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癌细胞上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癌,微小RNA-326,上皮间质转化,迁移侵袭
肝癌细胞上清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袁昌劲[1](2019)在《微小RNA-326靶向调控TWIST1表达及对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小RNA-326(miR-326)对Twist同系物1(TWIST1)表达及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人正常肝细胞(LO2)和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BEL7402和MHCC-97H)中miR-326的表达量。脂质体法向SMMC-7721细胞分别转染miR-326模拟物(过表达组)和阴性对照序列(NC组),QPCR检测miR-326水平,活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检测增殖能力,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划痕愈合率和穿膜细胞数,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26与TWIST1的靶向关系,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EMT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与LO2细胞相比(1.021±0.072),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BEL7402和MHCC-97H中miR-326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P<0.01)。对照组、NC组和过表达组的miR-326水平依次为1.012±0.071、1.032±0.045和10.752±0.847,与其余两组相比,过表达组的miR-326水平升高(P<0.05);过表达组转染24~48 h的增殖活性低于对照组和NC组(P<0.05);过表达组的划痕愈合率和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3.119±2.523)%和(107.5±11.6)个,低于对照组的(62.158±3.578)%和(215.4±18.4)个及NC组的(59.473±4.106)%和(229.3±21.5)个(P<0.05)。与对照组和NC组相比,过表达组的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TWIST1水平下降,而E-钙黏蛋白水平升高(P<0.05)。miR-326抑制TWIST1野生型3′端非翻译区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而对突变型的无影响(P>0.05)。结论肝癌细胞中miR-326表达下调,且过表达miR-326可抑制EMT,可能通过靶向TWIST1来发挥肿瘤抑制作用,该miRNA可作为潜在的肝癌诊疗靶点。(本文来源于《临床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王子豫,陈清莲,谢春凤[2](2019)在《健脾化瘀方通过CD44/ERK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方对肝癌细胞CD44/ERK信号通路、上皮间质转化EMT(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及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组采用10%,20%不同浓度的中药含药血清,对照组采用10%的空白血清分别对肝癌细胞株MCCH-97H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不同干预对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QPCR等方法检测CD44、P-ERK、ERK及EMT相关分子标记物SnailE-cadherin、N-cadherin等分子表达水平,探讨健脾化瘀方对肝癌细胞EMT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结果:划痕实验结果显示:高、低浓度含药血清组对比生理盐水组细胞迁移率减低(P<0.05),高浓度组对比低浓度血清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01)。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中药含药血清组细胞侵袭数目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01),而高、低浓度含药血清组相对比细胞侵袭数目在高浓度组显着减少(P<0.001)。QPCR实验结果:在生理盐水组、10%含药血清组、20%含药血清组CD44的m 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506±0.078、0.485±0.338、0.352±0.233,含药血清组CD44表达水平对比生理盐水组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ERK的m RNA表达量在叁个组分别为1.751±0.036、0.507±0.117、0.361±0.074,含药血清组对比生理盐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ERK的m RNA表达量在叁个组分别为1.136±0.047、0.331±0.225、0.070±0.024,在含药血清组低表达更低(P<0.05);Snail的m RNA表达量在生理盐水组中对比低、高含药血清组最高(P<0.001);N-cadherin高、低浓度血清组对比生理盐水组N-cadherin的表达量均降低(P<0.001)。E-cadherin的m RNA相对表达量在高浓度含药血清组明显高于低浓度及生理盐水组(P<0.001)。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CD44的蛋白表达量在生理盐水组明显高于低、高含药血清组(8.470±1.374、6.080±1.342、2.870±0.652;P=0.047、P=0.001);高浓度对比低浓度含药血清组CD44蛋白表达量偏低(P=0.015);P-ERK的蛋白表达量在叁个组分别为6.846±1.991、 4.068±2.180、1.678±0.705,生理盐水组表达偏高(P=0.011)。ERK的蛋白表达量同样仅在生理盐水组与高浓度含药血清组的对照中有统计学差异(2.508±0.567VS1.262±0.459 P=0.012)。EMT的分子标志物Snail、N-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在生理盐水组中均高于含药血清组(P<0.05)。E-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在高浓度含药血清组对比生理盐水组和低浓度血清组表达增加(2.462±0.083VS0.508±0.064P=0.008; 2.462±0.083VS0.752±0.081P<0.001)。结论:健脾化瘀方能够抑制肝癌细胞株MCCH-97H的转移及侵袭,可能与能够抑制CD44/ERK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及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7-05)
