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联合检测论文-董玉琳,曹向红,王胜虎

线性联合检测论文-董玉琳,曹向红,王胜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线性联合检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免疫荧光技术,间接,免疫印迹法,抗核抗体

线性联合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董玉琳,曹向红,王胜虎[1](2014)在《间接免疫荧光法与线性免疫印迹法联合检测抗核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以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法筛查的抗核抗体谱(ANAs)、抗双链DNA(dsDNA)抗体结果与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ANAs的结果,了解2种方法是否可以相互取代及其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 230例临床送检样本同时采用2种方法检测ANAs、抗dsDNA抗体与ANAs特异性抗体,分析检测结果的相互关系并寻找对临床有价值的检测方法。结果 2种方法检测结果总体符合率为57.0%;IIF(-)/LIA(+)患者中最易漏检的抗体为抗SSA抗体、Ro52、Jo-1、线粒体(AMA)-M2抗体。IIF(+)/LIA(-)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与非自身免疫病(AID)组在各个滴度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检测抗dsDNA抗体,绿蝇短膜虫抗原片(CL)-IIF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超过了LIA法。SLE患者单一检测IIF-ANA敏感性较高,而LIA-ANAs特异性较高。2种方法联合诊断,敏感性提高。结论无论单独使用哪种检测方法都可能出现漏检的情况。2种方法不能互相代替,需同步检查。CL-IIF法检测抗dsDNA抗体的结果较LIA法更理想。(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4年07期)

胡昌海,朱义君,杨育红[2](2014)在《单通道GMSK混合信号线性联合检测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单通道同频同调制突发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混合信号联合检测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混合信号的时延差异性和符号间干扰(ISI)特性,提出了一种分支联合判决反馈检测算法。检测时将每条支路当作单个GMSK信号,并通过其他支路的信息反馈来优化检测性能。理论和仿真表明,与最大似然检测指数复杂度相比,通过分支判决反馈,其复杂度降为线性,检测性能比无判决反馈时的检测带来了约2 dB的增益,并在高信噪比下接近逐幸存路径处理(PSP)算法。仿真分析了时延对分支联合反馈算法的影响:当混合信号的幅度相同,时延为码元整数倍时,混合信号不具有可检测性,并进行了理论推导;当混合信号可分时,相对时延越大,分离性能越好。(本文来源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石国民,潘建华,石燕,彭雪峰,邓为之[3](2011)在《硝酸盐还原试验、DNA线性杂交联合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联合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试验方法。以提高耐药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以绝对浓度法为"金标准",对已知耐药浓度的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及敏感株采用硝酸盐还原试验(Nitrate Reducrase Assay,NRA)、DNA线性杂交法(Applicating Line Probe AssayLiPA)检测其对利福平(RFP)、异烟肼(INH)、链霉素(SM)和乙胺丁醇(EMB)的耐药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05-24)

陈晓[4](2008)在《基于联合时频分析的线性调频信号检测、分离和参数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电子战场中,常常会出现复杂的混迭雷达信号,高质量的分辨这些信号成为在当代电子战中把握先机、获取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分析战场雷达信号,特别是线性调频信号,并对其进行检测、分离和参数估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联合时频分析方法,对雷达信号中的线性调频信号进行了检测、分离和参数估计研究。介绍了战场中常见的雷达信号特别是线性调频脉冲压缩信号的雷达信号模型,阐述了联合时频分析的相关理论,并对短时傅立叶变换,Wigner-Ville分布,小波变换,Wigner-Hough变换的主要方法、特征、适用范围做出了详尽的介绍,同时论述了基于联合时频分布方法的信号检测和参数估计的常见思路以及主要算法。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对雷达信号中常见的线性调频信号进行识别,即信号检测和参数估计。由于Wigner-Hough变换相对于常用的检测方法Wigner-Ville分布而言,有更好的分辨检测性能,故文中采用Wigner-Hough变换对线性调频信号进行检测。文章分别采用基于小波的特征尺度模极大值法和基于短时傅立叶变换的极大似然估计法对线性调频信号进行参数估计,对算法进行了Matlab仿真和性能分析,并将两种算法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8-06-01)

