传统熵驱动催化网络(EDCN),我们借助于切口酶Nt.BbvCI,通过将废底物重新转换为反应底物,将一般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不断消耗和废物的不断积累两个问题同时解决掉;该反应循环中催化链和反应底物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当反应中的燃料链消耗完后,再次添加燃料链可使反应继续进行下去,所以就实现了 DNA循环的可再生。在第四章中,我们将核酸外切酶ExoⅢ引入球状核苷酸(SNA)组装,探究其催化循环行为;在此基础上引入催化发卡组装(CHA),构成两级催化循环体系,以期将信号放大,实现目标链的低浓度检测。最后,我们对以上实验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最近几年,基于链替换反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反应机理及对应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各种DNA纳米技术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应用于组装、检测、计算、结晶等;与此同时,各种酶参与下的DNA循环体系呈现出鲜明特色或卓越优势,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揭示细胞内或细胞外更多科学奥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10-07)
吴长锋[5](2019)在《高效氮化碳催化剂实现光催化循环固氮产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获悉,该所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科研人员合成了钾离子和氰基修饰的氮化碳纳米带作为模型催化剂,发现氰基在固氮反应中参与了还原反应并能够再生,形成了固氮产氨循环。研究成果以全文形式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9-27)
于洪侠[6](2019)在《卟啉分子可循环催化分解水分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解水制取氢气是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最可行的方式。催化剂的研究是降低反应能垒,提高反应效率的关键。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本文首先系统地研究了碱土金属卟啉和过渡金属卟啉MPP(M=Mg、Ba、Sc、Ti、V、Cr、Mn、Fe、Co、Ni、Cu、Zn)在中性态(MPP)和失电子态(MPP~+)下对水分子分解的催化效果。结果显示,无论卟啉分子是在中性态还是失电子状态,水分子都倾向于分离出氢质子。当卟啉是中性态时,水分子分离能是正值,说明分离反应需要吸收能量,然而卟啉在失电子状态时,水分子的分离能是负值,分离过程放出能量,说明反应极容易发生。通过Bader电荷分析我们总结出了电荷转移量与分离能的大小的关系。对于同种卟啉,水分子和卟啉中心金属原子向基底外层原子转移的总电荷量越多,水分子分离出氢质子的势垒越低。在所有卟啉分子中,钛卟啉失电子态催化水分子分解的势垒最低,放出的能量最多,所以我们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水分子分别在钛卟啉的中性态(H_2O+TiPP)、失电子态(H_2O+TiPP~+)和得电子态(H_2O+TiPP~-)下分离能的情况。在中性态和失电子态时,水分子都倾向于分离出氢质子,但是,在得电子态水分子倾向于分离出氢原子。对应体系的分离能的排序是-2.71 eV(H_2O+TiPP~+)<1.23 eV(H_2O+TiPP)<1.31 eV(H_2O+TiPP~-)。通过结构图的对比分析、Bader电荷分析以及电子态密度图的分析,我们认为水分子和钛原子向基底外层原子转移的电子数越多,会导致O-Ti键的极性增大,相互吸引作用增强,而水分子的氢原子上占有的电子数越少,也就是说质子更多的裸露在外面,因此Ti原子对氢原子的排斥力越强,使其很容易以质子形式分离,分离的势垒也就越低。钛卟啉失电子状态催化水分子分离第二个氢质子也是放能过程,电荷的对比分析也符合上述结论。当两个氢质子分离之后,还剩氧原子吸附在卟啉基底上,氧原子的分离势垒高达7.32 eV,不容易分离,说明这个氧修饰的钛卟啉(OTiPP)结构是一个稳定结构。最后我们研究OTiPP失电子状态对水分子分解的影响,发现两个氢质子的分离总共会放出2.38 eV的能量,而一个氧原子的分离只需要吸收0.72 eV的能量,说明OTiPP可以先后将水分子上的氢质子和氧原子都分离出去,从而实现高效可循环的催化过程,而且反应过程中没有附加产物,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因此我们得到了高效清洁可循环催化水分解的催化剂——氧修饰的钛卟啉。本文的结构安排是:第一章介绍了水分子分解的研究背景及现状、卟啉分子的吸光特性,以及本文的思路和研究过程。第二章介绍了第一性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密度泛函理论。第叁章研究了水分子在碱土金属卟啉和过渡金属卟啉上的分解情况,进而研究了钛卟啉和氧修饰的钛卟啉对水分解的催化情况,并得出影响水分解的分离能大小的因素。第四章是对研究工作的总结,氧修饰的钛卟啉是催化水分解的高效清洁可循环的催化剂。