蒋鑫[3](2019)在《SPARC促进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肝癌干细胞表型的获得》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位居全球肿瘤死亡的第二名,死亡的重要因素是肝癌的高转移率和肿瘤的高侵袭性。手术切除、免疫治疗、动脉栓塞、放化疗等均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方式,但病人总体预后仍然较差。因此,探讨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发现更为有效的方式阻止肝癌的转移和侵袭,是降低肝癌死亡的重要途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经过生化改变呈现间质细胞表型的过程,上皮细胞失去其典型的细胞间连接,重塑细胞骨架,并在EMT期间成为成纤维细胞,导致细胞凋亡抗性和增强的运动能力。EMT在肿瘤细胞的侵袭,增殖和迁移中起重要作用,抑制EMT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因此,研究肝癌细胞中EMT的发生发展机制可以为抑制肝癌的转移提供有效的解决方式。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也称为癌症起始细胞,是一类具有细胞永生化能力、分化潜能和致瘤能力的细胞,它与肿瘤的转移、复发和对常规抗癌疗法的抗性密切相关。虽然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发现了有CSCs的存在,但其在肿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很多的不明之处,因此,更好地了解CSCs的生物学将揭示早期诊断肿瘤的新策略,更有效地治疗它们,并防止它们复发。SPARC(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又称骨连接蛋白,它是一种基质糖蛋白,在肿瘤细胞迁移、增殖、血管生成、基质细胞粘附和组织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报道,SPARC在高转移性肿瘤中起着促癌的作用,基质SPARC的表达与预后不良也有着很大关系。尽管许多研究已经评估了SPARC表达的重要性,但其在肝癌中具体的调控作用仍不清楚。因此,研究SPARC对肝癌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方式及更好的预后。第一部分SPARC对肝癌干细胞表型获得的调控作用目的:1.利用无血清干细胞培养基富集肝癌干细胞,比较SPARC在肝癌干细胞和非干性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2.探讨过表达SPARC对肝癌干细胞表型获得的调控作用。方法:1.用无血清干细胞培养基悬浮培养MHCC-97H和SMMC-7721肝癌细胞,用qPCR、Western blot检测富集的细胞球和非干性肝癌细胞中SPARC的表达量。2.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SPARC/SPARC-NC稳定过表达细胞株,q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利用qPCR、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D133、Oct4的表达差异;利用成球实验检验两组细胞的成球能力。结果:1.无血清干细胞培养基悬浮培养细胞2周后,可见培养基中细胞球形成,细胞球中SPARC的表达量高于普通贴壁细胞。2.相对于对照组,过表达SPARC后肝癌干细胞中CD133、Oct4表达量增加,流式细胞检测SPARC过表达细胞中CD133+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可见SPARC过表达细胞的成球能力明显升高。结论:SPARC可以促进肝癌干细胞表型的获得。第二部分SPARC对肝癌细胞EMT的调控作用目的:研究过表达SPARC对肝癌细胞EMT的调控作用方法:1.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SPARC稳定过表达MHCC-97H、SMMC-7721、Huh-7肝癌细胞株,用qPCR、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基因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差异。2.利用T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验过表达SPARC后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差异。3.利用划痕实验检验过表达SPARC后肝癌细胞划痕修复能力的差异。结果:1.相对于对照组,SPARC过表达组中E-cadherin的表达量降低,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量增高。2.过表达SPARC后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增加。3.过表达SPARC后肝癌细胞的划痕修复能力明显增强。结论:过表达SPARC促进肝癌细胞EMT的发生。第叁部分SPARC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作用目的:研究SPARC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1.制备SPARC过表达和对照组肝癌细胞悬液,等量注射于裸鼠腋下,观察两组裸鼠皮下成瘤的速度和大小。2.提取裸鼠皮下瘤组织,用qPCR、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差异。结果:1.SPARC过表达组的裸鼠皮下肿瘤生长速度明显较快,肿瘤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肿瘤。2.相对于对照组,SPARC过表达肿瘤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量降低,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量增高。结论:SPARC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卓飞,孙晋,王志东,惠博,李亮[4](2019)在《SOCS3对人肝癌MHCC97-H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对人肝癌细胞MHCC97-H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高转移细胞株MHCC97-H,应用25 nmol/L的SOCS3 siRNA瞬时转染细胞(阳性转染组),同时使用空质粒转染细胞(阴性对照组)。24 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的细胞荧光表达情况。48 h后,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情况,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MHCC97-H细胞中EMT的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间质标志物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SOCS3 siRNA成功转染的MHCC97-H细胞显示出绿色荧光。SOCS3 siRNA瞬时转染后肝癌细胞从呈现上皮样特征的鹅卵石形态,向具有间质细胞形态的纺锤形和梭形特征发生转变。免疫细胞荧光检测E-cadherin和α-SMA的表达结果显示,SOCS3 siRNA阳性转染组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免疫荧光表达明显减弱,而细胞的间质标志物α-SMA的免疫荧光表达显着增强。