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频技术论文-王琳,吴伟斌

混频技术论文-王琳,吴伟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分频,注入锁定分频器,LC谐振器,线性混频

混频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吴伟斌[1](2019)在《基于线性混频技术的注入锁定四分频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TSMC 0.13μm CMOS工艺,提出并设计了一款新颖的注入锁定四分频器。传统的谐波混频注入锁定四分频器限制了锁定范围,新方法采用线性混频技术、基于交叉耦合振荡器结构设计了一款宽带锁定范围的注入锁定四分频器。仿真结果表明,在1 V的电压偏置下,分频器取得了8.2~13 GHz的工作频率,锁定范围为4.8 GHz (45.3%),消耗的功耗为5.2 mW,相位噪声取得了-135.7 dBc/Hz@1 MHz的良好性能,版图大小为0.93 mm×0.62 mm。(本文来源于《微型电脑应用》期刊2019年06期)

龚燕林[2](2019)在《毫米波倍频与混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有着比微波更宽的频带,更短的波长,更大的信息容量等多个优点,在如今的军事,民用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毫米波相关的技术进行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所有的毫米波应用,一个稳定可靠的毫米波源是一切的基础,通过固态倍频来得到毫米波源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在毫米波乃至太赫兹频段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样的,频率变换系统解决了毫米波变频的问题,在毫米波的应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混频器是频率变换系统的核心,其性能会对频率变换系统,甚至整个的收发前端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毫米波应用相关的倍频,混频技术进行研究是毫米波技术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本文立足于二极管倍频,混频理论,研制了一款毫米波频段的六次倍频链路以及一款分谐波混频器以供毫米波成像系统使用。两个器件的设计均在场仿真软件HFSS和路仿真软件ADS中共同完成,六次倍频链路设计的关键问题为实现一款88~104GHz的叁倍频器。该叁倍频器使用了反向并联的梁式引线肖特基阻性二级管作为非线性器件构成了平衡结构,建立了二极管对的叁维电磁模型。整个倍频电路的基片材料使用了介电常数较高的氧化铝陶瓷,进一步减小了毫米波频段已经较小的电路尺寸,提高了微带电路制作的精度。六次倍频链路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所需频段内具有3dBm的典型输出功率。分谐波混频器仍然使用了氧化铝陶瓷作为基片,整个电路为支节型的单平衡结构。尽管使用了混合集成的方式,整个混频电路的尺寸依然很小,便于像芯片一样在各个不同的系统中集成。测试结果表明,固定中频频率为4GHz时,分谐波混频器的典型变频损耗为9dB。相信本文的研究对相关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5-10)

何瑞英[3](2019)在《微波光子移相与混频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光子的变频移相技术是雷达与卫星通信系统中相控阵波束形成网络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在雷达系统中,该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带宽大、调谐速度快等优点,克服了传统微波结构的电子瓶颈问题。在波束形成中,需要同时实现微波光子变频和移相操作,而现有的系统大部分只能实现单一的变频或移相,同时实现变频和移相的方案较少。本文提出在系统中同时实现变频移相的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阐述了微波光子学领域里光控相控阵技术和混频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移相技术和混频技术的实现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外调制的叁种调制方式做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2)提出基于双平行马赫增德尔调制器(Dual-Parallel Mach-Zehnder Modulator,DPMZM)和相位调制器(Phase Modulator,PM)级联的微波光子移相技术方案。在现有方案的基础上,为提高移相器的相移带宽和幅度响应等性能,提出了基于DPMZM和PM级联的微波光子移相方案。利用VPI对系统进行分析,证明方案在未使用滤波器的情况下,具有射频信号频率可调范围大、相移范围连续可调、输出信号幅度基本保持不变等优点。(3)提出级联DPMZM的微波光子混频移相技术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无滤波器、相位可调的微波光子混频器方案,可以在系统中同时实现变频与移相。该方案通过调节PM中的直流(Direct Current,DC)偏置电压,实现大频率范围的移相。(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08)

