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桉幼龄林论文-杜锟,张江勇,林勇明,张广帅,吴承祯

邓恩桉幼龄林论文-杜锟,张江勇,林勇明,张广帅,吴承祯

导读:本文包含了邓恩桉幼龄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硫,氮复合沉降,邓恩桉人工林,二次回归旋转设计,土壤酶

邓恩桉幼龄林论文文献综述

杜锟,张江勇,林勇明,张广帅,吴承祯[1](2015)在《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人工幼龄林土壤酶活性对模拟硫、氮复合沉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南方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对硫、氮复合沉降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二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方法,设置16个硫、氮复合沉降处理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研究1 a硫、氮复合沉降下邓恩桉人工幼龄林土壤上层(0~20 cm)和下层(20~40 cm)的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硫、氮复合沉降之间关系,并建立回归模型。对17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除上、下层过氧化氢酶活性组间差异均不显着外(p>0.05),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组间均存在差异显着的土壤分层(p<0.05)。利用土壤分层中差异显着的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进行分析、建模,结果表明:酸性磷酸酶仅对氮沉降的独立效应响应显着,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氮沉降抑制酸性磷酸酶活性;脲酶仅对硫沉降和氮沉降的独立效应响应显着,且脲酶活性在硫、氮沉降下降低,以氮沉降抑制作用最强;蔗糖酶对硫、氮沉降的独立效应和交互作用均响应显着,表现出硫、氮沉降抑制蔗糖酶活性的特征。研究表明,1 a硫、氮沉降抑制邓恩桉人工幼龄林红壤表层(0~40 cm)的土壤酶活性,引起土壤肥力降低。(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张莉,吕广林,朱洪如,乔牡丹,邹吉虎[2](2011)在《邓恩桉幼龄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析邓恩桉人工林幼龄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氮沉降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氮沉降可以显着减少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同时又可以显着地增加森林土壤全氮的含量。(本文来源于《林业勘察设计》期刊2011年01期)

张江勇[3](2011)在《模拟氮、硫沉降对邓恩桉幼龄林土壤酶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南方已成为继欧美之后的第叁大酸雨沉降区。近20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但同时因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导致的硫、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酸雨的形成就是其主要灾害之一,而且发展日趋严重。根据近几年的观测资料表明,福建的酸雨普遍且日益严重,福州、厦门、叁明、泉州、漳州、龙岩6个城市被列为国家酸雨控制区,面积约78943·42 km~2,占全省面积的65%。酸雨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引人注目的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可伤害植物叶片,对植物产生直接危害,也可造成土壤酸化,引起土壤盐基流失及某些毒性元素(铝、锰等)的释出和活化伤害植物根系,对植物产生间接危害。酸雨对植物产生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都会导致活性氧产生及清除失去平衡,造成活性氧对细胞的毒害作用,特别引起膜脂过氧化作用。邓恩桉( EuCahetus Dunnii Maiden ),在分类上属桉树属的双蒴盖(subgenussymphyomyrtus)、蓝桉组(section Maidenaria)多枝桉系(series Viminales),形态特征和柳桉、巨桉相似,邓恩桉目前主要用途是造纸。邓恩桉具有良好的速生性和强耐寒能力。