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耕地类型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喀斯特地貌,耕地,自然质量,石漠化治理
耕地类型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世凡,孙泉忠,萧超文[1](2019)在《喀斯特地貌不同类型区耕地自然质量评价——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贵州这种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而耕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从贵州五大石漠化治理类型区出发,选取5条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计算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等指数来衡量评价农用地质量的高低,结果表明:2013—2015年,5条小流域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在4~9等之间,集中分布在中间的5、6、7等,其中5等面积最大,4、8、9等面积较小;变化趋势为低等级和高等级向中间等级转化,集中体现在6、7、8等比例有所增加,4、5、9等比例有所降低。针对各个等级的耕地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向和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9期)
李鸣慧,孙志英,芦艳艳[2](2019)在《基于主导因素的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划分研究——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耕地质量等别主导因素的基础上,划分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结果应用方向。结果表明,辉县市耕地质量等别的主导因素为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土层有效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空间分布呈显着的地带性规律,今后质量监测单元及样点的布设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的部署均可依据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划分结果进行安排。(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余慧敏,李伟峰,郭熙[3](2019)在《基于提等潜力和主导因素的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划分及布点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西省南昌县为例,依托江西省耕地质量监测试点项目,依据耕地自然等指数提升潜力大小和对等级提升最大贡献值因子的组合类型来划分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并依据监测重点及监测类型区面积比例布设监测样点。实证分析表明,南昌县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共有14个组合类型,归并14个组合类型得到5个监测类型区:1个常规监测区和4个重点监测区。其中重点监测类型区包括易渍涝区、易干旱区、耕层瘠薄区和肥力缺乏区。依据监测重点和面积大小在各监测类型区内共布设监测样点70个。统计学检验结果证明,同其他常规布点方法对比,在相同监测样点情况下,依据耕地质量等级提升潜力及限制因子组合类型划分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所布置的监测样点,监测的针对性更强,准确性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徐涛[4](2016)在《仙桃市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划分及监测单元布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质量监测是在农用地质量分等和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耕地质量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的动态监测工作,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对已经完成的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的应用和拓展,同时,它还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有的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基础上,开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第一步是要对监测的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区,监测类型区可以使土地管理的相关部门对本区域的耕地质量变化有一个宏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的监测布点和数据分析又可以保证相关管理部门对耕地质量的变化有具体的把握,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全面了解研究区域耕地的变化情况,并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耕地。通过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耕地质量和耕地质量监测的研究,总结了关于耕地质量概念、耕地质量影响因素、耕地质量监测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引起耕地质量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驱动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自然驱动因素和人为驱动因素。研究选取了部分自然指标、土地利用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这叁种指标作为监测类型区划分的依据,然后根据研究区域的区域特点,从研究区域的耕地实际粮食产量、耕地自然质量的分布状况、各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城镇建设压力四个方面出发,得到四个监测类型区,分别为城镇功能分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分区、耕地自然质量分区和耕地实际产量分区。将初步分区结果进行迭加处理,最终形成仙桃市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方案,本研究最终划定了35个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为后期耕地质量监测的实地调查和监测单元布设工作提供了基础。另外,研究还在35个监测类型区的基础上划分了重点监测区、次重点监测区和可选择监测区,并提出了监测建议:重点监测区要多设置监测样点,监测周期为一年;次重点监测区域可相对减少监测样点,监测周期设定为两到叁年;而可选择监测区可以尽可能少的布设监测样点,监测周期可设定为四到五年。然后在监测类型区分级的基础上,选择了10个重点监测类型区和7个次重点监测类型区,进行监测单元的布设研究。引入了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连接度概念来计算17个监测类型区内耕地的景观连接度,选取景观连接度较高的耕地作为监测单元,这样可以保证选定的监测单元在空间上具有代表性,然后通过主要交通道路和城乡建设用地的缓冲区分析,剔除位于缓冲区内不稳定的监测单元,最终筛选出31个监测单元。(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田颖超,徐建昭,李灏[5](2015)在《豫西南坡耕地不同类型区土壤熟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研究区土壤母质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及其土壤改良利用调查,提出了豫西南坡改梯土壤熟化措施,通过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状况,加速土壤的熟化过程,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促进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本研究成果为项目区坡耕地的开发利用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的合理配置与布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技术理论。(本文来源于《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期刊2015-09-01)
