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小说家论文-杨波

晚清小说家论文-杨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晚清小说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出使日记,文体风格,叙述策略,游记

晚清小说家论文文献综述

杨波[1](2019)在《使臣实录与小说家言——晚清出使日记的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出使日记兼具公务咨报与个人书写的特质,特殊的文体性质限制了自由表达、随性书写的可能。在涉及政治、民主、改革等敏感话题时,作者采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叙述策略,辅以"泰西近古"和"西学中源"说,既维护了国人的自尊心,又为借径西方扫清了心理障碍。出使日记虽以记录为国折冲樽俎的种种细节为要务,但亦有绘声绘色的小说笔法,这种游记与小说的越界并非有意识的文体实验,而是出于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赋予西方戏剧、油画等艺术形式强烈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实现振兴民气、改良社会的宏愿。使臣实录与小说笔法的杂糅打破了传统文章体制的局限,呈现出文体的多义性和混杂性,在近代文学祛旧趋新的嬗变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薛润梅[2](2018)在《阿英对晚清四大小说家的研究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处在新旧变革时期的阿英,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晚清四大家其人其文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对四大家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但也指出他们思想及作品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在四大家中,在思想上,阿英认为曾朴最为先进,吴趼人和刘鹗则较为落后和反动。在作品上,阿英跳出固有藩篱,对四大家某些一直被人们忽视的作品,给以重新的认识,尤其是给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以极高评价。阿英对四大家其人其文的研究是深入的,对其认识和评价是较为进步和公允的。但是阿英的研究也有一些缺点,如过于强调政治气氛,而对作品艺术方面的研究较少且认识肤浅等。(本文来源于《运城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方丹竹[3](2017)在《晚清留日革命派小说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之战,泱泱大国清朝被蕞尔小国日本打败,割地求和,国人的忧患意识普遍觉醒。清政府开始大力倡导留学生东渡日本学习先进文明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时代,举国上下洋溢着维新的热潮,这对留学生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蒙和影响。此外一些优秀人士聚集在日本,组建各种革命团体,留学生积极参与,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留学生创作小说以启发民智,创办报刊以宣传革命,对早期的革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留日学生的留学生涯、小说创作和其编辑的报刊等情况的考察,分析出晚清留日革命派小说家出现的背景,留日革命派小说家的创作动机和创作题材,以及小说作品传递的西方思想及对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作用,为推进留学生革命派小说家提供资料和参考。本文绪论部分交代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留日学生革命派小说家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以及几个问题的说明。第一章主要介绍留日学生革命派小说家出现的背景,包括晚清特定的历史背景,留学国日本的文化氛围,留日学生革命派小说家参与的政治活动、小说创作、出版活动等整体概况。第二章以留日革命派作家的作品为重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创作题材、人物形象。第叁章主要探讨留日革命派作家的小说理论,对西方思想的传播与接受,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罗紫鹏[4](2016)在《晚清民初“旧派”小说家对《红楼梦》的沉溺与反思——兼论清末民初的“写情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初写情小说的流行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长期以来,在讨论其流行的原因时,我们或讲到吴趼人《恨海》的开启之功,或讲到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风行,然而却对《红楼梦》之于民初"旧派"小说的至深影响避而不谈。事实上,民初"旧派"刊物所刊载小说、诗词、文章与"红楼"相关者甚多,特别是写情小说的构思、情节以及哀感的文风、凄婉的意蕴等无不与"红楼"有直接的联系。本文即通过罗列清末民初"旧派"小说家与"红楼"相关的诸多作品,来说明清末民初"写情小说"的发生及具体表现与《红楼梦》之间的复杂关联,并从少数几篇反思《红楼梦》负面影响的文字来讨论"写情小说"家内部对"写情"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吕朋[5](2016)在《晚清四大小说家的报业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伯元、吴趼人、刘鹗与曾朴四人因《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四部谴责小说而青史留名,被称为“晚清四大小说家”。他们的文学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他们的文学之路却和报业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晚清四大小说家的报业活动研究立足中国新闻史理论基础,以李伯元、吴趼人、刘鹗、曾朴的报业活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全面系统梳理他们的报业活动,以期补充晚清四大小说家报业活动研究的不足,丰富“小报研究”以及“晚清文人办报研究”的内容,明晰他们的文学成就与报业活动的密切关系。晚清四大小说家的报业活动研究按“总——分——总”的结构展开。第一部分主要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介绍课题的基本情况。第二、叁、四部分分别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系统梳理李伯元、吴趼人、刘鹗、曾朴的报业活动。第五部分总结分析了晚清四大小说家辉煌的文学成就与报业生涯的紧密联系,以及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系统梳理了李伯元的报业活动,首先分析了李伯元与《指南报》的关系,纠正了“李伯元创办《指南报》”的错误认识;接下来重点分析了李伯元创办主持《游戏报》和《世界繁华报》的报业活动,创办《游戏报》“以诙谐之笔,写游戏之文”,创办《世界繁华报》将忧国忧民警世救国的人生理想与残酷社会现实相结合;然后阐述了李伯元主编《绣像小说》的报业活动,从报人转型为谴责小说家。第叁部分全面梳理了吴趼人的报业活动,首先分析了吴趼人与《消闲报》的关系,吴趼人既非《消闲报》的创办者,又非《消闲报》的主笔;然后重点分析了吴趼人主笔《采风报》、《寓言报》,以及创办《月月小说》等报业活动;最后简单介绍了吴趼人创办主持《奇新报》,主笔《汉口日报》,担任《楚报》中文版编辑等报业活动。第四部分系统阐述了刘鹗和曾朴的报业活动,首先简单介绍了刘鹗涉身报界的几件事;然后分析了曾朴参与编辑《女子世界》杂志,创办小说林社和《小说林》杂志,创办真美善书店和《真美善》杂志等报业活动。晚清四大小说家的报业活动研究全面梳理了李伯元、吴趼人、刘鹗、曾朴的报业活动,补充了学界关于其报业活动研究的不足,纠正了部分现有相关研究中的史料错误与认识误差,更加明晰了他们辉煌的文学成就与其报业活动的紧密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关于“小报研究”以及“晚清文人办报研究”的内容。(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4)