目前有关大气沉降物质(氮、硫)输入量对阔叶林和林地土壤结构的影响及反馈还鲜有报到,邓恩桉作为福建地区主要的工业原料林树种,阐明酸沉降与邓恩桉幼龄林土壤肥力之间的反馈与负反馈机制,为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二元二次回归旋转设计方法模拟氮、硫沉降的试验(外加空白处理),在3年生邓恩桉人工林中设置面积20 m×20 m的样地17块,每月以尿素(CO(NH_2)_2,含氮量为46%),作为外加氮源,硫源使用(Na_2SO_4,分析纯),人为喷施不同处理组合的尿素和硫酸钠一年。通过野外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研究邓恩桉幼龄林的土壤酶、团粒结构及腐殖质组成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并建立相应响应模型。1)邓恩桉幼龄林土壤酶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邓恩桉幼龄林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趋势相同,模拟酸沉降一年后,与对照处理相比,9种N、S处理的土壤酶活性都比对照处理的土壤酶活性低,每个处理都表现为上层土壤酶活性大于下层土壤酶活性。除了过氧化氢酶的方差分析不显着外,其他叁种酶的方差分析显着,达到显着水平(p<0.05)。对于下层土壤蔗糖酶而言,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硫沉降和氮沉降交互作用在低编码值时(-1.414,-1,0)为负交互作用,当编码值超过0时,硫沉降和氮沉降交互作用为正交互作用。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当氮固定时,低氮沉降下,硫沉降降低下层土壤蔗糖酶的活性,在高氮沉降下,效应相反。当硫固定时,低硫沉降下,氮沉降能提高下层土壤蔗糖酶的活性,在高硫沉降下,效应相反,符合收益递减规律。对于下层土壤脲酶而言,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硫沉降和氮沉降交互作用在低编码值时(-1.414,-1,0)为负交互作用,当编码值超过0时,硫沉降和氮沉降交互作用为正交互作用。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当硫固定时,硫沉降在低氮编码值时(-1.414、-1、0),氮沉降降低下层土壤脲酶的活性,在高氮编码值时(1、1.414),效应相反。当氮固定时,氮沉降在低硫编码值时(-1.414、-1、0),硫沉降降低下层土壤脲酶的活性,在高硫编码值时(0、1、1.414),效应相反。对于上层土壤磷酸酶而言,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氮沉降在低编码值时(-1.414,-1,0)为负交互作用,当编码值超过0时,氮沉降交互作用为正交互作用,硫沉降下磷酸酶活性不变。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当硫固定时,低硫沉降下,氮沉降先降低后增加上层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在高硫沉降下,氮沉降降低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当氮固定时,低氮沉降下,硫沉降增加上层土壤磷酸酶的活性,高氮沉降下,效应相反。2)邓恩桉幼龄林土壤团粒结构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邓恩桉幼龄林土壤团粒结构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表现在,10个(9个处理加对照)不同氮、硫处理的各个粒级中,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只有1-2mm粒级达到显着水平,每个处理都是小的粒级(<0.25mm,0.25-1mm)所占比重大,达到80%左右。对于1-2mm粒级土壤而言,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硫沉降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含量影响不大,氮沉降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含量表现为负效应。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当氮固定时,氮沉降下土壤团粒结构含量不随硫沉降的增加而变化,低氮沉降土壤团粒结构含量大,高氮沉降土壤团粒结构含量小。当硫固定时,硫沉降下的土壤团粒结构的含量随着氮沉降编码值的增加变化一致逐渐降低。通过邓恩桉幼龄林土壤分形维数的计算得出土壤分析维数在2.2527~2.5044之间,各处理土壤分析维数为NO1(2.5044)>NO3(2.4851)>NO4(2.4818)>NO2(2.4675)>ck(2.4538)>NO5(2.4125)>NO9(2.3797)>NO8(2.3665)>NO6(2.3585)>NO7(2.252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不显着,各处理间未达到显着水平。通过邓恩桉幼龄林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酶的典范相关分析得出4个相互独立的典范相关系数中没有一个达到显着水平,说明邓恩桉幼龄林土壤团粒结构对恩桉幼龄林土壤土壤酶含量没有影响。