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控制策略论文-徐润寰

数字控制策略论文-徐润寰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字控制策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功补偿,SPWM调制,数字控制,逆变器

数字控制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徐润寰[1](2018)在《数字控制时电网无功补偿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地球上的环境污染及能源紧缺问题日益加剧。而且地球上的传统能源基本大部分都是不可再生能源,所以近来能源问题也不断地被人们重视,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人们不断地寻找新型能源,其中就包括太阳能、风能这两种能源。它们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电网无功补偿就随之映入人们的眼帘。为了提高供电系统和负载运行的稳定性,本文首先从无功功率的危害谈起,并与传统的无功补偿方法相比较,从而引出数字控制时电网无功功率的策略。简要介绍SPWM调制技术的由来及运行原理,以此为基础分别介绍了数字SPWM调制技术和模拟SPWM调制技术的运行特点,论述其各自的优缺点。经过对比两种调制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一种调制方法。并分别对叁种调制技术进行傅里叶分析比较,得出本文所述调制方案的可行性。同时给出了基于并网逆变器实现无功补偿的理论基础推导出的数学模型,并分析逆变器实现无功补偿的运行状态。阐述并网逆变器实现无功补偿的瞬时电流检测方法,结合相关数学模型分析推导出基于dq两相旋转坐标系下实现瞬时无功补偿的公式理论方法。同时介绍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以此为PI控制理论基础。分析了叁相并网逆变器在不同象限时补偿的功率类型。结合相关推导分析理论搭建电网无功补偿Matlab仿真模型,分析感性无补偿和容性无功补偿的运行状态。验证数字控制时叁相并网逆变器无功补偿的可行性。在硬件部分本文设计了逆变器信号处理电路和逆变器主电路板。逆变器信号处理电路包括数字调制电路和模拟调制电路两部分。搭建带载叁相异步电机运行实验平台,通过实验验证逆变器电路板的正确性及数字控制策略可行性。与此同时搭建单相逆变并网实验平台,验证通过数字控制逆变器实现单相并网策略的可行性,及向电网进行无功补偿的可实施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高博峰[2](2018)在《叁相逆变器数字控制技术及短路限流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半导体开关器件的迅速发展,以其为核心构成的叁相逆变电源具有输出交流电压畸变率低、供电的波形质量好等优点,因此在很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如航空航天、舰船、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控制策略及故障保护策略的设计是逆变器软件设计的核心环节,其中控制策略直接影响逆变器输出的稳态与动态性能,而故障保护策略则对逆变器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如今随着数字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逆变器大都采用数字控制方式。因为传统的线性控制策略如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等具有性能良好、方便实现等优点,目前仍是逆变器控制策略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但是,将传统的线性控制策略应用于离散域数字控制系统时,由于设计过程存在的近似、简化,所得控制器参数往往不能直接满足性能指标,还需要反复的调整。因此,对传统线性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和组合,并且研究规范的、准确的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同时,与传统的电力系统类似,由逆变电源组成的供电系统也可能发生各种故障,其中负载侧短路故障是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故障之一。叁相叁桥臂逆变器(包括输出端接Δ-Yn型变压器构成四线制的叁相逆变器)因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自身结构的约束,叁相叁桥臂逆变器的叁相电流不能实现独立控制。在不对称短路故障下采用简单的基于电流内环限幅的限流策略时,非故障相会发生电压限幅,从而影响短路电流的控制效果,这将直接影响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动作。因此,研究独立运行的叁相叁桥臂逆变器的短路限流策略对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介绍,本文针对独立运行的叁相逆变器数字控制及短路限流策略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建立了逆变器连续域数学模型,包括无变压器数学模型以及输出端接Δ-Yn型变压器的数学模型。