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壳结构增韧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氰酸酯树脂,丙烯酸酯聚合物,核壳结构,种子乳液聚合
核壳结构增韧剂论文文献综述
翟乐,吉海峰,姚艳梅,瞿雄伟[1](2019)在《利用聚丙烯酸正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结构聚合物增韧氰酸酯树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以聚丙烯酸正丁酯(PBA)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粒径为346 nm的核/壳型改性剂(Poly(BA)/Poly(MMA)),简称PBMMA,改变两种单体的质量比分别为:60/40、65/35、75/25、70/30、80/20,以及调整添加量研究其对氰酸酯树脂(CE)的增韧改性效果。结果表明,该种子乳液聚合反应具有很高的瞬时转化率(> 90%)和总转化率(> 95%),且改变核/壳质量比对乳液聚合反应过程没有影响。经透射电镜表征发现,PBMMA乳液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对CE/PBMMA共混物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用扫描电镜观察其断裂表面形貌,并利用动态力学分析研究了CE/PBMMA共混物的分子运动。当核/壳质量比为60/40、添加量为5%(质量分数)时,增韧剂PBMMA在基体中均匀分散并出现脆性-韧性转变点。CE/PBMMA共混物的抗冲击强度是纯CE树脂的3. 78倍,力学性能与断面SEM观察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4期)
滕轶鹏,周超,林荣茜[2](2018)在《核壳结构橡胶粒子增韧PA6/MMT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核壳比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MBS)核壳橡胶粒子。引入双酚A型的环氧树脂(DGEBA)作为增容剂,将其用于PA6/有机化蒙脱土(PA6/OMMT)纳米复合体系进行增韧。将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力学性能测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PA6/MMT/DGEBA/MBS体系中,核壳橡胶粒子的壳层厚度影响着橡胶相在基体中的分散和复合体系的韧性。(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8年21期)
吴亦建,戴连奇,申屠宝卿[3](2017)在《“核壳结构”粒子对PA6/SEBS-g-MA/PPO共混物的增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尼龙6/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聚苯醚(PA6/SEBS-g-MA/PPO)共混物,研究了PPO在PA6/SEBS-g-MA/PPO共混物中的作用。通过扫描电镜(SEM)和摆锤冲击仪分别研究了PPO的用量对PA6/SEBS-g-MA/PPO共混物的形貌结构和缺口冲击强度的影响。通过接触角法测量得到共混物各个组分的表面能,并计算出各组分间的界面张力。在界面张力和铺展系数的作用下,PA6基体中形成以PPO为核,SEBS-g-MA为壳的"核壳结构"粒子。冲击测试表明,"核壳结构"粒子对PA6的增韧发挥主要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PPO用量的增加,形成的"核壳结构"粒子数增加,PA6/SEBS-g-MA/PPO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赵桂艳,胡跃鑫,冯玉林,姜伟[4](2017)在《高抗冲核壳型热塑性淀粉增韧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Starch)塑化后较为柔软,类似于弹性体,如果能够部分取代热塑性弹性体用于聚合物的增韧改性,将对降低成本、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淀粉在聚合物共混改性中主要起填充降低成本的作用,无法作为弹性体增韧聚合物制备高抗冲聚合物共混材料。本工作以生物降解材料淀粉为研究对象,通过酯化改性后再进行塑化(TPSE),使其具有类似弹性体的性能。选择聚乙烯辛烯共聚物(POE)与TPSE协同增韧聚丙烯(PP),为了改善共混物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加入适量POE-g-MAH,PP/POE(85/15)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为22.4 KJ/m2,而PP/TPSE/POE-MAH(70/15/15)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高达64.3KJ/m2,TPSE的加入改善了PP的韧性,成功制备了高抗冲聚丙烯复合材料。SEM研究发现在共混过程中形成了以TPSE为核,POE为壳的核壳型包覆结构,进而制备了高抗冲聚丙烯复合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L:高分子加工》期刊2017-10-10)