3)邓恩桉幼龄林土壤腐殖质组成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邓恩桉幼龄林土壤腐殖质含量及各组分含量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表现在变化趋势一致,模拟酸沉降一年后,除了土壤胡敏酸色调系数外,与对照处理相比,9种N、S处理的土壤腐殖质含量及各组分含量都比对照处理的低。对于<0.25mm粒级土壤腐殖质含量而言,方差分析表明<0.25mm粒级达到显着水平。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硫沉降在低编码值时(-1.414,-1,0)为负交互作用,当编码值超过0时,氮沉降交互作用为正交互作用,氮沉降下土壤腐殖质含量不变。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当氮固定时,5个编码值的氮沉降水平下,硫沉降先降低后增加土壤(<0.25mm)腐殖质含量。当硫固定时,低硫沉降与高硫沉降下,土壤(<0.25mm)腐殖质含量相对称,当硫沉降为0时,土壤(<0.25mm)腐殖质含量最低。对于土壤胡敏素含量而言,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只有0.25-1mm粒级达到显着水平。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硫沉降和氮沉降交互作用在低编码值时(-1.414,-1,0)为负交互作用,当编码值超过0时,硫沉降和氮沉降交互作用为正交互作用。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当硫固定时,硫沉降在低氮编码值时(-1.414、-1、0),氮沉降降低下层土壤胡敏素含量,在高氮编码值时(0、1、1.414),效应相反。当氮固定时,氮沉降在低硫编码值时(-1.414、-1、0),硫沉降降低土壤胡敏素含量,在高硫编码值时(0、1、1.414),效应相反。对于土壤富里酸含量而言,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只有<0.25mm粒级达到显着水平。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硫沉降和氮沉降交互作用在低编码值时(-1.414,-1,0)为负交互作用,当编码值超过0时,硫沉降和氮沉降交互作用为正交互作用。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当硫固定时,低硫沉降下,氮沉降能提高土壤富里酸含量,在高硫沉降下,效应相反。当氮固定时,低氮沉降下,硫沉降能提高土壤富里酸含量,在高氮沉降下,效应相反。对于土壤胡敏酸而言,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只有<0.25mm粒级达到显着水平。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硫沉降和氮沉降交互作用在低编码值时(-1.414,-1,0)为负交互作用,当编码值超过0时,硫沉降和氮沉降交互作用为正交互作用。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当硫固定时,硫沉降在低氮编码值时(-1.414、-1、0),氮沉降降低下层土壤胡敏酸含量,在高氮编码值时(0、1、1.414),效应相反。当氮固定时,氮沉降在低硫编码值时(-1.414、-1、0),硫沉降降低土壤胡敏酸含量,在高硫编码值时(0、1、1.414),效应相反。邓恩桉幼龄林土壤胡敏酸色调系数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表现在,1-2mm粒级的土壤胡敏酸色调系数为NO5(0.93)>CK (0.9)>NO6(0.85)>NO8(0.82)>NO2(0.81)>NO3(0.78)>NO9(0.75)>NO4(0.74)>NO1(0.67)>NO7(0.66)。0.25-1mm粒级的土壤胡敏酸色调系数为NO5(0.95)>CK(0.85)>NO2(0.84)>NO6(0.81)>NO8(0.78) >NO3(0.76)> NO4(0.75) >NO7(0.745)>NO9(0.743) >NO1(0.74)。<0.25mm粒级的土壤胡敏酸色调系数为CK(0.8)> NO9(0.79)>NO2(0.78)>NO8(0.77)>NO4(0.75)>NO3(0.745)>NO5(0.74)>NO6(0.73)>NO1(0.71)>NO7(0.56)。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只有<0.25mm粒级达到显着水平。对于<0.25mm粒级土壤而言,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氮沉降在低编码值时(-1.414,-1,0)为正交互作用,当编码值超过0时,氮沉降交互作用为负交互作用,硫沉降下土壤胡敏酸色调系数不变。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当硫固定时,5个编码值的硫沉降水平下,氮沉降先增加后降低土壤(<0.25mm)胡敏酸色调系数。当氮固定时,低氮沉降下,土壤(<0.25mm)胡敏酸色调系数相对较高,高氮沉降下,土壤(<0.25mm)胡敏酸色调系数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1-04-01)