考虑到数字控制PWM实现过程的零阶保持环节与一拍计算延时环节可方便的在离散域准确建模,本文进一步推导了逆变器离散域数学模型,该模型将数字控制一拍延时转换为一个增广状态变量,最终得到叁阶的逆变器离散域状态空间模型。此外,由于所用到的两个实验平台为叁电平拓扑,本文还介绍了一种简化的叁电平SVPWM调制技术。2)基于逆变器离散域状态空间模型,针对传统的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和状态反馈控制都无法对系统进行完全的零极点配置这一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可根据期望的超调量、带宽指标对系统所有零极点进行精确配置的双环控制策略。在该双环控制策略中,考虑到电流环没有无静差要求,为了不增加系统阶次电流环采用简单的单比例控制;而为了配置系统所有零极点,电压环采用PI+叁阶状态反馈控制,并且电压环控制器参数直接根据系统期望的超调量、带宽指标配置得到。该双环控制策略将两种传统的线性控制方法相结合,并且直接建立了控制系统期望的性能指标与控制器参数之间量化的对应关系。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准确性。3)基于逆变器叁相叁桥臂拓扑,鉴于在不对称短路故障下基于电流内环指令限幅的限流方案会出现电压限幅现象,从而导致短路电流不完全可控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发生不对称短路故障时输出电压限幅的机理,介绍了一种现有的解决方案,并详细分析了其存在的缺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阻抗的限流策略,该策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并联虚拟阻抗来减小等效的负载阻抗从而避免输出电压限幅,该方法不需要判断故障相,从而大大简化了设计和实施过程。此外,本文推导了虚拟阻抗在控制系统中的实现方法,且从避免电压限幅和保证系统稳定性两个方面给出了虚拟阻抗的选取原则。最终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该限流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付卫平[3](2017)在《交错并联式Boost PFC拓扑与数字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oost电路由于结构简单,实现成本低而广泛用于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电路中。采用多路Boost结构交错并联运行,能够减小输入电流纹波,减小EMI滤波器体积,提高功率密度。相于模拟控制的PFC,数字控制下的PFC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本文针对交错并联Boost PFC数字化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连续电流模式下Boost PFC交错并联下的电路特性。对交错并联Boost PFC的工作模态进行了分析建模,建立了小信号模型。对传统控制策略下交错并联Boost PFC的环路参数进行了整定,并指出传统控制策略下PFC的输入电流会超前于输入电压。提出了基于占空比前馈控制的电流内环控制策略,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对双闭环PI控制性能的改善机理,并做了仿真研究。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本文设计了一台采用DSP控制的峰值功率2000W的交错并联式Boost PFC。给出了主电路参数设计方法,数字化采样电路设计原则以及DSP控制程序的结构图。并分别使用双闭环PI控制器和PI控制器加占空比前馈两种方式进行了实验对比和结果分析。研究了高开关频率、低占空比时,寄生参数对于数字控制器采样的影响,并分析了几种解决方案的机理。接着分析了寄生参数对MOSFET驱动的影响,并给出了尽可能减小驱动回路的解决方法。驱动电压实验波形证明了最小化驱动回路的正确性。最后文本研究了电网畸变下的PFC控制策略,提出了基于广义二阶积分锁频环的(Second-Order Generalized Integrator Frequency-Locked Loop,SOGI-FLL)电网电压基波提取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及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控制策略在电网电压幅值畸变及频率变化下都能使输入电流保持正弦波形,并且相位和电网电压基波相位保持一致。(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闵闰[4](2016)在《DC-DC变换器中电流观测器及先进数字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关电源变换器作为一种功率变换电路,相比传统的功率变换器具有转换效率高、体积小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各类供电系统。由于开关电源变换器在集成度、功耗和应用灵活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数字化控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如何提高数字控制变换器的静动态性能,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以提高开关电源变换器的动态响应速度和稳压精度为目的,研究了连续电流模式(CCM)和不连续电流模式(DCM)下,变换器的多种模型、电流观测器和先进数字电流模式控制策略。