李洪峰,王德志,刘仲良,曲春艳,顾继友[5](2018)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丁二烯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增韧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丁二烯(PB)核壳结构粒子增韧双酚A型氰酸酯(BADCy)树脂,制备了PMMA@PB/BADCy树脂。研究结果表明,当PMMA@PB质量分数为6wt%时,可以取得较好的增韧效果,PMMA@PB/BADCy树脂冲击强度达到了14.32kJ·m-2,提高了83.6%;DMA和TG-DTA耐热性测试结果表明,PMMA@PB的加入未降低树脂耐热性,固化后PMMA@PB/BADCy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36.8℃,最大热分解温度为410.0℃。SEM和TEM结果表明,PMMA@PB核壳橡胶在BADCy树脂基体中分散性好,PMMA@PB/BADCy树脂破坏断面呈现典型的韧性破坏。PMMA@PB/BADCy树脂流变特性的测试表明,PMMA@PB核壳橡胶加入后基本没有影响到BADCy树脂的流变特性,PMMA@PB/BADCy树脂的最低点黏度为0.79Pa·s左右,是树脂浸渍纤维的理想黏度。介电性能测试表明,PMMA@PB核壳橡胶增韧BADCy树脂后介电性能影响不大,当PMMA@PB质量分数为6wt%时介电常数为3.0,介电损耗为0.010。该PMMA@PB/BADCy树脂性能优异,可作为预浸料基体树脂,适用于航空航天低介电复合材料的制造。(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邓斌[6](2017)在《核壳粒子结构的变化对增韧PBT/PC共混体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以聚丁二烯(PB)为核相,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共聚物壳相,通过乳液聚合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改性剂,增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碳酸酯(PC)共混物,研究核壳粒子的壳层组成及接枝程度的变化对增韧PBT/PC共混性能的影响,内容如下:(1)改变核壳粒子的壳层中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苯乙烯(St)的比例,研究两种粒子PB-g-MSG和PB-g-SG对增韧PBT/PC共混物的影响。核壳粒子(PB-g-SG)中的环氧官能团与PBT的羧基发生增容反应。而粒子PB-g-MSG中的PMMA与PC相有很好的相容性。不同的相形态导致的不同的增韧行为。PBT/PC/PB-g-MSG共混物中,PC相形成包裹结构,发生脆韧转变时,核壳粒子的含量更低(10-15wt%或15-20wt%);而PBT/PC/PB-g-SG共混物发生脆韧转变时,粒子含量为20-25wt%。不同的形变机理导致两种粒子(PB-g-MSG和PB-g-SG)的增韧效果不同。PBT/PC/PB-g-MSG共混物中,PB相发生空洞化导致基体发生剪切屈服。在PBT/PC/PB-g-SG共混物中,PBT和PC相在界面处发生剥离导致基体的剪切屈服。核壳粒子的分散相形态变化也会影响PBT/PC共混物的结晶能力和DMA测试结果。(2)改变核壳粒子的接枝程度,研究不同接枝程度的核壳粒子对增韧PBT/PC共混物的影响。叔十二核壳烷基硫醇(TDDM)改变核壳粒子的接枝程度,添加TDDM使核壳粒子的粒子尺寸、接枝程度、交联程度下降。同时体系游离的共聚物(f-MSG)含量增加。f-MSG与PBT反应抑制了PBT与PC之间的酯交换反应。另一方面,f-MSG通过异相成核促进了PBT的结晶行为。当TDDM含量为0.76%时,PBT/PC/PB-g-MSG共混物获得最佳的冲击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908J/m和49.4MPa。研究PBT/PC/PB-g-MSG共混物断裂机理表明,对于未添加TDDM的粒子,粒子空洞化引发基体的剪切屈服;添加TDDM的粒子,粒子PB-g-MSG与基体的界面强度下降,发生剥离产生孔洞进而促进剪切屈服。(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曾德明,黄泽彬[7](2017)在《核壳结构SAM增韧聚碳酸酯树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能源利用率高、低噪音等特点,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发展迅速。但是,目前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并不完善,限制了充电汽车的普及。充电桩是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其使用环境的特殊性、差异性要求其壳体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低温冲击性能。本文采用新型有机硅-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增韧剂(SAM)对双酚A型聚碳酸酯(PC)进行增韧改性,改善PC缺口敏感性,提高PC韧性特别是低温冲击性能,为电动汽车充电桩用耐寒PC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推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助力电动汽车的普及。(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7年05期)
周云霞,吕云侠,吴广峰,张会轩[8](2015)在《核壳结构粒子增韧PA1012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熔体流动速率仪和力学性能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改性聚丙烯酸酯(ACR-g-GMA)核壳结构抗冲击改性剂粒子增韧尼龙(PA)1012共混物的相关性能。结果表明,当ACR-g-GMA加入量为9%时,PA1012/ACR-g-GMA共混体系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降低到2.3 g/10min;SEM照片表明,弹性核壳粒子能均匀地分散在共混物中。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当ACR-gGMA加入量为9%时,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83.3 k J/m2,是纯PA1012的3.8倍,拉伸强度降低约18%。等温结晶得到的Avrami指数近似为2,表明共混体系成核机理为异相成核。(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5年05期)