结论:本实验研究显示,下调肝癌细胞的SOCS3表达,其通过改变细胞的EMT表型分子及表型特征,促进肝癌的增殖,提示SOCS3可能在肝癌细胞的EMT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控SOCS3表达水平可以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为临床防治肝癌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齐明华[5](2019)在《血管紧张素Ⅱ通过E4F1介导高迁移率族蛋白B1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率高,且较早发生转移,预后较差。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转移的机制具有较高的基础和临床意义。既往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Ⅱ,AngⅡ)可以促进乳腺癌和胃癌的转移,但在肝癌中研究不多。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在肿瘤中的作用在近年来多有被关注。本课题旨在明确AngⅡ对肝癌细胞侵袭、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促进作用,明确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是否可以调控AngⅡ对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作用。最后,筛选出可能影响HMGB1启动子的转录因子,验证AngⅡ刺激下,该转录因子可以使得HMGB1启动子的表达增加。方法1.培养HEPG2,SMMC7721,Huh7细胞,使用AngⅡ刺激细胞,分别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使用western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变化,以明确AngⅡ对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促进作用。2.分别构建HMGB1过表达载体和HMGB1-siRNA转染肝癌细胞,再次进行迁移、划痕和EMT相关蛋白的检测试验,以明确HMGB1对AngⅡ刺激下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和EMT的影响。3.使用双基因报告系统检测HMGB1启动子活性,筛查转录因子,分别通过qPCR,WB和ChIP实验确认转录因子和HMGB1启动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细胞划痕和trans-well结果显示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和Huh-7加入AngⅡ后,细胞侵袭性和迁移能力显着增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AngⅡ处理的肝癌细胞(HepG2、Huh-7、SMMC-7721)中HMGB1表达均上调(p<0.05)2.验证HMGB1在AngⅡ诱导肝癌细胞EMT过程中的作用,首先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配对癌旁组织相比,HMGB1在人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p<0.05)。然后将成功构建的HMGB1稳定过表达和HMGB1表达抑制的肝癌细胞做细胞划痕、trans-well和western blot验证EMT过程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叁种正常肝癌细胞相比,经AngⅡ处理后的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上调;与阴性对照(NC)相比,HMGB1高表达的叁种肝癌细胞经处理后,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vimentin表达上调;而经HMGB1干扰的叁种肝癌细胞经AngⅡ处理前后,侵袭和迁移能力无明显差异,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无明显差异。3.对HMGB1相关转录因子进行预测分析发现有19个转录因子可能发生改变,然后通过荧光定量PCR,WB实验发现,经AngⅡ处理后叁种肝癌细胞(HepG2、Huh-7、SMMC-7721)中转录因子E4F1表达均升高,ChIP实验验证了AngⅡ刺激下,E4F1与HMGB1启动子结合增强。结论肝癌细胞系中转录因子E4F1被AngⅡ激活后在HMGB1启动子区转录结合促进HMGB1表达,AngⅡ通过诱导HMGB1表达增强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能够促进肝癌细胞EMT过程。(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3-15)
孙芳,王金枝,罗吉君,潘勤,汪余勤[6](2018)在《miR-21和miR-130b靶向性人工设计circRNA抑制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工改造的CDR1as(M-CDR1as)是否可通过特异性结合miR-21和miR-130b,体外抑制小鼠Hepa1-6肝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方法将CDR1as中miR-7结合位点替换为特异性结合mmu-miR-21或mmu-miR-130b的碱基序列。将小鼠Hepa1-6肝癌细胞分为对照组,空质粒组(NC)和M-CDR1as组。采用RT-qPCR检测Hepa1-6细胞内M-CDR1as的水平及其对靶miR-21和miR-130b水平的影响。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肝癌细胞中EMT相关Vimentin,E-cadherin及N-cadherin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结果仅M-CDR1as组可在阈值以上检测到M-CDR1as。M-CDR1as组miR-21水平较对照组和NC组有所下降(P>0.05),M-CDR1as组miR-130b水平较对照组及NC组均明显下调(P<0.001)。Vimentin和N-cadherin mRN水平较对照组和NC组明显下降(P<0.01),E-cadherin mRNA较对照组和NC组明显升高(P<0.01)。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和NC组明显下降(P<0.01);而E-cadherin较对照组和NC组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 M-CDR1as可通过结合吸附miR-21和miR-130b体外抑制小鼠Hepa1-6肝癌细胞的EMT。(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8年S1期)
