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伦理美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亲亲相隐,亲属容隐,中国法治建设,封建糟粕
伦理美德论文文献综述
南凯仁[1](2014)在《腐败之源还是伦理美德》一文中研究指出“亲亲相隐”又称亲属容隐,是指亲属之间有罪之时,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不作证。这种观念肇始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秦代最早将容隐原则应用于法律。汉代,容隐制度被赋予更广泛的内容,进一步规范化。唐代,这一制度日臻完备。宋元明清时期,依然如故。民国法律仍有“(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8-11)
聂静港[2](2014)在《论共和主义公民的伦理美德》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是伦理治理或善治的主体和关键要素。一个有效的、持久的和正当的伦理秩序,是公民施行的治理,也是对公民实行的治理,因而就可以理解成是公民的"互治"。公民身份的共和主义解释所涵括的积极生活、爱国主义、勇敢、宽恕和承诺等伦理美德能够极大地克服当下以个人权利为导向的"公民私人化"倾向,更加符合当代政治社会的公共性和重迭性情境。(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4年04期)
王泽应[3](2013)在《节俭:兴国旺家的伦理美德》一文中研究指出节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推崇、践行的伦理美德,是中华伦理文化永葆生活朝气和忧思情怀的价值枢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伦理品质。节俭是消费适宜、合度的中庸之德节俭与节约含义大致相同,总体上可归属"节制"的德目之下。节俭主要是指消费物质生活资料时的节制和简朴,含有在财物使用过程中精算、细水长流以及注重长远等因素。节俭作为一种消费伦理,主张一种合理消费、正当消费和适度消费。从对个人欲望的满足而言,节俭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它所崇尚和奉行的是一种节欲主义。节欲主义主张有节制或合理地满足人们(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期刊2013年16期)
王泽应[4](2013)在《节俭:兴国旺家的伦理美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颁布后,吹起了一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之风,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和响应。“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推崇、践行的伦理美德,而奢侈浪费灭国丧家的历史教训极为深刻。那么,我们应当提倡怎样的消费、节俭对兴国(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期刊2013-05-17)
胡鲁飞,贾晓云[5](2013)在《先秦与古希腊伦理美德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和古希腊的伦理美德思想是当今社会伦理美德思想的源泉,也是现在道德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对中希伦理美德思想的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伦理美德的意义的了解;借鉴中西方伦理美德思想的理论和方法对构建社会和心灵秩序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介绍先秦和古希腊伦理美德思想产生的背景,伦理美德思想的内容,得出对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3年04期)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柏阳,柴方圆[6](2012)在《伦理美德的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分析:道德特质的意义、困惑及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社会及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伦理美德是一种道德特质。它是一种面对道德情境时,人们的直觉而自动化且相对稳定的行为意向,包含着认知、情感和动力的过程。这一新观点可以解决美德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间表面上的冲突,阐明了伦理美德与伦理规范对应的不同心理机制,认为它们都是人类伦理道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德对应的是无意识、自动化、包含情绪、无需努力和认知资源且基于联结的直觉加工系统;而规范对应的是有意识、受控的、不含情绪且需要努力和认知资源且基于规则的推理加工系统。基于这些差异,现代的伦理道德教育应当将两者分开,对伦理规范可以采取讲授的方式且着重于理解,而对伦理美德应该采取更多的训练方式且着重于实践。(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柏阳,柴方圆[7](2011)在《伦理美德:建立在社会认知观上的道德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德伦理学不同于规范伦理学,并在现代伦理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立于社会认知观上的人格特质理论,并认为特质是一种面对情境时,直觉而自动化且相对稳定的行为意向,并包含着认知、情感和动力的过程。伦理美德就是一种道德特质。伦理美德与伦理规范并非势不两立,只是二者对应不同的心理机制。美德对应的是无意识、自动化、包含情绪、无需努力和认知资源且基于联接的直觉加工系统;而规范对应的是有意识、受控的、不含情绪且需要努力和认知资源其基于规则的推理加工系统。这提示我们道德教育应当将两者分开,对伦理规范采取讲授的方式且着重于理解的方法,而对伦理美德采取训练的方式且着重于实践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李好[8](2008)在《论忠诚之为政治伦理美德》一文中研究指出"忠诚"是政治伦理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儒家的忠诚观构成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落实到社会政治生活实际的观念构架。在现代政治语境中,忠诚理论必须归复孔孟的人际对等性与政治对应性的内涵。以这一内涵为基础,便可以明确当代政治实践中的行政个体与民众、上级、良知等具体忠诚对象之间的关系定位。政府的权力源于民众权利的让渡,(本文来源于《中国德育》期刊2008年10期)
李好[9](2008)在《论忠诚之为政治伦理美德》一文中研究指出"忠诚"是政治伦理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儒家的忠诚观构成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落实到社会政治生活实际的观念构架。在现代政治语境中,忠诚理论必须归复孔孟的人际对等性与政治对应性的内涵。以这一内涵为基础,便可以明确当代政治实践中的行政个体与民众、上级、良知等具体忠诚对象之间的关系定位。政府的权力源于民众权利的让渡,因而,忠诚于人民是无条件的绝对命令,忠诚于上级则是有条件的理性服从,忠诚于道德良知则是忠诚能否实现、行政个体是否具备政治伦理美德的重要的衡量尺度。(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08年03期)
东南清[10](2006)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伦理美德的重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伦理美德的建设,深入地探讨伦理美德之于构建和谐社会伦理支撑的意义、价值,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对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高校版)》期刊2006年08期)
伦理美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民是伦理治理或善治的主体和关键要素。一个有效的、持久的和正当的伦理秩序,是公民施行的治理,也是对公民实行的治理,因而就可以理解成是公民的"互治"。公民身份的共和主义解释所涵括的积极生活、爱国主义、勇敢、宽恕和承诺等伦理美德能够极大地克服当下以个人权利为导向的"公民私人化"倾向,更加符合当代政治社会的公共性和重迭性情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伦理美德论文参考文献
[1].南凯仁.腐败之源还是伦理美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2].聂静港.论共和主义公民的伦理美德[J].齐鲁学刊.2014
[3].王泽应.节俭:兴国旺家的伦理美德[J].辽宁教育.2013
[4].王泽应.节俭:兴国旺家的伦理美德[N].中国教育报.2013
[5].胡鲁飞,贾晓云.先秦与古希腊伦理美德的比较[J].语文学刊.2013
[6].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柏阳,柴方圆.伦理美德的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分析:道德特质的意义、困惑及解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7].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柏阳,柴方圆.伦理美德:建立在社会认知观上的道德特质[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8].李好.论忠诚之为政治伦理美德[J].中国德育.2008
[9].李好.论忠诚之为政治伦理美德[J].道德与文明.2008
[10].东南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伦理美德的重要作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