在变换器模型的研究方面,为了简化建模过程并便于建立包含寄生参数的精确模型,采用新的全微分法进行小信号建模。针对CCM变换器,分别建立了其基本小信号模型和精确小信号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寄生参数对系统型别和零极点的影响。相比基本小信号模型,精确小信号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变换器的中低频特性。针对DCM变换器,建立了其基本小信号模型,并证明它可以较准确地描述系统频率特性。进而,考虑寄生参数效应对电感电流的衰减作用,建立了DCM变换器的精确电流模型。相比基本电流模型,精确电流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变换器的电感电流和平均输出电流。CCM和DCM变换器模型的研究为电流观测器和先进数字电流模式控制器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先进数字电流模式控制策略研究方面,分别基于CCM和DCM变换器展开研究。对于CCM变换器,研究了其数字无差拍电流模式控制和数字预测电流模式控制。其中,数字无差拍电流模式控制通过线性外插对下个周期的电流进行估计,从而提前一个周期获取电感电流。进而,通过计算下个节拍的占空比,将电感电流在两个周期内调整至参考电流。数字预测电流模式控制利用已知信息对电感电流斜率进行计算,进而对电流进行预测和控制,可在一个周期内将电流调整至参考值。为了提升DCM变换器的动态响应速度,研究了其数字电荷平衡控制策略,通过控制输出电容的充电电流来实现快速电压调整。其中,由电流观测器对输出电流进行估计,进而电压控制器根据估计电流和电荷平衡原理产生参考电流。最终,电流控制器根据参考电流对变换器输出电流进行控制,完成输出电容的电荷再平衡。针对基于电流观测器的数字预测电流模式控制,研究了寄生参数对电流观测精度和输出电压稳态误差的影响。通过变换器的精确小信号模型,对控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证明变换器的寄生参数效应会导致电流观测误差,使观测电流发散,最终降低变换器的动态响应速度,并引起输出电压的稳态误差。进而,提出了观测器的综合补偿和自矫正补偿策略。其中,综合补偿策略包含对电流观测器的补偿和对采样电压的补偿,分别用于修正寄生参数和输出电压纹波对电流观测精度的影响。自矫正补偿策略则在电流观测器的输出端引入积分反馈,进而对观测电流自身进行矫正。通过设计合适的矫正系数,可获得较快的观测电流收敛速度和输出电压响应速度。最终,通过建模、仿真和实验,证明这两种补偿策略都能够使观测电流收敛,并消除输出电压的稳态误差,提高系统动态性能。针对基于DCM变换器精确电流模型的数字电荷平衡控制,发现其电流观测器和电流控制器分别存在观测电流误差和参考电流误差,并证明造成误差的原因是寄生参数引起的能量损耗,对两种误差单一或不等量的补偿将导致输出电压的稳态误差。进而,提出一种双重电流误差补偿策略,通过一个电流误差观测器计算电流误差量,对观测电流和参考电流进行等量的补偿。经过补偿,有效消除了控制中的观测电流误差和参考电流误差,提升了输出电压的动态响应速度,并消除其稳态误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张晓明[5](2016)在《原边反馈反激变换器的高精度恒流恒压数字控制策略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原边反馈反激变换器因其结构简单,成本低,输入输出隔离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充电器和适配器等领域,且数字控制由于其灵活性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由于采样不精确,复合多模式切换不稳定,缺少输出线补偿等问题导致数字控制原边反馈反激变换器的恒流恒压精度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高精度恒流恒压数字控制策略。在恒流方面,本文首先根据恒流控制原理得出了影响恒流精度的叁个因素,分别为原边峰值电流,副边电流持续时间和谷底导通引起的开关周期波动。然后研究了各个因素对电流精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个因素设计了补偿方法,通过调整峰值电流阈值来获得准确的原边峰值电流,通过采样谐振周期来排除副边电流持续时间的误差,通过谷底导通控制来采样准确的开关周期。在恒压方面,本文根据恒流控制中的输出电流采样计算输出线补偿值,并设计数字滤波器来维持环路的稳定,进而实现了恒压输出线补.偿。同时通过增加模式切换的约束条件来改进模式切换策略,保证了模式切换点处的稳定,从而实现了高精度恒压控制。基于此本文用数字算法实现了完整的高精度恒流、恒压控制策略,并利用Matlab和Modelsim实现了算法的代码级仿真。最终在一套5V/1A的电源系统上,采用FPGA验证了此高精度恒流恒压控制策略及其算法的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高精度恒流恒压控制策略在全输入电压全负载范围内恒流精度达到±1.5%;恒压精度达到±0.6%;恒压模式下系统平均效率达到79.33%,恒流模式下系统平均效率达到77.59%;实现了原边峰值电流补偿,谷底导通,输出线补偿;保证了模式切换点处的稳定性。测试结果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4-27)