杨剑鑫,范丽玲,翁小易,范奇超,彭伟[7](2018)在《肝星状细胞对肝癌裸鼠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星状细胞LX2对肝癌裸鼠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将24只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LX2组,每组12只。模型组裸鼠于右前肢腋下皮内注射含有1×10~7个MHCC97H细胞的生理盐水悬液0. 2 m L建立肝癌模型; LX2组裸鼠于右前肢腋下皮内注射含有1×10~7个MHCC97H细胞和5×10~6个LX2细胞的生理盐水悬液0. 2 m L。建模后第42天取肿瘤组织进行石蜡包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2组裸鼠肿瘤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裸鼠肝癌细胞中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钙黏附蛋白N (N-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及Twist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裸鼠肿瘤组织中可见假小叶结构消失,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呈卵圆形、长椭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排列较紧密,偶见癌灶呈团状或条索状分布。LX2组裸鼠肿瘤组织中可见明显的团块状癌灶,肝癌细胞周围包绕较多的LX2细胞,肝癌细胞发生较明显的EMT样形态学变化,细胞排列分散,极性下降。LX2组肝癌细胞中E-cadherin高表达率低于模型组,N-cadherin、β-catenin及Twist高表达率高于模型组(P <0. 05)。结论 LX2细胞具有促进肝癌细胞发生EMT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冯岚,曹鹏博,周钢桥[8](2018)在《血清应答因子通过诱导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增强其迁移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应答因子(SRF)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和SMMC-7721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在Bel-7402和SMMC-7721中瞬时转染SRF重组质粒过表达SRF;通过慢病毒包装将特异敲低SRF的短发夹RNA(shRNA)重组质粒转染Bel-7402和SMMC-7721细胞系,筛选稳定敲低SRF的细胞系;蛋白质免疫印迹(WB)法检测细胞中SRF蛋白的表达水平,验证SRF的过表达或敲低效果; 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SRF对肝癌细胞系增殖能力的影响; Transwell法检测SRF对肝癌细胞系迁移能力的影响;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受SRF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SRF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差异。结果过表达或敲低SRF对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过表达SRF可显着促进Bel-7402和SMMC-7721的迁移能力,而敲低SRF则显着抑制其迁移能力;过表达SRF可显着促进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而敲低SRF则显着抑制其EMT过程;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SRF在肝癌组织中上调表达,且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显着相关。结论 SRF可通过促进细胞EMT而增加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从而发挥促癌基因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期刊2018年11期)
徐立晨,葛田田,黄春红,陈智[9](2018)在《肝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上PD-1表达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既往研究表明,阻断PD-1可提高T细胞对肿瘤的活性,但肿瘤病人中单核/巨噬细胞上PD-1表达的变化及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拟探究肝癌病人外周血及肿瘤组织内单核/巨噬细胞上PD-1表达并分析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阐明阻断PD-1在抗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n=18),肝癌组(根据巴塞罗那肝癌分期,分为Ⅰ-Ⅱ期26例,Ⅲ-Ⅳ期32例)外周血,取肝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对照21例,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各亚群(CD14~(++)CD16~-,CD14~(++)CD16~+,CD14~+CD16~(++))及肿瘤内CD68~+巨噬细胞上PD-1表达量;利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HMGB1表达量在肝癌组与正常组的差异,并分析单核细胞上PD-1的表达与血浆HMGB1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 :肝癌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上PD-1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01),但Ⅰ-Ⅱ期与Ⅲ-Ⅳ期肝癌相比无明显差异(p=0.537);对单核细胞亚群分析显示,CD14~(++)CD16~-亚群(p=0.01)及CD14~(++)CD16~+亚群(p <0.0001)上PD-1表达增加,CD14~+CD16~(++)亚群无统计学差异;肝癌复发病人与初治病人相比外周血单核细胞上PD-1表达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3);比较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CD68~+巨噬细胞上PD-1表达量发现,肝癌组织内CD68~+巨噬细胞PD-1阳性比例(p=0.05)及MFI(p=0.002)明显高于癌旁对照;外周血HMGB1在肝癌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001),且与CD14~+CD16~(++)单核细胞上PD-1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2=0.158,p=0.026)。结论 :肝癌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肿瘤组织内CD68~+巨噬细胞上PD-1表达明显升高;HMGB1作为重要的无菌性炎症分子在肝癌微环境中可能刺激了PD-1在单核/巨噬细胞上的表达。(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8-11-07)