谢仁敏[6](2015)在《晚清小说家的生存策略及其文学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小说界曾陷入一个为期数年的低潮期,小说市场供求失衡,加上稿费制度尚不完善,造成众多小说家难以依靠稿酬获得经济独立。小说家面对生存压力,或者选择"出走",另谋出路;或者选择继续"留守",进行市场化自我调适。其间,顽世心态与末世情节成为作家的共同心理特征,而小说家的无良行径更是多发常见。晚清小说家应对低潮期的这些生存策略和文学选择,显然偏离了"小说界革命"预设的发展道路,必然需要再次"革命"才能完成"启牗民智"等一些基本命题。"五四"新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逻辑当可从中管窥一二。(本文来源于《文化与传播》期刊2015年05期)

吕朋,周怡[7](2015)在《晚清着名报人小说家李伯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着名谴责小说家李伯元是晚清报人中的重要一员,李伯元的文学之路是从办报开始的。办报贯穿李伯元生命的最后十年时间,他先是参与编辑《指南报》;而后创办《游戏报》,以诙谐之笔,写游戏之文,隐寓劝惩,成就"晚清文艺小报之巨擘";又改办《世界繁华报》,将时事新闻与小说等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办报效果突出;并主编《绣像小说》,李伯元小说创作一发不可收。其辉煌的报业生涯最终造就了他巨大的文学成就。(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汤克勤[8](2015)在《试论晚清小说家的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目前对晚清小说家的分类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虽然有些学者对晚清小说家群体作出过分类,使晚清小说家群体的某些共性得到了彰显,但是晚清小说家的分类研究仍应进一步探索、开拓。(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申畅[9](2014)在《媒介环境视阈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文化产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伴随西方殖民入侵和文化扩张而来的先进印刷出版技术和以近代报刊为表征的大众出版传媒,不仅为晚清文学和中国传统文人打开了广阔的话语空间,更为他们带来了诸种新的可能性。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文人的生存方式、作家的思维方式、读者的接受方式和文化的消费方式等,都因近代报刊出版传媒的出现,才有了脱离传统轨道向现代性转换的历史契机。近代报刊出版传媒的出现,不仅构建了全新的文学生产流通机制,使得文学从贵族阶级的特权中解放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新媒介传播环境,不但为传统士人提供了全新的职业选择空间,还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摆脱封建政权束缚,向独立职业个体和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实现途径,并促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变革性意义的事物——以提供稿酬为生活资本的“作家”这一职业的的诞生。本文从整个时代历史和文学的语境出发,力图在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文化图景中,通过对晚清报人小说家群体及作家这一行业的职业化过程做一梳理性的动态考察和立体呈现,透视晚清报人小说家在近代报刊传媒营造的新媒介环境下的身份转变及其对文学和文化格局的影响,拂过历史的面纱,立体地再现中国“作家”这一职业的产生和传统文人从儒家的“士”到大众文化生产者的职业化之路,及其在新的生存处境下的精神现实和文化意义,揭示媒介、文化和人类传播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主要是对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和意义的介绍,以及行文中一些相关用词之界定。第一章,从媒介变迁与文学发展、文学传播主体身份、小说为代表的俗文学叁方面入手,系统的呈现古代媒介环境下,文学的生产创作、存在形式、内容观念、文学创作的非职业化传播生态。第二章,以1840-1894年间,有过报业经历并翻译或创作过小说的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清末社会变迁的历史情境之中,探究作为中国现代职业作家萌生成长的最初链环的那些在晚清最早栖身报业并从事小说创作的文士,在新的生存处境面对自我身份转变时展现了怎样的精神现实和文化意义,找到他们在作家职业化之初期中的位置和历史作用。第叁章,从新媒介环境的形成、文化传播主体的更新、报人对小说地位提升的舆论造势和创作示范几方面入手,来展现一个有别于古代的新文学传播生态在晚清的形成,及其它从技术手段、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实践主体等各方面,为文学的现代性转化、文学生产流通的市场化和文学创作的职业化准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和蕴育土壤。