吕广林[4](2009)在《不同年龄邓恩桉幼龄林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几十年中,化石燃料燃烧,化肥生产和使用及畜牧业集约化经营等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氮化物,导致氮化物在大气中累积并向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沉降,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酸沉降已成为欧美工业化国家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加速了林木和林下土壤以及凋落物养分淋溶,从而改变了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南方已成为继欧美之后的第叁大酸沉降区,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有关大气氮沉降对阔叶林和林地土壤以及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反馈还鲜有报到。邓恩桉(EuCahetus dunnii Maiden)作为福建地区主要的经济树种,阐明氮沉降与邓恩桉人工林之间的反馈与负反馈机制,不但可以为我国乃至亚热带地区进一步开展氮沉降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为邓恩桉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本实验通过四个水平的野外施氮处理:N0(0kg·hm~(-2)·a~(-1))、N1(40kg·hm~(-2)·a~(-1))、N2(80kg·hm~(-2)·a~(-1))、N3(120kg·hm~(-2)·a~(-1)),每个处理重复3次,来研究氮沉降对不同年龄邓恩桉幼龄林林木生长、土壤养分、林木养分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模拟氮沉降对不同年龄邓恩桉幼龄林林木生长的影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处理水平的邓恩桉幼龄林胸径和树高季增长率整体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经过一年实验后发现,高浓度的氮沉降抑制了胸径的生长,而中低浓度的氮沉降则促进了胸径生长,且2-N2处理胸径增长程度最大(45.55%),各氮处理均促进了树高的生长,且2-N1处理树高增长程度最大(43.83%),2模拟氮沉降对不同年龄邓恩桉幼龄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同期同氮处理森林土壤全氮含量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同层土壤在相同的氮沉降水平下全氮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有而升高;同期森林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同期同氮处理中,上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显着高于中层和下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同氮处理水平同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同期同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随着氮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试验期内各处理间土壤C/N有较大的变动,其变动范围在12.04-77.43之间。同氮处理水平同层土壤C/N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同期同层土壤C/N随着氮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期同氮处理中,除2007年7月取样的2-N3处理、2007年10月的2-N2、2008年4月的2-N3处理和2008年1月取样的3-N0处理外其他均表现为:上层土壤的C/N高于中层和下层土壤。同期同氮处理中,上层土壤的有效磷含量明显高于中层和下层土壤;相同取样时间同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氮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两年生林在实验的前叁季度同氮浓度处理的同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最后两季度有效磷含量相对稳定;叁年生林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土壤有效磷含量相对稳定。相同取样时间同层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除2008年7月取样的叁年生林外,其他相同取样时间同氮浓度处理的上层土壤的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中层和下层土壤;氮沉降对表层土壤速效钾的淋失有促进作用,中、下层土壤在同浓度的氮处理影响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有效磷含量有所提高,但不显着。