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显自我提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作场所文明行为,自我控制,尊重,提升
外显自我提升论文文献综述
严瑜,曹照雪[1](2019)在《工作场所文明行为:从内隐的自我提升到外显的组织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场所文明行为是一种在组织文化下,基于社会和组织角色义务的,传达礼貌和尊重的主动性行为,是一种向内要求自我控制,向外主张尊重传达的行为,它对于个体自身性格的塑造、组织中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文明氛围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员工-员工、领导-下属、员工-顾客等关系中,工作场所文明行为发挥着增进同事情谊、促进合作、增强领导力、建立信任、提升绩效等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厘清工作场所文明行为与不文明行为的关系,运用动态视角研究它们发生、发展和被感知的机制,以及这两种行为能否相互转化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贾国磊[2](2016)在《人际/非人际情境下运动员外显的自我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提升一直是心理学和自我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生活中,人们就希望可以正确的看待自己,但是,人们在自我评价时,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而大多数人会较高的评价自己,表现出自我提升的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运动员自身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员成才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对运动员的选材、运动员的营养标准、对运动员的有效监控、训练的科学性以及心理因素等各个方面。其中,心理因素对于运动员稳定或者超长发挥自身的水平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我通过了叁个实验逐步对人际与非人际情境中运动员外显自我提升的状况及其与自尊的关系逐步进行考察。本文选择国家二级及二级水平以上并一直坚持训练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普通大学生的外显自我提升状况来进行对比研究,采用了优于平均效应的外显自我提升问卷,从外显人际层面的自我提升和外显能力层面自我提升两个方面入手。实验一考察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外显人际和外显能力自我提升方面的状况以及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了运动员的自尊水平这一变量,采用权威的自尊量表,通过测量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外显层面的自我提升状况和自尊水平,来考察分析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外显自我提升情况与自尊是否存在相关性。实验叁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成功设置了人际和非人际两种情境,以此来探讨不同自尊水平的运动员在不同情境中的外显人际层面自我提升和外显能力层面自我提升的表现。本文通过上面叁个实验的进行逐步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由于运动员的在个人专项能力方面相对比较突出,对自身的能力比较的自信,所以其与普通的大学生一样存在优于平均效应的外显自我提升。(2)普通的大学生,在自身的能力与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各方面的能力比较的平均,所以在人际层面的自我提升要高于能力层面的自我提升。由于专项能力以及运动自信的存在,所以运动员与大学生相比在外显能力层面的自我提升程度要高于外显人际层面的自我提升程度。(3)由于能力特质与个体自尊具有密切的联系,而人际特质与自尊不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运动员在外显能力自我提升方面与自尊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在外显人际层面的自我提升与自尊之间的关系不明显。(4)由于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在自尊受到威胁时存在补偿自我提升的现象,所以在非人际情境中,由于自尊不受威胁,所以运动员的外显自我提升没有表现出差异。而在人际情境中,由于自尊受到了威胁,高自尊水平的运动员采用了补偿自我提升的方式,而低自尊的运动员则没有采用补偿自我提升的方式,所以不同自尊水平的运动员在人际情境中的表现不同。(5)由于不同性别运动员,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没有表现出自我提升的差异,所以运动员外显自我提升不存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刘旭[3](2015)在《青少年自我提升对其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测量了200位青少年的内隐攻击、外显攻击和自我提升,发现男生的内隐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及外显攻击都显着高于女生,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相关不显着。青少年的自我提升不存在显着差异,且他们相对提升自我更显着的是提升自己的亲密朋友。提升朋友对言语攻击具有负预测作用;提升自我对外显攻击总分及愤怒、敌意具有负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5年39期)
赖运成,叶一舵[4](2015)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研究——兼论提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对减少外显攻击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情绪智力量表(修订版)和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210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基于调查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呈正相关;高人际敏感性中学生比低人际敏感性中学生有更强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能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对中学生外显攻击性的影响,部分通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唐莎[5](2013)在《外显/内隐自我提升与自尊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提升是自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关于它的跨文化普遍性却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扩大,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那么自我提升究竟是不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的呢?又或者像一些研究者所提倡的自我提升只存在于个体主义文化之中?已有关于自我提升的跨文化研究很多,但这些研究却多以美国人和日本人为研究对象,虽然日本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但是把日本直接当作集体主义文化的代表似乎有些欠妥。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但自我提升的跨文化研究却缺少对中国人的研究。虽然近年来已有部分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人的自我提升,但是对于中国人是否会自我提升却也存在着分歧。中国人究竟会不会自我提升呢?佐斌和张阳阳(2006)根据中国文化的固有特点提出中国人的自我提升是存在的,只不过由于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看重脸面观,因此中国人的自我提升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虽然张阳阳(2006)对中国人自我提升的人际性特点有所验证,但是对于自我提升的隐蔽性特点,他并没有通过实证研究去进行证实。