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勇河北省沽源县平定堡镇寄宿制学校076550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中学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谈文言而色变”。如何才能提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呢?本文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诵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语用、词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有益的。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文言文教学语言应当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
二、加强诵读
诵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读通文言文,是《大纲》的基本要求。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加深文言文理解,培养学生语感素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教师一定要避免亦步亦趋的传统的文言文串讲法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硬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每一篇文言文,都应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扩大知识面,读出“文言之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教师要根据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通常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课文,把自己认为难的地方标注出来,互相解疑解决不了的举手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感兴趣,而且比串讲花的时间要短。但现在的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如果每一篇文言文都如此上下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肯定会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要拓宽视野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有效利用网络、电视、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诵读法、表演法、改写法、竞赛法等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让学生改变成文言话剧剧本进行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望桓侯而旋走”(《扁鹊见蔡恒公》)句中“走”是“跑”之意,“,“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句中“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这些都古今异义的词,一定要比较使之清楚。更要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根据注释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学习,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方面提出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转变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为实现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卢丹文言文语文教学打开历史积淀的窗口[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6)。
3.李育杰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刍议[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