3模拟氮沉降对不同年龄邓恩桉幼龄林活立木林木养分含量的影响经过一年实验,氮沉降促进了邓恩桉幼龄林叶氮含量的提高,且2-N3处理提高程度最大(89.22%)。氮沉降也促进了叶磷含量的提高,且2-N1处理提高程度最大(262.22)。氮沉降促进了叁年生林叶钾含量的提高,且N2处理提高程度最大(78.82%);而对两年生林则起到了抑制效应,且N3处理降低程度最大(19.32%)。氮沉降抑制了两年生林叶碳含量的提高,且N3处理提高程度最小(-14.17%);N0、N2和N3均促进了叁年生林叶碳含量的提高,且N0处理提高程度最大(5.18%)。氮沉降引起了邓恩桉幼龄林叶钙、镁含量的降低,且降低程度最大的处理分别为:2-N3(54.25%)和2-N1(49.1%)。经过一年实验,各氮处理均促进了叁年生林枝氮含量的提高,且N0处理提高程度最大(96.85%):两年生林只有N3处理起到了促进作用。氮沉降促进了枝磷含量的提高,且2-N2提高程度最大(260.91%)。只有3-N1处理促进了枝钾含量的提高,其他处理均起到了抑制作用,且2-N2处理降低程度最大(49.44%)。2-N3和3-N1处理促进了枝碳含量的提高,其他处理均起到了抑制作用,且2-N0处理抑制效果最明显。各处理水平均促进了枝钙含量的降低,且3-N0降低程度最大(63.14%)。各处理水平均促进了枝镁含量的降低,且2-N3处理降低程度最大(50.65%)。4模拟氮沉降对不同年龄邓恩桉幼龄林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氮沉降都抑制了凋落物的分解。两年生林分在2008年5、6月份抑制效果最明显,且N3抑制最大,失重率相对于对照分别降低2.96%和3.12%;而叁年生林分在2、5两月份抑制最明显,其他时间抑制效果均不显着。N1处理对两年生林分的抑制效果不如N2、N3处理;叁年生林分变化规律不一致。在实验的前叁个月,N2对两年生林凋落物分解的抑制效果大;叁年生林在2008年1月份时抑制效果最大。N3处理对两年生林分除前4个月外抑制效果均大于N1、N2处理,叁年生林分从2008年6月份开始也表现出了相同的规律。凋落物分解主要发生在前6个月,失重率最大达到41.23%,后期各处理凋落物失重率变化不明显。经过一年实验,氮沉降抑制了叶凋落物中氮元素的释放,且2-N2抑制程度最大(32.17%)。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元素的释放模式为:快速释放-缓慢富集-缓慢释放-少量富集。而钾元素表现为直接释放,且氮沉降促进了钾元素的释放。磷元素释放模式为:快速释放-少量富集-少量释放-少量富集,中低浓度的氮处理抑制了两年生林磷元素的释放,而高浓度的氮处理则促进了磷元素的释放;而氮沉降对叁年生林则起到了促进作用。氮沉降促进了凋落物碳素的降解,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氮沉降抑制了两年生林叶凋落物钙元素的流失,且低浓度的氮处理抑制效果最大,相对于对照残留率降低了6.43%,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有显着差异;N1处理抑制了叁年生邓恩桉幼龄林叶凋落物中钙元素的流失,而N2和N3则起到了促进作用,且N2效果最大,相对于对照残留率提高了5.84%,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氮沉降抑制了两年生林叶凋落物镁元素的流失,且抑制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有显着差异;而N3处理对叁年生林起到了促进作用,N1和N2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且N2的效果最大,相对于对照残留率降低了4.55%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侯丹[5](2009)在《邓恩桉幼龄林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氮化物和硫化物,直接导致酸沉降的增加。酸沉降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备受关注。森林生态系统是酸沉降的主要接受者,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福建已经成为酸雨严重地区之一,作为福建主要的引种树种之一,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 Maiden)具有抗寒性且较速生,目前正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因此开展邓恩桉人工林对酸沉降的响应及其程度的研究对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及制订应对全球酸沉降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既可为我国桉树速生丰产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又可为酸沉降增加环境下的亚热带阔叶林森林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利用二元二次回归旋转设计方法安排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试验,从2007年7月底每月以尿素(CO(NH2)2)作为外加氮源,硫酸钠(Na2SO4)作为外加硫源,人为喷施不同处理组合的尿素及硫酸钠。