林凌宇[6](2016)在《Vienna整流器功率因数校正数字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Vienna整流器的工作原理,推导出离散占空比表达式,并改善空载情况的母线电压问题。提出了一种Vienna整流器的数字化功率因数校正控制策略。理论和仿真表明,该控制系统可以获得稳定的母线输出,具有较高的功率因数和良好的动态性能,实验验证了整流器的输入功率因数可接近1。(本文来源于《电气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倪启南[7](2015)在《基于时间最优控制策略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字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看电力电子技术与电机制造技术的发展,电动舵机在国防装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比于液压和气动舵机,电动舵机具有成本低廉、能源单一且效率高、维护方便、控制性能优异等优点。目前,国内外对电动舵机的研究多集中于小功率直流电机,然而永磁同步电机凭借着转矩和能量密度高、转速高、运行效率高等特点势必成为电动舵机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对于大功率电动舵机的驱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从电动舵机的实际工况出发,对电机高速情况下电流稳定性和全速度范围电流高动态性能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还将在基于DSP的电动舵机驱动控制平台上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实验验证。论文首先对基于矩阵和复矢量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的建立方式以及实时转矩控制的原理展开研究。同时,为实现电机的宽运行范围,针对弱磁控制对电机运行的影响进行分析。其次,利用复矢量根轨迹分析方法对影响永磁同步电机电流环控制器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充分提升电流控制环节的稳定性,对由数字系统固有延迟导致的误差因素进行复矢量模型分析,进而提出具有误差补偿的改进电流控制器并利用Simulink对补偿方法进行全面的仿真验证。再次,在不影响稳态性能的前提下,提高永磁同步电机高转速时电流的动态响应能力,采用电流时间最优控制方法对电压指令进行规划,实现在母线电压限制下电流跟踪时间的最短。考虑到应用的可行性,提出改进电流时间最优控制方法,通过电流指令修改方法实现了电流暂态过渡轨迹的最优。根据提出的改进时间最优控制策略设计了速度闭环控制系统并利用Simulink仿真验证了电流动态性能。最后,搭建以DSP2808为控制芯片的PMSM驱动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对驱动控制系统设计原理和主要电路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实验对本文所提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郭文龙[8](2015)在《低飞溅脉冲GMAW焊机波形数字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冲GMAW焊具有高效节能、控制方式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可在较大的电流调节范围内实现喷射过渡,焊缝成形较美观,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足之处在于,熔滴的复杂性与随机性会使过渡状态和形式难以稳定,导致无法有效地控制热输入量,在焊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过渡状态,形成尺寸不均匀的熔滴或产生飞溅,从而影响焊缝成形质量。因此,需通过有效的控制方式使熔滴过渡尽可能稳定在有利于焊缝成形的状态,进一步提高脉冲GMAW焊的焊接成形质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号:E51375173)的资助下,本文研究了一种全数字脉冲GMAW焊机,并采用中值波形控制策略实现了对焊接过程热输入量的精细化控制。研发样机具有普通脉冲模式、中中值脉冲模式、后中值脉冲模式、恒压模式等多种焊接模式。论文首先阐述了课题背景,分析了脉冲GMAW焊机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熔滴过渡的状态和形式及其对焊接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具体影响及飞溅产生的原因。其次,根据脉冲GMAW焊接的工艺特点及要求,完成了以Cortex-M4内核ARM处理器为核心的样机开发;包括全桥逆变主电路、控制系统电路、电源模块、芯片最小系统等硬件设计及基于RTX实时操作系统的主控制板和数字面板的软件设计。最后,利用示波器、叁相调压器、机械手等设备完成大量的工艺实验,对比及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的波形控制方法及其焊缝成形效果,尤其是飞溅程度,并对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值控制策略下的焊缝成形明显优于普通脉冲模式,前者的熔滴过渡更规律、稳定,熔宽均匀、熔合良好、飞溅明显减少。焊缝成形由好至坏依次为:后中值脉冲模式、中中值脉冲模式、普通脉冲模式、恒压模式。(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3-18)