第四章,根据笔者的数据统计可知,从1902年底到1903年开始,近代传媒提供的大众传播手段以对小说流通方式的全面介入为表征,代替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士人群体交流唱和的小众传播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文学的运作机制和文学传播生态。而中国文学创作能够成为提供劳动报酬的职业之一种,始于小说创作的职业化,小说创作的繁荣兴盛和职业小说家队伍的正式出现,又始于政治精英对小说地位的提高和对新小说的鼓吹。所以本章先论述政治报人小说家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活动对文学创作职业化之路的正式开启和示范之功。然后再根据时代文化环境下小说作者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身份地位、价值追求等各种因素合力作用下所造成的创作倾向,将晚清职业小说家整体分为合译型、自译型、自创型和复合型四类,在每个类型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报人小说家进行个案考察,以其来辐射其背后所指涉的类似小说家群体的作为方式、从业特点与职业认同。结语部分,通过对以近代报刊为表征的大众媒介在晚清这个特殊时代的登场,及其营造的有别于古代文学的全新媒介环境对文学和中国传统文人的重要意义的总述,作者认为:以提供稿酬为生活资本的作家这一职业的的诞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变革性意义的事物,是中国文学传播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段怀清[10](2012)在《主笔—小说家与晚清小说中的“启蒙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主笔—小说家及其小说作品为晚清小说之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主笔—小说家的复合身份而使得这种小说亦具有多重特性,其中在受众兴趣娱乐及教育启蒙方面的考量兼顾,突显了这种小说在市场商业化、社会大众化及审美启蒙性诸方面的时代总体关注与具体实践形态。相较而言,这种小说在社会启蒙方面的认同承担及诸多努力,一方面创造性地转换了传统知识分子在化民群治方面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亦将中国传统小说从一个封闭的作者核心系统中解脱出来,开创了一个更为开放与自由的小说叙事时代。(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晚清小说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处在新旧变革时期的阿英,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晚清四大家其人其文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对四大家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但也指出他们思想及作品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在四大家中,在思想上,阿英认为曾朴最为先进,吴趼人和刘鹗则较为落后和反动。在作品上,阿英跳出固有藩篱,对四大家某些一直被人们忽视的作品,给以重新的认识,尤其是给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以极高评价。阿英对四大家其人其文的研究是深入的,对其认识和评价是较为进步和公允的。但是阿英的研究也有一些缺点,如过于强调政治气氛,而对作品艺术方面的研究较少且认识肤浅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清小说家论文参考文献

[1].杨波.使臣实录与小说家言——晚清出使日记的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薛润梅.阿英对晚清四大小说家的研究贡献[J].运城学院学报.2018

[3].方丹竹.晚清留日革命派小说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4].罗紫鹏.晚清民初“旧派”小说家对《红楼梦》的沉溺与反思——兼论清末民初的“写情小说”[J].中国文学研究.2016

[5].吕朋.晚清四大小说家的报业活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6

[6].谢仁敏.晚清小说家的生存策略及其文学选择[J].文化与传播.2015

[7].吕朋,周怡.晚清着名报人小说家李伯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汤克勤.试论晚清小说家的分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9].申畅.媒介环境视阈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D].吉林大学.2014

[10].段怀清.主笔—小说家与晚清小说中的“启蒙主义”[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标签:;  ;  ;  ;  

晚清小说家论文-杨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