(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松[7](2019)在《构建辅酶自循环系统全细胞催化环氧化物合成1,2-氨基醇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1,2-氨基醇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广泛应用于神经递质及抗病毒制剂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药物的合成,因此探索1,2-氨基醇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对于发展该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与化学法相比,生物法由于其转化率高,立体选择性强,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新鉴定的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K来源的ω-转氨酶(PAKω-TA),设计了一个结合环氧化物水解酶(SpEH)和醇脱氢酶(MnADH)的多酶级联催化体系,从而将较为廉价的环氧化合物一步催化合成具有高附加值的1,2-氨基醇类化合物;为了解决反应过程中的限速步骤,通过RBS优化以提高醇脱氢酶在重组菌中的表达量;另外本研究在该级联催化体系中引入大肠杆菌来源的谷氨酸脱氢酶(GluDH),构建了一个封闭的辅酶自循环系统,从而实现辅酶NADP+和辅底物L-Glu的同时再生。(1)以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ω-转氨酶的蛋白序列作为基因探针,在基因数据库中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P.aeruginosa PAK来源的“β-消除裂解酶家族蛋白”与C.violaceumω-转氨酶具有64.0%的氨基酸序列同一性,与其他来源ω-转氨酶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都具有相同的酶催化活性位点,对其进行克隆并成功表达。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重组酶对(S)-羟基苯乙醛(1c)表现出高的酶活力。考虑到该酶具有高ω-转氨酶催化特性,因此将其重新命名为PAKω-TA并进行纯化,PAKω-TA的酶学性质研究显示,最适反应pH和温度分别为8.0和37℃,为非金属离子依赖酶,对底物(S)-羟基苯乙醛的K_m值为0.82 mM。(2)克隆表达SpEH和MnADH,设计一个结合PAKω-TA的叁酶催化环氧化物一步合成1,2-氨基醇类化合物的级联催化体系,经过酶催化验证,SpEH可催化50 mM前体底物(S)-环氧苯乙烷(1a)合成(S)-苯基-1,2-乙二醇(1b),进而MnADH催化(S)-1b合成(S)-羟基苯乙醛(1c),最后PAKω-TA催化(S)-1c合成终产物(S)-2-氨基-1-苯乙醇(1d)。转化过程中发现MnADH催化(S)-1b到(S)-1c是一个限速步骤。(3)通过测定MnADH和PAKω-TA不同添加比例时产物生成速率,确定关键酶MnADH:PAKω-TA达到最佳催化反应速率时的最适酶活比例为3:1。利用RBS分析网站,选择不同强度的RBS序列组装到重组质粒pETDuet-mnadh上,并与pakω-ta串联,获得不同RBS强度醇脱氢酶和转氨酶共表达重组菌E.coli/pETDuet-rbs_(1-5)mnadh-pakω-ta,通过酶活测定,最终筛选获得MnADH:PAKω-TA酶活比例达到3:1时的重组菌E.coli/pETDuet-rbs_2mnadh-pakω-ta,从而解决了限速步骤的影响。(4)在整个催化体系中引入大肠杆菌来源的谷氨酸脱氢酶(GluDH),该策略在MnADH和PAKω-TA之间搭建一个“桥”,从而解决MnADH的辅酶NADP+供应及PAKω-TA的辅底物L-Glu再生问题。将speh与gludh成功串联在pACYCDuet质粒后转入E.coli/pETDuet-rbs_2mnadh-pakω-ta中获得四个酶共表达在两个质粒上的重组菌E.coli BL21(SGMP),全细胞转化,可一步催化50 mM(S)-环氧苯乙烷生成49.6 mM的(S)-2-氨基-1-苯乙醇,摩尔转化率达到99.6%。(5)对该转化体系的应用进行拓展,发现重组菌E.coli BL21(SGMP)还可催化(S)-环氧丙烷(2a),(S)-环氧氯丙烷(3a),(S)-环氧丁烷(4a)和(S)-环氧戊烷(5a)这些脂肪族环氧化物生成相应的1,2-氨基醇类化合物,转化率在65.0%-96.4%之间。相比于化学法合成1,2-氨基醇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环境污染少,产品纯度高等特点,为制药行业中1,2-氨基醇类化合物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左继红,刘丽丽,崔政伟[8](2019)在《微波辐射-蛋白酶耦合循环催化蛋白质反应器及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木瓜蛋白酶在微波辐射下对蛋白质的水解率及水解时间的影响与常规不加微波的水解率及水解时间进行比较,为以后酶解的工业化提供了技术和设备支持。实验室自备一套微波辐射-蛋白酶耦合反应器,先用甲醛滴定法测试单因素和多因素水解液中氨基酸的含量分析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氨基酸的组成及氨基氮总量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常规酶解反应300 min游离氨基酸总量为0.519 101 6 mg/mL, 480 W微波循环酶解(微波辐射功率密度4 W/g)水解60 min,游离氨基酸总量0.616 339 3 mg/mL,微波酶解能缩短酶解时间和提高蛋白质水解率。(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王前进[9](2019)在《绿房子催化衣循环 慈善风演绎爱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一)2015年6月,浙江省慈善总会召开全省第二次慈善实体建设现场会,其间,与会人员参观了绍兴市慈善实体,并学习了绍兴市慈善组织的典型介绍。绍兴市"衣循环·爱循环"绿蛙废旧衣服回收公益慈善项目是由浙江省民政厅指导,绍兴市民政局、绍(本文来源于《慈善》期刊2019年03期)