吕志学,孙雪文,刘凤飞[6](2015)在《K-means聚类方法在黑龙江省低山丘陵区坡耕地类型区划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K-means聚类方法在黑龙江省坡耕地类型区划分上应用的可行性,为各市(县)坡耕地水土保持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对黑龙江省70个低山丘陵区市(县)进行科学区划。[结果]低山区市(县)共21个,丘陵区县市共49个。[结论]所选16个分类指标的显着性均小于0.05,证明分类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5年01期)
龙军,张黎明,沈金泉,周碧青,毛艳玲[7](2014)在《复杂地貌类型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插值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适宜区域特征的高效点面拓展模型对揭示土壤属性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地貌类型特征在福建省各地级市选取了9个典型县(市、区),利用2008年采集的29 320个样点数据系统评价不同空间插值方法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推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各典型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7.83 g kg-1,变异系数为37.87%,半方差函数以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全省平原或盆地、丘陵和山地分布面积相当的地区(如闽侯县、建瓯市、永定县、涵江区、福鼎市)采用泛克里格法插值的精度较高,山地为主的地区(如大田县)采用简单克里格法插值的精度较高,而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区(如南安市、同安区、漳浦县)采用普通克里格或张力样条函数法插值的精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张辉[8](2013)在《对内乡县各种耕地资源类型区开发利用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内乡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山、丘、平俱全,地形地貌复杂,在多年的实践中,把县内耕地划分为四个不同类型区,即:深山粮、蚕、药、土特产类型区;浅山粮、果、杂类型区;丘陵粮、油、烟、小辣椒类型区和沿河平原粮、棉、油类型区。掌握耕地资源类型区的开发利用条件及障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3年16期)
龙胜碧,罗发娣,黄万花,罗彩萍[9](2012)在《锦屏县不同地貌气候类型区耕地土壤养分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分析了锦屏县不同地貌气候类型区耕地土壤养分变异情况,以期为改良土壤和作物施肥提供依据。根据该县地貌和气候类型以及种植制度等的相似性,把该县分为四个不同地貌气候类型区。对不同区耕地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区耕地土壤养分变异明显,其中速效钾、有机质、全氮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0.209、0.195和0.151,且有一定规律性;有效磷变异相对较弱,其变异系数为0.127 7,变异较为复杂。土壤养分含量出现山地比坝区高、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高的变异特点和规律。对变异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地貌和气候及其相应的土壤质地因素是有机质和全氮变异的主因,耕作制度、作物产量和施肥习惯是速效钾变异的主因。(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21期)
冯雪力,吴世新,陈红,张良侠[10](2010)在《新疆非耕地系数相似性类型区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耕地系数反映了田间耕地与非耕地的分布情况,它的意义在于有助于获得较为准确的耕地面积。以影响非耕地系数的因素为指标对农区进行类型区划分是利用非耕地系数获取准确耕地面积的前提。首先以干旱区典型绿洲为研究区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影响非耕地系数的主要因素,使用层次分析法综合影响非耕地系数的主要因素,并采用累计平方根法研究各个类型区分界点的确定。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非耕地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土地利用的斑块破碎度、水网密度、农业人口密度、人均农业生产值等。将它们作为类型区划分的指标,并采用最优分层理论将类型区数目确定为8。利用累计平方根法确定各类型区的分界点,该方法使得分区结果较优,各类型区内的方差较小。该类型区划分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各类型区的非耕地系数逐渐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0年03期)
耕地类型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耕地质量等别主导因素的基础上,划分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结果应用方向。结果表明,辉县市耕地质量等别的主导因素为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土层有效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空间分布呈显着的地带性规律,今后质量监测单元及样点的布设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的部署均可依据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划分结果进行安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地类型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世凡,孙泉忠,萧超文.喀斯特地貌不同类型区耕地自然质量评价——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9
[2].李鸣慧,孙志英,芦艳艳.基于主导因素的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划分研究——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余慧敏,李伟峰,郭熙.基于提等潜力和主导因素的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划分及布点方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4].徐涛.仙桃市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划分及监测单元布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田颖超,徐建昭,李灏.豫西南坡耕地不同类型区土壤熟化研究[C].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5
[6].吕志学,孙雪文,刘凤飞.K-means聚类方法在黑龙江省低山丘陵区坡耕地类型区划分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15
[7].龙军,张黎明,沈金泉,周碧青,毛艳玲.复杂地貌类型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插值方法研究[J].土壤学报.2014
[8].张辉.对内乡县各种耕地资源类型区开发利用的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3
[9].龙胜碧,罗发娣,黄万花,罗彩萍.锦屏县不同地貌气候类型区耕地土壤养分变异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
[10].冯雪力,吴世新,陈红,张良侠.新疆非耕地系数相似性类型区划分[J].地理科学进展.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