金江,汪俊芳,朱光喜[5](2007)在《联合波束成型分组排序线性离散码及其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入多出(MIMO)相关信道,提出联合波束成型分组排序线性离散码(BO-JBLDC)及其解码方法.发送天线被分割成多个组,每组进行独立的线性离散码(LDC)编码来获得空分复用增益.采用发送和接收特征波束成型降低信道相关性的影响.提出新的后排序分组干扰抑制与抵消解码方法及其循环迭代机制,消除组间干扰,使得各组均获得满接收分集增益.结果显示BO-JBLDC能获得高频谱效率并适用于任意天线配置,尤其在大天线数、高速率情况下可以明显降低解码复杂度,提高编码增益.(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07年S1期)

李颖,阎鸿森,曾召华[6](2004)在《基于快速Cholesky分解的线性联合检测算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 TD SCDMA系统中 ,使用联合检测技术来消除多址干扰 ( MAI)和符号间干扰 ( ISI)。本文对基于快速 Cholesky分解的线性联合检测算法迫零线性块均衡器 ( ZF BL E)和最小均方差线性块均衡器 ( MMSE BL E)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 ,随着移动速度 V增大 ,两种算法的性能都呈现恶化趋势 ;而随着 Eb/ N0 以及天线阵元数的增大 ,都呈现提高趋势 ;且在相同天线数目下 ,随着用户数 K的减小 (干扰减小 ) ,两种算法的性能都呈现提高趋势。总体说来 ,MMSE BL E在性能上优于 ZF BL E。(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04年05期)

康绍莉,裘正定,李世鹤[7](2002)在《线性联合检测算法在TD-SCDMA系统中的性能分析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系统是基于时分双工(TDD)的块传输系统,它使用了联合检测这项关键技术来抵抗符号间干扰(ISI)和多址干扰(MAI)。以上行链路为例,本文分析了叁种线性联合检测算法——匹配滤波块均衡器(MF-BLE)、迫零块均衡器(ZF-BLE)和最小均方误差块均衡器(MMSE-BLE)。从理论上,我们描述了这叁种线性联合检测算法的基本原理,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包括抗干扰性能和计算量)。随后,我们模拟了不同参数条件下(信道模型、码道数目、天线数目)这几种算法的性能,并与理论分析进行对照,得出一定结论。(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线性联合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单通道同频同调制突发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混合信号联合检测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混合信号的时延差异性和符号间干扰(ISI)特性,提出了一种分支联合判决反馈检测算法。检测时将每条支路当作单个GMSK信号,并通过其他支路的信息反馈来优化检测性能。理论和仿真表明,与最大似然检测指数复杂度相比,通过分支判决反馈,其复杂度降为线性,检测性能比无判决反馈时的检测带来了约2 dB的增益,并在高信噪比下接近逐幸存路径处理(PSP)算法。仿真分析了时延对分支联合反馈算法的影响:当混合信号的幅度相同,时延为码元整数倍时,混合信号不具有可检测性,并进行了理论推导;当混合信号可分时,相对时延越大,分离性能越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性联合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1].董玉琳,曹向红,王胜虎.间接免疫荧光法与线性免疫印迹法联合检测抗核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14

[2].胡昌海,朱义君,杨育红.单通道GMSK混合信号线性联合检测算法[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4

[3].石国民,潘建华,石燕,彭雪峰,邓为之.硝酸盐还原试验、DNA线性杂交联合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C].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4].陈晓.基于联合时频分析的线性调频信号检测、分离和参数估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8

[5].金江,汪俊芳,朱光喜.联合波束成型分组排序线性离散码及其检测方法[J].电子学报.2007

[6].李颖,阎鸿森,曾召华.基于快速Cholesky分解的线性联合检测算法的比较[J].现代电子技术.2004

[7].康绍莉,裘正定,李世鹤.线性联合检测算法在TD-SCDMA系统中的性能分析与比较[J].通信学报.2002

标签:;  ;  ;  ;  ;  ;  

线性联合检测论文-董玉琳,曹向红,王胜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