肖颖冠,孙孝东,李霖昱,陈娟荣,赵仕东[10](2019)在《碳-氮共改性中空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同步合成及其高效的光催化行为和循环稳定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如何处理水体中难以降解的抗生素是目前环境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研究发现,二氧化钛具有优良的光催化性能,但由于其宽能带(~3.2 eV),导致其低抗生素的降解率.本文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碳氮共改性中空二氧化钛光催化剂(C/N-TiO_2),研究发现,所制备的C/N-TiO_2不仅能提高二氧化钛的可见光吸收,而且还有效地降低了其禁带宽度,因此能大大地提高其对四环素的降解能力和降解速率.该新型的C/N-TiO_2光催化剂主要利用阳离子聚苯乙烯作为创造二氧化钛中空结构的模板和碳源,在氨/氩混合气作用下煅烧,能同步制备出碳-氮共改性的中空二氧化钛光催化剂.TEM和SEM电镜图清晰显示出C/N-TiO_2具有良好的中空结构.STEM Mapping测试证实碳和氮元素都均匀地分布在C/N-TiO_2的中空微球上,实现了其良好的改性.N1s的XPS谱图显示出在N-TiO_2和N-TiO_(2-x)的特征峰的存在,证实了氮掺杂TiO_2的成功合成.固体紫外也进一步证实了C/N-TiO_2不仅具有强的紫外光吸收,还因碳和氮共改性呈现出强的可见光吸收.更重要的是,这种碳/氮共改性有效地降低了TiO_2的禁带宽度(~2.83 eV).研究了C/N-TiO_2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和模拟太阳光作用下,对四环素类的光催化降解行为,并与碳改性的中空二氧化钛(C/TiO_2)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可见光作用下,C/N-TiO_2光催化剂在30 min内能降解大约86.3%四环素,高于C/TiO_2对四环素(76.4%).在可见光降解氯四环素时,C/N-TiO_2也取得了比C/TiO_2更高的降解率.我们进一步测试了两种催化剂在模拟太阳光作用下的催化性能差异.结果表明,C/TiO_2对四环素降解率达到98.3%,而C/N-TiO_2在30 min内几乎实现了四环素的完全降解(99.6%).根据Langmuir-Hinshelwood计算出四环素的降解速率,发现C/N-TiO_2对四环素的降解速度为0.1812min~(-1),是同样条件下C/TiO_2的1.4倍.结果表明,所研制的C/N-TiO_2无论是在可见光还是在模拟太阳光作用下,都比C/TiO_2展现出更高的四环素和氯四环素的降解率.以上结果清晰的表明碳氮共改性因其协同效应,比碳改性在提高TiO_2的催化性能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本文用质谱进一步研究了四环素光降解的中间体,并提出了其可能的降解路径.光催化循环实验证明,所制备的C/N-TiO_2在循环四次后,其对四环素的降解率都没有发生明显的下降,说明C/N-TiO_2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为其潜在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循环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是由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石化泵有限公司携手共同完成的,是目前国内应用于石油催化裂化装置的首台首套、高温高压立式湿绕组型强制循环热水泵的国产化研制概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循环催化论文参考文献
[1].齐恒山,杜晓辉,刘璞生,薛亚刚.催化裂化装置烟机结垢:催化剂在全周期循环过程中的性质变化[J].工业催化.2019
[2].闫强,徐春涛,张喆,陈超,胡承志.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用立式强制循环热水泵研制[J].水泵技术.2019
[3].徐凯丽,伏相瑾,夏宇阳,韩昶玉,钟丽诗.光催化对洁净厂房循环风单元中甲醛净化参数的优化研究[J].暖通空调.2019
[4].李翔.级联循环和酶催化下的DNA反应网络[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5].吴长锋.高效氮化碳催化剂实现光催化循环固氮产氨[N].科技日报.2019
[6].于洪侠.卟啉分子可循环催化分解水分子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7].刘松.构建辅酶自循环系统全细胞催化环氧化物合成1,2-氨基醇类化合物[D].江南大学.2019
[8].左继红,刘丽丽,崔政伟.微波辐射-蛋白酶耦合循环催化蛋白质反应器及工艺[J].食品工业.2019
[9].王前进.绿房子催化衣循环慈善风演绎爱循环[J].慈善.2019
[10].肖颖冠,孙孝东,李霖昱,陈娟荣,赵仕东.碳-氮共改性中空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同步合成及其高效的光催化行为和循环稳定性研究(英文)[J].催化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