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家庭论文-唐群峰,罗亮,杨志豪

流动家庭论文-唐群峰,罗亮,杨志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家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集市,惠泽,陆川县,农特产品,土特产品,鸡鸭,猪肉,大桥镇,产销对接,产业扶贫

流动家庭论文文献综述

唐群峰,罗亮,杨志豪[1](2019)在《“流动大集市”惠泽4000多贫困家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陆川讯 (/唐群峰 通讯员/罗亮 杨志豪)“今天我挑来了28只鸡鸭到集市来卖,都是自家养的,不到3个小时就卖完了,价钱也不错。”陆川县大桥镇陆透村的贫困户冯育林感到很满意。这是近日在该村举办的“扶贫产品流动大集市”的一个场景。现场商品“土(本文来源于《广西日报》期刊2019-12-08)

李勇辉,李小琴,沈波澜[2](2019)在《安居才能团聚?——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推动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子女是否随迁不仅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结构和质量。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和住房制度设计的缺陷,流动人口子女留守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文章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在考虑稀有事件偏差和内生性的情况下检验了保障性住房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研究表明:保障性住房可以减少由于子女随迁所导致的退出劳动力市场和房租增长的负面影响,提高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可能性。但是,在我国双体制住房市场结构中,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的供给存在着门槛效应,流动人口保障性住房的整体可得性水平较低。同时,在户籍制度所产生的"社会屏蔽"作用下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在家庭化迁移过程中受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更大且对保障性住房的依赖性更高。文章的研究揭示了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迁移模式的转变与住房供给之间的匹配矛盾,阐明了制度性约束对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深层次影响,为在当前新一轮的住房制度改革中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公共住房供给,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型住房保障供应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杜平[3](2019)在《透视流动家庭:文化规范与生活实践互构下的性别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城流动给卷入其中的个体和家庭带来家庭理念与生活实践层面的冲击。本文将其置于家庭主义的文化框架之下,透过劳动性别分工和夫妻权力关系探究流动家庭性别秩序的重构。基于质性资料分析发现,"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主义是统合流动家庭成员共同关切的价值基础,而女性的性别化妥协表现为母亲屈从的主导与妻子妥协的相辅相成。传统性别分工一再被突破,家庭经济策略成为理解打工夫妻性别分工的重要线索。女性主体性的提升是夫妻权力关系得以改变的关键,男性以既有排斥又有接纳、既有对抗又有合作的不同方式予以回应。传统文化规范与日常生活实践彼此互构,性别秩序在不断妥协、坚持与再调整的动态过程中得以重塑。(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6期)

刘琳琳[4](2019)在《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行为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卫计委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数大约在2. 45亿,并呈现出稳定化、家庭化和长期化的特征。因此,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受到越多越多的关注。通过调研发现(1)家庭迁移有叁个特征,一是大多数家庭迁移都是一次性迁移,二是文化程度高的人倾向于制度性迁移,叁是家庭迁移呈现近距离化趋势;(2)除了经济理性因素之外,情感因素,教育因素,文化适应性与社会支持网络等社会理性因素也影响着家庭迁移;(3)流动家庭在迁移到城市中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办事难、上学难和发展难等问题。本文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流动家庭迁移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32期)

唐可月[5](2019)在《教育在代际流动机制中的作用分析——基于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CFPS)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代际流动理论主要研究父代和子代收入的相关性及影响机制,教育在代际流动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用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估算教育的贡献率及具体的作用路径,进而提出改进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为:采用"条件收入弹性"法,验证了教育是影响机制。通过Blanden分解法计算教育的贡献率在6%~18%之间。运用结构方程方法,验证了代际流动机制为:家庭净资产、教育的非认知能力和社会资本。通过少儿问卷证实:父母的教育水平影响了父母的非认知能力,主要改变的是父母的教育行为、情绪行为、家庭关系和孩子读书的数量,这些会显着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说明父代教育的非认知能力对于子代的收入和学习成绩都有显着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杨丹琴,苗春凤[6](2019)在《流动学前儿童家庭亲子阅读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亲子阅读是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亲子关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梳理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和亲子阅读等相关文献,了解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亲子阅读的研究现状。已有研究主要从教育学和公共图书馆角度关注亲子阅读的重要性、现状调查和策略建议方面,对亲子阅读问题尤其是流动学前儿童家庭亲子阅读问题的干预研究较少。应加强对流动学前儿童家庭亲子阅读问题的研究,从社会工作角度为改善流动学前儿童家庭亲子阅读问题提供支持服务。(本文来源于《劳动保障世界》期刊2019年32期)