那么人际性和隐蔽性到底是不是中国人自我提升所反应出来的特点呢?鉴于此,一些研究者便开始从人际和能力等方面来研究中国人的自我提升,并进一步探讨自我提升与心理健康相联系的自尊的关系,但这方面的研究多属于外显层面的,考虑到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的自我提升可能具有隐蔽性特点,因此从内隐层面来探讨中国人的自我提升可能更具有意义。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本文通过叁项实证研究对中国人自我提升的状况以及自我提升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选择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编制了大学生优于平均效应的外显自我提升问卷,基于人际和能力自我提升两方面的考虑,故问卷由人际特质词和能力特质词两部分组成,研究一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考察大学生的自我提升,外显自我提升采用优于平均效应的外显自我提升问卷,内隐自我提升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中的属性词和外显自我提升问卷中的词相同,编制了内隐能力自我提升和内隐人际自我提升两个内隐测验。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尊量表,通过测量大学生的自我提升与自尊,探讨大学生外显/内隐自我提升与自尊的关系,研究叁设置了自尊受威胁与不受威胁两种情境,考察不同自尊水平者在不同情境中自我提升的表现。通过以上叁个关于自我提升方而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不仅表现出了外显自我提升的倾向,而且还具有内隐自我提升,包括人际自我提升和能力自我提升两方面。(2)基于人际和能力方面的外显自我提升与内隐自我提升都不具有性别差异。(3)基于人际和能力方面的外显自我提升与内隐自我提升是相互独立的结构。(4)外显自我提升和内隐自我提升与自尊存在不同的关系,外显能力自我提升与自尊呈正相关关系,外显人际自我提升与自尊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内隐能力自我提升和内隐人际自我提升与自尊均不存在相关关系。(5)内隐与外显能力自我提升的分离程度与自尊呈负相关,内隐与外显人际自我提升的分离程度与自尊不存在显着的相关。(6)不同情境中,不同自尊水平者外显自我提升的表现具有差异性。自尊受威胁时,高自尊者会采取补偿自我提升的方式,低自尊者不会采取补偿自我提升的方式,即高自尊者在自尊受威胁时的人际自我提升大于自尊不受威胁时,能力自我提升在两种情境下没有显着的差异,低自尊者在自尊受威胁时的人际自我提升小于自尊不受威胁时,能力自我提升在两种情境下没有显着的差异。(7)不同情境中,不同自尊水平者的内隐自我提升没有差异性,而且内隐自我提升在自尊受威胁与不受威胁时也没有发生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5-06)
刘肖岑,桑标,窦东徽[6](2011)在《人际/非人际情境下青少年外显与内隐的自我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结果相互依赖型任务,通过两项实验考查了人际与非人际比较情境下青少年的外显与内隐自我提升的特点及其发展。结果显示,在非人际比较情境中,以自利归因、选择性接受与反驳为代表的外显自我提升在青少年早期达到发展顶峰;在人际比较情境中,青少年不会做出自利归因,他们对自贬归因者的评价更高也更希望与之交往;以生日数字偏好为代表的内隐自我提升在青少年早中晚期不存在年龄差异。由此推测,自我提升表现可能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特点。(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外显自我提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提升一直是心理学和自我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生活中,人们就希望可以正确的看待自己,但是,人们在自我评价时,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而大多数人会较高的评价自己,表现出自我提升的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运动员自身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员成才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对运动员的选材、运动员的营养标准、对运动员的有效监控、训练的科学性以及心理因素等各个方面。其中,心理因素对于运动员稳定或者超长发挥自身的水平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我通过了叁个实验逐步对人际与非人际情境中运动员外显自我提升的状况及其与自尊的关系逐步进行考察。本文选择国家二级及二级水平以上并一直坚持训练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普通大学生的外显自我提升状况来进行对比研究,采用了优于平均效应的外显自我提升问卷,从外显人际层面的自我提升和外显能力层面自我提升两个方面入手。实验一考察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外显人际和外显能力自我提升方面的状况以及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了运动员的自尊水平这一变量,采用权威的自尊量表,通过测量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外显层面的自我提升状况和自尊水平,来考察分析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外显自我提升情况与自尊是否存在相关性。实验叁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成功设置了人际和非人际两种情境,以此来探讨不同自尊水平的运动员在不同情境中的外显人际层面自我提升和外显能力层面自我提升的表现。本文通过上面叁个实验的进行逐步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由于运动员的在个人专项能力方面相对比较突出,对自身的能力比较的自信,所以其与普通的大学生一样存在优于平均效应的外显自我提升。(2)普通的大学生,在自身的能力与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各方面的能力比较的平均,所以在人际层面的自我提升要高于能力层面的自我提升。由于专项能力以及运动自信的存在,所以运动员与大学生相比在外显能力层面的自我提升程度要高于外显人际层面的自我提升程度。(3)由于能力特质与个体自尊具有密切的联系,而人际特质与自尊不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运动员在外显能力自我提升方面与自尊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在外显人际层面的自我提升与自尊之间的关系不明显。(4)由于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在自尊受到威胁时存在补偿自我提升的现象,所以在非人际情境中,由于自尊不受威胁,所以运动员的外显自我提升没有表现出差异。而在人际情境中,由于自尊受到了威胁,高自尊水平的运动员采用了补偿自我提升的方式,而低自尊的运动员则没有采用补偿自我提升的方式,所以不同自尊水平的运动员在人际情境中的表现不同。(5)由于不同性别运动员,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没有表现出自我提升的差异,所以运动员外显自我提升不存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显自我提升论文参考文献
[1].严瑜,曹照雪.工作场所文明行为:从内隐的自我提升到外显的组织优化[J].心理科学进展.2019
[2].贾国磊.人际/非人际情境下运动员外显的自我提升[D].湖南师范大学.2016
[3].刘旭.青少年自我提升对其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5
[4].赖运成,叶一舵.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研究——兼论提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对减少外显攻击性的作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5].唐莎.外显/内隐自我提升与自尊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
[6].刘肖岑,桑标,窦东徽.人际/非人际情境下青少年外显与内隐的自我提升[J].心理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