付念[9](2015)在《核壳可控结构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PBT增韧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材料凭借自身的优良特性,成为了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类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保持高分子材料原有性能不下降的前提下,提高其强度和韧性成为近年来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趋势。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其具有高的刚性、良好的耐溶剂性、较高的结晶速率、良好的绝缘性和注塑成型周期短等特性。PBT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电子和电器仪表、家用电器以及通讯设备等领域。然而常温下PBT有缺口敏感性高,缺口冲击强度低,受外力呈脆性断裂的劣势。韧性对于一种工程塑料的使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因此,如何提高脆性材料的韧性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使用橡胶类来增韧是一种有效提高冲击性能的方法。所以研究核壳改性剂增韧PBT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以聚丙烯酸正丁酯(BA)橡胶相为核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壳层,并在壳层最后阶段共聚甲基丙烯酸(MAA)或丙烯酸(AA)功能单体,最终得到了固含量为50%的核-壳结构聚合物[Poly(BA/MMA-co-MAA或Poly(BA/MMA-co-AA)或Poly(BA/MMA),简称PBMMA、PBMAA或PBMA];随后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将其与PBT进行熔融混合,制备了PBT/(PBMMA或PBMAA或PBMA)叁种共混物。实验中采用重量法测定并计算了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的转化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其结构,动态光散射法(DL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分别测定聚合物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形态及共混物的动态力学性能;用简支梁冲击试验机和万能试验机测试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本实验首先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影响核壳结构聚合物对PBT增韧改性的主要因素和水平,研究了PBMMA(PBMAA)乳胶粒子的核-壳质量比分别为80/20共混体系,分别考察了功能单体MAA(AA)用量及核壳比对PBT增韧效果的影响,并且研究了PBMMA(PBMAA)用量对PBT/PBMMA(PBMAA)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所述条件下,乳液聚合反应中的单体转化率高、乳胶粒粒径可控,乳液体系稳定;所合成的PBMMA(PBMAA)对PBT具有较好的增韧效果。当PBMMA核壳粒子的核-壳质量比为80/20、MAA含量为1.8%、加入量为25%时,对PBT的增韧效果要优于其它实验条件的结果,此时缺口冲击强度是纯PBT的7.83倍;当PBMAA核壳粒子核-壳质量比为80/20、AA含量为0.75%、加入量是20%时,对PBT的增韧效果要优于其它实验条件的结果,冲击强度最大值是PBT的8.61倍;但拉伸强度略有下降。此外,研究了最外层不加功能单体的PBMA乳胶粒子的合成及在不同核壳比的PBMA对PBT增韧的影响,研究了PBMA不同用量对PBT/PBMA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壳比是75/25,添加量为16.67%时,共混物的冲击性能最好,缺口冲击强度值是纯PBT的8.64倍。改性PBT体系的断裂表面表现出了韧性变形,表面形态测试结果与力学性能的相一致。这种制备核壳粒子的方法获得了具有良好相容性的热塑性塑料,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冯猛[10](2015)在《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弹性体的制备及其增韧PC/ABS合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ABS)是产量最大的塑料合金,随着PC/ABS合金材料应用范围的扩大,对PC/ABS复合材料提出了高性能化如无卤阻燃等的要求,在阻燃体系中兼具增韧和一定阻燃性的增韧剂开发意义越来越大。本文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硅烷单体制备聚硅氧烷核乳液,再与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共聚,采用多步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为193.8 nm、40%固含量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将乳液经破乳、熟化、抽滤、洗涤、烘干、粉碎后得到白色颗粒物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弹性体(PSi O-BA-MMA)。