通过野外模拟氮、硫复合沉降试验,研究3年生邓恩桉幼龄林的土壤化学性质、林木养分以及林木胸径生长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并建立相应的响应模型,对响应模型解析,分析氮素和硫素二因子的独立效应、交互作用以及边际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邓恩桉幼龄林土壤化学性质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氮、硫复合沉降的影响下,邓恩桉幼龄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以及全磷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随着沉降时间而先减少后增加,当增加到一定限度后又开始下降,影响达到显着水平。模拟酸沉降一年,对整个土壤层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整个酸沉降过程中都呈下降趋势,上层土壤(0-20cm)减少4.7%,中层土壤(20-40cm)减少3.9%,下层土壤(40-60cm)减少3.8%。模拟氮、硫复合沉降两个季度后,邓恩桉幼龄林上层土壤有机质的响应模型回归显着,在低水平编码值时,氮沉降和硫沉降的独立作用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增加的正作用,高水平编码值时,表现为负作用;交互作用不显着;氮沉降和硫沉降的边际效应显着。模拟氮、硫复合沉降一年后,氮、硫复合沉降能够促进邓恩桉幼龄林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上层土壤(0-20cm)、中层土壤(20-40cm)、下层土壤(40-60cm)全氮含量较原始土样分别平均增加19.5%,15.7%和9.3%。邓恩桉幼龄林上层土壤全氮含量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模型回归显着;氮的独立效应显着(p<0.05),全氮含量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加;氮沉降和硫沉降对邓恩桉幼龄林土壤全氮的交互作用显着(p<0.05),在低水平编码范围内,氮沉降与硫沉降表现为正的交互作用,在高水平编码值时,表现为负的交互作用。沉降一年后,上层土壤(0-20cm)全磷含量平均减少1.61%,中层土壤(20-40cm)全磷含量平均减少0.63%,下层土壤(40-60cm)全磷含量平均减少1.47%。模拟氮、硫复合沉降一年后,邓恩桉幼龄林上层土壤全磷对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模型达到显着水平,全磷含量对氮沉降的响应符合收益递减规律,邓恩桉幼龄林土壤全磷含量对于氮、硫沉降的交互作用达到显着水平(p<0.05)。氮、硫复合沉降对于邓恩桉幼龄林土壤全钾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是方差分析不显着,响应模型回归不显着;在氮、硫复合沉降处理下,邓恩桉幼龄林土壤交换性酸含量、交换性铝的含量逐渐增加,但是方差分析差异多数不显着,响应模型回归不显着。氮、硫复合沉降引起土壤C/N比值、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的减少,导致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先增加后减少,仅部分方差分析显着,响应模型回归不显着。模拟氮、硫复合沉降一年后,邓恩桉幼龄林上层土壤有效磷对硫沉降的边际效应显着,邓恩桉幼龄林土壤有效磷含量对于氮、硫沉降的交互作用达到显着水平(p<0.05)。2邓恩桉幼龄林林木养分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模拟氮、硫复合沉降提高叶的氮含量,在沉降后期影响显着,但是达到一定限度后就会减少;沉降初期,提高磷、钾含量,后期抑制磷、钾含量的增加,并且差异显着;引起镁的流失,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机质含量,但是都均不显着。模拟氮、硫复合沉降引起N/K比值先增加后减少,最终小于最适范围值,氮、硫复合沉降引起叶片中N与K两元素失衡;N/Mg比值先减少后增加到最适范围值以内;N/P比值先减少后增加,最终保持在最适范围值以内。模拟氮、硫复合沉降一年后,邓恩桉幼龄林林木养分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模型除了钾元素的响应方程回归不显着外,活立木叶有机质、N元素、P元素、Mg元素的响应模型回归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其中,邓恩桉幼龄林活立木叶有机质对氮、硫沉降的独立作用达到显着水平(p<0.05);活立木叶的氮含量对于氮沉降和硫沉降的边际效应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活立木磷含量对于氮沉降的独立作用达到显着水平(p<0.05),对于氮沉降和硫沉降的边际效应达到显着水平(p<0.05);活立木叶镁的含量对氮沉降的独立效应显着,对氮沉降的边际效应显着。