杨勤,杨德全,龚伟[10](2018)在《狼毒大戟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上皮间质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提取部位的狼毒大戟对人肝癌细胞MHCC97H上皮间质化(EMT)的影响。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对狼毒大戟进行萃取,获得乙酸乙酯、正丁醇、石油醚、氯仿等4个提取部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筛选抗肿瘤有效部位。利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有效提取部位对人高转移肝癌细胞MHCC97H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狼毒大戟提取物对MHCC97H肝癌细胞中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狼毒大戟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部位对MHCC97H均有抑制作用,且呈现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正丁醇。而石油醚和氯仿提取部位对MHCC97H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小室试验显示,狼毒大戟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部位能够有效抑制MHCC97H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两者的抑制能力随着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强;两者能提高MHCC97H肝癌细胞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中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论狼毒大戟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是抗肝癌增殖和侵袭转移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其作用可能与调节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8年17期)
肝癌细胞上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方对肝癌细胞CD44/ERK信号通路、上皮间质转化EMT(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及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组采用10%,20%不同浓度的中药含药血清,对照组采用10%的空白血清分别对肝癌细胞株MCCH-97H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不同干预对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QPCR等方法检测CD44、P-ERK、ERK及EMT相关分子标记物SnailE-cadherin、N-cadherin等分子表达水平,探讨健脾化瘀方对肝癌细胞EMT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结果:划痕实验结果显示:高、低浓度含药血清组对比生理盐水组细胞迁移率减低(P<0.05),高浓度组对比低浓度血清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01)。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中药含药血清组细胞侵袭数目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01),而高、低浓度含药血清组相对比细胞侵袭数目在高浓度组显着减少(P<0.001)。QPCR实验结果:在生理盐水组、10%含药血清组、20%含药血清组CD44的m 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506±0.078、0.485±0.338、0.352±0.233,含药血清组CD44表达水平对比生理盐水组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ERK的m RNA表达量在叁个组分别为1.751±0.036、0.507±0.117、0.361±0.074,含药血清组对比生理盐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ERK的m RNA表达量在叁个组分别为1.136±0.047、0.331±0.225、0.070±0.024,在含药血清组低表达更低(P<0.05);Snail的m RNA表达量在生理盐水组中对比低、高含药血清组最高(P<0.001);N-cadherin高、低浓度血清组对比生理盐水组N-cadherin的表达量均降低(P<0.001)。E-cadherin的m RNA相对表达量在高浓度含药血清组明显高于低浓度及生理盐水组(P<0.001)。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CD44的蛋白表达量在生理盐水组明显高于低、高含药血清组(8.470±1.374、6.080±1.342、2.870±0.652;P=0.047、P=0.001);高浓度对比低浓度含药血清组CD44蛋白表达量偏低(P=0.015);P-ERK的蛋白表达量在叁个组分别为6.846±1.991、 4.068±2.180、1.678±0.705,生理盐水组表达偏高(P=0.011)。ERK的蛋白表达量同样仅在生理盐水组与高浓度含药血清组的对照中有统计学差异(2.508±0.567VS1.262±0.459 P=0.012)。EMT的分子标志物Snail、N-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在生理盐水组中均高于含药血清组(P<0.05)。E-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在高浓度含药血清组对比生理盐水组和低浓度血清组表达增加(2.462±0.083VS0.508±0.064P=0.008; 2.462±0.083VS0.752±0.081P<0.001)。结论:健脾化瘀方能够抑制肝癌细胞株MCCH-97H的转移及侵袭,可能与能够抑制CD44/ERK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及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癌细胞上清论文参考文献
[1].杨帆,袁昌劲.微小RNA-326靶向调控TWIST1表达及对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
[2].王子豫,陈清莲,谢春凤.健脾化瘀方通过CD44/ERK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C].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摘要集.2019
[3].蒋鑫.SPARC促进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肝癌干细胞表型的获得[D].重庆医科大学.2019
[4].卓飞,孙晋,王志东,惠博,李亮.SOCS3对人肝癌MHCC97-H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9
[5].齐明华.血管紧张素Ⅱ通过E4F1介导高迁移率族蛋白B1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6].孙芳,王金枝,罗吉君,潘勤,汪余勤.miR-21和miR-130b靶向性人工设计circRNA抑制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J].中国医疗设备.2018
[7].杨剑鑫,范丽玲,翁小易,范奇超,彭伟.肝星状细胞对肝癌裸鼠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
[8].冯岚,曹鹏博,周钢桥.血清应答因子通过诱导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增强其迁移能力[J].军事医学.2018
[9].徐立晨,葛田田,黄春红,陈智.肝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上PD-1表达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8
[10].杨勤,杨德全,龚伟.狼毒大戟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上皮间质化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