侯健宏[4](2019)在《微波毫米波混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微波毫米波通信系统中,混频器作为接收系统的核心器件,对整个系统的性能优劣起着重要作用。微波毫米波混频技术研究对于毫米波应用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基波混频,偶次谐波混频,奇次谐波混频叁种混频方式研究了叁种混频器,并对叁种混频方式的优劣性行了比较。首先研究了一种微波段固定中频频率的超宽带双平衡基波混频器和一种全Ka波段固定中频频率的二次谐波混频器。这两种混频器具有固定的中频频率,在二次变频超外差接收机系统中,固定的低中频可以降低二次下变频设计难度,简化系统结构。然后研究一种W波段叁次谐波混频器,既解决了W波段二次谐波混频带来的本振源获取难度大问题,又避免了高次谐波混频带来的变频损耗恶化问题。在研究混频器的过程中,为提高仿真精确度和电路性能,对平面肖特基二极管物理结构和加工工艺研究,建立了二极管非线性等效电路模型和叁维电磁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为方便系统集成和实现系统小型化,研究了多种波导到微带线的过渡结构,包括波导-微带探针过渡,波导-悬置微带单面鳍线过渡,基片集成波导-微带渐变过渡。为满足各端口间隔离度,并提高中频提取信号的质量,对比研究了多种结构的低通滤波器,并最终选择CMRC宽阻带低通滤波器。利用ADS-HFSS场路联合仿真法对混频器进行谐波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仿真方法准确度较高,可有效预测电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超宽带双平衡基波混频器射频相对带宽达到109%,变频损耗小于11dB,叁端口隔离度均大于10dB,与仿真结果吻合度较高。Ka波段分谐波混频器射频频率覆盖全Ka波段,全波段变频损耗小于9.5dB,叁端口隔离度均大于25dB,也与仿真结果有较高吻合度。W波段叁次谐波混频器在射频频率92-96GHz内变频损耗12.5±2dB左右,大部分频率点处变频损耗小于13dB,IF-LO端口隔离度大于29dB,可有效避免本振能量泄露。(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高远[5](2019)在《基于单本振倍/分频混频技术的共时双频收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射频收发系统逐步向多频、多模的方向发展。其中共时双频收发系统作为一种可以同时对两个不同频率、不同通信标准的射频信号进行共时收发的解决方案,成为了射频收发系统研究中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方向。经过科研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共时双频器件如双频功率放大器,双频滤波器,双频低噪声放大器等得到了理论验证和实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本振倍/分频混频方法,并基于该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共时双频收发系统。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了一种单本振倍/分频混频方法。将单本振通过倍/分频方式生成具有倍数关系的双本振信号,实现对双频输入信号的共时双频混频。单本振倍/分频混频方法与之前的混频方法相比体积较小,而且对谐波干扰的滤除更为简便。本文对单本振倍/分频混频方法的输出信号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出了本振频率选择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最后对该混频方法进行了测试。测试得到混频信号的EVM小于5%,输出信号性能满足通信传输要求。(2)基于单本振倍/分频混频方法,设计并实现共时双频收发系统。该系统工作于2010MHz~2025MHz和2570MHz~2620MHz频段,仿真和测试结果显示发射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可以达到20dBm,动态范围为60dB,输出信号ACPR优于-45dBc,EVM低于5%;接收机灵敏度可以达到-75dBm,动态范围60dB,解调信号EVM低于5%,信号平坦度小于3dB。(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3-23)