3邓恩桉幼龄林林木生长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应用二次回归旋转设计方法,排除年龄生长的影响,建立邓恩桉胸径生长响应的回归方程: y? = 0.7763+0.1935x1 ?0.1256x2?0.5100x1x2?0.2450x12?0.5975x22,分析氮、硫复合沉降对胸径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氮、硫复合沉降能够促进邓恩桉林木胸径的增长,方差分析显着;氮、硫复合沉降对于邓恩桉胸径增长的促进作用符合收益递减规律,适当的增加林分氮、硫输入量,能够促进林木生长,当纯硫输入为28.20 kg·hm-2·a-1(硫编码值为0.394 9),纯氮输入为64.78 kg·hm-2·a-1(氮编码值为-0.105 1)时,邓恩桉幼龄林胸径年增长量可望达到最大0.84 cm。当氮或者硫沉降量超过临界负荷值时就会抑制林木生长。(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包和林[6](2009)在《杉木及邓恩桉幼龄林凋落物分解对模拟氮硫沉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桉树是中国最重要的速生丰产林之一,桉树已发展成一个新兴的产业,因缺乏优良的耐寒品种而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即使在广东北部和福建等地,桉树也常常受到冬季低温的威胁。邓恩桉具有速生性和良好的耐寒能力,对充分发挥桉树的速生优势和有效扩大桉树的发展规模具有重要的意义。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自然分布和人工栽培都很广,是中国亚热带地区的典型生态系统。随着杉木小径材市场打开,萌芽更新杉木由于成本低、效益好已成为主产区主要更新方式。大气氮、硫干湿沉降是森林生态系统氮、硫的重要输入途径之一,有关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温带区域,而有关硫沉降及氮、硫复合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少见报道。因此,在酸沉降全球化背景下,本文通过模拟大气氮、硫沉降试验,研究不同氮、硫沉降水平对森林凋落物干物质释放及碳、氮、磷、钾、钙、镁等元素释放的影响,阐明森林凋落物分解对全球酸沉降的响应特征和规律,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特别是邓恩桉及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及全球变化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本试验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研究模拟氮、硫沉降增加下邓恩桉及杉木幼龄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干物质释放及碳、氮、磷、钾、钙、镁等元素释放动态。结果表明:(1)氮、硫沉降显着影响邓恩桉及杉木凋落物干物质释放。邓恩桉凋落物NO1~NO9各处理凋落物分解系数分别为1.103、0.837、0.764、0.910、0.854、1.045、0.843、0.845和0.915,平均为0.892。周转期分别为2.950、3.557、3.903、3.284、3.511、2.873、3.555、3.531和3.256,平均为3.380 a;干物质残留率的平均值分别为35.1%、43.9%、48.5%、41.3%、46.6%、36.2%、46.4%、47.6%和42.2%,平均为43.1%。杉木凋落物NO1~NO9各处理凋落物分解系数分别为0.816、0.710、0.615、0.734、0.649、0.823、0.667、0.577和0.727,平均为0.702;周转期分别为3.704、4.239、4.860、4.103、4.605、3.681、4.514、5.171和4.141,平均为4.335 a;干物质残留率的平均值分别为43.5%、50.2%、55.5%、47.5%、51.4%、43.3%、53.4%、57.1%和47.8%,平均为50.0%。氮、硫沉降处理下杉木的周转期比邓恩桉的周转期大,杉木叶干物质相对较难释放。氮、硫两因子对邓恩桉和杉木凋落物分解的单因子效应相反,对邓恩桉叶凋落物残留率的影响中,硫沉降相对要大一些;对杉木叶凋落物残留率的影响中,氮要略大一些。邓恩桉及杉木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前4个月均没有显着的互作效应,4个月后氮、硫两因子都表现出了交互作用且表现一致,即氮、硫两因子在[-0.5,1.414]编码范围内对凋落物干物质释放的影响存在相互拮抗作用。(2)氮、硫沉降显着影响邓恩桉及杉木凋落物碳、氮元素释放。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两树种各处理C残留率均呈下降趋势。氮较难释放,总体表现为以“释放——富集——释放”模式为基础的动态释放过程。