刘欢,席鹏辉[7](2019)在《户籍管制与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经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理论分析户籍管制对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完整性影响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13个城市面板数据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户籍管制抑制了低技能、流动时间较短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家庭完整迁移,这种负向影响在跨省迁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搭载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则是其抑制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完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基于实证发现,剥离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隐性"社会福利供给,有利于促进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增加城市劳动力的供给规模;而破除户籍制度约束的关键举措仍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即建立"以人为主体"的转移支付制度与社会福利供给机制。(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巫锡文[8](2019)在《家庭环境、师生关系与流动儿童的学习习惯》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习惯是衡量学生学业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学生学业的关键性因素。基于417名流动儿童的调查,首先分析了流动儿童学习习惯的特征,其次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学习习惯的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中女童的学习习惯相对较好;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学习习惯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父母关系越和谐,流动儿童学习习惯水平相对越好;父母对流动儿童的学业情况关心程度越高,儿童学习习惯水平就会越高;师生关系越亲密,儿童学习习惯水平就越高。(本文来源于《浙江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任屹,黄四林[9](2019)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教育期望、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对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但家庭SES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作用条件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试图探究流动儿童的教育期望在两者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主观SES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382名10-14岁流动儿童进行调查。采用家长报告的家庭SES(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儿童报告的教育期望和主观SES,以及学校提供的期末考试(语文和数学)成绩等多群体报告的数据。结果显示:(1)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后,家庭SES对流动儿童的数学成绩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但对语文成绩的影响不显着;(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青少年的教育期望在家庭SES与数学成绩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3)青少年的主观SES调节了"家庭SES→教育期望→数学成绩"的前半段,即当流动儿童主观SES较高时,家庭SES对教育期望的正向预测作用不显着;当主观SES较低时,家庭SES可以显着地正向预测儿童的教育期望。这些结果说明家庭SES对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学科特异性。家庭SES通过孩子的教育期望作用于他们的数学成绩,并且主观SES降低了低家庭SES对流动儿童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凤,蒋莹,黄四林[10](2019)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学业成绩:父母学业卷入、主观社会流动信念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诸多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高家庭SES儿童的学业成绩显着高于低家庭SES儿童。然而,对于家庭SES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内在机制及其条件仍然不明确。因此,本研究试图揭示父母学业卷入在这二者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父母主观社会流动信念的调节作用。具体地,父母学业卷入是指父母参与儿童学业相关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其学业发展的各项行为。主观社会流动信念反映了个体对于客观社会流动的主观感知,表明个体通过自身努力从而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信念。本研究采用多数据来源法对安徽省、河北省共5所小学的815名4-6年级儿童进行调查。采用家长报告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母双方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家庭月收入)以及主观社会流动信念,儿童报告的父母学业卷入程度,以及学校提供的学期考试(语文和数学)成绩。结果显示:(1)家庭SES与父母学业卷入呈正相关,且家庭SES与父母学业卷入分别与儿童的语文、数学成绩呈显着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父母学业卷入在家庭SES与儿童语文、数学成绩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母主观社会流动信念主要对前半段路径(家庭SES与父母学业卷入的关系)具有显着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高水平父母主观社会流动信念下,家庭SES与父母学业卷入的关联不显着;而在低水平父母主观社会流动信念下,家庭SES与父母学业卷入的正向关联显着。结论:家庭SES通过父母学业卷入作用于语文、数学成绩,且该中介作用仅在低水平父母主观社会流动信念的条件下存在,父母主观社会流动信念对低SES的儿童具有保护性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流动家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子女是否随迁不仅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结构和质量。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和住房制度设计的缺陷,流动人口子女留守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文章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在考虑稀有事件偏差和内生性的情况下检验了保障性住房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研究表明:保障性住房可以减少由于子女随迁所导致的退出劳动力市场和房租增长的负面影响,提高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可能性。但是,在我国双体制住房市场结构中,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的供给存在着门槛效应,流动人口保障性住房的整体可得性水平较低。同时,在户籍制度所产生的"社会屏蔽"作用下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在家庭化迁移过程中受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更大且对保障性住房的依赖性更高。文章的研究揭示了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迁移模式的转变与住房供给之间的匹配矛盾,阐明了制度性约束对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深层次影响,为在当前新一轮的住房制度改革中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公共住房供给,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型住房保障供应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家庭论文参考文献

[1].唐群峰,罗亮,杨志豪.“流动大集市”惠泽4000多贫困家庭[N].广西日报.2019

[2].李勇辉,李小琴,沈波澜.安居才能团聚?——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推动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19

[3].杜平.透视流动家庭:文化规范与生活实践互构下的性别秩序[J].妇女研究论丛.2019

[4].刘琳琳.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行为决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9

[5].唐可月.教育在代际流动机制中的作用分析——基于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CFPS)的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杨丹琴,苗春凤.流动学前儿童家庭亲子阅读研究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2019

[7].刘欢,席鹏辉.户籍管制与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8].巫锡文.家庭环境、师生关系与流动儿童的学习习惯[J].浙江教育科学.2019

[9].任屹,黄四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教育期望、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10].张凤,蒋莹,黄四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学业成绩:父母学业卷入、主观社会流动信念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标签:;  ;  ;  ;  ;  ;  ;  ;  ;  ;  

流动家庭论文-唐群峰,罗亮,杨志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