卜禹铭,曾朝阳,杜小平,宋一铄[6](2019)在《激光叁维成像中光电混频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光电混频技术的基本原理。基于独立光电器件和组合光电器件两种实现途径,追踪并归纳了光电混频技术的研究进展。受微波光子变频技术的启发,提出了一种基于体型电光调制器的光电混频方法。该方法使用电光调制器在光场进行混频解调,后端采用高分辨率、低成本的图像传感器,突破了阵列尺寸对图像分辨率的限制,具有高能量利用率、高信噪比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窦江玲[7](2018)在《短毫米波宽带倍频与谐波混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短毫米波固态倍频器和混频器作为短毫米波通信、雷达、测量、电子对抗等宽带应用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宽带响应特性对整个系统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基于肖特基二极管的毫米波宽带倍频器设计中容易出现的功率凹点问题以及宽带混频器设计中常见的变频损耗峰值点问题,本文基于Schottky二极管宽带精确模型,以实现低成本高性能宽带倍频与混频器为目标,在深入研究影响倍频电路与混频电路宽带响应特性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分析与解决方法,并应用于W波段、D波段以及G波段宽带倍频器和W波段二次谐波混频器的研制中。本文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短毫米波多通道阵列式成像系统推广应用中,高昂的器件成本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采用低成本的Schottky二极管研制出高性价比的倍频与混频器件,本文采用场路结合的方法,针对MACOM公司的MA4E1310和Alpha公司的DMK2308两种Schottky二极管,利用HFSS结合ADS软件,建立了包含封装材料寄生效应和管芯非线性特性的宽带精确模型,基于该模型设计了两款宽带倍频器测试样品,在50~110GHz范围内的输出功率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性良好,从而验证了这两种Schottky二极管宽带精确模型的正确性,为后续多种毫米波宽带倍频器以及混频器电路的优化设计打下了重要基础。2.提出了基于传输系数极小点全波仿真技术的毫米波宽带倍频器功率凹点问题的分析方法。采用无源电路全尺寸叁维电磁模型结合Schottky管宽带精确模型,通过分析基波信号从射频输入端口到肖特基结集总端口(lumpport)以及谐波信号从肖特基结集总端口到射频输出端口之间在宽频带范围内的传输特性,直观地找出产生传输系数极小点的电路关键部位及具体尺寸。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传输系数极小点与倍频器功率凹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该方法,可以快速移除指定工作频带范围内的输出功率凹点,为宽带倍频电路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优化设计方法。3.针对采用较低截止频率的Schottky二极管设计的W波段全波段叁倍频器高端性能下降的问题,在传统“去嵌入法”提取二极管等效电路参数工作基础上,改进了阻抗参数提取方法。针对DBES105a二极管,将管子封装、焊盘(安装二极管的微带端线)及邻近的腔体空间作为一个子区域进行叁维建模分析,结合Schottky结的非线性模型,深入研究了焊盘尺寸、管子安装高度及腔体尺寸对输入输出阻抗宽带特性的影响。采用上述基于传输系数极小点的功率凹点分析方法,仿真分析了基波和谐波信号传输系数极小点随关键尺寸的变化规律,优化设计了W波段宽带无源叁倍频器。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倍频器在W波段全波段的输出功率为5±1.25d Bm。另外,对由MA4E1310组成的反向并联二极管对和DMK2308二极管也作了相应的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两款倍频器输出功率在W波段全波段无明显功率凹点。以上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宽带倍频电路设计方法的有效性。4.为了提高短毫米波段Schottky固态器件倍频器的功率容量,提出了将同向并联的两个串联型双肖特基管连同其安装微带焊盘作为一个整体的功分/合成单元的全波分析设计方法,采用无源结构叁维全尺寸电磁模型与分布式多肖特基管芯精确模型相结合的一体化仿真分析技术,以宽频带内提高基波功分效率和谐波合成效率为目标,优化设计安装二极管的焊盘尺寸及分布间距。采用这种方法,优化设计了D波段和G波段宽带二倍频器电路参数并进行了实验研究。D波段二倍频器在20d Bm激励功率下,在135~160GHz频段内的输出功率2.0~7.0d Bm,其中140~150GHz频段内输出功率6±1d Bm;G波段二倍频器在W波段17d Bm的功率激励下,在166~188GHz的频率范围内的输出功率0.5±2.5d Bm。5.为了解决传统的波导多孔耦合器分析设计公式复杂、计算量大并且在短毫米波段工艺实现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等间距分布、等半径多孔结构的短毫米波段波导定向耦合器的快速设计方法。优化设计了W波段10d B和8.5d B全波段波导定向耦合器,测试所得耦合系数平坦度、附加损耗等参数的宽带性能优良,验证了所提出的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为实现W波段信号从波导到微带高平坦度、全波段的波导-对脊鳍线-微带转换,采用了金属化通孔抑制高次模,并分析了金属化通孔关键尺寸参数对转换结构频响特性曲线的影响,研制了基于不同长度的背靠背波导-对极鳍线-微带转换结构实验样品,测试结果显示,在整个W频段,背靠背波导-对极鳍线-微带转换结构具有优良平坦的传输特性。6.在全面分析谐波混频器本振信号和射频信号从输入端到混频管肖特基结耦合效率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传输系数全波分析技术的短毫米波宽带二次谐波混频器变频损耗峰值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根据仿真分析,指出本振和射频信号到肖特基结lumpport端的传输系数极小点是形成变频损耗峰值点的主要原因。基于DBES105a与MA4E1310肖特基管的精确模型及其所构成的反向并联二极管对电路模型,通过移除工作频带内的传输谷点,优化设计了不同的电路拓扑结构的W波段宽带二次谐波混频器,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测结果表明,基于DBES105a肖特基管的混频器在85~108GHz射频频率范围内变频损耗为12.5±2.5d B;基于MA4E1310肖特基管的混频器在80~100GHz射频频率范围内的变频损耗为16.5±2.5d B。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性较好,表明所提出的分析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4-01)