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激光粒度分析仪、热重分析(TGA)、透射电镜(TEM)等测试方法对产物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表征。通过测试乳液聚合各阶段的固含量,得出了乳液聚合各阶段的单体转化率-时间曲线,并确定了各反应阶段的最佳反应时间,其中聚硅氧烷核乳液最佳反应时间为3 h,接枝BA、MMA的最佳反应时间各为2.5 h。通过考察乳化剂的用量、引发剂的用量以及不同硅丙单体投料比(质量比为3:7、4:6、5:5)对乳液粒径和乳液最终状态的影响,确定了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的最佳用量为占体系中水的总量的1.4%,引发剂过硫酸钾(K2S2O8)的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36%,硅丙单体的投料质量比为5:5。使用甲醇和丙酮作为萃取溶剂,对产物抽提后计算出其接枝率为79.8%,接枝效率为48.9%。将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弹性体应用于PC/ABS合金中,并对其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进行了测试,同时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叁元共聚物(MBS)增韧剂进行了比较。考察了两种增韧剂对于PC/ABS合金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了5.0 wt%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增韧剂与14.0wt%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低聚物(BDP)复配阻燃PC/ABS合金时,可明显提高阻燃PC/ABS合金的缺口冲击强度,并可达到UL 94 V-0@3.2mm阻燃等级,极限氧指数(LOI)上升至26.4%,缺口冲击强度也能明显提高(44.9 k J/m2)。综上所述,本实验中合成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弹性体可以有效地提高PC/ABS合金的缺口抗冲击强度,特别在阻燃体系中,对阻燃性能的影响较小,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增韧剂。(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4-20)
核壳结构增韧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核壳比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MBS)核壳橡胶粒子。引入双酚A型的环氧树脂(DGEBA)作为增容剂,将其用于PA6/有机化蒙脱土(PA6/OMMT)纳米复合体系进行增韧。将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力学性能测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PA6/MMT/DGEBA/MBS体系中,核壳橡胶粒子的壳层厚度影响着橡胶相在基体中的分散和复合体系的韧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壳结构增韧剂论文参考文献
[1].翟乐,吉海峰,姚艳梅,瞿雄伟.利用聚丙烯酸正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结构聚合物增韧氰酸酯树脂[J].材料导报.2019
[2].滕轶鹏,周超,林荣茜.核壳结构橡胶粒子增韧PA6/MMT体系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8
[3].吴亦建,戴连奇,申屠宝卿.“核壳结构”粒子对PA6/SEBS-g-MA/PPO共混物的增韧作用[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7
[4].赵桂艳,胡跃鑫,冯玉林,姜伟.高抗冲核壳型热塑性淀粉增韧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L:高分子加工.2017
[5].李洪峰,王德志,刘仲良,曲春艳,顾继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丁二烯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增韧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8
[6].邓斌.核壳粒子结构的变化对增韧PBT/PC共混体系的影响[D].长春工业大学.2017
[7].曾德明,黄泽彬.核壳结构SAM增韧聚碳酸酯树脂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7
[8].周云霞,吕云侠,吴广峰,张会轩.核壳结构粒子增韧PA1012的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5
[9].付念.核壳可控结构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PBT增韧改性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10].冯猛.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弹性体的制备及其增韧PC/ABS合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