邓恩桉凋落物NO1~NO9各处理凋落物碳元素分解系数分别为0.934、0.814、0.810、0.877、0.870、1.025、0.750、0.911、0.898,平均为0.877;周转期分别为3.240、3.714、3.744、3.441、3.496、2.967、4.023、3.335、3.368,平均为3.148 a。凋落物氮元素分解系数分别为0.325、0.136、0.115、0.255、0.149、0.303、0.224、0.143、0.222,平均为0.208。周转期分别为9.047、21.281、25.325、11.497、19.626、9.672、13.112、20.228、13.104,平均为15.877 a。杉木凋落物NO1~NO9各处理凋落物碳元素分解系数分别为0.684、0.729、0.691、0.671、0.655、0.714、0.670、0.760、0.760,平均为0.704;周转期分别为4.256、3.939、4.062、4.266、4.261、4.021、4.376、3.778、3.848 a,平均为4.090 a。氮元素分解系数分别为0.585、0.584、0.600、0.666、0.532、0.627、0.597、0.589、0.623,平均为0.600;周转期分别为4.978、5.070、5.037、4.469、5.659、4.733、4.808、5.029、4.736 a,平均为4.947 a。氮、硫两因子对两树种凋落物碳残留的影响较为复杂,随分解阶段变化而变化。中水平的氮沉降对邓恩桉凋落物碳释放表现为促进作用且在分解初期高水平的硫持续输入可能抑制碳释放,而随着分解进行,逐渐表现为促进作用;整个氮编码水平对杉木凋落物碳释放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且硫在中编码水平和低编码水平抑制C释放而在高编码水平则增进碳元素释放。氮、硫两因子对两树种凋落物碳释放的互作效应表现相反而对氮释放的影响的互作效应基本一致。氮、硫两因子对邓恩桉凋落物碳残留的影响可能在[-0.5,1.414]编码范围内相互拮抗;氮、硫两因子对杉木凋落物碳残留的影响在[0.5,1.414]编码范围内相互增效。氮、硫两因子对邓恩桉凋落物氮残留的影响可能在[0,1.414]编码范围内相互拮抗。氮、硫两因子对杉木凋落物氮残留的影响可能在[0.5,1.414]编码范围内相互拮抗。(3)氮、硫沉降显着影响邓恩桉及杉木凋落物磷元素释放,对钾元素的释放没有显着影响。邓恩桉凋落物NO1~NO9各处理磷净释放率为65.49%、55.84%、50.50%、59.65%、51.24%、63.03%、55.33%、51.86%和58.39%,平均释放56.81%;钾净释放率为97.34%、96.92%、93.83%、97.24%、94.83%、95.68%、95.63%、94.13%和96.77%,平均释放95.82%。杉木凋落物NO1~NO9各处理磷净释放率为13.81%、0.47%、13.58%、8.39%、-8.61%、11.29%、-0.49%、-15.73%和4.19%,平均释放-0.13%;钾释放率分别为97.04%、97.70%、97.13%、96.79%、96.47%、92.88%、95.78%、94.78%和97.19%,平均释放96.20%。杉木凋落物磷较难释放,邓恩桉凋落物磷易于释放。氮、硫沉降下凋落物分解的最初3个月,氮、硫输入对凋落物磷分解的影响不显着。凋落物分解4个月后,硫素输入表现出促进作用;高水平氮素输入表现出抑制作用(促进磷固持)。凋落物分解4个月后,总体上氮、硫两因子在[-0.5,1]编码范围内对凋落物磷释放相互增效。(4)氮、硫沉降显着影响邓恩桉及杉木凋落物钙、镁元素的释放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邓恩桉幼龄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析邓恩桉人工林幼龄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氮沉降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氮沉降可以显着减少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同时又可以显着地增加森林土壤全氮的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邓恩桉幼龄林论文参考文献

[1].杜锟,张江勇,林勇明,张广帅,吴承祯.邓恩桉(Eucalyptusdunnii)人工幼龄林土壤酶活性对模拟硫、氮复合沉降的响应[J].热带作物学报.2015

[2].张莉,吕广林,朱洪如,乔牡丹,邹吉虎.邓恩桉幼龄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J].林业勘察设计.2011

[3].张江勇.模拟氮、硫沉降对邓恩桉幼龄林土壤酶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1

[4].吕广林.不同年龄邓恩桉幼龄林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D].福建农林大学.2009

[5].侯丹.邓恩桉幼龄林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D].福建农林大学.2009

[6].包和林.杉木及邓恩桉幼龄林凋落物分解对模拟氮硫沉降的响应[D].福建农林大学.2009

标签:;  ;  ;  ;  ;  

邓恩桉幼龄林论文-杜锟,张江勇,林勇明,张广帅,吴承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