李晓艳[8](2018)在《微波光子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电子战中,信号的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单元是电子侦查接收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战争中使用电磁频段的不断攀升,传统电子学的实现方式面临着工作带宽受限、高损耗和易受电磁干扰等一系列问题。微波光子学,兼具了微波技术和光学技术的优势,为微波信号的参数测量及处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途径。在频率到微波功率映射的频率测量方案中,光子学频率测量可在几十吉赫兹的带宽内瞬时获知信号频率,误差仅为几百兆甚至几十兆赫兹,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光子学多普勒频移测量不仅能获知频移的大小和方向,其发射信号的载频可以在大范围内调谐且测量误差小;光子学镜像抑制混频在大带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镜像抑制比和隔离度。而且,采用光子学方式处理微波信号可使系统免受电磁干扰。然而,现有的微波光子频率测量方案大多采用多个激光器、不同长度的光纤等,测量范围的调节比较困难;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中方向的判别操作复杂;镜像抑制混频技术中大多借用了高频的电功分器或移相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的带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微波信号的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技术展开了理论研究、仿真和实验验证。具体的内容安排如下:1.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双偏振马赫增德尔调制器(DPol-MZM)的信号频率测量方案。该方案通过调整偏振态可以很容易的实现测量范围的调节,而且装置结构简单。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案在2-28GHz的测量范围内误差仅为±200MHz。理论上方案能实现的最大测量范围高达38.2GHz。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偏振态以满足所需求的测量范围。2.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DPol-MZM的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该方案可以通过装置的正或负向端口是否有信号来判断频移的正负,对其进行谱分析来确定频移的大小。同时,发射信号的频率可以在宽带内任意调谐且测量误差仅为±5×10~-66 Hz,实验结果和理论符合。3.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DPol-MZM的镜像抑制混频方案。该方案不需要宽带的电子器件,结构简单且带宽大。充分利用信号的正负一阶边带产生一对正交的中频信号,提高了光信号的利用效率。实验证明方案在10-40GHz的带宽内镜像抑制比达39dB,高于传统的电子学镜像抑制混频技术。(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李冰玉[9](2018)在《基于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微波光子混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混频技术具有带宽受限、易受电磁干扰等缺点,不能顺应无线频率向更高扩展的趋势。微波光子技术在近些年来备受关注,它具有带宽高、通信容量大、安全性好和损耗低等优势。将微波光子技术引入混频系统能够克服传统混频技术中的瓶颈问题,并能实现更高的本振射频隔离度、更好的抗电磁干扰效果等。然而随着应用数量的不断增加、要求性能的不断提高,对多功能、高性能的微波光子混频系统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本文通过将倍频技术和色度色散补偿技术引入到微波光子混频系统中,提出了能够在降低对本振频率和硬件要求的情况下,补偿远距离传输链路中由于色度色散导致的输出信号功率的周期性衰落的方案。本方案基于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通过合理地调节调制器的偏置电压为本振边带和射频边带引入适当的相移从而实现上述功能。本文对传统方案和提出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辅以公式推导,通过对传统方案与提出方案进行对比仿真和多组对比实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实验结果显示:一、在功率衰落的最大点处,提出方案的系统增益比传统方案的提高了 40dB以上,无杂散动态范围提高了 20 dB以上。二、当传输距离为80公里以内时,保持一定的本振信号和射频信号频率不变,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补偿效果也随之增大。本文还针对微波光子一体化射频收发前端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传统方案的性能和调研现代应用对一体化收发系统的要求,提出用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代替传统方案中的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和相位调制器的方案。通过对设计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本振射频隔离度和杂散抑制度都超过了 40 dB。(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1-09)