刘和平,李金龙,苗轶如,彭东林[9](2015)在《无传感器混合式LLC电路同步整流数字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分析了混合式LLC电路移相模式下的开关损耗,以损耗最小为依据确定了混合控制的最优转换点。根据混合式LLC电路整流电流为近似正弦断续的特点,提出一种与LLC谐振控制共享电压检测且无需额外传感器的同步整流控制策略。该策略采用最优梯度滞环比较算法,可较好实现混合式LLC电路同步整流的数字控制,具有良好的调节速度和精确度。以一个36~72 V输入、3.3 V/20 A输出的实验样机验证了所提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5年01期)

李锐,刘邦银,段善旭[10](2013)在《逆变器数字控制频率混迭现象分析与抗混迭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控制逆变器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频率混迭问题,频率混迭会恶化系统的输出电能质量。本文重点分析了采样信号中混迭成分(混迭信号)与原始信号频率、幅值和相角的关系,以单极性倍频调制的单相逆变器为例分析了频率混迭在逆变器数字控制中造成低频谐波的机理,并揭示了采样滤波、A-D转换时间以及控制算法时间对混迭现象的影响。在上述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选择性延时采样和互补采样方案抑制系统中产生的混迭信号,实验表明了这两种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数字控制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半导体开关器件的迅速发展,以其为核心构成的叁相逆变电源具有输出交流电压畸变率低、供电的波形质量好等优点,因此在很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如航空航天、舰船、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控制策略及故障保护策略的设计是逆变器软件设计的核心环节,其中控制策略直接影响逆变器输出的稳态与动态性能,而故障保护策略则对逆变器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如今随着数字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逆变器大都采用数字控制方式。因为传统的线性控制策略如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等具有性能良好、方便实现等优点,目前仍是逆变器控制策略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但是,将传统的线性控制策略应用于离散域数字控制系统时,由于设计过程存在的近似、简化,所得控制器参数往往不能直接满足性能指标,还需要反复的调整。因此,对传统线性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和组合,并且研究规范的、准确的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同时,与传统的电力系统类似,由逆变电源组成的供电系统也可能发生各种故障,其中负载侧短路故障是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故障之一。叁相叁桥臂逆变器(包括输出端接Δ-Yn型变压器构成四线制的叁相逆变器)因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自身结构的约束,叁相叁桥臂逆变器的叁相电流不能实现独立控制。在不对称短路故障下采用简单的基于电流内环限幅的限流策略时,非故障相会发生电压限幅,从而影响短路电流的控制效果,这将直接影响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动作。因此,研究独立运行的叁相叁桥臂逆变器的短路限流策略对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介绍,本文针对独立运行的叁相逆变器数字控制及短路限流策略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建立了逆变器连续域数学模型,包括无变压器数学模型以及输出端接Δ-Yn型变压器的数学模型。考虑到数字控制PWM实现过程的零阶保持环节与一拍计算延时环节可方便的在离散域准确建模,本文进一步推导了逆变器离散域数学模型,该模型将数字控制一拍延时转换为一个增广状态变量,最终得到叁阶的逆变器离散域状态空间模型。此外,由于所用到的两个实验平台为叁电平拓扑,本文还介绍了一种简化的叁电平SVPWM调制技术。2)基于逆变器离散域状态空间模型,针对传统的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和状态反馈控制都无法对系统进行完全的零极点配置这一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可根据期望的超调量、带宽指标对系统所有零极点进行精确配置的双环控制策略。在该双环控制策略中,考虑到电流环没有无静差要求,为了不增加系统阶次电流环采用简单的单比例控制;而为了配置系统所有零极点,电压环采用PI+叁阶状态反馈控制,并且电压环控制器参数直接根据系统期望的超调量、带宽指标配置得到。该双环控制策略将两种传统的线性控制方法相结合,并且直接建立了控制系统期望的性能指标与控制器参数之间量化的对应关系。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准确性。3)基于逆变器叁相叁桥臂拓扑,鉴于在不对称短路故障下基于电流内环指令限幅的限流方案会出现电压限幅现象,从而导致短路电流不完全可控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发生不对称短路故障时输出电压限幅的机理,介绍了一种现有的解决方案,并详细分析了其存在的缺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阻抗的限流策略,该策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并联虚拟阻抗来减小等效的负载阻抗从而避免输出电压限幅,该方法不需要判断故障相,从而大大简化了设计和实施过程。此外,本文推导了虚拟阻抗在控制系统中的实现方法,且从避免电压限幅和保证系统稳定性两个方面给出了虚拟阻抗的选取原则。最终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该限流策略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字控制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1].徐润寰.数字控制时电网无功补偿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

[2].高博峰.叁相逆变器数字控制技术及短路限流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3].付卫平.交错并联式BoostPFC拓扑与数字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4].闵闰.DC-DC变换器中电流观测器及先进数字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5].张晓明.原边反馈反激变换器的高精度恒流恒压数字控制策略设计[D].东南大学.2016

[6].林凌宇.Vienna整流器功率因数校正数字控制策略[J].电气技术.2016

[7].倪启南.基于时间最优控制策略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字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8].郭文龙.低飞溅脉冲GMAW焊机波形数字控制策略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9].刘和平,李金龙,苗轶如,彭东林.无传感器混合式LLC电路同步整流数字控制策略[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5

[10].李锐,刘邦银,段善旭.逆变器数字控制频率混迭现象分析与抗混迭策略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3

标签:;  ;  ;  ;  

数字控制策略论文-徐润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