李全龙[10](2017)在《太赫兹高次谐波混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赫兹波在通信、成像、探测等领域的独特优势,使得太赫兹前沿技术成了研究热点。太赫兹收发系统的研究促进了太赫兹技术的应用,混频器作为接收系统必要的一级,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谐波混频器可以降低混频器中本振源的实现难度,有利于整个收发系统的小型化,对太赫兹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太赫兹混频器的发展动态,并分析了肖特基二极管的工作原理和谐波混频原理。平面肖特基势垒二极管具有结构稳定,易于集成,可工作于常温条件下,截止频率高等特点,成为了太赫兹混频器中的核心器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平面肖特基势垒二极管进行建模,并结合二极管模型的S参数和本征模型,完整地表征了二极管的线性与非线性特性,以及高频寄生效应。为了实现宽带变频的研究目标,本文改进了传统的滤波器结构,使滤波器的阻带更宽,矩形系数更好。采用联合仿真的方法,解决了高频电路仿真精确度较低的问题。电路建模仿真结果显示,本文研究的混频器具有良好的变频损耗和较宽的工作带宽。四次谐波混频器在330~500GHz的频带内,变频损耗均小于18dB,最小变频损耗为8.8dB;八次谐波混频器在330~500GHz频带内,变频损耗均小于23dB;最小变频损耗为14dB。测试结果显示,四次谐波混频器在360~490GHz的频带内,变频损耗均小于25dB,最小变频损耗为14.7dB;八次谐波混频器在417~457GHz频带内,变频损耗均小于42dB;最小变频损耗为32dB。本文为太赫兹频段高次谐波混频器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和经验,在后续工作中,将进一步地优化频带内的变频损耗平坦度,以及进行噪声温度的分析和测试。(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3-31)

混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毫米波有着比微波更宽的频带,更短的波长,更大的信息容量等多个优点,在如今的军事,民用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毫米波相关的技术进行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所有的毫米波应用,一个稳定可靠的毫米波源是一切的基础,通过固态倍频来得到毫米波源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在毫米波乃至太赫兹频段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样的,频率变换系统解决了毫米波变频的问题,在毫米波的应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混频器是频率变换系统的核心,其性能会对频率变换系统,甚至整个的收发前端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毫米波应用相关的倍频,混频技术进行研究是毫米波技术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本文立足于二极管倍频,混频理论,研制了一款毫米波频段的六次倍频链路以及一款分谐波混频器以供毫米波成像系统使用。两个器件的设计均在场仿真软件HFSS和路仿真软件ADS中共同完成,六次倍频链路设计的关键问题为实现一款88~104GHz的叁倍频器。该叁倍频器使用了反向并联的梁式引线肖特基阻性二级管作为非线性器件构成了平衡结构,建立了二极管对的叁维电磁模型。整个倍频电路的基片材料使用了介电常数较高的氧化铝陶瓷,进一步减小了毫米波频段已经较小的电路尺寸,提高了微带电路制作的精度。六次倍频链路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所需频段内具有3dBm的典型输出功率。分谐波混频器仍然使用了氧化铝陶瓷作为基片,整个电路为支节型的单平衡结构。尽管使用了混合集成的方式,整个混频电路的尺寸依然很小,便于像芯片一样在各个不同的系统中集成。测试结果表明,固定中频频率为4GHz时,分谐波混频器的典型变频损耗为9dB。相信本文的研究对相关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频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琳,吴伟斌.基于线性混频技术的注入锁定四分频器[J].微型电脑应用.2019

[2].龚燕林.毫米波倍频与混频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3].何瑞英.微波光子移相与混频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4].侯健宏.微波毫米波混频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5].高远.基于单本振倍/分频混频技术的共时双频收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9

[6].卜禹铭,曾朝阳,杜小平,宋一铄.激光叁维成像中光电混频技术的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7].窦江玲.短毫米波宽带倍频与谐波混频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8

[8].李晓艳.微波光子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9].李冰玉.基于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微波光子混频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10].李全龙.太赫兹高次谐波混频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混频技术论文-王琳,吴伟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